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电针镇痛对大鼠痛阈指标的影响

    作者:叶建红;江建国

    将中医学针灸疗法和电物理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电针疗法.它是将针灸针刺入穴位后,与电刺激器的输出端相连,通过改变电刺激的频率、波宽、强度、脉冲间隔等参数,产生酸、麻、胀、重等"得气"感,从而代替捻、转、提、插等手工行针,达到 "气至而有效"的效果.电针方法的采用,使针刺疗法的刺激量可以定量描述,大大促进了针刺疗法在国内外的推广和应用.我国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即开展了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1997年11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主持召开了一个关于针刺镇痛和针灸治疗阿片类药物成瘾的听证会,我国科学家作了大会发言,说明针刺镇痛已经引起西方国家的重视.我们就电针对大鼠痛阈的影响做了相关的研究.

    关键词: 电针 针刺镇痛 痛阈
  • 电针对缓解期偏头痛大鼠脑5-羟色胺1F受体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曲正阳;裴培;刘璐;赵洛鹏;王麟鹏

    目的 探究电针治疗缓解期偏头痛的可能作用机制及腧穴配伍的效应.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单穴组、配穴组、假穴组,每组6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颅顶钻孔植入电极手术后电刺激硬脑膜建立缓解期偏头痛模型.单穴组电针双侧风池穴,配穴组电针双侧风池穴加双侧阳陵泉穴,假穴组取大鼠腰部非穴位点,于造模后第2、4、6天实行清醒状态下电针干预,并测定大鼠足底和面部痛闽值,第7天检测大鼠脑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尾核、中缝大核中5-羟色胺1F (5-HT1F)受体mRNA及蛋白表达. 结果 第2、4、6天模型组大鼠面部、足底痛阈值均明显低于同时间对照组(P<0.05);单穴组和配穴组面部、足底痛闽值均高于同时间模型组(P<0.05);单穴组面部、足底痛阈值低于同时间配穴组而高于同时间假穴组(P<0.05).模型组大鼠脑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尾核、中缝大核中5-HT1F受体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单穴组和配穴组各部位5-HT1F受体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并且配穴组高于单穴组(P<0.05).结论 电针治疗缓解期偏头痛机制可能与5-HT1F受体激活作用有关,且远近配穴疗效优于单穴治疗.

  • 如何提高针灸镇痛的疗效

    作者:张平

    答:疼痛是针灸疗法疗效较为肯定的病症.提高针灸治疗痛证的疗效,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明确针灸治痛的机理:《内经》云:"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故传统中医理论认识针灸治痛的机理较为简洁明了,如:"疏经通络,化瘀止痛."现代生理学对针灸镇痛机理的研究,有以下几个观点:一是针灸能激活脊髓后角胶样物质内神经元,抑制疼痛的传导,提高了痛阈.二是针灸启动了中枢下行抑制,内啡肽增加.三是针灸产生损伤性电流,阻断痛感传导,同时改变植物神经兴奋性,使疼痛局限.四是针灸使痛阈上升,还由于丘脑上部缰核内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增高,抑制缰核活动水平,提高痛阈起到镇痛作用.五是针灸能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微循环及淋巴代谢,排除致痛物质,达到镇痛的作用.

  • P物质参与大鼠外侧网状核痛觉调制的可能机制

    作者:闫国平;李积胜

    延髓腹侧尾端的外侧网状核(LRN)在痛觉的下行抑制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参与了电刺激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的镇痛过程.P物质(SP)是与痛觉调制有关的速激肽.微量SP注入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背缝核可产生镇痛效应.但有关SP在LRN中参与痛觉调制的作用, 尚未见报道. 本文采用核团内微量注射方法,以甩尾反射潜伏期(TFL)为痛阈指标,对SP在大鼠LRN中参与痛觉调制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

