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鼻内镜手术颈内动脉损伤的紧急处理与接续治疗

    作者:左可军;徐睿;赖银妍;杨占泉;张秋航;许庚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手术颈内动脉损伤的发生原因、处理方法及治疗结局,总结临床预防及诊治的经验与教训.方法 回顾性收集1990-2009年国内三家医院在经鼻内镜蝶窦与鞍区手术中发生颈内动脉损伤的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原发疾病包括外伤性视神经病变1例、蝶窦黏液囊肿1例、真菌性蝶窦炎1例、鞍区腺样囊性癌1例、垂体瘤1例,分析手术前后的临床诊治经过,从中总结患者病变的临床特征和损伤的经验教训.结果 颈内动脉损伤与解剖定位不准、手术操作不当直接相关;损伤部位分别位于海绵窦段(3例)、破裂孔段(1例)、床段(1例);损伤类型包括破裂出血(3例)、海绵窦瘘(1例)、假性动脉瘤(1例).采用凡士林纱条紧急填塞蝶窦,以及颈内动脉覆膜支架植入(2例)和血管栓塞(2例)介入治疗可有效控制出血;除1例患者术中因出血死亡,其余4例患者均成功救治,无脑、眼部并发症;除1例患者放弃原发疾病治疗外,其余3例患者二次手术或后续处理获得治愈.结论 术前重视影像学检查,术中精确定位判断、规范手术操作和果断止血处理,术后积极寻求血管损伤修复的多学科合作,可有效降低颈内动脉损伤及其造成的手术风险.

  • 鼻眶脑型毛霉菌病九例

    作者:张海;刘钢;杭伟;张金玲

    目的 探讨鼻眶脑型毛霉菌病的临床特征及综合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的9例鼻眶脑型毛霉菌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临床特征,诊断方法,病理特征等进行总结.9例患者均采用经鼻内镜根治性手术治疗及联合用药抗真菌治疗.结果 9例患者均存在免疫功能低下.9例患者中,2例患者术前有颅内侵犯并感染,住院治疗期间因颅内感染加重死亡,1例患者术前无颅内侵犯,治疗后头痛症状减轻,视力部分恢复,但术后4个月鼻窦毛霉菌病再次复发并侵犯颅内,再次入院,在住院治疗期间因颅内感染加重死亡.其余6例患者中,2例治疗后头痛消失,视力恢复至眼前手动,鼻内镜检查术腔干净,上皮化,未再复发,存活至今已5年.4例治疗后头痛消失,视力明显改善,鼻内镜下术腔干净,随访未再复发,存活至今超过2年,仍在进行原发病的治疗中.结论 鼻眶脑型毛霉菌病是一种继发于全身免疫功能低下状态的严重机会感染性疾病,发展迅速,病死率极高,联合用药及经鼻内镜根治性手术是治疗的关键.

  • 泪囊鼻腔吻合术中暴露Rosenmüller瓣治疗难治性鼻泪管阻塞

    作者:王旻;王思祁;张杰;李明武;邢志敏;袁晓培;李辉;刘燕;耿聪俐

    目的 探讨在进行泪囊鼻腔吻合手术(dacryorhinocystostomy,DCR)术中暴露Rosenmüller瓣来治疗难治性鼻泪管阻塞的可行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难治性鼻泪管阻塞拟行DCR手术的患者36例(47眼),包括置管后复发13例(15眼),小泪囊18例(26眼),DCR术后复发(鼻内及鼻外DCR各1例)2例(2眼),功能性鼻泪管阻塞1例(2眼),泪囊黏液囊肿1例(1眼),外伤性鼻泪管阻塞1例(1眼).术中尽量扩大骨窗并暴露Rosenmüller瓣,如果泪囊太小且Rosenmüller瓣狭窄则一期植入泪道引流管,合并慢性鼻-鼻窦炎、鼻中隔偏曲的患者同期进行内镜鼻窦手术及鼻中隔矫正手术.术后行泪道冲洗、布地奈德喷鼻剂喷鼻治疗,随访时根据患者症状是否改善、泪道冲洗的通畅程度以及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口的开放状态对DCR手术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术后随访3~36个月,32例(42眼)治愈,治愈率89.4%(42/47眼),1例(1眼)有效,有效率2.1%(1/47眼),总有效率91.5%(43/47眼),4例(4眼)无效,无效率8.5%(4/47眼).其中合并慢性鼻-鼻窦炎同期行内镜鼻窦手术4例、合并鼻中隔偏曲同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2例,术后均恢复良好.所有病例均未出现眶壁损伤、大出血、脑脊液鼻漏、继发鼻-鼻窦炎、泪道泵功能受损等并发症.结论 对于难治性鼻泪管阻塞的患者,在行DCR手术中充分暴露Rosenmüller瓣可以明显提高手术疗效,安全可靠,该方法具有并发症少,无颜面部瘢痕等优点,是治疗难治性鼻泪管阻塞的一种理想治疗手段.

