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DTI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PTED术后受压神经根微观结构改善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宗;朱安妮;梁杰;陈剑锋;严超;张帆;伍伟飞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PTED)术后受压神经根的微观结构改善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自2015-06-2015-12行PTED的30例单侧L5S1椎间盘突出症.术前及术后1个月在仰卧位行MRI检查,DTI扫描范围从L4椎体下半部分至S1椎体,包含整个S1神经根.计算各向异性分数值(FA)及表面弥散系数值(ADC).结果 术前受压侧FA值明显低于正常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受压侧FA值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侧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受压侧ADC值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侧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能有效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PTED术后受压神经根微观结构的改善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预测肺癌放疗疗效与预后分析

    作者:任雪姣;王澜;韩春;田华;刘丽虹

    目的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反映放疗前后肿瘤内部的功能变化及肿瘤细胞的存活情况,从而为肺癌疗效评价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参考信息.本研究通过测量肺癌患者放疗前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WI)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大小及变化情况,探讨该技术在预测肺癌放疗疗效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1-01-01-2013-10-3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接受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的Ⅲ期肺癌患者34例.处方剂量50~66 Gy,单次2~2.2 Gy.放疗前后l周内行CT扫描及磁共振检查,应用CT、DWI ADC表观弥散系数评价放疗疗效,并与生存相结合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治疗前后可测量原发灶ADC值分别为(1.03±0.12)×10-3和(1.41±0.10)×10-3 mm2/s,治疗后ADC值明显高于治疗前,z=-4.541,P<0.001.非小细胞癌组与小细胞癌组肿瘤退缩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38,P=0.002.非小细胞癌组与小细胞癌组治疗前(z=-0.527,P=0.598)及治疗后(z=-1.353,P=0.176)原发灶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小细胞癌组治疗前后ADC值变化更显著,z=-3.337,P=0.001.非小细胞癌组治疗前ADC值、△ADC与肿瘤退缩率之间存在关联性,r值分别为-0.432和0.604,P值分别为0.016和0.001.治疗前低ADC值组(≤1.03×10-3 mm2/s)和高ADC值组(>1.03×10-3 mm2/s)1年生存率分别为69.2%和17.7%,2年为23.1%和0,3年为23.1%和0,x2=5.577,P=0.018.低△ADC值组(≤0.41×10 3 mm2/s)和高△ADC值组(>0.41×10-3 mm2/s)1年生存率分别为29.4%和62.5%,2年为0和37.5%,3年为0和37.5%,x2=6.989,P=0.008.治疗后低ADC值和高ADC值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27.3%和57.1%,2年为0和21.4%,3年为0和21.4%,x2=7.626,P=0.006.Cox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显示,非小细胞癌患者放疗前和放疗后ADC值大小、治疗前后ADC值变化为预后影响因素.小细胞癌组仅△ADC值与肿瘤退缩率存在负相关,r=-0.840,P=0.005;Cox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后ADC值变化、治疗后ADC值大小为预后影响因素,Wald=3.935和4.495,P=0.047和0.034.结论 肺癌患者放疗前后ADC值变化、治疗末ADC值大小为预后影响因素,经治疗后ADC值变化显著者及治疗末高ADC值表达者提示预后良好,对于非小细胞癌患者治疗前高ADC值表达者提示预后不良.

  • 用DWMRI预测食管癌原发灶放化疗疗效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澜;刘丽虹;韩春;田华;任雪姣;时高峰;王琦;高超;王光大

