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作者:尚建辉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是一种位于扩张的主胰管和(或)分支胰管内、伴大量黏液分泌的肿瘤,易与慢性胰腺炎或胰腺囊腺瘤混淆而延误诊断.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关于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及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评价不同影像技术(US、CT、MRCP、ERCP)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诊断中的作用.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 MSCT 征象

    作者:岳奎涛;刘剑羽;王智勇;李磊;刘从容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MSCT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证实的IPMN的MSCT表现.所有患者均接受16层或64层CT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7例接受ERCP检查.结果 27例IPMN中,主胰管型11例,包括2例交界性肿瘤,4例原位癌,5例腺癌;CT表现为胰腺不同程度萎缩,主胰管扩张,8例内部可见壁结节,1例见多发斑块状钙化.分支胰管型9例,包括腺瘤和交界性肿瘤各3例,1例原位癌,2例腺癌;其中7例位于胰头部,表现为与主胰管相通的囊性病灶,内见分隔和乳头状壁结节,呈“葡萄串”样,1例可见点状钙化;2例位于胰尾部,呈类圆形囊性病灶,增强无强化.混合型7例,包括交界性肿瘤和腺癌各3例,原位癌1例,表现为主胰管及分支胰管扩张伴腔内壁结节,3例病变内可见不同程度钙化.7例接受ERCP,其中5例明确显示囊性病灶与主胰管相通.结论 IPMN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SCT结合ERCP检查有助于术前准确诊断.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及MRI表现

    作者:韩国武;龚蓉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P-IPMN)的CT及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IPMN患者的临床资料、CT及MRI表现.结果:15例中,腺瘤9例,交界性肿瘤2例,原位癌2例,腺癌2例.影像学分型及表现:主胰管型3例,主要表现为主胰管扩张伴胰腺实质萎缩,其中1例伴胆总管扩张,2例伴胰管内壁结节并中度强化;分支胰管型11例,其中6例位于体尾部,5例位于胰头及钩突部,病灶大小5 mm×6 mm~32 mm×40 mm,主要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囊状肿瘤,似葡萄串,囊与胰管相通,其内分隔轻度强化,伴或不伴主胰管扩张;混合型1例,表现为胰腺体尾部多房性囊状肿瘤,可见病灶内多发性壁结节中度强化及分隔轻中度强化,伴主胰管明显扩张,直径22 mm.结论:P-IPMN有相对的影像学特征,CT和MRI对P-IPMN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恶性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研究进展

    作者:王伟;李兆申;高军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pancre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s,IPMNs)是新近被认识的一种胰腺囊性肿瘤.在不同类型胰腺肿瘤中,IPMNs预后相对较好,具有与一般胰腺肿瘤不同的分子及临床病理特征:按照乳头状结构及黏蛋白的表达又可将其分为多个亚型,不同亚型又具有不同的病理特点.病理学家提出IPMNs是胰腺癌发生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深入研究IPMNs及其不同亚型的病理特点及其所蕴含的分子变化,将能更好的揭示IPMNs的发病机制及生物学特征.本文回顾相关文献,从分子特征、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等不同角度对目前IPMNs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组织中MUC1,MUC2,MUC5AC和TFF1的表达意义

    作者:何度;张秀辉

    目的:了解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中MUC1,MUC2,MUC5AC及TFF1的表达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PMN手术切除标本9例中MUC1,MUC2,MUC5AC及TFF1的表达,分析不同组织学类型及不同性质IPMN之间黏液蛋白及TFF1表达的差异.结果:MUC1表达率为44.4%,MUC2为66.7%,MUC5AC和TFF1为100%.胃型IPMN黏液蛋白表达模式主要为MUC1-,MUC2-,MUC5AC+.肠型IPMN为MUC1-,MUC2+,MUC5AC+.嗜酸性细胞型IPMN为MUC1+,MUC2+,MUC5AC+.IPMN相关管状癌MUC1阳性,胶质癌MUC2阳性.MUC5AC和TFF1共同表达,在浸润癌中表达下降.胃型IPMN常与其他类型IPMN同时出现并且不同上皮之间出现移行过渡,提示胃型可能是其他类型IPMN的前期病变.结论:不同组织学亚型的IPMN具有不同的黏液蛋白表达模式.MUC1表达提示侵袭性生物.

