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猴耳环抗病毒有效成分研究

    作者:李药兰;李克明;苏妙贤;梁锦堂;陈玉武;张永文

    目的:对抗炎中药猴耳环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体外抗病毒活性追踪的方法,应用大孔吸附树脂吸附,聚酰胺、硅胶和凝胶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tricetiflavan(5,7,3',4',5'-pentahydroxylflavan)(1),myricitrin(myricetin-3-O-α-L-rhamnopyranoside)(2),quercitrin(quercetin-3-O-α-L-rhamnopyranoside)(3),quercetin(4),methyl thylgallate(5)和gallic acid(6).结论:化合物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4被发现有较好的体外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活性.

  • 藏药镰形棘豆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吕芳;徐筱杰

    目的:对藏药镰形棘豆Oxytropisfalcata的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通过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ODS反相色谱分离、纯化,用NMR,MS鉴定结构.结果:从镰形棘豆的氯仿萃取部分分离鉴定了8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2',4'-二羟基-4-甲氧基查尔酮(1),2',4'-二羟基查尔酮(2),5,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醇(3),7-羟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4),3',7-二羟基-2',4'-二甲氧基异黄烷(5),2'-羟基-4'-甲氧基查尔酮(6),2'-甲氧基-4'-羟基查尔酮(7),2',4'-二羟基二氢查尔酮(8).结论: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红绒毛羊蹄甲的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尚小雅;李帅;王映红;王素娟;杨永春;石建功

    目的:研究红绒毛羊蹄甲Bauhinia aurea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用MS和NMR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9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为:3,4-二羟基苯甲酸(1),4-羟基苯甲酸(2),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3),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4),没食子酸(5),没食子酸甲酯(6),没食子酸乙酯(7),羽扇豆-3-醇(8),羽扇豆-3-酮(9),豆甾-4-烯-3-酮(10),β-谷甾醇(11)和胡萝卜苷(12).结论:除化合物5,8,11和12外,其余化合物均属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发现.

  • 野葛藤中的异黄酮类化合物

    作者:张德武;任燕;戴胜军;刘万卉;李贵海

    目的:对野葛Pueraria lobata藤茎中的异黄酮类化合物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正相及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制备薄层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2个异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3'-甲氧基大豆苷元(1),芒柄花素(2),染料木素(3),大豆苷元(4),大豆苷(5),染料木苷(6),芒柄花苷(7),5-羟基芒柄花苷(8),毛蕊异黄酮(9),6"-O-乙酰基染料木苷(10),6"-O-乙酰基大豆苷(11),葛根素(12).结论:化合物9~11为首次从葛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6~8为首次从野葛藤中分离得到.

  • 喙荚云实酚性成分研究

    作者:马瑞婧;杨巡纭;王吉华;唐洪波;王利勤

    对喙荚云实Caesalpinia minax枝和叶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实验采用硅胶和凝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法进行结构鉴定,从喙荚云实枝和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芹菜素(1),5,7,3′,4′-tetra-hydroxy-3-methoxyflavone(2),毛地黄黄酮-5,3′-二甲酯(3),thevetiaflavon(4),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5),bonducellin(6),7-hydroxy-3-(4-hydroxybenzylidene)-chroman-4-one (7),3-去氧苏木查尔酮(8),5-acetony1-7-hydroxy-2-methylchromone(9),4-(trans)-acetyl-3,6,8-trihydroxy-3-methyl-dihydronaphthalenone(10),4-(cis-acetyl-3,6,8-trihydroxy-3-methyl-dihydronaphthalenone(11),香草酸(12),ω-hydroxypropioquaiacone(13),丁香脂素(14)及尿嘧啶(15),化合物1~14为酚性成分.以上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喙荚云实中得到,其中化合物1~5,9~13,15为首次从云实属植物中得到.

