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申力军;吴立兵;熊小青;刘博;金波;马雪梅;楚金东;吴勤;来文辉;孟繁平;朱震宇;韩晶晶;李捍卫

    目的:通过对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随访观察,探讨其预后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160例明确诊断为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资料完整的初次住院患者,随访观察至2013年1月1日,根据其终结局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对其初次住院时的临床资料如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HCV-RNA、腹水等进行总结并进行分析,同时分析其随访期间疾病进展状况、并发症与合并症情况、再住院次数、发生原发性肝癌时间、生存情况、死亡时间。结果(1)存活组93例,男28例,女65例,年龄(57.0±9.7)岁,失代偿期病程中位数为6年(4~29年),死亡组67例,男36例,女31例,年龄(61.1±10.1)岁,失代偿期病程中位数为4年(1~20年)。(2)与死亡组相比,存活组男性比例少(OR=0.37,95%CI:0.71~0.19, P=0.0026),年龄小(P=0.0104),Child C级例数少(OR=6.42,95% CI:2.74~15.03,P<0.001), CTP及MELD评分低(P均<0.001),HCV-RNA载量低(P=0.0411),出现中等量以上腹水(P<0.001)、并发原发性腹膜炎(P=0.032)、肝性脑病(P=0.0006)及严重并发症(0.0002)、出现肝衰竭(P=0.0122)、肾功能不全者(P=0.0081)低于死亡组,而住院次数(P=0.0221)及接受脾切除术者(P=0.0158)多于死亡组,ALB(P=0.0128)、CHE(P<0.001)、TC(P<0.001)、TG(P<0.001)高,TBIL(P=0.0298)、GLU(P<0.001)、PT(P<0.001)、INR(P<0.001)低。(3)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CTP评分、HCV-RNA载量、MELD评分及TC是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预后的相对独立危险因素(P<0.05),RR值分别为1.23(95%CI:1.018~1.493),1.29(95%CI:1.015~1.644),1.12(95%CI:1.035~1.220),0.73(95% CI:0.618~0.863)。结论对于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高CTP评分及MELD评分、高HCV-RNA载量以及低水平TC均提示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对该类患者应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

    作者: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为规范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根据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特点,国内外的循证医学证据和药物的可及性,于201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更新了《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完善的病毒学检测是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筛查、监测、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根据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还需要积极发展适宜于资源有限地区HCV RNA定量和HCV基因分型的检测试剂。政府、社会组织、学术团体、制药企业共同努力以确保新型抗病毒治疗的可及和可负担。

  •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新版)

    作者: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为规范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根据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特点,国内外的循证医学证据和药物的可及性,于201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更新了《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伴发焦虑抑郁症患者血清载脂蛋白B的表达水平及意义研究

    作者:王晓;牟君;杨泽松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CHC)伴发焦虑抑郁症患者血清载脂蛋白B ( Apo B)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6月于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住院的CHC患者100例为CHC组,另选取同时期本院体检健康者100例为对照组。采用医院焦虑和抑郁量表评估焦虑/抑郁症程度,采用Olympus 32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po B水平。比较对照组及不同焦虑或抑郁症程度CHC患者血清Apo B水平的差异。结果100例CHC患者中无焦虑组54例、轻度焦虑组20例、中重度焦虑组26例,无抑郁症组74例、轻度抑郁症组9例、中重度抑郁症组17例。无焦虑组、轻度焦虑组、中重度焦虑组患者血清Apo B水平较对照组下降( P<0.05);无焦虑组、轻度焦虑组、中重度焦虑组患者血清Apo 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无抑郁症组、轻度抑郁症组、中重度抑郁症组患者血清Apo B水平较对照组下降(P<0.05);轻度抑郁症组、中重度抑郁症组患者血清Apo B水平较无抑郁症组下降(P<0.05);中重度抑郁症组患者血清Apo B水平较轻度抑郁症组下降(P<0.05)。结论 CHC患者伴发焦虑抑郁症与血清Apo B水平降低相关,血清Apo B水平下降与抑郁症程度相关,而与焦虑程度无明显相关关系。

  • 基于循证医学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分型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探讨