  • 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三例临床病理学特征

    作者:陈颖;陈星晔;朱明华

    目的 分析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TPN)的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学特征以及K-ras 基因突变状况,以提高对该病的认知度.方法 收集上海长海医院3例ITPN,并综合文献报道的16例资料,分析它们的临床表现、肿瘤的大体及病理组织学改变、免疫表型、K-ras基因突变状况,并与81例胰腺导管内黏液性乳头状肿瘤(IPMT)进行对比.结果 3例ITPN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43岁,临床症状无特异性.2例肿瘤位于胰头部,1例位于胰体尾部;镜下表现为导管内实性团块,排列呈腺管样及筛孔状,细胞核中至重度异型,1例伴有浸润性导管腺癌成分并见胰周淋巴结转移;肿瘤细胞上皮标志物细胞角蛋白均阳性表达,部分肿瘤细胞p53阳性表达,神经内分泌标志物CHR、NSE及黏蛋白家族中的MUC2、MUC5AC均阴性表达,未检测到K-ras基因突变.IPMT的肿瘤细胞呈乳头状排列,可见筛孔结构;大部分细胞为黏液上皮或含较多杯状细胞(肠型),少部分为嗜酸性上皮(嗜酸细胞型)和立方上皮(胰胆管型);MUC2和MUC5AC表达阳性,K-ras基因突变发生率约50%.结论 ITPN是一种新的胰腺肿瘤类型,具有与IPMT不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 不同病理类型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特征

    作者:卜承亮;胡先贵

    目的 总结不同病理类型胰腺导管内黏液性乳头状瘤(IPMT)的临床表现,提高对IPMT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1996年3月至2008年9月间经手术切除且病理证实的49例IPMT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病理学特征,比较分析良性、交界性、恶性IPMT的临床表现.结果 49例IPMT患者中男27例,女22例,平均年龄(58±11)岁.良性19例,交界性9例,恶性21例.3类IPMT患者在性别、发病年龄、烟酒史、胰腺炎发作史、糖尿病病史,是否存在腹痛、腰背部放射痛、腹胀、腹泻、消瘦等症状,血CEA、AST、ALT水平,肿瘤位置及肿瘤分型上的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但黄疸、术前CA19-9和碱性磷酸酶水平、肿瘤直径、主胰管直径、囊性肿瘤内是否存在隔膜、附壁结节的大小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恶性IPMT术后5年有1例病死,1例复发;交界性和良性IPMT有1例复发,1例因其他疾病病死.结论 不同病理类型的IPMT 临床特征存在一些差异,需综合判断进行鉴别.

  • β-连环蛋白在不同胰腺病变中的表达

    作者:满晓华;王伟;郑建明;李兆申;高军;龚燕芳

    目的 检测β-连环蛋白(β -catenin)在胰腺正常导管(NP)、胰腺上皮内瘤变(PanINs)、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IPMNs)及胰腺导管腺癌(PDAC)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在胰腺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正常胰腺组织12例、IPMN 52例(IPMA 20例,IPMB 13例,IPMC 19例)、PanINs118灶(PanIN-1 73灶,PanIN-2 29灶,PanIN-3 16灶)、PDAC 50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β-catenin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在胰腺癌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NP中β-catenin主要表达于细胞膜,表达量为(4.38±2.11)分;PanINs、PDAC和IPMN的β-catenin膜表达明显降低或缺失,PanIN-1、PanIN-2、PanIN-3、PDAC、IPMA、IPMB、IPMC的膜表达量分别为(5.22±2.21)、(2.24 ±2.31)、(1.44±1.37)、(2.71 ±2.08)、(4.85±2.28)、(4.15±2.51)、(2.68±2.75)分.PanIN-1的胞质表达率为12.3% (9/73),胞核表达率为0;PanIN-2为34.5% (10/29)和3.4% (1/29);PanIN-3为43.8% (7/16)和12.5% (2/16);PDAC为44.0% (22/50)和10.0%( 5/50).在由PanINs至PDAC的进展过程中β-catenin膜表达逐渐降低,而胞质、胞核异位表达率逐渐升高.β-catenin膜表达与肿瘤大小、神经浸润、淋巴转移有关(P<0.05);胞质异位表达率与肿瘤大小有关(P<0.05);胞核异位表达率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P<0.01);胞膜、胞质表达均与患者的术后生存期显著相关(P<0.05).结论 Wnt/β-catenin通路异常活化导致的β-catenin膜表达减弱及异位表达率增加是PDAC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并促进PDAC的恶性生长与转移,β-catenin的表达与PDAC患者的预后相关.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3例临床分析

    作者:秦华东;王兴华;李传乐

    目的总结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T)的诊治经验,提高对该病治疗水平.方法自1985年5月至2004年3月共收治IPMT病人13例,男8例,女5例.所有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胰管扩张,8例进行了ERCP检查,发现胰管扩张,胰液溢出5例.结果除1人外,其他病人均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效果良好.术后病理诊断为胰头导管乳头状黏液性腺癌3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伴局部癌变2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伴不典型增生2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5例.结论 IPMT与胰腺导管癌不同,ERCP有助于诊断本病,积极的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 7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分析

