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低体温干预在机器人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

    作者:董薪;陈秀梅;金莉;管春丽;何丽

    目的 探讨低体温预防护理在机器人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医院接受机器人手术治疗的妇产科手术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低体温干预护理保暖措施.比较手术过程中两组患者的体温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气腹后30 m in后各时间点体温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围术期发生寒颤、苏醒延迟均为3.33%(1/30);对照组发生寒颤40.00%(12/30),苏醒延迟23.33%(7/30),试验组发生不良反应2例少于对照组19例(P<0.001);试验组术后切口延时愈合1例、发热感染1例少于对照组8例、8例(P<0.05).结论 低温预防护理应用于机器人手术中,有利于维持体温恒定,有效预防和减少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减少手术部位感染,降低术后并发症,对于患者术中保温及术后恢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乳腺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循证干预措施研究

    作者:韩丽蓉;李志红;付明桂;马玉萍;韩晶

    目的 探讨循证干预措施对乳腺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6年6月于医院实施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684例,随机分为循证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循证干预组给予循证干预措施进行护理.观察并对比两组乳腺癌患者的手术部位愈合状况、手术部位感染率、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并分析乳腺癌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情况.结果 术后循证干预组乳腺癌患者手术部位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P<0.001);循证干预组6例丙级愈合患者中4例硬结,2例红肿;对照组16例丙级愈合患者中9例硬结,5例红肿,2例裂开;循证干预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为1.75%(6/342)低于对照组4.68%(16/342)(P=0.030).22例感染患者共培养分离病原菌2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6株占61.54%,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10株占38.46%,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循证干预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0.02±3.21)d少于对照组(12.69±3.57)d(P=0.008);循证干预组满意度为99.12%(339/342)高于对照组92.69%(317/342)(P<0.001).结论 循证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乳腺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提升护理满意度,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护理人员预防与控制手术部位感染佳临床实践调查研究

    作者:刘聚源;蔡虻;武迎宏;李燕明;孙众;高岩;来颖

    目的 了解我国护理人员在落实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佳实践的现状,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政策、落实医院感染佳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7月1-30日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调查医院及护理人员基本情况和调查当日手术部位感染佳实践的落实情况.结果 15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122所医院参与了调查,发放调查问卷3 629份,回收3 520份,回收率为97.00%;三级医院101所占82.7%,公立医院118所占96.7%,综合医院101所占82.7%,参与调查的医院平均开放床位数1 001张,在岗护理人员574名;在围术期护理方面,5.7%的患者备皮方式为剪毛,1.7%的患者使用了含氯己定成分浴液,监测血糖/控制血糖和术中保温纳入医嘱的比例分别为46.3%和3.6%;去除毛发的方式、去毛时间、使用氯己定成分的浴液进行术前沐浴等,在二、三级医院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术期护理临床实践与感染控制佳实践之间存在距离和鸿沟,卫生行政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指标体系,从顶层设计上推行和落实护理人员围术期管理,预防与控制手术部位感染.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致直接经济损失1∶1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黄继峥;周晓平;罗腾达;任阿可

    目的:研究住院患者因手术部位感染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卫生政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抽取二级医疗机构2015年度行外科手术病例,进行1∶1条件匹配,发生手术部位感染为SSI组,同期手术未发生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共匹配42对,比较两组住院日和住院费用差异。结果 SSI组住院总费用(中位数)为26514.0元,对照组为17316.0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例SSI患者的额外经济损失(中位数)为8095.5元;SSI组住院日(中位数)为22.5日,对照组11.0日,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例SSI患者的额外住院日数(中位数)为11.5日;不同手术部位感染所造成的住院天数延长及经济损失各不相同。结论 SSI导致严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有效的预防控制SSI可减少患者经济损失,增加医院收入,减轻卫生系统负担。

  • 我国手术部位感染管理现状调查

    作者:何文英;史发林;张玉;李六亿;丁丽丽;刘卫平;马红秋;文建国;李卫光;杨怀;杨芸;张卫红;吴安华;胡继华;钟振锋;侯铁英

    目的 了解我国手术部位感染管理现状,为制定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课题组设计手术部位感染管理调查表,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于2016年3月-6月抽取东部、中部、西部14个省的省级、地市级、县级医院,发放收集调查表并反馈至课题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所调查的199所医院中,87.63%的医院开展了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61.30%的医院通过信息化预警发现手术部位感染疑似病例,38.69%的医院院感系统与手麻系统实现了对接,在手术区皮肤准备方面,使用刀片刮除、化学脱毛法、电动剪毛、常规不去除毛发的医院分别占63.31%、11.56%、4.52%、3.51%,使用碘伏、碘酒-酒精、氯己定消毒手术区皮肤的医院分别占71.35%、15.07%、2.51%,腹腔镜镜头灭菌方式的选择上,使用过氧化氢等离子体低温灭菌、化学浸泡的医院分别占86.94%、23.62%.结论 我国手术部位感染防控能力逐渐增强,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及信息化发展迅速,但手术部位感染防控措施落实方面尚存在较多问题急需改进.

