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医拔罐器具清洁与消毒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温晓雪;刘建芳;朱萍;徐土珍;沈敏;倪晓平;徐虹

    拔罐作为中医传统治疗方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适应症的扩展、疗效的肯定和群众接受度的增加,该项技术越来越被临床广泛应用.但是传统治疗往往注重疗效,忽视感染风险,特别是近年来针罐疗法的逐渐推广,操作不当引起皮肤破损等造成拔罐器的血液体液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如果忽略拔罐器的清洁消毒工作,重复使用未经规范清洗消毒后的罐具,可使其他治疗者暴露于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的风险之中.国外已有诸多报道,认为拔罐会造成皮肤感染,是引起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源传播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目前国内外尚未对拔罐器进行明确的危险程度分级,消毒方法也众说不一.笔者认为应对拔罐器的感染危险程度进行科学分级,选择有效、安全、适合于临床推广使用的消毒方法,提高临床对罐具清洗消毒的正确性和依从性;同时需建立健全中医拔罐操作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强化医护人员的感染防范意识,切实做好可复用拔罐器的清洁消毒,定期检测清洗消毒质量,认真执行一人一用一清洗一消毒,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 川芎嗪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0例疗效观察

    作者:王香玲

    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方面有一定的优势[1],我院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应用川芎嗪治疗,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内科住院患者符合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标准患者100例,所有病例通过心电图及肌钙蛋白检测除外急性心肌梗死,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男38例,女12例,年龄41~83岁,平均(63.2±5.4)岁,病程1~10年,平均(6.4±2.3)年,伴高血压11例,糖尿病5例,脑动脉硬化5例;对照组50例中男39例,女11例,年龄42~81岁,平均(63.7±4.9)岁,病程2~9年,平均(6.3±2.2)年,伴高血压10例,糖尿病14例,脑动脉硬化7例.两组病例间性别、年龄、病程及心绞痛危险程度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 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的MSCT增强多参数鉴别诊断

    作者:马丽娅;李震;沈亚琪;胡道予

    目的 对照病理回顾性分析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研究两者病灶增强CT特征及鉴别要点.方法 记录并分析14例胃神经鞘瘤(GS)及69例胃间质瘤(GIST)的临床资料、大小、部位、生长方式、强化程度、强化是否均匀、溃疡、坏死、钙化及气体、动脉期及静脉期CT值、动脉期与静脉期CT值差值及差值百分比,并将胃GIST病灶根据病理进行危险程度分级,再与GS组病灶进行比较.结果 GS组患者平均年龄更小(GS组50.5±7.2岁,GIST组57.4±10.0岁,P=0.017),其余两组间临床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GIST病灶强化更明显(GS组及GIST组强化程度为弱、中等、明显的病灶分别为8、6、0例和30、16、23例,P=0.005)且更不均匀(GS组及GIST组强化不均匀病灶分别为6、53例,P=0.026),余增强CT征象、动脉期及静脉期CT值、动脉期与静脉期CT值差值及差值百分比在两组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GIST病灶危险程度分级后,各组间临床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与GS病灶相比,高危GIST病灶明显强化多见(P=0.003),在极低危、低危GIST病灶强化也稍明显(P=0.044和0.045),均有统计学差异.与GS病灶相比,坏死在高危GIST病灶中较常见(P=0.047),极低危GIST病灶大小明显较小(P<0.001),双期CT值差值及差值百分比较小(P=0.024).结论 与GS患者相比,GIST患者发病年平均龄稍大.相对于GS病灶,GIST中-高危病灶强化程度较高、强化更不均匀,高危病灶坏死征象更多,而极低危GIST病灶较小、双期CT值差值稍低,对于区分两者有一定鉴别意义.

  • 超声心动图诊断存活心肌新进展

    作者:马依彤;王朝霞;程祖亨

    近年来人们认为缺血除引起心肌坏死外,仍有部分心肌可能存活,是心肌为免受坏死的一种保护反应.准确地判断心肌存活性对缺血性心脏病治疗方案的选择、危险程度分级、正确估价再灌注治疗的疗效以及对预后的估测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超声心动图在诊断存活心肌方面取得长足进展,本文将对这些新方法和新技术作一综述.

  • 西宁地区63例胃间质瘤病理学和免疫组化表达特点分析

    作者:马臻棋;季成菊;王成;郭新建;王丰梅

    目的:通过观察西宁地区胃间质瘤(GST)患者病理学和免疫组化表达的特点,分析影响GST危险度分级和预后的因素.方法:选取世居于青海西宁地区,于2011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经腹腔镜和手术治疗明确诊断的GST患者63例,收集临床病理因素、免疫组化CD34、SMA、DOG-1、S-100和CD117表达的结果和危险程度分级,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免疫组化DOG-1、S-100和CD117阳性表达率在不同年龄段存在差异,其阳性表达率60岁以上高,其次为(50~59)岁,第三为(40~49)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SMA阳性表达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CD34、SMA、S-100阳性表达率在瘤体溃疡出血组中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CD34、SMA、S-100、CD117的阳性表达率在瘤体直径>5cm组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年龄和性别与危险度分级无关(P>0.05);在高危险度和极高危险度组中瘤体有溃疡和溃疡出血者所占比例高于无溃疡者,反之,在低危险度和极低危险度组中瘤体无溃疡所占比例高于其他组;在高危险度和极高危险度组中瘤体直径>5cm组高于<5cm组,反之,在低危险度和极低危险度组中瘤体直径<2cm组所占比例高于其他组,并且瘤体大小与危险程度分级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GST患者免疫组化CD34、DOG-1、SMA、S-100和CD117阳性表达率越高,危险程度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西宁地区GST以50岁以上者多见,女性比例高于男性,肿瘤好发于胃体和胃底部,免疫组化CD117和DOG-1的阳性表达率高,仍是GST早期诊断的重要标志物,其中DOG-1、S-100和CD117阳性表达率与年龄关系密切,SMA阳性表达率与性别有密切关系,CD117、CD34、SMA、S-100阳性表达率与瘤体特征、直径关系密切;②影响GST危险度分级的主要因素有:瘤体特征、瘤体直径和免疫组化CD34、DOG-1、SMA、S-100和CD117的阳性表达率,其中肿瘤越表现为溃疡和出血,直径越大,CD34、DOG-1、SMA、S-100和CD117的阳性表达率越高,危险程度越高.联合检测以上标志对GST的诊断及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