    作者:匡天涛;靳大勇;楼文辉;王单松

    目的 分析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 收集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手术切除的7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病史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其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结果 76例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27例;肿瘤位于胰头者63例,胰体尾10例,全胰3例;32例为非浸润性肿瘤(腺瘤16例,交界性肿瘤6例,原位癌10例),44例为浸润癌,两者在发病年龄及黄疸、消瘦、无症状患者、CA199升高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十二指肠切除59例,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4例,胰体尾切除6例,局部切除2例,节段性胰腺切除2例,全胰切除3例;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8.9%,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非浸润性及浸润性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及35%;非浸润性肿瘤患者7例切缘阳性,其中1例术后67个月复发转移;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及淋巴结状况是影响浸润性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非浸润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手术疗效极佳,而浸润癌患者的预后较差;及早手术是防止病变进展及改善预后的关键;术后必须进行长期随访.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在术前诊断相关性浸润性癌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大丽;周健;郑双丽;夏建余;胡红杰

    目的 分析CT和MRI影像学检查在预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相关性浸润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IPMN患者的术前CT和MRI资料,其中7例患者术前同时进行了CT和MRI检查,9例患者仅进行了CT检查,11例患者仅进行了MRI检查.分析影像学上病变位置、导管累及类型、病变形态、病变大径、主胰管扩张程度、胆总管扩张程度与IPMN相关性浸润癌发生的关系,探讨各种影像学征象在预测IPMN相关性浸润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在27例IPMN中,病理证实19例患者存在IPMN相关性浸润性癌,2例具有IPMN相关性原位癌.导管累及类型(P =0.038)、病变形态(P =0.003)、胆总管扩张(P =0.004)与IPMN相关性浸润癌的发生有关.囊实性肿块预测浸润性IPMN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6.7% (8/12)和100.0%(8/8),胆总管扩张预测浸润性IPMN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7.4%(9/19)和100.0%(8/8).病变位置与IPMN相关性浸润癌的发生无关(P =0.759).伴有浸润性癌的IPMN患者的主胰管大径为(8.07 ±2.23) mm,明显大于不伴有浸润性癌的IPMN患者[(4.86±1.86) mm,P=0.002].主胰管大径≥4 mm预测浸润性IPMN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7%(18/19)和37.5%(3/8).对于分支型和混合型IPMN患者,伴有浸润性癌的病变大径为(41.35±12.58) mm,明显大于不伴有浸润性癌的病变大径[(23.76±8.06)mm,P=0.003].病变大径≥40 mm预测浸润性IPMN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0.0%(6/12)和87.5%(7/8).结论 影像学征象有助于预测IPMN相关性浸润性癌,对于指导治疗、制订手术方案和预测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胡先贵;陈智勇;张怡杰;刘瑞;唐岩

    目的提高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Ts)的认识,以改善其诊治水平. 方法对1993年5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15例IPMTs病人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病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中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33~ 76岁,平均58岁.上腹痛为常见症状.B超和CT检查,均提示有不同程度的胰管扩张和囊实性占位.11例行ERCP检查,发现十二指肠乳头肿大和黏液溢出者7例.14例行手术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2例,胰体尾切除1例,全胰切除1例).术后病理诊断胰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癌3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伴局部癌变6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伴不典型增生3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2例,术后除1例因肝广泛转移而死亡外,其余病人均健在,存活期长1例已13年.结论胰腺有囊实性占位伴胰管全程扩张的病人应考虑IPMTs,ERCP发现十二指肠乳头增大有黏液溢出者可确诊该疾病.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术后预后良好.

  • 胰腺囊性肿瘤26例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王单松;靳大勇;楼文晖;许雪峰;匡天涛;倪晓凌;吴文川;纪元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对2000年6月至2005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26例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B超和CT对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8%(23/26)和92%(24/26),但不能准确区分其组织类型.26例均行手术治疗并获随访,1例黏液性囊腺癌病人因复发转移于术后11个月死亡,其余均存活,无复发.结论伴有症状的胰腺浆液性囊腺瘤,以及黏液性囊性肿瘤及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因有恶变倾向及临床不能鉴别其良恶性,需手术治疗;而无症状的浆液性囊腺瘤可观察随访.胰腺囊腺瘤手术切除后可获治愈,囊腺癌术后疗效也较满意.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治策略

    作者:楼文晖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分主胰管型、混合型和分支胰管型.主胰管型、混合型和有症状的分支胰管型IPMN建议行手术切除,对恶性IPMN,需行规则性胰腺切除.对良性和交界性IPMN,可行功能保留性胰腺手术.对暂时不行手术切除的IPMN病人,应定期随访.IPMN的治疗决策需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包括病人的预期寿命、身体状况、治疗意愿、依从性、随访的条件等加以综合评估,后形成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胰腺囊性疾病诊治指南(2015)