  • 外科手术感染影响因素分析与控制对策

    作者:耿贺梅;果丽明;刘运秋

    目的 探讨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提出控制对策,达到有效控制手术感染的目的.方法 选择2011年1-12月入住医院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患者2864例,收集基线资料并观察手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分析影响手术感染的因素,并提出相应控制对策.结果 在2864例手术患者中,有212例发生了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率7.40%.其中手术切口浅部组织感染率4.36%,手术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率11.59%,器官/腔隙感染率7.41%;NNIS(风险分级)0级手术感染率4.92%、1级手术感染率5.77%、2级手术感染率17.24%、3级手术感染率36.84%,风险指数越高,手术感染率越高(P<0.01),在相同风险指数的手术中,切口深部组织的感染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60岁,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后感染率明显增高(P<0.01),急症手术、不规范的围手术期用药、手术前住院时间≥7d、手术持续时间≥2h者手术感染的风险增高(P<0.01),是否全麻手术,与术后感染无明显相关.结论 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可减少手术部位感染;加强外科医师手术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手术感染的监测分析反馈等有助于降低感染率.

  • 普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前瞻性队列研究

    作者:刘荣辉;杨静;张长凤;易和平

    目的 评估普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病率,识别其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方法收集医院2009年1月-2012年4月普外科连续手术患者的监测数据,包括手术部位感染及其潜在危险因素.结果 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为5.5%,发病率低的是甲状腺和疝修补术,分别为0.3%、0.3%,高的是胰腺手术为17.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美国医院感染监测系统(NNIS)危险指数、切口分类、手术时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术前住院天数、植入物和手术方式(开放与腔镜)未发现性别、年龄、全麻和切皮前30 min~2 h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等因素可显著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差异明显,美国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危险指数(>1分)、非清洁手术、手术时间(>75百分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1分)、术前住院天数(>7 d)、有植入物的手术和腔镜手术是普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预测因子.

  • 综合干预措施对子宫切除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

    作者:洪慧肖;陈爱红;叶彩丽

    目的 探讨预防与控制子宫切除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有效措施,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9年子宫切除患者手术部位感染,2010年对子宫切除患者手术部位感染进行目标性监测,通过综合干预、反馈、讨论,提出改进方案,不断完善和巩固预防与控制子宫切除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结果 356例子宫切除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24例,感染率为6.74%;以手术部位感染为首18例,占75.01%;通过干预措施,手术部位感染率逐年下降,2009、2010、2011年子宫切除手术部位感染率分别为9.00%、5.07%、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干预能有效控制子宫切除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对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的生命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 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作者:王凤霞;周玲;梁冬琴

    目的 探讨临床中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对策,从而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方法 采取回顾性方法对2010年1-12月的2000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2000例手术患者有112例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率为5.6%;患者年龄>60岁、住院时间>7 d、伴有其他疾病、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肥胖、手术时间>2 h、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及术前不合理备皮等均是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其感染率分别为6.7%、9.0%、8.8%、16.4%、7.6%、10.9%、9.8%及8.7%.结论 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而有效地预防和降低感染的发生.

  • 乳腺癌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周余人;杨卫锋;宋国良

    目的 探讨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11年因乳腺癌行外科手术治疗的289例患者临床资料,按是否发生术后感染分为感染组45例及非感染组244例,系统收集相关资料并运用统计方法对各项指标进行检验,找出潜在危险因素,并对各手术方式进行感染率的评价.结果 289例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45例,感染率15.6%,两组患者其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患有糖尿病31.1%与12.0%(P<0.01)、吸烟20.0%与10.5%(P<0.01)、活动性皮肤疾病17.8%与2.5%(P<0.01),其余相关因素包括临床分期较晚(P=0.001)及接受新辅助治疗40.0%与19.7%(P=0.003);另外保乳手术相对于其他手术方式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概率更低13.3%与86.7%%(P<0.01).结论 乳腺癌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既有基础指标又有手术相关指标,对相应因素的控制可减少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

