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阿托伐他汀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治疗作用

    作者:郭力;杨静;孙雅菲;宋秀娟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治疗效果,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Wistar大鼠建立EAE模型,分别应用每日每千克体重2、8 mg的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其对大鼠发病率、复发率、神经功能评分和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及程度,并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IL-4在体内的表达及含量变化.结果 EAE模型组与大剂量治疗组相比较,神经功能评分有显著改善,发病率由76.67%下降至33.33%(P=O.008),脊髓组织中血管袖套数目由3.2±1.1减少为1.3±0.4(P=0.01),血清中IL-4的含量由(0.35±0.12)ng/ml显著提高至(0.68±0.23)ng/ml(P=0.05),MMP-9在组织中的表达由37±7减少至26±5(P=0.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改善EAE的临床表现,减轻组织损伤,其作用可能与减少MMP-9和提高IL-4含量有关.

  • 阿托伐他汀对β淀粉样蛋白1-42诱导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的抗炎作用

    作者:ZHANG Yuan-yuan;李晓红;WANG Min;王栋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β淀粉样蛋白1-42(β-amyloid 1-42,Aβ1-42)诱导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大鼠模型学习记忆功能及脑内炎性因子的分泌、神经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60只Wistar大鼠(体重300~350 g)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他汀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5只.服用阿托伐他汀(每天5 mg/kg)3周为治疗组,采用侧脑室注射Aβ1-42的方法制备大鼠痴呆模型,设假手术组为对照组.水迷宫实验观测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海马区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的表达,HE染色观察海马区形态结构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海马区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大鼠的学习记忆成绩下降(逃避潜伏期:对照组12.0±1.2,模型组41.3±3.4,t=18.0363,P<0.01),海马区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分泌增多(IL-1β:对照组53.5±2.4,模型组101.0±3.8,t=23.8246,P<0.01);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与模型组大鼠相比较,学习和记忆成绩有所改善(逃避潜伏期:25.7±1.6,41.3±3.4,t=9.1076,P<0.01),海马区IL-1β、IL-6、TNF-α分泌减少(IL-1β:60.0±3.4,101.0±3.8,t=18.0231,P<0.01).细胞形态学观察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模型海马区神经细胞损伤减轻,胶质细胞增生减少.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以减少大鼠AD模型海马区胶质细胞炎性因子的分泌,减轻神经细胞损伤,改善其学习和记忆能力.

  • 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观察

    作者:吴家恩

    本文观察阿托伐他汀钙(阿乐,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 新一类抗真菌药--棘白菌素类药物

    作者:施安国

    欧洲教学医院有7%病人死于曲霉菌感染,而白色念珠菌已成为院内感染的常见原因[1],特殊疾病群体真菌的感染率更高,如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受体的真菌感染率达15%,肺移植者达20%[2],AIDS病人的卡氏肺囊肿肺炎感染率达60%、食道白色念珠菌感染率达20%,非洲AIDS病人隐球菌脑膜炎感染率为30%[3].至今,适于全身抗真菌感染的药物主要有3类:多烯类(两性霉素B),吡咯类[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voriconazole)],氟嘧啶类(5-氟胞嘧啶);另外,丙烯胺类如特比萘芬因疗效低不单独给药,仅与吡咯类联用适于耐吡咯类的霉菌感染;这些药物都有治疗价值,但不少疗效欠佳,抗药性也越来越成问题[4].为了获得更好的疗效,新一类棘白菌素类(echinocandins)药物正在探索中.

  • 吡咯类抗真菌药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分析施

    作者:晁娟

    目的:探讨分析吡咯类抗真菌药可导致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整理并分析2001年~2013年国内首发的关于吡咯类抗真菌药不良反应情况的160篇医药期刊共25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口服用药170例所占比率68.00%显著高于静脉给药及外用患者所占比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产生不良反应的吡咯类抗真菌药物共有8种,其中酮康唑、伊曲康唑及氟康唑三种引起不良反应的概率显著高于其他各比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敏反应及消化系统的发生率高,明显高于其他各系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咯类抗真菌药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会对人体的多个系统造成影响,因此应当受到高度的重视,并提醒医务人员注意合理用药以提高用药的可靠性、安全性。

