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重建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椎管矢状径的手术时间效应

    作者:施鑫;赵建宁;吴苏稼;王与荣;张俊;陈跃光;许斌;郭亭

    胸腰椎骨折是脊柱损伤常见的部位,爆裂性胸腰椎骨折占其发病率15%,造成椎管狭窄,超过一半以上的病例合并脊髓神经的损伤[1].本文回顾性的分析59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探讨手术时间对重建胸腰段椎管矢状径的影响,以指导临床选择佳手术治疗时间.

  • 经皮椎体成形术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爆裂性骨折

    作者:赵国辉;陈孜;金丹杰;徐南伟;张云坤

    背景: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有效方法,但是对于伴有椎体后壁破裂、椎管内存在压迫的骨折,单纯采用椎体成形并不能够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结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后壁破裂伴椎管内有骨片移位(AO分型:A3/A4)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5月至2014年9月经CT证实为后壁破裂伴椎管内有骨片移位的椎体骨折患者11例的病例资料。男2例,女9例,年龄55~69岁,平均60.6岁。所有患者均接受PVP+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损伤节段:T111例, T124例,L14例,L22例。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评分(VAS),Cobb角,椎体前缘、后缘高度。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2例出现骨水泥泄漏(1例前方泄漏、1例上方泄漏),无经后壁向椎管内泄漏病例。本组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0个月。1例损伤椎上方左侧椎弓根螺钉移位至椎间隙。术前VAS评分,椎体前柱、后柱高度,Cobb角,与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有后壁破裂伴椎管内有骨片移位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PVP+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一种值得选择的治疗方案。

  • 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对恢复脊柱高度及功能的疗效

    作者:冯朝毅;余斌;陈志军;黄绍贤;梁显球

    目的 探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对恢复脊柱高度及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4月~2011年10月收诊的47例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伤椎高度丢失率、复位率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中出血量为(116.83±17.92) ml,手术时间为(83.83±15.92) min,受伤脊椎椎体复位率为(85.62±11.04)%,对所有患者随访6~24个月,椎体高度丢失率为(16.83±7.92)%;术后神经恢复情况评估:A级0例,B级2例,C级4例,D级9例,E级32例.结论 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可以很好地恢复脊柱高度和功能,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无神经症状的不稳定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手术效果分析

    作者:李学阳

    目的:探讨椎管占位无神经症状的不稳定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32例确诊为椎管占位无神经症状的不稳定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内固定植骨技术治疗.结果:本组32例患者术后X线片、CT显示复位、固定良好,植骨融合良好,Cobb's角由术前20°~26°恢复到术后7°~15°,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50%恢复到术后的90%.术后均未出现继发神经功能障碍.结论:对于椎体压缩>30%和锥管占位<50%的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选用后路AF内固定并常规植骨手术治疗.后路手术保留了脊柱后路结构,手术创伤小、恢复快,适合推广使用.

  • AF系统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伴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探讨

    作者:程立军

    目的 研究并分析AF系统对胸腰段爆裂骨折伴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我院骨科门诊2010年2月1日-2013年1月1日期间共收治胸腰段爆裂骨折伴椎管狭窄症患者120例,运用数字表法将上述120例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的60例患者运用传统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60例患者运用AF系统进行治疗,对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60例患者中,优21例、良19例、优良率为66.67%,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17例、16例和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胸腰段爆裂骨折伴椎管狭窄症患者而言,运用AF系统进行治疗十分安全,且其临床疗效优于传统手术方法,值得推广.

  • 无神经症状的不稳定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手术效果分析

    作者:何秀成

    目的:探讨无神经症状的不稳定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174例无神经症状的不稳定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病例给予临床治疗。结果174例患者均根据个人实际情况予以治疗,32例选取前路减压手术,均完全融合。142例选取后路手术,除4例患者植骨未融合,其余均成功。患者未发生感染、脑脊液漏等不良反应。4例未融合者绝对卧床休息2个月后均痊愈。结论无神经症状不稳定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需按照患者病情实际情况予以适宜手术治疗方法,由此可以增加其疗效。