    作者:王成宝;陈逸云;聂红明;吕桦;李泓町;陈建杰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 CHC)中医证候与病毒基因型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形式,统计患者的中医症候体征规律,丙型肝炎病毒( HCV)基因分型采用基因测序法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我国CHC患者病毒基因型以1型为主,中医证型以正虚邪恋型为主,病毒基因型和中医证型间不存在相关性,临床症状胁肋隐痛与HCV基因型存在相关性,且症状越重,病毒基因1、6型出现的机率越大。结论: HCV患者临床宏观症状与微观指标之间可能存在某些联系,该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CHC的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提供流行病学依据。

  • 芪术冲剂加减治疗难治性病毒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作者:赵琳;陈建杰;聂红明;凌琪华;陈逸云;叶青艳;申宏

    目的:客观评价芪术冲剂加减治疗难治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入组的204例难治性丙型肝炎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芪术冲剂(治疗过程中的兼夹证进行固定药物和固定剂量的随证加味)治疗,对照组予安慰剂,治疗疗程均为48周。在第0周(治疗前)、第4周、第12周、第24周、第48周(治疗后)检测HCV RNA定量及肝功能水平,治疗前后进行安全性指标检测。结果:治疗48周结束,治疗组患者HCV RNA阴转率为16.40%,随访24周,持续病毒应答率为16.67%,均优于对照组(分别为6.10%和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48周,治疗组患者ALT复常率为54.17%,优于对照组的39.53%( P<0.05)。结论:以芪术冲剂为基本方,结合治疗过程中的兼夹证进行固定药物和固定剂量的随证加味,为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有效方法。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过程中出现皮肤损害的临床观察

    作者:周洪青;吴淑坤;宋仕玲;尹淑芬;黄艺芬;桂文甲;李靖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CHC)过程中出现皮肤损害的类型及发生率、发生时间与性别、年龄、药物剂量有无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6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89例CHC患者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抗丙肝病毒( HCV)治疗过程中的皮肤损害,其中45例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剂量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的患者为A组,44例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剂量135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的患者为B组,利巴韦林剂量两组患者均根据体重予900~1200mg/d口服,在每周注射过程中观察患者有无皮肤损害,详细记录皮肤损害发生时间,请皮肤科医师协助皮肤损害诊治,并观察皮肤损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用药剂量的关联。结果:聚乙二醇干扰素α-2 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CHC过程中患者出现常见皮肤损害类型的几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脱发、瘙痒症、皮疹、皮炎、皮肤干燥。发生的时间为抗HCV治疗的4~20周,皮肤损害与性别和药物剂量没有明显相关性,40岁以上年龄段发生皮肤损害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 a联合利巴韦林抗HCV过程中出现脱发、瘙痒症、皮疹的发生率较高,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皮肤损害的程度日趋稳定或逐渐减轻,皮肤科医师给予适当的处理,一般不会影响抗病毒的疗程和效果。

  • 芪参二莲汤加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1b型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

    作者:王炳予;袁星星;张雅丽

    目的:观察探讨PEG IFN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的基础上,加用芪参二莲汤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2年1月HCV RNA 阳性的1b型CHC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PEG 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加芪参二莲汤治疗,对照组32例应用PEG 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48周,疗程结束后随访24周。并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 HCV RNA及PBMC变化。结果:治疗组 EVR 为76.67%, ETVR 为86.67%,随访 SVR 为83.33%;对照组分别为34.37%、50.00%、31.32%。两组病毒学应答比较,治疗组EVR、 ETVR、 SVR较对照组疗效显著,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48周后, ALT、 TBil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ALT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P<0.01);两组患者治疗48周后,两组间同时段ALT及TBil比较,治疗组更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48周后IL-10水平较本组治疗前均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48周同时段相比较,治疗组患者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周,两组间比较,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后两组患者IL-12水平较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访24周显示,治疗组IL-12水平较同时段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参二莲汤加PEG IFN 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1b型CHC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临床疗效。不仅可以显著抑制HCV RNA复制,改善肝功能,而且可以减轻不良反应,预后良好稳定,值得临床推广。

  • 聚乙二醇干扰素ɑ-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儿童慢性丙型肝炎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