    目的:探讨DWMRI参数早期预测食管癌放化疗反应,寻找优选的预测时间点及预测阈值以指导临床。方法2010—2011年间连续性入组38例食管鳞癌患者,均行3DRT 60 Gy分30次6周完成,辅以同期或巩固化疗( FP或TP方案)。患者于放疗前、放疗开始后第1—6周末共7个时间点行DWMRI扫描,对扫描所获ADC值及DWMRI序列肿瘤长度进行观察和分析。用成组t检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多变量方差分析,用Logistic模型预后分析,用ROC曲线进行预测效能判断和阈值筛选。结果全组CR 20例(53%),PR 18例(47%);二者放疗前及第1—6周末的ADC值分别为1?82、1?92、2?06、2?35、2?62、2?71、2?96×10-3 mm2/s和1?42、1?49、1?67、1?79、2?11、2?18、2?28×10-3 mm2/s ( P=0?006、0?003、0?012、0?001、0?003、0?008、0?002),但二者△ADC相近。仅第3周末的ADC值为食管癌治疗近期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OR=0?134,P=0?007),ROC曲线分析同样提示以第3周末的ADC值曲线下面积大,诊断效能优(A z=0?857)。阈值为2?02×10-3 mm2/s,敏感性为80?0%,特异性92?9%。8例患者在治疗结束1年内发生肿瘤未控或复发,其ADC值曲线在第5周末出现“回落”,且DWMRI序列肿瘤长度从第3~5周缩小幅度明显减慢。结论 DWMRI可作为一种有效功能成像手段用以监测食管癌放化疗反应,放疗第3周末的肿瘤ADC值大小可能为优选疗效预测时间点,患者治疗后程ADC值降低或DWMRI序列肿瘤长度不再缩小提示复发高危倾向。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食管癌放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作者:王澜;韩春;祝淑钗;时高峰;王琦;党荣广;田华;孔洁;张安度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食管癌放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4例食管鳞癌患者接受三维适形放疗或调强放疗,处方剂量56 ~ 61.2 Gy,单次1.8 ~2 Gy.放疗前、放疗末及放疗后1~3个月行DWI检查,用食管钡餐造影、DWI高信号消失情况、表面弥散系数(ADC)对放疗疗效进行评价,并与预后相结合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随访率98.7%.放疗末DWI高信号消失组23例,1、2年生存率分别为82.6%、68.5%;放疗后1~3个月消失组40例,1、2年生存率分别为74.5%、49.2%;始终未消失组11例,1年生存率9.1%,生存期长17个月(x2=39.78,P<0.05).造影评价完全缓解47例中,20例放疗末DWI高信号消失;23例放疗后1~3个月消失,其1、2年生存率分别为80%、64.3%和86.7%、66.1%;高信号始终未消失4例,生存期4~7个月(x2=37.80,P<0.05).造影评价为部分缓解的26例中,3例放疗末高信号消失;17例放疗后1~3个月高信号消失,1、2年生存率为58.8%、19.3%、高信号始终未消失6例,生存期4 ~17个月(x2=11.72,P<0.05).患者正常食管组织的ADC0、食管肿瘤放疗前的ADC1及放疗末的ADC2值分别为(3.12±0.53)、(1.64±0.48)、(2.65±0.58) s/mm2,疗末ADC2/ADC0≤90%组(40例)与>90%组(34例)1、2年生存率分别为56.4%、28.2%和83.1%、75.7%(x2=10.35,P<0.05).放疗末肿瘤区域ADC值为独立预后影响因素(OR=0.060,P<0.05).结论 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对食管癌放疗疗效进行评价可以较好地提示预后,弥补食管钡餐造影在疗效评价中的不足,疗后肿瘤区域ADC值大小为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 弥散张量成像量化指标与脑弥散加权成像的对照性研究

    作者:董玉茹;王宏;钟心;穆学涛;马毅;刘腾;刘勉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弥散加权成像与弥散张量成像、不同弥散数量的弥散张量成像的量化指标的一致性,从而确定其可比较性.[方法]收集我院正常健康体检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常规头颅MRI扫描,采用DWI、20、30、64个梯度方向的DTI检查,对每个研究对象选6个固定位置ROI,分别为双侧丘脑、尾状核头部、胼胝体体部,对各组间的ADC值进行统计分析.对DTI组及各DWI组所获得的扩散图像质量进行对比分析.而DWI组采用b值分别为0、500、1000s/mm2,对不同b值间所得ADC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各同一解剖位置的DWI和DTI所得到的ADC值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同一解剖位置不同梯度数量所得ADC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b值所测得ADC值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DTI扩散方向越多,图像质量越好,而DWI扫描b值1000图像质量较500更好.[结论]DWI及DTI扫描所得的ADC值具有可比性和一致性,两种扫描方法所得量化指标可对照研究.

  • 脊髓 MRI弥散加权功能成像的研究进展

    作者:宗会迁;付凯亮;柳青;张鑫;宋鹏;马利;刘怀军

    由于各种原因如转移灶、感染、外伤或脊椎病等所引起的脊髓压迫是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中又以颈髓病居多。据统计,在65岁以上人群中颈椎病的发生率超过75%[1]。目前治疗脊髓压迫的方法主要有手术解压或局部放射治疗,临床疗效往往与早期治疗干预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对脊髓压迫损伤的范围和程度做出快速诊断。常规MRI是目前评价脊髓实质损伤的首选临床成像方式,其可以显示脊髓压迫的位置、受损范围以及出血量,但其敏感性较低,对于脊髓内受损白质纤维束的完整性及损伤程度不能进行准确的评价[1-3]。 MR 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提供了一种无创性地评价脊髓功能状态的方法。DWI测量的是机体内水分子的自由扩散或Brownian运动,能够提供常规MRI的解剖或空间分辨率以外的信息[4]。中枢神经系统内水分子的弥散受细胞膜和髓鞘等形成的弥散障碍的影响,也与水分子的位置(细胞内或细胞外)有关。因此,利用DWI能够检测到脊髓的切断、髓鞘破坏和轴突肿胀等病变。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表面弥散系数图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黄力;王秀河;刘斯润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 imaging, DWI)和表面弥散系数图(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mapping, ADC map)对各期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方法:应用磁共振T1加权(MRI T1W)、T2加权(T2W) 和水抑制反转恢复成像(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FLAIR)和DWI对70例各期脑梗死病人进行86人次MRI检查,并作ADC图,测定病灶ADC平均值及病灶中心至边缘的值.结果:在超急性脑梗死病例中,DWI和ADC图均表现缺血,病灶中心至边缘的ADC值呈梯度增高,但T2及FLAIR成像均正常,病灶的ADC值随梗死时间延长,呈由低向高变化趋势.结论:对急性脑缺血病变,DWI比T2W和FLAIR更敏感,ADC图可量化缺血程度,二者结合应用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病灶的转归评估有重要意义.