    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进展,胰腺囊性疾病的检出率有了大幅度提升.由于胰腺囊性疾病涵盖的病因及其生物学行为差异极大,有些是明确的良性肿瘤,有些被认为是癌前病变,而有些则是低度恶性或者交界性肿瘤,所以,对此类疾病治疗决策的制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2018年欧洲循证指南:胰腺囊性肿瘤》摘译

    作者:关富;胡菊香

    胰腺囊性肿瘤( pancreatic cystic neoplasms ,PCN)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2%~45%. PCN的临床诊治具有挑战性,其生物学行为涵盖良性到恶性病变的不同类型. 因此,对PCN的正确管理能够预防胰腺癌的进展,同时可以尽量减少患者对终生筛查的需求和降低相关费用. 然而,临床上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PCN往往相当困难. 2013年欧洲胰腺囊性肿瘤研究组和欧洲胃肠病学联合会及欧洲胰腺俱乐部联合发表了一份关于PCN的专家共识. 2016年欧洲胰腺囊性肿瘤研究组等相关专家认为有足够的研究数据可供授权该共识的更新. 与以往的欧洲和国际指南不同,本指南制订采用循证方法. 与以往欧洲的专家共识相似,但与其他(国际)国家指南不同,本指南涉及所有常见的PCN,旨在提高PCN的诊治水平,并确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外科诊治进展

    作者:成兵;范惠文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外科诊治进展.方法 回顾分析1993年6月~2011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3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资料.结果 13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中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44~76岁,中位年龄为61.4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上腹痛6例(46.1%),腹胀5例(38.5%),位于胰头部10例,胰体2例,胰尾1例.肿瘤平均大径6.2 cm,术前CT及MRI的定位准确率较高.11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9例,胰体尾切除术2例,2例拒绝手术仅做内镜下胰管支架植入术.13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51±4.2)个月(4~115个月),其中无一例手术死亡、转移.结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作者:金国锋;汪登斌;张宝元;谭令;娄江华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在多层螺旋CT上的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切除和病理学证实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多层螺旋CT影像学资料,结合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多平面图像重组和二维曲面重组等影像技术观察其影像学表现,分析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30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主胰管型13例,分支胰管型9例,混合型8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瘤8例,胰腺交界性或低度恶性乳头状黏液瘤8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癌14例.结论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螺旋CT能协助诊断并能对其分型,运用CTA、多平面图像重组和二维曲面重组等影像技术有助于术前评估肿瘤的良、恶性.

  • 内镜超声检查对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马砥;湛先保;李兆申;金震东;邹多武;陈洁;王东

    目的:评价内镜超声检查(EUS)在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MCN)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瘤(IPMN)及其良恶性鉴别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胰腺黏液性肿瘤患者的EUS影像资料,其中IPMN 11例,MCN 10例.比较IPMN与MCN的内镜及EUS声像图特征,探讨鉴别MCN、IPMN及其良、恶性的EUS声像图指标.结果:IPMN与MCN患者间肿瘤部位、大小、主胰管直径、十二指肠主乳头开口扩张和黏液流出、肿瘤与主胰管交通等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浸润性生长是判断恶性IPMN与MCN的可靠指标.恶性IPMN主胰管直径大于良性,交界性IPMN[(12.2±3.5)mm比(6.8±2.2)mm,P=0.011];恶性IPMN壁结节高度大于良性,交界性IPMN[(6.8±1.8)mm比(2.8±1.1)mm,P=0.0011.以主胰管直径≥11.0 mm为标准,诊断恶性IPMN,其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100%;以壁结节高度≥4.3 mm为标准,则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100%.恶性MCN囊壁厚度大于良性/交界性MCN[(3.4±0.8)mm比(1.6±1.0)mm,P=0.0281,恶性MCN壁结节高度大于良性/交界性MCN[(15.9±5.2)mm比(5.0±3.7)mm,P=0.0251.以囊壁厚度≥2.4 mm为标准诊断恶性MCN,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100%;以壁结节高度≥8.9 mm为标准,则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100%.结论:EUS可用于鉴别IPMN与MCN,并评估肿瘤的良、恶性.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诊断价值

    作者:尚建辉;王莉;陆建平;王雷;王飞;刘琦;彭雯佳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切除和病理学证实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CT等影像学资料,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32~87岁,平均61岁.结果:50例IPMN患者多发于老年人,年龄大于60岁28例(56%),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和(或)胰腺炎.CT诊断主胰管型20例(35.7%),分支胰管型21例(25%),混合型9例(39.3%);术后病理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瘤28例,胰腺交界性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5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癌9例,胰腺浸润性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癌8例.22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癌中,其中3例胰腺钙化,3例伴有淋巴结转移,5例侵犯血管,2例肝脏转移.恶性的IPMN常发生在混合型和主胰管型中(n=14),而分支型多为良性肿瘤(n=18).结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有相对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CT对IPMN的诊断、分型和恶变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47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