  • 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资料分析

    作者:黄冠新;廖丹;黄卫民;文莉平;陶娥娇;黄维真;饶洁雯

    目的 分析2011年医院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数据,探讨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控制手术部位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2011年1-12月行剖宫产的所有产妇,随访至术后30 d,计算手术部位感染率,手术部位感染病例作为感染组,取未感染的病例作为非感染组,进行研究.结果 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率5.33%,其中手术切口感染率2.96%,宫内感染率2.37%;院内感染率4.19%,随访30 d内院外感染率1.15%,院内、外感染率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12,P<0.01);单因素分析中,年龄、产后出血、产程延长、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携带、妊娠期糖尿病、术前、术后合并呼吸道感染、电解质紊乱、围术期用药、术前白细胞数、胎膜早破时间、阴查次数、有产房试产经历、微波照射伤口及是否急诊与伤口感染有关;其中围术期用药、择期手术、微波照射伤口为保护因素,其余为危险因素;将单因素分析中的结果用logistic回归做多因素分析,发现产后出血(OR=1.90)、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携带(OR=1.68)、合并呼吸道感染(OR=2.38)、术前白细胞数(OR=1.07)、阴查次数(OR=1.11)为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多种因素可导致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性增加,需要制定科学的综合干预措施,降低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率.

  • 手术室内备皮对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

    作者:吴雪琼;陈丽;邬利萍;马德江

    目的 探讨患者在进人手术室内备皮与在病房手术前ld备皮对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方法 调查2010年10月在普外科和妇产科手术患者20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试验组在手术室的半限制区内建立备皮间,由科室人员对手术室的备皮人员进行备皮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人员职责、操作规范等进行专项培训,然后将同期于术前ld在病房备皮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患者备皮后消毒前进行采样,并对琼脂平板细菌的培养结果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体能分级、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皮肤消毒前,细菌培养阳性率试验组为56.0%、对照组为70.0%;菌落数1~10 CFU/cm2试验组25例、对照组30例,菌落数20~30 CFU/cm2试验组31例、对照组40例,两组菌落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口感染率试验组为2.0%、对照组为4.0%,两组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 在手术室备皮距离手术时间<2 h,在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方面优于术前ld在病房常规备皮,值得推广应用.

  • 手术室护士预防手术部位感染依从性的调查

    作者:陈颖;董叶丽;黄淳茂;高燕珍

    目的 通过对手术室护士手术部位感染(SSI)预防知识掌握及在关节置换手术中SSI预防依从性调查,了解关节置换手术中SSI预防执行现状,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措施.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手术室SSI预防相关知识调查问卷,对手术室35名护理人员SSI相关知识进行调查分析;采用关节置换SSI预防依从性检查表,对护理人员在120例关节置换术中SSI预防依从性进行检查.结果 共发放手术室SSI预防相关知识调查问卷35份,回收率100.0%;问卷总分10分,问卷得分4~9(5.8±1.6)分,及格率45.7%,其中术中防止低体温的措施掌握率高,为80.o%,手卫生的指征和方法掌握率低,为37.1%;120例关节置换术中手术室护士关节置换SSI预防依从率为(55.1±21.8)%,其中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依从率高,为94.1%,手卫生依从性依从率低,为25.0%.结论 手术室护士SSI相关知识掌握不全,在关节置换手术中SSI预防依从性低;因此要加强SSI相关知识的教育,提高手术室护士在关节置换手术中SSI预防依从性.

  • 不同护理液对减少口腔颌面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作用

    作者:彭根英;闫俊杰;钟雪美;叶慧兰

    目的 口腔颌面外科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中选择有效的口腔护理液,以预防口腔手术部位感染.方法 1293例口腔内无感染灶的患者随机分为A、B、C、D4组,A组329例用生理盐水、B组317例用0.02%呋喃西林、C组298例用0.1%聚维酮碘、D组349例用0.12%醋酸氯己定进行术前含漱,术后口内冲洗,无植入物者术后观察并随访1个月,有植入物者术后观察并随访1年,比较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A组发生SSI 16例,感染率为4.86%,B组发生SSI 19例,感染率为6.00%,C组发生SSI 5例,感染率为1.68%,D组发生SSI5例,感染率为1.43%,与采用生理盐水组的患者比较,呋喃西林漱洗组发生的SS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聚维酮碘、醋酸氯己定漱洗组发生的SSI更低(P<0.05);聚维酮碘和醋酸氯己定与呋喃西林比较,聚维酮碘和醋酸氯己定组发生的SSI更低(P<0.05);聚维酮碘与醋酸氯己定比较,发生的SS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聚维酮碘、醋酸氯己定在预防和控制口腔颌面外科患者术后SSI发生比生理盐水和呋哺西林效果更好.结论 0.1%聚维酮碘、0.12%醋酸氯己定更能降低口腔颌面外科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