  • Z形腭咽成形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作者:易红良;殷善开;张玉君;陈斌;鲁文莺;孙晓强;曹振宇;吴红敏;关建

    目的 探讨Z形腭咽成形术(Z-palatopharyngoplasty,ZPPP)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34例OSAHS患者扁桃体大小为1~3度,后气道间隙(posterior airway space,PAS)≥11 mm,Friedman分型为Ⅱ、Ⅲ型,行ZPPP.术后6~12个月复查,对手术成功及失败患者的术前可能影响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按杭州会议标准,治愈12例,显效10例,有效2例,无效10例,治愈率35.3%,累积显效率64.7%,累积有效率70.6%.将治愈与显效病例计为成功,其余以失败计,成功与失败患者两组间低血氧饱和度(lowest oxygen saturation,LSaO2)、血氧饱和度低于0.90的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percentage of time with oxyhemoglobin saturation below 0.9,CT90)、下颌骨平面角、下颌体长度、舌位及Friedman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SaO2、CT9O、下颌骨平面角及下颌体长度等判断手术成功的佳临界点分别是0.72、22.8%、29.4°及69.4 mm.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riedman分型和下颌骨平面角进入方程,设Friedman分型为X1,下颌骨平面角为X2,则Y=ln[P/(1-P)]=-122.85+31.57X1+1.01X2.结论 ZPPP应用于PAS≥11 mm的FriedmanⅡ、Ⅲ型OSAHS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影响ZPPP手术疗效的因素包括LSaO2、CT90、下颌骨平面角、下颌体长度、舌位及Friedman分型,其中主要因素是Friedman分型和下颌骨平面角.

  • 内镜下鼻腔泪前隐窝-上颌窦入路切除翼腭窝肿瘤

    作者:别远志;孙敬武;孙家强;郭涛

    目的 探讨内镜经鼻腔泪前隐窝-上颌窦入路在翼腭窝病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5例翼腭窝良性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5例患者均接受了内镜经鼻腔泪前隐窝-上颌窦入路的外科治疗.其中神经鞘瘤4例,神经纤维瘤1例.手术采用控制低血压全身麻醉,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切开鼻腔外侧壁进入上颌窦,切开上颌窦后壁进入翼腭窝切除肿瘤.结果 本组5例肿瘤均获得一次性完全切除,无任何并发症.均于术后5~12 d痊愈出院.术后随访5~28个月无复发和死亡.结论 内镜经鼻腔泪前隐窝-上颌窦入路可以安全而完整地切除翼腭窝的良性肿瘤.该术式保留了鼻泪管和下鼻甲,保留鼻腔结构和功能,从而更好地降低复发率和缩短恢复时间.

  • 经鼻内镜额窦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初探

    作者:史剑波;徐睿;侯伟坚;郭洁波;张湘民;许庚

    目的 探索额窦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的进路、修补方法和手术技巧.方法 对9例额窦后壁和4例额隐窝后外侧壁脑脊液鼻漏患者进行手术修补,其中首次手术行鼻内镜下修补术12例,联合进路1例;术后观察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3例患者中12例一次修补成功,1例二次修补成功.出现并发症2例,其中1例为术后颅内感染,行鼻外引流、额窦填塞术治愈;另1例为阻塞性额窦囊肿,行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治愈.结论 经鼻内镜可以成功修补可视的额窦后壁脑脊液鼻漏,但要注意额窦口及漏口大小,防止术后额窦阻塞,诱发阻塞性额窦囊肿、额窦炎和颅内感染;对于额窦内不可视的脑脊液鼻漏和额窦口扩大困难的病例,建议行联合进路修补术.

