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眼清和剂合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46例

    作者:沈志新;翁文庆;高恩芳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由于视网膜萎缩变形或玻璃体牵引形成视网膜神经上皮全层裂孔,加之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引,液化的玻璃体经裂孔进入视网膜下所致[2],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盲性眼底病,我们予眼清和剂配合手术治疗疗效较好,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009年1月-2012年1月年我院住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92例92眼,每眼视网膜裂孔数1~2个,排除上方视网膜高度球形隆起、分散的多发裂孔、后极部裂孔、巨大裂孔、视网膜血管炎性病变、白内障较重的病例.

  • 巩膜外路手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分析

    作者:李永康;胡勇平;张惠成

    巩膜外加压术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常用手术方法,其手术成功率在90%左右。对于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如人工晶体及无晶体视网膜脱离,未发现裂孔的视网膜脱离,伴有脉络膜脱离的视网膜脱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增殖>C级的病人,采用何种手术方法的成功率高尚有争论。

  •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变化

    作者:冯超;邢怡桥

    目的:观察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RRDCD)患者接受玻璃体切割(PPV)复位视网膜后硅油填充状态下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CT)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就诊的35例首次接受PPV成功复位视网膜的RRDCD患者纳入研究(作为RRDCD组).记录患者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的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眼压,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SCT.36例首次接受PPV成功复位视网膜的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作为RRD组及40例医院的体检者作为正常组.数据采用秩和检验(H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等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 d、1周,RRDCD组、RRD组SCT均较正常组厚(术后1 d:t=9.220,P<0.001;t=6.826,P<0.001.术后1周:t=4.341,P=0.011;t=2.849,P=0.034),而这2个时间点RRDCD组和RRD组间的S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RRD组SCT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97,P=0.646),而RRDCD组SCT相对正常组及RRD组都要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4,P=0.028;t=-6.207,P=0.010).术后RRDCD组和RRD组SCT均呈持续降低趋势.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3个月,RRDCD组SCT与BCVA呈正相关(r=0.399,P=0.017),RRD组SCT与BCVA无相关性(r=0.109,P=0.529).结论:RRDCD术后黄斑SCT变薄,且SCT与BCVA相关.SCT可以作为评估RRDCD术后视力的临床指标.

  •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玻璃体后脱离的诊断评价

    作者:汪枫桦;王雯秋;俞素勤;莫亚南;张磊;姜媛;刘海芸;王泓;张皙

    目的 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PVD)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RRD中PVD发生率以及不同诊断方法的准确性.方法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采用前置镜、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诊断PVD,与术中采用曲安奈德(TA)染色观察PVD进行比较.我院住院治疗RRD患者30例(30眼),所有患者术前行裂隙灯下前置镜眼底、超声和OCT检查玻璃体情况.玻璃体切除手术中采用TA辅助玻璃体染色作观察PVD的金标准,比较各种术前玻璃体检查方法对于诊断PVD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数据采用Kappa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对不同检查方法对于诊断完全性PVD发生率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各种诊断方法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术中TA染色中发现完全性PVD发生率为10.0%;B超诊断完全性PVD发生率为76.7%,眼底检查诊断完全性PVD发生率为36.7%,OCT检查诊断完全性PVD发生率为13.3%,其中B超检查与术中发现的差异性大.结论 在RRD中完全性PVD发生率较低.现有各种术前检查方法有其局限性,而术中TA染色,能够更好的显示玻璃体皮质残留.

  •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玻璃体后脱离的诊断评价

    作者:汪枫桦;王雯秋;俞素勤;莫亚南;张磊;姜媛;刘海芸;王泓;张皙;许迅;孙晓东

    目的 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PVD)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RRD中PVD发生率以及不同诊断方法的准确性.方法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采用前置镜、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诊断PVD,与术中采用曲安奈德(TA)染色观察PVD进行比较.我院住院治疗RRD患者30例(30眼),所有患者术前行裂隙灯下前置镜眼底、超声和OCT检查玻璃体情况.玻璃体切除手术中采用TA辅助玻璃体染色作观察PVD的金标准,比较各种术前玻璃体检查方法对于诊断PVD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数据采用Kappa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对不同检查方法对于诊断完全性PVD发生率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各种诊断方法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术中TA染色中发现完全性PVD发生率为10.0%;B超诊断完全性PVD发生率为76.7%,眼底检查诊断完全性PVD发生率为36.7%,OCT检查诊断完全性PVD发生率为13.3%,其中B超检查与术中发现的差异性大.结论 在RRD中完全性PVD发生率较低.现有各种术前检查方法有其局限性,而术中TA染色,能够更好的显示玻璃体皮质残留.

