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3H”疗法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浩耕;刘翼;游潮

    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引发脑血管痉挛造成的迟发性脑缺血,是aSAH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1-5].故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成为了改善aSAH预后的重要目标.为了对抗脑血管痉挛导致的脑血流量下降,有学者提出了"扩充血容量、升高血压、稀释血液",即"3H"疗法,逐渐被广泛运用于临床[6-7].理论上,扩充血容量(简称扩容)、升高血压(简称升压)治疗均能增加患者的脑血流量,但关于二者独立及协同的疗效,尚缺乏充分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依据,加之"3H"疗法增高了并发症的风险,故不同的医疗中心对"3H"疗法的用法也不尽相同.2009年Meyer等[8]就入院时"3H"治疗方式等问题,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了167份神经重症监护学会成员反馈的信息,其中27%的会员选择在处理动脉瘤妥当后,预防性地使用扩容治疗;当出现严重或症状性血管痉挛时,所有会员均选择实施扩容治疗.有12%的会员选择预防性升压治疗.而几乎所有的会员在患者出现严重或症状性血管痉挛时,选择升压治疗.我们对扩容、稀释血液(简称稀释)和升压治疗在脑血管痉挛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综述如下.

  • 3 H疗法治疗脑血管痉挛是否有效

    作者:王宁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指正常脑动脉在某些病理因素刺激下,发生可逆性收缩,导致供血区脑组织灌注下降,脑组织缺血、缺氧的临床现象.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经血管造影证实,高达70%的患者有CVS,并造成约36%的患者脑监护室

  • 再论脑血管痉挛的3H疗法是否有效

    作者:沈建康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可以导致50%治疗成功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死亡[1].而治疗CVS引起的脑缺血,充满了困难和挑战.由于CVS不是由单一的机制引起,故难以执行标准的治疗方案.CVS机制的复杂性和多因性,决定了采用单一方法难以奏效.

  • 3H疗法改善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与脑血流量65例疗效分析

    作者:王建国;崔慎助;林明剑

    ①目的探讨3H疗法对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患者脑血流量的改善作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②方法随机抽取DIND患者31例为对照组,34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钙离子拮抗剂扩血管和改善微循环药物配合的方法,观察组采用3H疗法,分别对其疗效进行脑血流量的TCD测定以及GOS预后评定.③结果观察组对DIND患者的脑血流量平均增加14.8ml/(100g*min),较对照组提高6.3ml/(100g*min),病死率降低14.32%,神经功能障碍改善率提高20.7%.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④结论 3H疗法可明显降低DIND的病死率,提高了神经功能障碍的逆转率,是治疗DIND的有效方法.

  •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3H疗法

    作者:杨鹏飞;陈高

    脑血管痉挛是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残疾和死亡的首要原因,现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3H疗法是目前治疗脑血管痉挛的首选措施,但仍存在较多争议.近年来关于3H疗法的研究很多,文章对其实施方法、液体选择和预防性应用等问题做了综述.

  • 长春西汀不同给药途径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并发脑血管痉挛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研究

    作者:杜延平;李乐军;时忠华;梁建广;吴春富

    目的 探讨经静脉滴注与经导引导管注入长春西汀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并发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cular spasm,CVS)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发生CVS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共10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5例.C组给予3H治疗,B组在C组基础上联合静脉泵注长春西汀,A组在C组基础上联合经导引导管注入长春西汀.比较各组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血流速度、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格拉斯哥预后(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分级、临床疗效、低血压发生率及再出血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7、14 d,A组和B组MCA血流速度较C组明显降低(P<0.05),且A组低于B组.治疗后d 28,A组、B组NIHSS评分较C组明显降低(P<0.05),且A组低于B组(P<0.05). A组、B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C组(P<0.05),且A组高于B组(P<0.05).治疗后28 d,B组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和C组(P<0.05),但C组和A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A组、B组GOS分级明显优于C组(P<0.05),且A组优于B组(P<0.05).结论 经静脉泵注和经导引导管注入长春西汀均可有效治疗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CVS,但经导引导管注入长春西汀具有更好的效果和安全性.

  • 3H疗法治疗继发性缺血性脑梗塞43例体会

    作者:余少雄;刘泽;赵万;苗雨露;黄志斌

    目的 探讨3H疗法对继发性缺血性脑梗塞患者脑血供的改善作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43例继发性缺血性脑梗塞患者入院后3-7天复查头颅CT出现缺血性脑梗塞改变,给予3H疗法治疗.结果 治疗7天和14天后复查头颅CT与初次检查比较梗塞面积及梗塞灶个数,具有显著性差异,并且GOS评分预后较好.结论 3H疗法可明显降低继发性缺血性脑梗塞面积,改善预后,是治疗继发性缺血性脑梗塞的有效方法.

  • 3H疗法治疗外伤后脑梗死36例疗效分析

    作者:余少雄;赵万;刘泽;尹勇;黄志斌

    目的 探讨3H疗法对外伤后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36例确诊为外伤后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时照组和治疗组,各18例,前者采取常规疗法,后者在常规疗法基础上给予3H疗法,分别于治疗7 d和14 d后复查头颅CT,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梗死面积变化,并用格拉斯哥评分(GO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前后梗死面积比较及3个月后GOS评定疗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H疗法可明显降低外伤后脑梗死面积,改善预后,是治疗外伤后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 "3H"疗法与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对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滕翼;刘进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重要的颅内血管源性疾病. 动脉瘤可以表现为动脉壁上呈囊状向外生长,有的直径可达 30 mm. 它在成年人中的发病率约为 2% ~5% [1]. 已有的组织病理学和临床研究揭示了其女性占其发病率的 55% ~ 65% [2] ,略高于男性,同时15% ~30%的动脉瘤患者可见多发损伤. 小部分的动脉瘤倾向于在患者50~70岁的时候(中位年龄52岁)时发生破裂,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可以引起非外伤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 ,占所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80%左右[3] ,可以造成包括脑血管痉挛在内的一系列损害,引起较高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 “3H”疗法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应用分析

    作者:张永超;郑鑫辉;张振;杨依航;王国栋;耿莉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多种原因使血液进入颅内或椎管内的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综合征,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烟雾病、肿瘤等,其中以动脉瘤出血常见,大宗文献统计表明动脉瘤出血占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52%[1],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所脑血管痉挛造成的迟发性脑缺血,是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故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成为了改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重要目标。 Brown[2]倡导“3H”疗法,即高血压( hypertension )、高血容量( hypervolemia )、血液稀释( hemodilution)的综合疗法,临床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3H”疗法虽在世界范围内的众多医疗中心广泛应用,但循证医学评价认为,这种疗法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证实。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