  •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王卫星;谭晓菊;蒋河清;刘亚兰;刘先桃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脊柱损伤,占所有胸腰椎骨折的64%~81%[1].传统的开放手术需要广泛组织切开,进行术中减压、固定和融合,存在创伤大、手术并发症多、术后顽固性胸痛发生率高等问题而引起脊柱外科学界的普遍关注[2].随着内窥镜技术在脊柱外科领域的广泛应用,我院自2000年6月以来开展了对胸腰段爆裂性骨折行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前路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该技术具有术后疼痛轻、肺部并发症少和改善切口外观等优点而深受患者欢迎,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脊柱爆裂性骨折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贺宏儒

    脊柱骨折是常见的外伤之一,其中以爆裂性骨折多见,好发于脊柱的胸腰段,多属不稳定性骨折.脊柱损伤的准确诊断是治疗的关键,创伤性脊柱不稳可导致严重的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后遗症.本文收集45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病例,现报告如下.

  • 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手术策略选择

    作者:罗一;邓展生;贺达仁

    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是常见的脊柱损伤之一,而手术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选择优的手术路径、做出佳的临床抉择.是其治疗的首要目标.本文对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及其特点做了比较和探讨,认为以优化为原则,选择一期后路小切口有限减压的手术方式,是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佳手术策略.

  • 不稳定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分析

    作者:高玉军

    目的:探讨前路与后路入路方式在无神经症状不稳定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12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不稳定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34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每组17例。对前路组患者行前路手术治疗,对后路组患者行后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后凸角度与围术期参数。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患者的后凸角度均有明显下降(P<0.05);与术前相比,前路组患者末次随访结果有明显下降(P<0.05),但前路组患者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本组资料显示,对于不稳定性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 体位复位结合钉棒系统及经皮椎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爆裂骨折的围术期护理

    作者:王小舟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上脊柱骨折较为常见的类型,多由外力因素所致,如车祸、高处坠落、暴力及摔伤等[1].临床常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它具有稳定性高(三柱固定)、固定节段少及影响脊柱活动度小等优点[2].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压缩骨折方面临床效果良好,但因骨水泥易渗漏至椎管可能造成脊髓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使胸腰段爆裂骨折成为其应用的相对禁忌证[3-5].后路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可有效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但患者合并骨质疏松时容易导致螺钉松动、拔出等,复位后椎体高度丢失,长期随访临床效果不佳[6].宁波市第六医院采用体位复位结合后路小切口钉棒系统固定加伤椎PKP强化治疗后壁破裂或椎管轻度占位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段爆裂骨折,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而且针对手术方式及患者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护理.现报道如下.

  • AF系统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伴不全截瘫

    作者:刘阳春

    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治疗目的是尽可能恢复脊柱正常解剖形态,椎管得到有效的减压,并大限度的恢复损伤神经的功能[1],同时进行有效稳定的内固定.我院自1996年5月至2001年12月使用AF系统治疗脊柱胸腰段爆烈性骨折58例,具有良好的复位效果和三维固定功能,疗效满意.

  • 后路经关节突人路微创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研究

    作者:徐海栋;许斌;赵建宁;陈勇

    [目的] 通过对比研究观察后路经关节突入路微创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2007年6月~2009年6月,选择胸腰段外伤性爆裂性骨折患者共62例,男47例,女15例,年龄22~41岁.按自愿的方式随机分为两组,常规后路全椎板减压植骨融合组(N =32例):伤椎临近节段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后路全椎板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术;经关节突入路微创减压植骨内固定组(N =30例):伤椎及临近上下节段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经关节突人路微创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1年随访,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随访时胸腰段骨折术后矫正率、患者术后腰痛JOA评分,通过对比研究分析可见微创手术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手术组.[结论]后路经关节突入路微创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对于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用微创减压植骨内固定技术可以在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达到较好的稳定脊柱的效果,此方面的研究是脊柱微创外科的一个热点.

  • 爆裂性骨折椎管重建与临床相关疗效的探讨

    作者:田书建;宋进良;郑稼;赵炬才;罗建平

    目的:评价在爆裂性骨折治疗中,椎管重建与临床相关疗效的关系.方法:98例爆裂性骨折患者,新鲜骨折72例,陈旧性骨折26例,根据骨折和椎管占位情况行前路或后路手术,进行椎管重建和内固定及自体骨植骨术.结果:手术顺利,随防6个月~3年6个月,无感染、内固定折断、神经损害加重等发生,植骨显示骨性愈合.50例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22例无改善.结论:爆裂性骨折,进行椎管重建避免早期神经损害进一步加重及晚期迟发性神经损害均有明显的临床意义.