  •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对比敏感度

    作者:毛剑波;沈丽君;徐真;董玉桂;陶继伟;何吕福;佘相均

    目的 了解视力恢复良好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术后对比敏感度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其与有无累及黄斑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50例(50眼)术后佳矫正视力达到或超过4.9的单纯性RRD患眼,根据术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结果分为黄斑脱离组(20眼)和黄斑未脱离组(30眼).另选30例(3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术后采用CSV- 1000E测定各组在眩光及无眩光状态下的对比敏感度.佳矫正视力、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结果 平均随访(12.2±5.3)个月,3组间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00,P>0.05).在有眩光和无眩光状态下,黄斑脱离组和黄斑未脱离组在各个空间频率下都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577~45.438,P均<0.01).黄斑脱离组和黄斑未脱离组在有眩光18.0 c/d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分别为0.69±0.33、0.87±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8,P<0.05),其余空间频率黄斑脱离组和黄斑未脱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尽管部分RRD患者视力可以恢复良好,但对比敏感度仍不能恢复至正常人水平.与术前黄斑未脱离者相比,术前黄斑脱离的患者术后有眩光18.0 c/d状态下的对比敏感度较差.

  • 25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作者:胡夏云;张丽娜;沈丽芳;吴伯乐

    目的 探讨25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25G玻璃体切割术的RRD患者61例(61只眼)的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手术时间、佳矫正视力、眼压、视网膜解剖复位情况及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4~30个月.结果 总手术时间为42~80 min,平均(55.82±7.14)min,一次性视网膜复位率为98.36%(60只眼),终视网膜复位率达100%(61只眼).38只眼(62.30%)术后1周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8只眼(13.11%)术后视力同术前,15只眼(24.59%)视力下降,平均视力(LogMAR视力)为1.30±0.63,与术前1.79±1.03相比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1,P<0.05).45只眼(73.77%)患者末次随访时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7只眼(11.48%)术后视力同术前,9只眼(14.75%)视力下降,平均视力为0.98±0.60,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9,P<0.05).术后第1天平均眼压为(23.08±11.82)mmHg,超出正常眼压范围,术后1周平均眼压为(16.77±6.38)mmHg,恢复至正常眼压范围,3只眼(4.92%)发生继发性青光眼,14只眼(22.95%)发生核性白内障,5只眼(8.20%)发生黄斑前膜,所有病例在随访期内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25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RRD,视网膜解剖复位率高,术后视力恢复良好,手术并发症相对较少,手术时间较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 显微镜下外路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作者:邵利琴;盛张兴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外路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采用显微镜下外路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5例,均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视网膜下液放液,巩膜外冷凝,巩膜外垫压,环扎,玻璃体注空气等处理,对患者术后视力改善、视网膜复位、视网膜下液吸收、眼压、视网膜冷凝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33例视力提高,2例无变化.34例经一次外路手术视网膜完全复位,1例经二次外路手术复位.术后25例出现一过性高眼压,视网膜冷凝反应Ⅰ级29例,Ⅱ级6例.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缝穿巩膜、眼内出血、视网膜坏死及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随访中未发现有植入物感染或脱出.结论 显微镜下外路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 LASIK术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4例临床分析

    作者:谢欣;林季建;翁燕;杜新华;杨亚波;邱培瑾;姜节凯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以其预测性强,痛苦少,能迅速获得目标视力,稳定性高,上皮下昆浊发生率低等的特点,逐渐被患者接受,开展日益广泛.尤其在高度近视方面,已成为近视激光手术的首选.但LASIK对玻璃体视网膜方面的负面影响,也随着手术的广泛开展,逐渐被认识并研究.视网膜脱离作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日益引起重视.为探讨LASIK术后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特点,我们对我院收治的14例15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 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持续视网膜下积液的临床观察及分析

    作者:刘辉;吴苗琴;徐海铭;贺金晶

    目的 探讨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成功接受巩膜扣带术后发生持续视网膜下积液(PSF)的相关因素以及PSF对患者视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成功接受巩膜扣带术的累及黄斑的RRD患者66例66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SF发生的相关因素.根据患者是否发生PSF,分为无PSF组、局限性PSF组和弥漫性PSF组3组,并比较3组患者不同随访时间佳矫正视力(BCVA)的变化情况.结果 性别、眼别、病程、术前屈光度、RRD范围、裂孔形态、裂孔数量、裂孔大小、是否环扎、玻璃体腔是否注气与PSF的发生均无关(均P>0.05),而年龄、裂孔位置、术中是否放液与PSF的发生均有关(均P<0.05).3组患者术后1、3个月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局限性PSF组和弥漫PSF组BCVA均低于无PSF组(均P<0.05),弥漫性PSF组BCVA均低于局限性PSF组(均P<O.05).结论 PSF虽不会影响终的视力恢复,但会延缓患者的视力恢复.本研究提倡巩膜扣带术中尽可能行较为彻底的巩膜外放液,以减少PSF的发生.

