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脂膜微囊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现状

    作者:宫崧峰;李新钢;李刚

    脂膜微囊(lipid-coated microbubbles,LCM)是学者们在研究脂质体时无意中发现的一种由单层脂质构成的微囊,其单层脂质由可生物降解的物质构成,且脂膜微囊可以靶向性的聚集于颅内病变区域(机制未明),美国Cav-Con公司与Hartford医院的学者们以此现象为基础,对其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对脂膜微囊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初步应用作一综述.

  • 脂膜微囊趋向于鼠脑创伤区聚集机制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新钢;宫崧峰;李刚;徐淑军;王东海;张元鹏;何仕玥

    目的研究脂膜微囊向脑损伤位点靶向性聚集的特点,探讨其向鼠脑损伤区靶向性聚集的机制.方法建立脑损伤动物实验模型,制备脂膜微囊悬液.将脑损伤模型建立成功的28只大鼠随机分为以下几组,损伤当日组、伤后24h组、48h组、72h组、7d组、10d组、14d组、21d组、28d组;分别于损伤后不同时间,由尾静脉注射脂膜微囊悬液,鼠脑标本用油红O染色,研究脂膜微囊在脑损伤后的不同时间在损伤灶周围聚集的特点,并采用双重免疫组化染色,研究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及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在损伤灶周围分布的特点,讨论其与脂膜微囊靶向性聚集的关系.结果早期即可在损伤灶周围及损伤灶中发现脂膜微囊,且脂膜微囊密度逐渐增加,48h后可在损伤区的周围发现有微囊以丛集方式聚集;在病损10d左右,微囊的密度大并聚集成环状.损伤后的第2-3周微囊密度下降至一稳定的水平;GFAP,PCNA双重染色发现了它们各自的密度变化曲线,均在损伤后48h达高峰;GFAP阳性细胞的数量及分布范围远较PCNA范围大,且二者均阳性的细胞数量很少.结论脂膜微囊可靶向性聚集于脑损伤位点周围,不同的时间点微囊的密度不同,损伤后第10天其密度达高峰,脂膜微囊靶向性聚集的机制复杂,与血脑屏障破坏引起的血源性细胞渗出有关,也与反应性星形细胞有关.

    关键词: 脂膜微囊 脑损伤
  • 脂膜微囊承载紫杉醇在体外对C6胶质瘤细胞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宫崧峰;李新钢;李刚;张元鹏;王东海;徐淑军;何士玥

    目的在体外实验中研究脂膜微囊承载抗胶质瘤药物紫杉醇抑制C6胶质瘤细胞的作用,并探讨脂膜微囊靶向性抗瘤的机理.方法应用紫杉醇-脂膜微囊(Taxol-LCM)或单用脂膜微囊(LCM)处理C6细胞系,后用免疫荧光显微镜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脂膜微囊在肿瘤细胞内的分布特点,用药前后肿瘤细胞形态的改变和细胞内超微结构的变化,以及动态的观察脂膜微囊进入细胞的全过程.结果紫杉醇(Taxol)可结合于脂膜微囊(LCM),可以被胶质瘤细胞内吞,起到很强的的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其内吞过程为脂膜微囊先结合于细胞膜表面,后在细胞内重新分布,终被细胞浆内的酸性成分所降解.结论脂膜微囊可以承载紫杉醇在体外起到杀伤胶质瘤细胞的作用,且脂膜微囊的代谢与细胞内的酸性成分有关.

  • 脂膜微囊向脑损伤区定向聚集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新钢;李良民;郭媛;何士月;李刚;张庆林;鲍修风;吴承远

    目的观察脂膜微囊向鼠脑损伤区聚集的趋向性;研究其时相分布及区域分布规律;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建立射频脑损伤动物模型,静脉注射脂膜微囊混悬液,荧光素及油红-O染色,观察并计数脑切片中脂膜微囊,对切片进行双重免疫组化染色,计数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和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结果发现脂膜微囊聚集在脑损伤区周围2mm的范围内,伤后10天出现密度高峰,而PCNA、GFAP表达阳性细胞在伤后48小时密度达高峰.脂膜微囊在伤后第1日的聚集数量分别为PCNA和GFAP高峰数量的42倍和20倍.结论脂膜微囊对鼠脑损伤区有特殊的亲和力,能定向聚集于损伤区周围,其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