  • 无神经症状的不稳定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临床分析

    作者:李建明

    目的 探讨前路与后路入路方式在无神经症状不稳定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无神经症状的不稳定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64例,行后路手术治疗的患者为32例,行前路手术治疗的患者为3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后凸角度与围术期参数.结果 后路手术组患者术后后凸角度与术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但末次随访结果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手术组患者术后后凸角度与术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末次随访结果与术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论 本临床研究表明,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在无神经症状的不稳定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出血量少、引流时间较短,但稳定性稍差,可以考虑进行植骨固定.

  • 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并脊髓损伤的钉棒内固定及椎管桥式扩大术的临床分析

    作者:庄科雄;林文韬;孙伟强

    目的:对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损伤采用钉棒系统内固定及椎管扩大(桥式)术的应用中的临床分析.方法:采用钉棒系统切开复位内固定及椎管扩大术46例患者,并对所有患者分别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进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随访.结果:在本组病例中对比术前,术后所随访数据中得出患者在术后病椎高度没有出现明显丢失,双下肢神经感觉及肌力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恢复.结论:采用钉棒内固定及椎管(桥式)扩大术对于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是一种有效及安全的治疗方法.

  •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加椎弓根螺钉用于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临床观察

    作者:董智晖;罗绍坚;韦健

    目的 研究并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加椎弓根螺钉用于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患者接受的手术类型为2组,50例/组,对照组实施外侧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实施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后凸角度、伤椎高度、脊髓神经损伤分级.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的疼痛评分均较手术前显著降低(P<0.05),其伤椎前缘高度和后缘高度均较手术前显著增高(P<0.05),其后凸角度均较手术前显著减小(P<0.05),而在手术后,观察组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其伤椎高度高于对照组(P<0.05),后凸角度小于对照组(P<0.05);脊髓神经损伤分级方面,手术后,观察组中Frankel分级为E级的患者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方案,可有效减轻疼痛,纠正伤椎高度和后凸角度,有利于促使脊髓神经损伤有效恢复.

  • 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疗效观察

    作者:陈东

    [目的]观察前入路减压内固定方法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2009年5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共109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采取前入路手术方式减压并内固定,术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Cobb角变化情况,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等.[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回访,回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23.6个月,全部病例手术后Cobb角及神经损伤功能均得到改善,并发症发生率低.显效65例,有效4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2%.[结论]前入路手术减压内固定是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手术安全,术后并发症低,值得推广.

  • 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董丰路;宫国蒙;苗明浩;王敬文

    目的:观察短节段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探讨该方法的优缺点和适应症.方法:将30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短节段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术前和术后观察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等情况.结果:术后对患者随访1年,其中伤椎高度和脊柱Cobb角均有较大的恢复,按Frankel功能分级神经有1~2级的改善.结论:对于不稳定的胸腰段爆裂性骨折采用短节段联合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效果良好.

  • 伤椎置钉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的随访研究

    作者:杨志奎;代加楠;曹熙;李永刚;李鹏;高鑫;刘冲;郑梅

    目的 探讨伤椎置钉联合术后疗法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的手术效果及功能恢复情况,为该类疾病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6月至2015年10月121例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行短节段固定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56),单节段伤椎置钉作为观察组(n=65),术后给予1年的抗骨质疏松治疗.评估比较术前、术后3 d,术后1、3、1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及骨密度值.结果 术后各组的VAS评分、ODI评分、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均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观察组的VAS评分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6、12个月,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ODI评分在术后3 d及3个月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后至随访结束均未表现出差异.而伤椎置钉的使用在术后3 d至12个月均显著改善了伤椎的前缘高度和后凸Cobb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均显著提高了骨密度(P<0.05).结论 伤椎置钉有利于骨质疏松合并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术后的疼痛减轻,促进功能和正常解剖结构的恢复.抗骨质疏松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骨密度.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