  • 颅底术后骨质缺损的钛网重建

    作者:倪志立;刘海生;曲秋懿;吕海丽;严波;张秋航

    目的探讨钛网在颅底重建中的可行性和外科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1月至2004年11月采用钛网修复的11例颅底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11例患者中颅底肿瘤6例,颅底骨纤维异常增生症3例,脑膜脑膨出2例.手术入路:经颅面联合入路手术7例,经额入路及扩大经额入路3例,经面中部掀翻入路1例.修补中、侧颅底2例,前、中颅底及蝶鞍6例,前颅底及眶板3例.术后短期内3例患者有少量无症状性颅内积气,未经治疗而自愈;1例患者发生短暂性脑脊液鼻漏,局部明胶海绵填塞及碘纺纱条压迫后自愈.术后平均随访14.4个月,无钛网移位和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钛网用于颅底大型骨质缺损修复是安全的、可行的.

  • Ⅰ型甲状成形术相关参数在喉标本和CT测量中的比较研究

    作者:丁国强;沈雁;郑春泉;沙炎;潘宇澄

    目的探讨Ⅰ型甲状成形术相关参数通过喉标本和螺旋CT两种不同方法测量结果是否存在差异. 方法对50例喉全切除术患者的喉体标本术后立即进行测量(均为单侧),并与术前通过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所测喉体相关参数结果进行比较研究,观察两种测量结果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所设6个参数通过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应用螺旋CT和喉标本两种方法测量所设参数的结果(±s)分别为:甲状切迹至下缘的长度为(20.7±1.7)mm和(20.6±1.7)mm;声带的长度为(17.3±1.8)mm和(17.3±1.8)mm;斜线的长度为(28.6±3.2)mm和(29.1±2.7)mm;假设水平线的长度为(26.2±2.0)mm和(26.2±2.0)mm;声带前端至假设水平线在喉内的垂直距离为(4.5±0.6)mm和(4.5±0.7)mm;声带突至假设水平线在喉内的垂直距离为(10.8±1.1)mm和(10.9±1.1)mm.填入楔形假体在喉体内前、后端的宽度分别以4~5 mm和8~9 mm为宜. 结论通过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技术对喉体进行测量是准确可信的,是Ⅰ型甲状成形术术前设计开窗和假体大小的理想方法,解决了术中设计假体大小的滞后性.

  • 跨锁骨和胸骨肿瘤的外科治疗12例分析

    作者:朱冬冬;杨占泉;关兵;姚平

    目的 探讨跨锁骨和胸骨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总结12例超越颈胸解剖分界线的颈根部和胸腔纵隔肿瘤行颈胸联合进路手术治疗的相关问题.结果 本组良性肿瘤7例,经手术治疗后随访1~8年均健在.恶性肿瘤5例,其中4例为术前各种检查未发现原发灶的颈根部转移鳞状细胞癌,行手术和常规放疗后,1例于术后16个月死于原位复发和腋下转移,1例术后失访,另2例分别于术后4年2个月和2年3个月时随访观察无复发.1例颈根部和纵隔甲状腺乳头癌行手术和放疗后3年4个月健在. 结论 通过对12例跨锁骨和胸骨肿瘤颈胸联合进路手术治疗方式和结果分析,提高对传统颈根部肿物手术治疗的认识.

  • 外科治疗茎突异常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庆泉;宋西成;王强;张天振;张华;孙岩

    目的 探讨茎突异常与咽部异常感觉的关系及手术疗效.方法 对104例茎突异常的患者进行了茎突截短手术,回顾性分析手术前后的临床资料.结果 104例引起咽部异物感、咽痛等感觉的茎突异常,经手术治疗后74例(71.2%)的患者症状消失,13例(12.5%)的患者症状减轻,无效的患者17例(16.3%),有效率为83.7%(87/104).X线检查显示茎突舌骨韧带骨化的5例症状消失,而茎突骨不连的8例中6例症状消失,2例无效.颈外进路手术时1例钳夹止血时误钳面神经,造成面神经麻痹,经过4个月保守治疗痊愈;1例发生手术时出血,止血不成功而行颈外动脉结扎术.口内进路手术的患者,1例手术后5 h发生创面出血,重新行创面缝扎止血.结论 茎突异常并不全部引起咽部异常感觉,对于茎突异常和咽部异常感觉的患者应该仔细检查,综合分析.如需手术治疗应提倡口内进路,注意防止并发症.

