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调节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运周;宿英英

    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 (lysine-specific demethylase1,LSD1)是早发现的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它对特异性甲基化组蛋白进行去甲基化修饰,逆转组蛋白氨酸甲基化修饰.它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组蛋白甲基化修饰也和其他修饰过程一样,是动态、可逆的;随之发现,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是LSDI有效的化学合成抑制剂.进一步研究表明,LSD1的去甲基化修饰作用不仅局限于组蛋白的特异性赖氨酸,它对某些非组蛋白赖氨酸具有同样的特异性去甲基化修饰作用,从而调节其状态和功能,其中以转录因子E2F1和p53具代表性.由于E2F1和p53与组织损伤后引起的细胞凋亡调节通路密切相关,故我们主要探讨LSD1对E2F1和p53非组蛋白赖氨酸动态去甲基化修饰,经E2F1和p53通路调节细胞凋亡.

  • 转录因子E2F1表达对前列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作者:毕学成;蒲小勇;刘久敏;黄尚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E2F1对前列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及相关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前列腺癌临床基因芯片微列阵数据分析E2 F1基因表达水平与临床预后指标的关系;构建稳定沉默E2F1表达的前列腺癌PC3细胞株;运用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转染细胞株中E2F1和相关肿瘤侵袭分子标志物蛋白表达水平;按照空白对照组和sh-E2F1实验组进行细胞侵袭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两组在单位时间内的细胞迁移数量.结果 E2 F1的mRNA表达水平上调与前列腺癌患者术后生化复发率和总体生存率的降低呈正相关(P=0.047,0.035),而且E2F1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病理分期、Gleason评分和肿瘤转移密切相关(P<0.05);稳定沉默E2F1的前列腺癌PC3细胞构建成功,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E2F1抑制组的波形蛋白(Vimentin)、CD147、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下降,而E-钙黏附蛋白(cadherin)的蛋白表达量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抑制E2F1表达的前列腺癌细胞与对照组相比,侵袭和迁移功能均明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2F1通过多种机制增强前列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其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存在重要关系.

  • 核转录因子E2F-1和p27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王蕾;袁征;王芳;时志民;刘惠民;瞿峰

    目的 探讨E2F-1和p27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8例大肠癌、20例正常大肠黏膜和30例大肠腺瘤E2F-1和p27的表达情况.结果 E2F-1在大肠癌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大肠黏膜和大肠腺瘤(P<0.05).E2F-1表达与大肠癌的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P<0.05).p27在正常大肠黏膜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大肠腺瘤和大肠癌.p27表达与大肠癌的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E2F-1和p27的表达与大肠癌发生关系密切,可以作为肠癌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标志物.

  • 双向调节蛋白、转录因子 E2 启动子结合因子 1 、白细胞介素6 的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

    作者:陈艳昕;刘庆滨;黄江梅;周颖;肖芳

    目的 观察结直肠癌患者的双向调节蛋白(AREG)、转录因子E2启动子结合因子1(E2F-1)、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在住院接受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期住院接受治疗的结肠息肉患者作为对照.观察两组患者AREG、转录因子E2F-1、IL-6的表达,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结直肠癌患者的AREG、转录因子E2F-1、IL-6的表达,分析影响AREG、转录因子E2F-1、IL-6表达的因素.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的AREG、IL-6水平,转录因子E2F-1阳性表达率高于结直肠息肉组;有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型为黏液腺癌、TNM分期为Ⅲ期+Ⅳ期的结直肠癌患者的AREG、IL-6水平,转录因子E2F-1阳性表达率较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学分型和TNM分期是影响表达的因素.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的AREG、IL-6水平,转录因子E2F-1阳性表达率较高,相关因子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组织学分型和TNM分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miR-320通过靶向E2F1基因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糖代谢

    作者:刘延锋;王铎;张华洲;张允东

    目的 研究微小RNA(miR-320)靶向E2F1基因对结直肠癌的肿瘤糖代谢的影响.方法 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miR-320在结直肠癌细胞株和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生物信息学预测miR-320与E2F1的结合位点.荧光素酶实验检测miR-320是否可靶向调节E2F1.从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验证E2F1与miR-320相互关系,使用葡萄糖/葡萄糖氧化酶法试剂盒和乳酸检测试剂盒分析在SW480和LOVO细胞中过表达miR-320及干扰E2F1表达后,肿瘤细胞糖代谢的变化.结果 qRT-PCR测得miR-320在结直肠癌细胞株(F=42.327,P<0.001)和癌组织(t=4.345,P=0.023)中低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320可靶向负调节E2F1的表达(t=4.716,P=0.042),mRNA水平(t=4.780,P=0.041;t =5.506,P=0.031)和蛋白水平证实在LOVO和SW480细胞株中E2F1与miR-320可相互作用,在SW480和LOVO中过表达miR-320可使细胞上清中的葡萄糖(t=5.262,P=0.034;t=21.079,P=0.002)和乳酸(t=9.609,P=0.011;t=18.582,P=0.003)含量降低,同时降低E2F1的表达,则可加强miR-320对葡萄糖(=5.128,P=0.036;t=5.089,P=0.037)和乳酸(t=8.573,P=0.013;t=13.364,P=0.006)含量的抑制作用.结论 E2F1是miR-320的靶基因,miR-320通过靶向E2F1基因调节结直肠癌细胞的肿瘤糖代谢.