  • 代文、阿托伐他汀和匹格列酮对肾上腺髓质素和补体因子H表达的影响

    作者:钟继娟;缪珩

    目的:观察代文、阿托伐他汀和匹格列酮对高糖培养的大鼠肾脏系膜细胞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细胞外基质(ECM)、肾上腺髓质素(AM)和补体因子H(Cfh)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分为低糖对照(LG)、高糖对照(HG)、高糖+代文(HD)、高糖+阿托伐他汀(HL)、高糖+匹格列酮(HP)5组,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和放射免疫法(RIA)测定细胞上清TGF-β1、纤维连接蛋白(LN)和Ⅳ型胶原的含量,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TGF-β1mRNA、Cfh mRNA以及AM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高糖状态下培养的肾脏系膜细胞应用代文、阿托伐他汀和匹格列酮干预后,细胞上清TGF-β1、LN和Ⅳ型胶原的含量较HG组显著减低(P<0.01),TGF-β1mRNA、AM mRNA和Cfh mRNA的表达亦较HG组显著减低(P<0.01).结论:代文、阿托伐他汀和匹格列酮具有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TGF-β1的表达有关.药物干预后Cfh和AM的表达也减低,可能与TGF-β1的变化有关.

  • 基于聚吡咯/多壁碳纳米管复合膜的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研究

    作者:张玉雪;牟靖男;刘丽燕;王茂清;杜晓燕

    目的 利用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技术,建立一种简单快速的沙门氏菌检测方法.方法 利用循环伏安法将新蒸单体吡咯和羧基多壁碳纳米管聚合到电极表面,形成均匀牢固、富含羧基的修饰膜.导电聚合物薄膜使电极获得了大的比表面积和优异的电子传递能力.在偶联剂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化二亚胺盐酸盐(EDAC)的作用下,亲和素与电极表面的羧基发生共价反应,进而与生物素标记的DNA探针结合,使探针固定到电极表面.结果 采用电化学阻抗法对目的 基因进行检测,线性范围为1.0×10-9mol/L~1.0×10-7mol/L,检测下限为5.0×10-10mol/L.结论 用聚吡咯/羧基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通过生物素-亲和素体系固定探针,制备一种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可实现对沙门氏菌毒力基因invA的特异性基因片段的快速检测.

  • 阿托伐他汀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作者:潘满冬;谭利明;卢伟;黄继义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Wistar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治疗作用.方法 建立Wistar大鼠EAE模型,给予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处理,观察大鼠发病程度、病理改变及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水平的变化.结果 阿托伐他汀可减轻大鼠发病程度,减少炎性病灶数,降低血清IFN-γ水平升高幅度,使血清IL-4水平在发病初期即升高,高剂量阿托伐他汀作用更显著.结论 阿托伐他汀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干预大鼠EAE发病,并呈剂量相关性,其机制可能与改变Th1/Th2类细胞因子比值有关.

  • 吡咯类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欧阳灵莉

    目的:了解吡咯类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方法:收集、阅读、分析和归纳国内文献。结果:吡咯类,主要是三唑类抗真菌药比之于其他几类抗真菌药有更大的进展。结论:吡咯类抗真菌药虽有大的突破,但副作用仍大,且一旦治疗失效,使现有抗真菌药难于控制,是一难题,还需大力改进。

  • 抗真菌药的合理应用

    作者:谢珍香

    真菌感染可分为表浅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两类,表浅感染是由癣菌侵犯皮肤、毛发、指(趾)甲等体表部位造成的,发病率高,危害性较小.深部真菌感染是由念珠菌和隐球菌侵犯内脏器官及深部组织造成的,发病率低,危害性大.在抗真菌药物治愈并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真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的增多,细菌耐药性的增长以及治疗的失败等.给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常用的抗真菌药有吡咯类抗真菌药、唏丙胺类抗真菌药和其他类抗真菌药.

  • 抗深部真菌感染药物的特性及临床应用

    作者:余靓平;谢小云;魏文树;宋洪涛

    近年来,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尤其对危重患者更是致命的威胁.为了降低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抗真菌药物的疗效无疑成为了治疗的关键所在,因此,了解各类抗真菌药物特性,使得临床应用更加合理化、规范化显得至关重要.随着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开展,如何配合此次活动,按照要求遴选出不超过5个品规(药品规格)的深部抗真菌药物,也进一步要求我们掌握抗深部真菌药物的特性.