  • 鼻内镜下额隐窝解剖特征与额窦开放手术

    作者:周兵;韩德民;刘华超;黄谦;张罗;刘铭;张永杰

    目的通过术中鼻内镜下解剖额隐窝,总结与内镜额窦手术相关的镜下额窦引流通道解剖特征,探讨额窦鼻内镜手术相关问题.方法病例资料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301例(562侧),有前期手术史者除外.术前鼻窦CT扫描证实合并额窦炎者280例(479侧),术前根据CT扫描判定额窦引流方式;术中以钩突为参考标志,250例(421侧)行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手术,并对鼻内镜下额隐窝解剖结构特征进行分型.结果冠状CT扫描提示额窦开口于钩突与中鼻甲之间为203侧(48.2%);额窦开口于钩突和眶纸板之间218侧(51.8%).对应上述规律的鼻内镜下额隐窝解剖特征分型:前者属Ⅰ型203侧(48.2%),后者属Ⅱ型218侧(51.8%).结论以额窦口为中心的额隐窝鼻内镜下解剖特征及分型,对额窦开放手术有重要意义;钩突上部为CT扫描和术中定位额窦口解剖参考标志.

  • 上纵隔暴露术在颈部晚期癌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李晓明;张慰天;郭晓峰;尚耀东

    目的研究累及颈根部和上纵隔区域的颈部晚期肿瘤根治性手术的方法.方法 1992~1999年对18例颈部晚期癌行不同方式的上纵隔暴露术和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其中晚期气管造口复发癌10例,晚期复发甲状腺癌2例,晚期颈段气管癌2例,锁骨上巨大转移癌4例.根据肿瘤的部位和侵及范围行单纯胸骨柄切除10例,切除一侧胸锁关节和锁骨内侧1/2者4例,切除胸骨柄和双侧锁骨内侧1/3者4例.其中1例锁骨上窝肿瘤因其侵犯左侧锁骨下动脉而实行了锁骨下动脉部分节段性切除加肿瘤全切除和人工血管锁骨下动脉重建术.对10例气管造口复发癌在肿瘤切除后以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局部大块组织缺损,覆盖并保护下颈部和上纵隔大血管.结果通过上纵隔暴露与清扫术,16例患者的肿瘤得以完整切除.2例因肿瘤在上纵隔内过度向后下延伸而行大部分切除术,其中1例在分离肿瘤时术中发生气胸.术后2例发生咽瘘,其中1例因伤口感染发生右侧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均经及时处理后治愈.1例于术后2个月发生无名动脉出血死亡.术后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72.2%(13/18)、22.2%(4/18)和11.1%(2/18).结论上纵隔暴露术对切除累及上纵隔的颈部晚期癌是一种必要、安全和可靠的手术路径.

  • 鼻颅沟通瘤的手术入路

    作者:王晓彬;潘新良;王天铎

    目的探讨鼻颅沟通瘤的手术治疗方法,以选择佳的手术入路.方法上颌、鼻转位合并额或颞下入路11例,其中鳞状细胞癌8例,乳头状癌2例及脑膜瘤1例;颅面联合入路5例,4例为鳞状细胞癌,1例为恶性嗅神经上皮瘤;鼻锥额骨转位切除1例为鼻颅沟通脑膜瘤.结果17例患者中,2例脑膜瘤患者中的1例脑膜瘤累及海绵窦的部分肿瘤未能切除,另1例完整切除术后7年无复发迹象;15例恶性肿瘤患者,经上颌鼻锥转位合并额或颞下入路10例,术后1年余死亡1例,存活3年以上7例,5年以上5例;颅面联合入路5例,术后6个月余死亡1例,术后存活3年以上4例,5年以上2例.全部病例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结论上颌鼻锥转位合并额或颞下入路是切除鼻颅沟通瘤的佳入路,鼻锥额窦前骨壁转位适于切除额窦发育良好颅内侵犯较局限的鼻颅沟通瘤,颅面联合入路适于面骨被累的鼻颅沟通瘤.