  • E2F-1与MDM2在食管鳞癌组织表达及意义

    作者:付东宏;胡崇明

    目的 探讨核转录因子-1(E2F-1)、小鼠双微体(MDM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林州市肿瘤医院2008年8月-2009年3月手术切除的食管鳞癌标本49例,并同时取距肿瘤大于5 cm处的正常食管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2F-1、MDM2在食管鳞癌和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食管鳞癌组织E2F-1、MDM2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食管组织(x2=21.598、11.004,P<0.05),E2F-1、MDM2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TNM分期有关(x2 =4.871~11.002,P<0.05).在食管鳞癌组织中E2F-1与MDM2的表达呈正相关(r=0.455,P<0.05).结论 E2F-1、MDM2的高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且二者的表达具有协同作用.

  • E2F-1在胃癌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奚诚;王一波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E2F-1在胃癌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80例胃癌患者胃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中的E2E-1表达情况,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胃癌组织中E2F-1的阳性表达率为71.25%(57/80),高于癌旁正常组织23.75%(P<0.05);E2F-1阳性表达与阴性表达患者的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肿瘤位置、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E2F-1阳性表达患者2年生存率为47.37%(27/57),低于阴性表达的73.91%(17/23)(P<0.05);Cox模型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与胃癌患者总生存时间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淋巴结转移、E2F-1阳性表达是影响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2F-1是胃癌恶性行为的标志之一,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影响因子.

  • 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E2F1相互作用蛋白

    作者:廉超;王晓通;谢玉波;肖强

    目的: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从人正常胃黏膜细胞的cDNA文库中筛选E2F1转录因子的相互作用蛋白.方法:以pGBKT7-E2F1为诱饵质粒筛选人正常胃黏膜细胞的cDNA文库,得到阳性克隆,反复验证,并对验证后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从人正常胃黏膜细胞的cDNA文库中筛选得到20个阳性克隆,经测序和同源性分析,筛除假阳性克隆,终得到18个不同的候选基因序列.其中,17个为可知基因序列,它们分别是:组织蛋白酶B、SIVA1、干扰素调节因子7、鸟苷酸激酶1、ATP酶抑制因子1、核糖体蛋白S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mRNA结合蛋白、精氨琥珀酸合酶1、卵泡抑素类似物3、金属硫蛋白2A、内质网钙结合蛋白1、WNT1可诱导信号通路蛋白2、CDC42 效应蛋白1、可溶性半乳糖凝集素结合蛋白1、中胚层发育候选2、外切酶体成分7和含EGF腓骨蛋白样胞外基质蛋白 1,尚有一未知基因片段.结论: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成功筛选出18种E2F1相互作用蛋白,为进一步探讨E2F1影响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 E2F1转录因子对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中M2型巨噬细胞的调节机制

    作者:肖辉;仪臻;杨长春;曾宁;徐逸;邓裴;王海平;吴毅平;吴敏

    目的 探讨E2F1转录因子对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中M2型巨噬细胞的调节机制.方法 引进E2F1基因敲除杂合子C57BL/6小鼠、野生型C57BL/6小鼠,自行繁殖并于小鼠出生后2周通过PCR法鉴定出E2F1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和野生型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选取12只经鉴定后生长至6~8周龄的雄性E2F1基因敲除纯合子C57BL/6小鼠、野生型C57BL/6小鼠,设为E2F1基因敲除组与野生型组,在每只小鼠背部制成1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2、7d,每组分别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6只小鼠处死,切取创面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CD68和CD206双阳性M2型巨噬细胞表达并计算CD206阳性细胞百分比,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D206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检测精氨酸酶1 mRNA表达.另取2组伤后7d创面组织标本,分别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蛋白和mRNA表达.前述实验均重复4次.另取野生型组小鼠伤后7d创面组织标本3个,采用免疫共沉淀法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E2F1与PPAR-γ的关系,重复2次.对数据行非配对t检验. 结果 E2F1基因敲除纯合子C57BL/6小鼠和野生型C57BL/6小鼠PCR产物大小分别为227、172 bp,与所设计DNA片段大小一致.伤后2、7d,与野生型组比较,E2F1基因敲除组小鼠创面组织中CD68和CD206双阳性M2型巨噬细胞较多;与野生型组的(0.129±0.017)%、(0.282±0.071)%比较,E2F1基因敲除组小鼠创面组织中CD206阳性细胞百分比[(0.234±0.032)%、(0.584±0.023)%]明显增加(t=3.29、3.54,P<0.05).伤后2、7d,与野生型组的0.43±0.06、0.97±0.08比较,E2F1基因敲除组小鼠创面组织中CD206蛋白表达(1.00 ±0.23、1.63 ±0.26)明显增加(t=2.41、2.45,P<0.05).伤后2、7d,与野生型组的0.163 ±0.026、0.108±0.017比较,E2F1基因敲除组小鼠创面组织中精氨酸酶1 mRNA表达(0.482 ±0.105、0.195±0.031)明显增加(t=3.04、2.86,P<0.05).伤后7d,与野生型组的0.20±0.04、0.20±0.04比较,E2F1基因敲除组小鼠创面组织中PPAR-γ蛋白与mRNA表达(0.61±0.12、0.51 ±0.13)均明显增加(t=3.36、2.86,P<0.05).伤后7d,野生型组小鼠创面组织检测显示,PPAR-γ对E2F1存在单向作用. 结论 E2F1转录因子通过抑制PPAR-γ的表达影响M2型巨噬细胞的极化,从而抑制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过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