  •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黄斑形态与视功能恢复的相关性

    作者:池新昌;阮素芬;刘哲;吴苗琴;徐慧群

    目的 探讨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黄斑形态学改变和视功能的恢复以及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接受单纯巩膜外加压或联合环扎、玻璃体腔内注气术的18 例(19 眼)患者,术前行双眼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检查,术后1周、1 个月、1年分别行双目间接检眼镜、P-VEP 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 19眼术后视网膜均复位良好,观察期内未发生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术后1周、1 个月分别有9、6眼表现为黄斑部视网膜浅脱离,术后1 年所有术眼黄斑区视网膜均解剖复位.与术前比较,术后各时点P-VEP 潜时均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P-VEP峰值均明显增大(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P-VEP 峰值呈逐渐增大趋势(P<0.05),黄斑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随着黄斑区RNFL厚度的下降,P-VEP 潜时缩短,P-VEP峰值增加,均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视网膜下液的残留是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的主要原因,术中视网膜下液的引流有助于减少脱离的发生.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黄斑形态与视功能的恢复呈正相关.

  • 巩膜外加压术对眼前节影响的UBM观察分析

    作者:张旖文;林季建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原ment,RRD)是较常见的致残致盲性眼病,巩膜外加压术现已成为治疗RRD(尤其是针对裂孔位于1/2象限内的RRD患者[1])的重要方法。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可利用高频超声在无创下提供高度清晰的不同断面眼前段二维图像,其分辨率极高,可对活体人眼结构进行无干扰的实时、定量测量,可在活体清楚观察角膜、房角等眼前段及睫状体的结构形态[2],是巩膜外加压术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的重要检查手段。本研究应用UBM观察巩膜外加压手术前后RRD患者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房角开放距离(angle open distance,AOD)及前房中央深度(anterior chamber distance,ACD)的动态变化,以进一步明确该手术对RRD患者眼前节结构早中期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 倍频532 nm 激光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临床观察

    作者:李俊;吴伯乐;叶锌铭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RRD )发病迅速,给患者的视功能造成严重损害,而尽早封闭视网膜裂孔是治疗RRD、提高术后视功能的关键。采用巩膜外加压术或玻璃体手术治疗RRD损伤大、费用高,而倍频532激光封闭视网膜裂孔治疗,不扰乱玻璃体状态,眼部组织损伤较轻,费用低,可以重复治疗。本研究采用532 nm激光对部分RRD患者进行治疗,效果确切,报告如下。

  • 显微镜下行巩膜外垫压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

    作者:蒋正轩;鲍宁;刘东伟;陶黎明

    目的 通过观察显微镜下行巩膜外垫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评价该方法的有效性及优点.方法 本研究收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53例(53只眼),术前检查裂孔的位置及范围,在显微镜下行巩膜外垫压术,并收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术前及术后的临床资料,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本研究患者随访4~6个月.术后2周52只眼视网膜裂孔封闭,裂孔封闭率为98.1%;视网膜完全复位50只眼,复位率达94.3%;视网膜下积液3只眼,术后1个月后完全吸收.术后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术后1个月、3个月视力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1例(1只眼)患者出现新的裂孔,造成视网膜脱离.结论 显微镜下行巩膜外垫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方法简单方便、并能精确定位裂孔,手术视野清晰,术后效果良好.

  • 内外路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黄斑前膜生成的比较与分析

    作者:唐睆;刘瑶

    目的 观察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黄斑前膜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研究.筛选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入院诊断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70例(70只眼),均为有经验的同一组术者行巩膜扣带术或玻璃体切除术,根据其所接受的不同术式划分为A组(行巩膜扣带术)及B组(行玻璃体切除术),术后所有患者均在同一时间点接受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OCT检查两组视网膜黄斑区纤维增生膜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对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内路玻璃体切除术较之外路巩膜扣带术,有更高的术后黄斑前膜发生率.

  • 三面镜视网膜裂孔定位联合外路显微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作者:孙荣;张勇;王雅琴;潘桂萍

    目的:观察术前三面镜裂孔定位联合外路显微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而做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的患者30例(30只眼)。术前用三面镜检查确定视网膜裂孔位置,作为手术中指导裂孔定位、术中放液和冷凝部位的的依据。手术时在显微镜直视下先预置环扎带和缝线,放视网膜下液,然后经巩膜外视网膜冷凝、垫压,后核实裂孔、扎紧环扎带和眼内注气。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在30例(30只眼)中,一次手术视网膜完全复位25只眼,手术成功率为83%。术后矫正视力,<0.1者3例,0.1~0.3者9例,>0.3者18例;视力提高者20例,不变者8例,下降者2例。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三面镜检查定位视网膜裂孔方法可靠,对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具有指导意义。而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具有操作简单、方便、治疗效果良好等优点。