  • 鼻腔鼻窦嗅神经母细胞瘤的手术径路探讨

    作者:游学俊;Wolfgang Draf;Ulrike Bockmuhl

    目的总结鼻腔鼻窦嗅神经母细胞瘤 (esthesioneuroblastoma,ENB)的临床经验.方法对 Fulda 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及面部整形外科1988年7月~2001年12月经治的17例 ENB 的临床资料、手术治疗的径路、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据 Morita 等的临床分期标准,17例中A期1例,B期6例,C期9例,D期1例.术后 8~163 个月(平均44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表明:2年既无复发、亦无转移的总生存率90.90%(10/11),其中A期为1/1、B期为6/6、C期为3/3、D期为0/1.所有经鼻内径路手术的6例患者至今均存活,临床和影像学检查都无复发和转移迹象,存活长者已达130个月;2例经额下径路手术的C期患者在随访的8、27个月内均未发现复发和转移;经面正中掀翻径路手术的B、C期患者各1例已分别存活163个月和82个月,均无复发和转移.6例在此观察期间死于 ENB:其中C期5例、D期1例;Ⅱ级1例、Ⅲ级1例、Ⅳ级3例(另1例未行分级诊断).1例(C期/Ⅱ级)于 ENB 术后7年死于星形细胞瘤,此间一直无 ENB 复发.结论联合应用手术和放射治疗 ENB 的效果佳.前颅底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径路选择应按照以下原则:若病变组织没有浸润至颅内或眶内,采用鼻内径路;若肿瘤主要向侧向生长已达翼腭窝,采用面正中掀翻径路;肿瘤已浸润至脑组织内,采用额下径路;只对肿瘤已广泛浸润至眶内、须同期行眶内容物剜除的病例采用鼻侧切开径路.

  • 岩骨胆脂瘤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许耀东;郑亿庆;丁健慧;区永康;陈穗俊;李卫红

    目的探讨岩骨胆脂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总结5例(5耳,其中2耳先天性,3耳后天性)岩骨胆脂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结果及手术经验.结果 5耳均有重度聋或全聋,3耳面瘫,3耳脑膜炎;颞骨CT扫描呈低密度边缘光滑的膨胀性缺损,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中T1加权呈中等均一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4(1耳先天性,3耳后天性)岩骨胆脂瘤耳采用迷路进路,1耳先天性岩骨胆脂瘤采用颅中窝-迷路联合进路手术.术后随访0.5~4年,无脑脊液漏,未见胆脂瘤复发,均获干耳.3耳面瘫患者,1例完全恢复,1例Ⅱ级恢复,1例Ⅲ级恢复.结论颞骨CT扫描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作用,MRI具有鉴别诊断价值.对于无实用听力患者,迷路进路是实用和理想的手术进路.

  • 眶上匙孔入路手术治疗鼻内型脑膜脑膨出

    作者:华清泉;吴展元;刘仁忠;廖华;王国安

    目的探讨眶上匙孔入路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鼻内型脑膜脑膨出的可行性及其意义.方法对1999年1月~2001年12月收治的7例鼻内型脑膜脑膨出患者行眶上匙孔入路内镜下手术治疗.于患侧眉弓内做约3~4 cm切口,外侧不超过眉毛,内侧至眶上孔,保留眶上神经血管束,眶上做一直径2.0~2.5 cm的圆型骨瓣,抬起额叶,显露颅底骨缺损部位,于缺损处切断疝出物,经鼻内切除.缺损以骨片、筋膜和自体脂肪、耳脑胶修复.结果 7例患者均一次手术治愈,随访6~24个月,均无复发和脑脊液漏发生.结论眶上匙孔入路内镜下手术治疗鼻内型脑膜脑膨出,安全、有效,创伤小,是治疗鼻内型脑膜脑膨出的较理想入路.