  • 2009-2011年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及变化趋势

    作者:陈修文;张小康;罗晓黎

    目的 分析江西省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及评价监测结果变化趋势.方法 对2009-2011年医院感染监控网单位手术部位感染(SSI)、新生儿医院感染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3类医院感染进行目标性监测.结果 SSI总感染率为0.61%,以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率高,为2.58%,SSI发生水平无显著变化;新生儿总医院感染率为3.79%,以出生体重1501~2500 9组感染率高达7.38%,各监测阶段感染率维持在同一水平;VAP感染率和日感染率分别为10.01%和22.58‰,发病水平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结论 江西省SSI、新生儿及VAP感染率相对较高,应加强监测和干预.

  • 肺叶切除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

    作者:李鹏;毛永彬;刘成涛

    目的 探讨肺叶切除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针对相关危险因素,提出相应防治措施,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2年6月医院进行肺叶切除术的180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发生感染的有20例作为感染组,无术后感染160例作为未感染组,对可能导致手术部位感染各项因素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单因素分析采用x±s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80例肺叶切除术患者中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有20例,感染率11.1%,单因素分析表明,手术部位感染与年龄、大量吸烟史、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手术时间、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有关(P<0.05),而与术前肺功能水平、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手术切除范围、术中失血量无关;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手术时间、ICU入住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等6个因素是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手术部位容易发生感染,且其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尽量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 10所医院手术部位感染横断面调查

    作者:邓小华;张玲;刘竹;马林;窦丰满

    目的 调查分析成都市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研究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成都市10所二甲及以上医院术后住院患者进行24 h现患率调查,分析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与分布,明确主要病原菌和围手术期用药情况.结果 共调查1088例外科术后患者,手术1107例次,发生手术部位感染25例、26例次,手术部位感染率2.3%、例次感染率2.35%;26例次手术部位感染中,表浅切口感染占76.92%,深部切口感染占19.23%,器官/腔隙感染占3.85%;手术部位感染与切口、手术类型、术前感染情况密切相关(P<0.01);手术部位感染主要集中在泌尿外科、烧伤科、骨科和普外科,肠杆菌科是主要病原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Ⅰ类切口手术前使用率为58.50%,术后使用率>99.34%.结论 初步揭示了该地区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一般规律和存在的问题,为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提供了参考依据.

  • 开腹胆囊切除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彭松林;杨敬;卢岩

    5),Ⅱ、Ⅲ、Ⅳ类切口术后SSI发生率逐渐升高(1.5%、6.1%、26.3%,P=0.000).结论 胆囊切除术后SSI与手术方式、手术类型、切口类型、术前白细胞计数有关.

  • 开放性骨折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李筱轶;秦瑾;冯忠军;高伟;王鹏

    目的 了解开放性骨折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探讨更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方法 筛选2007年9月~2009年9月在医院接受开放性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病例,对其进行回顾性调查与分析.结果 调查开放性骨折手术病例1233例,感染率为11.27%,感染与患者年龄、性别及导致创伤的原因等因素无相关性;与创伤类型、清创时间及创伤部位等因素有显著相关性;检出病原菌88株,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占23.86%,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9.32%.结论 开放性骨折患者易发生手术部位感染,不仅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还与清创时间、创伤部位细菌数量与毒力密切相关,应对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降低SSI发生率.

  • 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的防治策略

    作者:魏明

    目的 探讨降低手术部化感染率的防治策略.方法 综合有关文献,分析了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原因以及常见病原菌.结果 在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菌中G-杆菌占48.0%,G+球菌占40.8%,真菌占11.2%,显示G-杆菌仍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G+球菌也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真菌感染已成为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原因;认为手术部位的感染与患者个体状况、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无菌观念不强等有关.结论 明确易感原因,尤其注重术前、术中、术后各环节的感染防治,同时强化普及感染控制知识.

702 条记录 8/36 页 « 12...567891011...353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