  • 昌都锦鸡儿异黄酮类成分及其抑制NO生成活性

    作者:孙晓东;房士明;臧小单;杨成雄;李贺然;北中进;杨学东

    采用多种柱色谱分离技术从昌都锦鸡儿根茎木部心材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异黄酮类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及与文献对照鉴定其结构分别为7,2'-二羟基-8,4'-二甲氧基异黄酮(1),4'-羟基-7,3'-二甲氧基异黄酮(2),5,7,4'-三羟基-2',5'-二甲氧基异黄酮(3),樱黄素(4),阿夫罗摩辛(5),奥刀拉亭(6),染料木素(7),蓝花赝靛素(8),红车轴草素(9),6,7,3'-三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10).其中,化合物1~3,9~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1,2,6,7具有一定的抑制大鼠巨噬细胞NO生成活性,其IC50分别为48.12,25.32,62.71,43.59 μmol· L-1.

  • 含羞草中酚性成分的分离及结构鉴定

    作者:袁珂;贾安;吕洁丽

    含羞草为豆科Leguminosae含羞草属植物含羞草 Mimosa pudica的全草[1],又名知羞草、怕羞草、喝乎草、刺含羞草等[2].具有清热利尿、化痰止咳、安神止痛、凉血止血之功效,临床多用于急性肝炎、神经衰弱、失眠、肺结核咯血、血尿、带状疱疹等[3].作者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本研究报道首次从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的4个酚性成分.

  • 白车轴草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詹庆丰;夏增华;白海云;劳爱娜

    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 L.系豆科车轴草属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其全草皆可入药,具有祛痰止咳、镇痉止痛等功效[1].为了寻找其中的活性成分,作者对白车轴草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在前文[2]工作的基础上,又从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 甘草愈伤组织培养的研究

    作者:陈巍;于泉林;高文远;周成名;肖培根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是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和根茎入药.主要产于东北、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地.自古以来,甘草即为大宗药材.

  • 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生长发育比较研究

    作者:

    性微温,味甘,归肺、脾经.有补气固表,托毒生肌,养血助阳,止汗利尿等功效,被历代医家认为是补药之长.2005年版<中国药典>[1]规定了药用黄芪的来源为豆科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ge.vat.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membranaceus(Fisch.)Bge.,我国北方多数省区都有栽培生产.

  • 甘草活性成分和营养成分动态变化研究

    作者:冯薇;王文全;赵平然

    豆科甘草属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是常用中药材,甘草中三萜和黄酮类是重要的活性成分,甘草酸和甘草苷又是其中具代表性的指标性成分,由于有极强生理活性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通常被做为质量评价的依据.

  • 羊蹄甲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尚小雅;刘威;赵聪伟

    根据近30年的文献报道,羊蹄甲属植物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甾体类、萜类等,有些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的全新化合物.此属中的多种植物作为传统中药广泛被用来治疗糖尿病、抗菌消炎、镇痛、止血和利尿等.作者综述了羊蹄甲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概况,并按化学结构类型进行分类,为进一步开发应用此属资源提供资料参考.

  • 豆科藏药品种与标准整理

    作者:曹岚;杜小浪;钟卫红;钟卫津;何军伟;慕泽泾;钟国跃

    通过考证藏医学文献的方法,对豆科藏药的品种、基原及标准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各文献中记载的豆科藏药共有36属142种(含变种),涉及64个药材品种,不同文献记载的各药材品种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功效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约38.0%(54种)的种类为藏医学特用药用植物,约25.4%(36种)的种类作为藏药材被有关藏药标准收载,除与中药材交叉使用的9个药材品种的质量标准较为完善外,多数品种仅有性状、鉴别等项规定.藏药材品种混乱、质量标准不完善的状况在藏药材中较为普遍,已成为制约藏医药发展的突出问题,应当加强藏药的本草考证、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资源物种的药效物质基础及生物活性比较、质量标准、医药名词术语规范等研究,以推动藏药材的品种-名称-基原等的规范和质量标准体系建立.

  • 合理使用番泻叶

    作者:王玉娟

    番泻叶,别名泡竹叶、泻叶,系豆科本草状小灌木植物狭叶番泻或尖叶番泻的干燥小叶.味甘、苦,性寒,归大肠经,为苦寒、质黏、滑润攻下之品,具泻热行滞、通便、利水之功效,主治热结积滞,便秘腹痛,水肿胀满等.