    作者:张福隆;黄展华;彭新明;钟锐锋;杨境程;温美芬;李炽祥

    目的:总结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 PEG IFN α-2a,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 RBV)治疗124例儿童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所有患儿均给予PEG IFNα-2a和RBV治疗,疗程24~48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12周、24周、36周、48周、治疗结束后12周及24周,检测患儿血清HCV RNA、血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5项等,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24例中有121例患儿在治疗4周时即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VR), HCV RNA已转阴,占97.6%;123例患儿在治疗12周时获得早期病毒学应答(EVR)占99.2%;延迟病毒学应答(DVR)0例;完成全程治疗者占98.4%(122/124)。治疗结束后12周复查114例, HCV RNA继续为阴性,治疗结束后24周时复查86例,均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另有无应答(NR)1例0.8%(1/124);治疗中反弹(BT)1例0.8%(1/124);治疗后复发0例。主要不良反应为血常规异常、消化道症状、流感样症状、其他病症及精神异常,发生过暂时性的严重不良反应者共10例占8.1%(10/124)。结论: PEG IFNα-2a联合RBV治疗儿童慢性丙型肝炎疗效高、安全性尚好,复发率甚低。对发生的不良反应及时处理,以保证治疗顺利完成。

  • 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丙型肝炎合并冷球蛋白血症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新华;王会琳;张爱秋;曹春蕊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丙型肝炎( CHC)合并冷球蛋白血症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CHC合并冷球蛋白血症患者61例,按是否自愿接受干扰素治疗,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在对照组保肝治疗基础上予以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8周及停药后24周各指标的变化。结果:①治疗组患者治疗48周、停药后24周HCV RN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治疗结束、停药后24周ALT、 TBil低于对照组、 Alb、 PTA含量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HCV RNA水平并能明显改善CHC合并冷球蛋白血症患者的肝功能。

  • 体检人群中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临床特征研究

    作者:乔斌;汪明;袁乐永;李艳

    【目的】分析体检人群中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临床特征,为CHC患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体检人群中CH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记录患者初次治疗时的 HCV‐RNA含量、丙肝病毒基因型及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小板的(PLT)的水平。【结果】体检人群中共发现CHC患者58例,其中1b型占63.79%,2a型占17.24%,其他基因型占19.97%。体检人群CHC患者(HE组)与非体检发现的CHC患者(NHE组)相比,在HCV感染的危险因素、基因型分布、肝脏炎症相关指标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体检人群中CHC患者HCV基因型以1b、2a型为主,ALT、AST、HCV‐RNA水平低于非体检发现的CHC患者。

  • 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廖柏明;甄秀梅;罗光汉

    目的:评价影响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02-2011年期间收治的丙肝肝硬化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规律随访。首先对各潜在预后相关危险因素与生存情况或肝移植情况的关系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其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分别纳入 Logistic 回归及 COX 回归模型。结果:共纳入572例丙肝患者,其中143例合并肝硬化,男103例(72.03%),平均年龄59(51~71)岁。在143例肝硬化患者中,57例(39.86%)患有糖尿病,41例(28.67%)有大量饮酒史,3例(2.10%)存在 HBV感染。经统计分析发现,终末期肝病评分≥10分、糖尿病及合并HBV感染与无肝移植生存期有明显相关性(P <0.05),糖尿病与腹水、细菌感染及肝性脑病明显相关(P <0.05)。随访分析发现糖尿病与肝病腹水进展、细菌感染、肾功能紊乱及肝癌有明显相关性(P <0.05)。结论:糖尿病是丙肝肝硬化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糖尿病有可能提高该类患者的生存质量。

  • 丙肝病毒核心抗原与丙肝抗体联合检测在丙型肝炎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杨清梅;黄志伟;贾伟建;梁国泉;黄剑兴;温宝欣

    目的:通过检测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CV-cAg)、丙型肝炎抗体(HCV-Ab),探讨联合检测在丙肝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 ELISA方法对3000例门诊及住院患者进行HCV-cAg与HCV-Ab的联合检测,对单项阳性或两项均阳性者同时进行PCR法HCV-RNA检测。结果:3000例患者中,进行HCV-cAg与HCV-Ab联合检测,单项阳性或两项均阳性共45例,以HCV-RNA阳性作为分组标准,经HCV-RNA确证阳性39例,阴性6例,HCV-cAg 检测的阳性预测值为94.1%,HCV-Ab检测的阳性检出率为94.9%,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可大大提高HCV临床检出率。结论:HCV-cAg检测与HCV-Ab检测能相互补充,两者联合检测更理想,能有效减少丙肝窗口期的漏检,有助于实现丙肝的早期防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