  • 后鼻孔息肉的临床类型和诊断及鼻内镜手术

    作者:魏燕;李源;刘贤;张革化;叶进;杨钦泰;黄健聪

    目的 探讨后鼻孔息肉的临床类型、诊断及鼻内镜手术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总结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34例后鼻孔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方式、来源、临床表现、与鼻窦的关系以及鼻内镜手术技巧和疗效.结果 ①18例发病源于鼻窦囊肿或息肉,其中上颌窦17例,后筛窦1例;②5例发病分别源于鼻囟门或蝶筛隐窝、蝶窦口黏膜,同侧上颌窦或蝶窦积脓或黏膜水肿;③11例发病分别源于中鼻甲、钩突、嗅沟鼻中隔和筛泡前壁黏膜,邻近的鼻窦正常;④全部病例均行鼻内镜手术切除后鼻孔息肉及相应鼻窦开放,术后无复发.结论 ①建议诊断后鼻孔息肉应分为窦内型、鼻窦阻塞型和单纯型三种临床类型,遵循以临床类型为依据的手术原则,选择合理的术式和范围;②鼻内镜和鼻-鼻窦CT检查可以在术前明确后鼻孔息肉的诊断和临床类型;③鼻内镜手术治疗后鼻孔息肉准确、微创,彻底切除息肉蒂基部,防止复发.

  • 颈静脉孔及其周围区域肿瘤的外科治疗

    作者:吴皓;黄琦;汪照炎;曹荣萍;张治华

    目的 探讨颈静脉孔及其周围区域肿瘤的大限度保存功能的手术方法和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3月-2005年5月间手术的32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根据术前肿瘤性质、大小、位置、听力功能、面神经功能以及后组脑神经功能,分别采用乳突与颈部联合进路(4例)、不移位面神经的颞下窝进路(9例)、移位面神经的颞下窝进路(11例)以及颞下窝进路联合耳蜗进路(8例),分析术后功能保存情况.术中均使用脑神经监护仪,术后均复查CT或MRI.结果 32例颈静脉孔区肿瘤,其中副神经节瘤13例、神经鞘膜瘤10例、脑膜瘤2例、巨细胞瘤2例、软骨肉瘤1例、黏液软骨肉瘤1例、腺样囊性癌1例、胚胎性横纹肌肉瘤1例、胆固醇性肉芽肿1例,随访时间3~60个月.26例肿瘤全切,5例近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术后死亡2例.5例术后脑脊液漏,2例并发颅内感染,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分级)1~2级13例,3~4级12例,5~6级7例;术后3~60个月随访面神经功能1~2级23例,3~4级7例,5~6级2例;术后听力较术前改善4例、不变10例、减退11例,丧失7例;术后9例无后组脑神经症状,11例出现暂时性麻痹,12例出现永久性麻痹但1~3个月后10例代偿,2例未代偿.结论 采用不同手术进路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可以达到肿瘤切除的同时大限度保存功能,维持可接受的生活质量,手术技术及熟悉术后并发症的处理为重要因素.

  • 改良上颌骨拆装术治疗前中颅底肿瘤

    作者:张庆丰;刘得龙;杨占泉

    目的 探讨改良上颌骨拆装术在治疗前中颅底肿瘤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改良上颌骨拆装手术入路方式切除前中颅底肿瘤10例.其中良性肿瘤9例,恶性肿瘤1例.观察术后疗效,并对10例患者进行术后12个月到5年的随访.结果 根据肿瘤性质、大小及位置的不同而采用改良上颌骨拆装手术入路方式完整切除肿瘤.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9例良性肿瘤术后无复发,术后2例发生脑脊液鼻漏,7 d后自愈.1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1年死于脑转移.结论 术前对肿瘤情况进行充分的评估,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距离肿瘤近、能充分暴露肿瘤的改良上颌骨拆装入路,不仅可以完全切除肿瘤,而且创伤小,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 闭合式乳突根治并鼓室成形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荣宝刚;陈玮伦;丁元萍;丁寿玲;许安廷;陈瑛;王天铎

    目的探讨闭合式乳突根治并鼓室成形术的适应证及手术方法,以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方法总结了5年内采用闭合式乳突根治并鼓室成形术的术式49耳和开放式术式82耳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49耳行闭合式乳突根治术并鼓室成形术者术后20 d全部干耳,听力提高在15 dB以上者31耳,所有病例随访均无复发;82耳行开放式乳突根治术并鼓室成形术者术后20 d干耳者仅13耳,无1耳听力提高在15 dB以上者.虽然二者的疾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术后恢复快,听力提高明显优于后者,并获得一个正常形态的外耳道,不需术后定期清痂换药.结论对于需行乳突根治术并鼓室成形术者,如果设备和技术条件具备,病变范围允许,应优先选择闭合式术式.

258 条记录 5/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