  • 脂膜微囊承载紫杉醇靶向性治疗C6胶质瘤的体内外实验研究

    作者:宫崧峰;李新钢;李刚;王东海;徐淑军;周旭东

    目的:在体内外研究脂膜微囊(LCM)承载紫杉醇(Taxol)治疗大鼠颅内C6质瘤的机制.方法:体外实验应用紫杉醇-脂膜微囊(Taxol-LCM)或单用LCM处理C6细胞系,采用免疫荧光显微镜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LCM在肿瘤细胞内的分布特点,用药前后肿瘤细胞形态的改变和细胞内超微结构的变化,动态观察LCM进入细胞的全过程;体内实验建立大鼠C6胶质瘤动物模型12只,成瘤大鼠分为4组:注射LCM-Taxol组、注射LCM组、注射Taxol组及载瘤动物组,每组取一只在后一次尾静脉注射相应药物后处死,获取大鼠脑组织标本,进行油红O染色,观察LCM在肿瘤位点分布的特点;同时观察不同处理组大鼠的生存期.结果:体外实验表明,Taxol可结合于LCM并被胶质瘤细胞内吞,起到很强的的杀伤肿瘤细胞作用.其内吞过程为LCM先结合于细胞膜表面,后在细胞内重新分布,终被细胞浆内的酸性成分所降解.体内油红O染色显示,注射LCM-Taxol组肿瘤区域有LCM聚集,胶质瘤明显坏死;而注射LCM组,肿瘤区域有LCM出现,但肿瘤区域无明显坏死;注射Taxol组及载瘤动物组肿瘤区域无明显坏死;生存期结果示,Taxol-LCM组生存期明显长于其他3组,而与其他3组生存期比较差异不明显.结论:LCM可承载Taxol在体内外起到杀伤胶质瘤细胞的作用.

    关键词: 脂膜微囊 胶质瘤
  • 脂膜微囊对大鼠脑射频损伤区亲和性的研究

    作者:李新钢;张元鹏;李刚;王建刚;宫崧峰

    目的观察脂膜微囊(LCM)在鼠脑损伤区域的密度分布特点;研究其在损伤后不同时相LCM对脑损伤区的靶点结合能力.方法建立大鼠脑射频损伤模型;于损伤后不同时相经尾静脉注射LCM混悬液,经荧光素及油红-O染色,观察并计数脑组织切片中的LCM.结果LCM主要聚集在脑损伤区周围2mm的范围内,伤后第10天与脑损伤区的靶点结合能力强,出现密度高峰.结论LCM可以定向聚集于鼠脑损伤区周围,并在第10天达到聚集高峰;LCM有可能作为药物载体在脑损伤治疗中定向发挥药物疗效.

  • 脂膜微囊靶向性聚集于颅内C6胶质瘤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新钢;宫崧峰;李刚;徐淑军;王东海;张元鹏;何仕玥

    目的研究脂膜微囊(LCM)靶向性聚集于大鼠颅内C6胶质瘤动物模型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C6胶质瘤动物模型,成瘤大鼠分为两组:单次注射LCM组,多次连续注射LCM组,处死后获取大鼠脑组织标本,进行常规HE染色、油红O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LCM在肿瘤位点分布的特点,取C6胶质瘤细胞研究LCM在细胞内的分布特点.结果油红O染色显示肿瘤细胞内有LCM的聚集,且多次注射LCM组其LCM浓度明显较单次注射组高.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LCM主要聚集于肿瘤区,且主要分布于肿瘤细胞的胞浆中.对体外培养的C6胶质瘤细胞研究发现,LCM先结合于细胞表面,随后在细胞内再分布,其在细胞内的分布可能与细胞内的酸性成分有关.结论LCM可靶向性聚集于肿瘤位点,其在肿瘤位点浓度与注射次数成正相关.其靶向性机制与LCM的脂质构成有关,还与脑肿瘤引起的局部血脑屏障破坏有关.LCM在肿瘤细胞内的代谢与细胞内的酸性成分有关.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