  • 相干光断层扫描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黄斑区视网膜组织结构观察初步研究

    作者:吴艳;叶芬;田农;黄振平

    应用相干光断层扫描( OCT)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前出现的黄斑结构改变及黄斑区视网膜水肿的发生情况。方法对42例(42只眼)视网膜脱离患眼在术前进行OCT检查,观察视网膜脱离后出现的黄斑结构改变及黄斑区视网膜水肿的发生情况。根据术前视网膜脱离发生的时间分为A组(<3个月)和B组(>个3个月)。结果(1)OCT 检查黄斑部形态:黄斑未出现脱离有13只眼,黄斑部分或全部脱离有29只眼,其中黄斑囊样变6只眼,视网膜水肿14只眼,视网膜劈裂2只眼,黄斑前膜2只眼。(2)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改变:未出现黄斑脱离和已出现黄斑脱离的视网膜厚度为比较,结果两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A、B两组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比较,两者之间无有统计学差异( P >0.05)。(3)视网膜水肿的发生率:A、B两组的视网膜水肿发生率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OCT检查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黄斑区视网膜组织结构研究有意义。

  • 巩膜外垫压术治疗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作者:田超伟;王雨生;苏晓娜;窦国睿;张自峰;李曼红

    目的 探讨巩膜外垫压术治疗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在我院住院行巩膜外垫压术(或联合环扎术)治疗的6例(6只眼)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所有患者视网膜裂孔检查明确,且位于赤道或赤道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C2级以下;具有阳性家族史;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特征明显.其中1个裂孔者4只眼,2个裂孔者2只眼.1例硅胶海绵纵行垫压,5例硅胶轮胎环行垫压并联合环扎.所有患者术后均补充视网膜激光光凝.结果 6例患者术后视网膜均复位良好,视力改善,经激光治疗无灌注区,随访稳定.结论 对于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选择部分病例行巩膜外垫压手术治疗,术后及时补充视网膜激光光凝,可取得很好效果.

  • 黄斑累及性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功能与形态的观察

    作者:谢春蕾;王昞;汪浩;徐鼎;高新蕊;王方

    目的 比较两种视网膜复位手术对累及黄斑的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黄斑形态与功能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81例(81只眼)伴黄斑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37例(37只眼)行巩膜扣带术;B组44例(44只眼)行玻璃体切除联合C3F8气体填充术.手术前和术后1、3、6个月给予佳矫正视力、Amsler表、眼底以及B超和OCT等检查;OCT主要观察术后的黄斑形态和记录中心凹厚度.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两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测量值以及佳矫正视力采用t检验.结果 所有患者参加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3.4)个月.术后1个月时,所有患眼视网膜均复位.术后佳矫正视力:A组1个月时为0.12±0.07,6个月时0.34±0.16;B组分别是 0.39±0.14和0.36±0.12(t=10.543,P<0.05).Amsler表检查:A组患者1个月时26例异常(70.3%),3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是23例( 62.2%),21例(56.8%).B组仅有1例在1个月时呈现异常.OCT主要表现为神经上皮下积液和色素上皮局限脱离,除B组有1例显示异常外,其余28例均是A组患者.两组术后的中心凹厚度,分别是(290±78) μm和(172±23) μm (t=8.81,P<0.05).结论 在伴有黄斑脱离的单纯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除手术对于术后黄斑的解剖复位和视力恢复在早期明显优于巩膜扣带手术,但半年以后两组患者视力恢复无差别.

  • 小量巩膜外垫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分析

    作者:吴文芳;宋蓓雯;吴强;杜新华;陈颖

    目的 比较分析小量巩膜外垫压术与巩膜环扎垫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20例(20只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小量巩膜外垫压术(A组)的临床资料,并在同期住院行巩膜环扎垫压术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中随机选择40例(40只眼)作为对照组(B组),术后随访比较两组的视网膜复位率、佳矫正视力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视网膜首次复位率A组为90%,B组为95%;佳矫正视力A组为0.48±0.33,B组为0.48±0.28;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进展者A组占5%,B组占10%,两组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4642、0.9662、0.5089).术后A组出现复视1只眼, B组出现短期高眼压3只眼,黄斑水肿1只眼,复视1只眼;两组术后屈光度的变化有显著差异(P=0.0019),前房深度、眼轴长度及散光度的变化均没有显著差异(P= 0.5444、0.8732、0.0582).结论 外加压手术是一种有效复位脱离视网膜的手术方式,小量巩膜外垫压术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能获得很好的疗效,而对眼球创伤小、仅改变眼局部形态结构,能避免传统巩膜环扎垫压术的一些并发症,但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341 条记录 8/18 页 « 12...567891011...171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