  • 肿瘤小ADC值在胶质瘤分级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朱莉;任广;汤伟军;李克;耿道颖

    目的:评价肿瘤小ADC值在胶质瘤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经病理证实的胶质瘤患者常规MRI及DWI资料,其中低级别胶质瘤31例(Ⅰ级3例、Ⅱ级28例),高级别胶质瘤50例(Ⅲ级21例、Ⅳ级29例).在ADC图上测量肿瘤组织小ADC值.统计学方法应用成组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低级别胶质瘤平均小ADC值[(1.279±0.270)×10-3mm2/s]高于高级别胶质瘤平均小ADC值[(0.849± 0.185)×10-3mm2/s] (P<0.001),高于Ⅲ级胶质瘤平均小ADC值[(0.92±0.201)×10-3mm2/s](P<0.001),也高于Ⅳ级胶质瘤平均小ADC值[(0.797±0.156)×10-3mm2/s] (P<0.001),但Ⅲ级与Ⅳ级胶质瘤平均小ADC值无统计学差异(P=0.069).肿瘤小ADC值与胶质瘤级别呈显著负相关(r=-0.699,P<0.001).结论:肿瘤小ADC值有助于胶质瘤分级诊断.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朱彩桥;陈瑶;闻建民;张志田;苏进展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或钼靶发现可疑的7例患者进行乳腺磁共振弥散成像,取两组不同b值分别计算表面弥散系数值(ADC),以及绘制时间--信号曲线,诊断结果与常规MRI比较并经病理证实.[结果]3例为恶性,2例为良性,2例为未见异常.DWI与常规MRI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疾病的敏感性较高,ADC值在良恶性鉴别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 磁共振表面弥散系数对早产儿颅内出血早期诊断的价值

    作者:李韶铭;郁万江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表面弥散系数在早产儿颅内出血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60例临床诊断早产儿脑损伤患儿,行T1WI、T2 WI、FLAIR、DWI轴位扫描,记录不同序列出血个数及兴趣区ADC值.结果 共60例早产儿,分成A组(≤7天)和B组(8~28天),对比研究下列内容:1)在T1WI、%WI、FLAIR和DWI序列中,两组中显示出血灶的数目分别为:A组:267、147、279、285个;B组:228、166、198、145;2)在出血ADC值上,A组明显低于B组,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3)在胼胝体压部ADC值上,A组明显低于B组,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4)在丘脑腹侧核ADC值上,A组明显低于B组,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胼胝体压部较丘脑腹侧核更敏感.结论 ADC值改变为早期诊断早产儿颅内出血提供了客观有利的依据,胼胝体压部、丘脑腹侧核为早期脑损伤的敏感部位,胼胝体敏感.

  • 表面弥散系数在脑梗死演变进程中的价值

    作者:王丽红;冯景丽;陈清威;郝玉喜

    目的 探讨表面弥散系数在脑梗死演变进程中的一陆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脑梗死患者125次DWI,观察病变DWI信号强度、T2 WI信号强度和ADC值变化规律.结果 脑梗死进程中DWI信号强度变化和ADC值变化具有两个时相.结论 表面弥散系数的变化是判定脑梗死发生后脑细胞坏死情况的可靠依据.

  • DW、T2W EPI序列在诊断出血性和非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作用

    作者:徐运军;刘斯润

    目的:了解DW和T2W平面回波磁共振成像在诊断急性出血性脑梗死以及区别出血性和非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单次激发三向同性DW/T2W EPI、T2W FSE和常规T1WSE序列对36例病人进行MR扫描,其中有18例非出血性梗死的病人,18例出血性梗死的病人.测量感兴趣区(ROI)及对侧相应解剖部位的表面弥散系数(ADC)值及T2W信号强度值,由此计算相对ADC(rADC)、T2W EPI和FSE T2W相对信号强度比(rSIR).结果:(1)急性出血性和非出血性脑梗死病灶都表现出ADC的降低;(2)急性出血性脑梗死在T2W EPI上呈低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而急性非出血性脑梗死在T2W EPI和FSE T2W上表现正常或稍高信号;(3)急性期及亚急性期非出血性脑梗死都表现出DWI的高信号或不均匀高信号,发病4 h之内的出血性病灶表现为DWI的高信号,而发病6~48h之内的出血性病灶DWI表现为低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4)出血性脑梗死中病灶处ADC的降低会比非出血性脑梗死持续得更久.结论:结合三向同性DWI和T2W EPI MR成像能够比常规MRI更准确地检测和鉴别出急性出血性和非出血性脑梗死.