  • 红车轴草提取物对RAW264.7细胞株增殖与吞噬及NO分泌的抑制作用(简报)

    作者:杨志;黄秀艳;曾耀英;滕菲;姚满林;宋兵;李林

    红车轴草(Trifoliumpratense Legu-minosae)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红三叶、三叶草等.红车轴草提取物(TLE)主要成分有异黄酮及鹰嘴豆芽素等.目前已有TLE抑制小鼠淋巴细胞增殖与抗肿瘤用途的报道.本文对免疫细胞影响作了初步的研究.

  • 浅谈中药苦参之妙用

    作者:刘玲

    苦参为豆科多年生落叶灌木苦参的干燥根,全国各地均产.本地区俗称"野槐",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头及小支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应用.  1 性状  本品呈长园柱形,下部常有分枝,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外皮薄,多破裂反卷,易剥落,剥落处显黄色,光滑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切面黄白色,气微味极苦,以条匀、断面色黄白者为佳.

  • 中间锦鸡儿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作者:施蛟;陈博;孙智华;胡昌奇

    目的研究中间锦鸡儿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溶剂法、色谱法分离化学成分,用波谱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中间锦鸡儿中分离得到10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7,4′-三羟基-3,3′-二甲氧基黄酮(1),3,5,7,8,4′-五羟基-3′-甲氧基黄酮(2),槲皮素(3),柠檬黄酮醇(4),槲皮素-3-甲醚(5),2(S)-7,3′,5′-三羟基二氢黄酮(6),5,7,3′,4′-四羟基-3,8-二甲氧基黄酮(7),紫铆查尔酮(8),甘草素(9)和5,7,4′-三羟基-3,8二甲氧基黄酮(10).结论化合物6为新化合物,其余皆首次从中间锦鸡儿中分离得到.

  • 怀槐树皮异黄酮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黎雄;李剑芳;王东;王维宁;崔征

    研究怀槐(Maackia amurensis)树皮中的化学成分.利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凝胶和ODS柱色谱等分离技术分离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从其70%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得到了13个异黄酮苷类化合物,分别为4',6-二甲氧基一异黄酮-7-O-β-D-葡萄糖-(1→6)-β-D-吡喃葡糖苷(1),樱黄素-4'-O-β-D-葡萄糖-(1→6)-β-D-吡喃葡糖苷(2),芒柄花苷(3),黄豆素苷(4),染料木苷(5),saikoisoflavonoside A(6),阿夫罗摩辛-7-O-β-D-吡喃葡糖苷(7),阿夫罗摩辛-7-O-β-D-木糖-(1→6)-β-D-吡喃葡糖苷(8),4'-甲氧基-异黄酮-7-D-β-D-木糖-(1→6)-β-D-吡喃葡糖苷(9),4',6-二甲氧基.异黄酮-7-O-β-D-芹糖-(1→6)-β-D-吡喃葡糖苷(10),鸢尾种苷(11),5-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7-O-β-D-葡萄糖-(1→6)-β-D-吡喃葡糖苷(12)和4'-甲氧基.异黄酮-7-O-β-D-芹糖-(1→6)-β-D-吡喃葡糖苷(13).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怀槐异黄酮苷(maackiaisoflavonoside),化合物2,8,9,10,12和13为该属内首次分离得到.

  • 大托叶云实中一个新的卡山烷二萜

    作者:涂文超;丁林芬;杨惠;宋流东;吴兴德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和半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对豆科云实属植物大托叶云实种子的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分离得到了5个卡山烷型二萜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为3β-乙酰氧基-卡山烷-12,14(17),15-三烯-7β-醇(1)、caesalmin C(2)、caesall E(3)、caesalpinin MJ (4)和1-deacetylcaesalmin C (5),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2、4、5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红花锦鸡儿地上部分抗HIV化学成分的研究

    作者:杨国勋;亓建斌;程科军;胡昌奇

    为了研究红花锦鸡儿(Caragana rose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寻找具有抗HIV作用的药用成分.在抗HIV生物活性指导下,利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从红花锦鸡儿地上部分的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分得5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分别鉴定为myricetin(1),mearnsetin(2),对羟基桂皮酸(3),cararosinol A(4),cararosinol B(5),并推测了cararosinol B与该植物中发现的另一白藜芦醇四聚体kobophenol A的转化关系.化合物4和5为新的白藜芦醇四聚体,化合物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上述化合物体外均无明显的抑制HIV作用.

169 条记录 2/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