  • 白假丝酵母菌对吡咯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李春;王中新

    白假丝酵母菌对吡咯类药物产生耐药已成为临床长期用药治疗的一个突出性问题,目前认为白假丝酵母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主要包括麦角甾醇牛物合成通路中关键靶酶的变异或高表达、受基因调控的药物外排泵蛋白表达的变化以及生物被膜的形成等.

  •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谢小英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10月收治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10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口服治疗,其中A组患者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B组患者则加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压、血脂控制达标率,治疗前后血压和血脂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 B组患者血压和血脂控制达标率均显著高于A组,B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水平均显著优于A组及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治疗后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显著优于A组及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可有效控制血压和改善血脂水平,且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

  • 阿托伐他汀对小鼠肾毒血清性肾炎保护作用的研究

    作者:屠海燕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小鼠肾毒血清性肾炎的干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小鼠肾毒血清性肾炎模型,治疗组小鼠于注射肾毒血清(NTS)造模成功24 h内腹腔注射剂量分别为1、10、25 mg/kg阿托伐他汀。联合注射NTS+阿托伐他汀治疗7 d后处死所有小鼠,取血并收集24 h尿液,测定血清尿素氮(BUN)水平,尿蛋白含量,检查肾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实验小鼠体质量增加不明显,尿蛋白含量降低(P<0.01),血清BUN含量减少(P<0.01),肾炎病理改变程度轻。阿托伐他汀的保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10 mg/kg治疗组的保护作用强。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有效地减轻实验动物尿蛋白,改善肾小球滤过功能,对小鼠免疫性肾炎具有保护作用。

  • 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研究

    作者:陈浪;朱永平;张琴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对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96例缺血性脑卒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仅给予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血浆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质量指数(BMI)、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8-iso-PGF2α及ox-LD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8-iso-PGF2α及ox-LDL两项指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而对照组则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在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46/48),治愈率为12.5%(6/4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0.8%(34/48)和2.1%(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有效对抗氧化应激与脂质过氧化反应,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效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抗肿瘤吡咯三嗪类激酶抑制剂的合成

    作者:刘兴赋;傅晓钟;杨坤

    目的:设计与合成具有分子靶向性、低毒高效新型血管生成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吡咯三嗪.方法:以羟胺磺酸和2-吡咯甲醛为原料合成2,4-二氯吡咯[2.1-f][1.2.4]三嗪,然后进一步胺化、催化氢化得到11个吡咯三嗪类衍生物.结果:合成的化合物及中间体均经过核磁共振氢谱与质谱进行了结构表征,确证结构与目标产物一致.结论:合成了11个抗肿瘤吡咯三嗪类激酶抑制剂,该合成方法可靠、质量可控,能用于抗肿瘤吡咯三嗪类激酶抑制剂的合成.

  • C-硝基吡唑类和C-硝基吡咯类对局部缺血损伤后眼血流量和视网膜功能恢复的作用

    作者:

    AIM: Effects of C-nitropyrazoles and C-nitroazoles on ocular blood flow and retinal.function recovery after ischemia have been studied. METHODS: The compounds were tested on ocular blood flow of ocular hyperten sive (40 mmHg) rabbit eyes with colored microsphere technique. They were also tested on the retinal function recovery after ischemia of rat eyes with electroretinography. RESULTS: All compounds (DC-1 through DC-17)showed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retinal function recovery after ischemia in the range of 26 % to 120 %(P<0.05). Among five compounds (DC-1 through DC-5) studied, four compounds (DC-2 through DC-5) in creased the blood flow in ehoroid, iris, and ciliary body, but not in retina. DC-1 did not show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blood flow in any of these ocular tissues. CONCLUSION: C-Nitropyrazoles can facilitate significant retinal function recovery after ischemic insult through the increase of ocular blood flow. Since rabbit's retina is scarce in vasculature, it did not show significant change in blood flow by C-nitropyrazoles as expected. Among all 17 compounds, DC-5 seems to be the most potent compound.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