  • 弥散加权成像及表面弥散系数在猴脑梗死模型中的应用及变化规律

    作者:徐军红;周智鹏;邓燕贤;邱维加;廖国宇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弥散加权成像( DWI )及表面弥散系数( ADC )在猴脑梗死模型中的应用价值及变化规律。方法选择8只广西猕猴为实验动物,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至颈总动脉,引入微导管超选至大脑中动脉后注入适量自体血栓,分别于栓塞后1、2、24 h及7、14、21、28 d行磁共振检查并测量ADC值。结果栓塞后1 h 6只实验猴DWI显示高信号,术后2 h 8只实验猴DWI均显示高信号,而T1 WI及T2 WI均无显示;24 h DWI呈明显高信号,T2 WI呈高信号;7 d时DWI呈高信号,14 d时DWI呈稍高信号,21 d时 DWI呈等或低信号,28 d时DWI呈低信号,而T2 WI均呈高信号。24 h内ADC值逐渐降低,7 d时升高至接近正常,14、21、28 d时高于正常值并呈逐步升高。结论 DWI比常规T2WI更早发现脑梗死信号;在脑梗死急性期,DWI呈高信号而ADC下降,在亚急性期及慢性期ADC逐渐上升,DWI信号逐渐降低,但两者并不同步。

  • 结节性硬化症患儿脑白质的MRI表现和ADC值研究

    作者:叶巽;孙建军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患儿脑白质的MRI表现及表面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测量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0例结节性硬化症患儿的MRI诊断资料及脑白质ADC值,对患儿的ADC值与病情严重程度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同时纳入30例同期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结果除1~3岁TCS患儿的小脑与颞叶及13~18岁TCS患儿的小脑外,其余年龄TCS患儿的颞叶、额区、枕区、顶区及小脑的ADC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TCS患儿的各部位脑白质ADC值与病情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结节性硬化症患儿的脑白质ADC值上升,可能与发育障碍、脑白质髓鞘受损有关,密切观察患儿ADC值的变化,有利于判断病情与改善预后。

  • 弥散加权成像对胎儿系统发育的评估

    作者:庄严

    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是目前公认的唯一可检验出活体水分子弥散信息的影像技术[1].通过测量组织水分子的布朗运动(brownian motion)得到表面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是反映胎儿器官的发育成熟的一个指标.本文对DWI及ADC值在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的应用予以综述.

  • 正常成年兔膝关节软骨 ADC 值和 FA 值的定量分析

    作者:王俊江;肖国强;闫军;陶开亮;秦旭栋;顾庆陟;高兴;田征

    目的:分析其表观弥散系数(average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 值)和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 值)在不同区域的变化。方法选用正常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进行矢状位三维扰相脂肪抑制梯度回波(3D-WATS)序列和矢状位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扫描后图像在工作站测量关节软骨的 ADC 值和 FA值。将胫骨表面软骨参照 Tukey HSDa 均一子集由前到后分为 A、B、C、D、E 5组,分析各组间 ADC 值和 FA 值有无差异。结果正常成年新西兰大白兔膝关节胫骨由前到后各组 ADC 值分别是(0.581±0.373)、(0.863±0.616)、(1.791±0.732)、(1.395±0.654)、(1.463±0.787)×10-3 mm2/s,FA 值分别为(0.587±0.212)、(0.462±0.195)、(0.333±0.169)、(0.270±0.169)、(0.347±0.191)。各组间 ADC 值和 FA 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5组间两两比较,除 C 组与 E 组 ADC 值和 FA 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外(P =0.563),其余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成年新西兰大白兔胫骨软骨不同区其 ADC 值和 FA 值不同,由前至后 ADC 值先升高后降低,FA 值则先降低后升高。

  • 肿瘤小弥散系数值在胶质瘤分级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岳金娟;王新明;冯秀栓;隋庆兰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脑胶质瘤的1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低级别胶质瘤43例,高级别胶质瘤75例.测量肿瘤组织小ADC值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胶质瘤的小ADC值与肿瘤组织分级呈显著负相关(r=-0.707,P<0.001).结论:MRI中的小ADC值与脑胶质瘤分级呈负相关,对制定肿瘤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有着重要价值.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