  • 子宫肌瘤患者手术前焦虑与痛阈、术后镇痛效果的相关性

    作者:公文华;刘晓梅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患者手术前焦虑情绪与痛阈的关系,以及术前焦虑对手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对50例子宫肌瘤患者在子宫切除手术前1天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e Anxiety Scale,SAS)测评(<50分为无明显焦虑,50~59分为轻度焦虑,≥60分为中重度焦虑);用感觉定量检测仪(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QST)测量患者热痛阈和冷痛阈;手术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进行,手术完毕前10min硬膜外给予吗啡2 mg术后镇痛;手术结束即刻及术后2 h、6 h、12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gesia Scores,VAS)用0cm~10cm线条对患者疼痛进行评分,并随访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以观察术后镇痛效果.结果:50例患者手术前SAS评分为(48.7±10.3),其中轻度焦虑13例(26%),中重度焦虑5例(10%);QST测定值热痛阈为(37.8±3.1)℃,冷痛阈为(15.8±3.6)℃;术后即刻及术后2 h、6h、12 h的VAS评分分别为0、(1.4±1.1)、(3.3±1.6)、(4.4±2.1).焦虑患者SAS评分与热痛阈、冷痛阈之间呈负相关(r=-0.67,-0.56;Ps<0.001),与术后6 h、12 h的VAS评分呈正相关(r=0.48,0.55;Ps<0.001).焦虑者术后初次下地活动时间晚于无明显焦虑者[(46.6±7.1)h vs.(39.8±9.3)h,P<0.05].结论:子宫肌瘤患者的术前焦虑水平越高,手术后对疼痛的感受越敏感,镇痛效果相对越差,术后恢复需要的时间越长,因此临床工作中应重视患者的术前焦虑评估.

  • 心智操作影响痛阈和耐痛阈的实验研究

    作者:黄丽

    目的:探讨心智操作对痛阈和耐痛阈的影响.以101名大学生为被试,实验先后对被试进行两种不同条件下的痛阈和耐痛阈测定.第一为未进行心智操作的测定,第二为进行心智操作的测定.结果:未进行心智操作的痛阈和耐痛阈的均值低于进行心智操作的痛阈和耐痛阈的均值,差异具有显著性;未进行心智操作痛阈和耐痛阈≥5mA的百分率低于进行心智操作痛阈和耐痛阈≥5mA的百分率,差异也具有显著性.结论:心智操作是一种减轻疼痛的有效措施.

  • 聚焦超声穴位照射对正常兔痛阈的影响

    作者:林强;赵骏;白晋;乔海;李东;向理科;王智彪

    目的 探讨聚焦超声照射“足三里”穴位对正常兔痛阈的影响.方法 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假照组,每组15只.实验组用频率0.5 MHz,功率2W的聚焦超声照射兔左侧“足三里”穴位5 min,假照组照射方法 相同,但不打开电源.分别于照射前,照射后2、4、6、8、10、12、14和16 min,用电子压力测痛仪进行痛阈测定.结果 假照组照射后的痛阈值与基础痛阈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在照射后6 min,痛阈值(94.57±51.84)g出现高峰(P<0.001);分别于14 min和16 min恢复至基础水平.在2、4、6、8、10和12 min,实验组的痛阈值均显著性高于假照组(P<0.05).光镜观察实验组与假照组的皮肤组织图、肌肉组织图和坐骨神经组织图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聚焦超声照射“足三里”穴位可以提高正常兔的痛阈,并且是安全的.

  • GaAs半导体激光照射足三里穴对人体痛阈的影响

    作者:卞学平;张志宏;卞红艳

    目的探讨GaAs半导体激光穴位照射对人体的镇痛效应.方法健康受试者30名分为3组,每组10名.(1)组采用GaAs半导体激光照射双侧足三里穴(GaAs组),光斑直径0.2cm,脉冲频率95Hz,平均功率密度159mW/cm2,每侧穴位照射15min.(2)组以激光和低频电脉冲(LFEP)交替作用于双侧足三里穴(GaAs+LFEP组),每侧穴位激光和LFEP各作用15min,激光参数同GaAs组,LFEP取可调锯齿状波,频率10Hz,刺激强度以受试者能耐受为限.(3)组为对照组,仅将激光照射头放置于双侧足三里穴上15min,但无激光输出.于照射足三里穴前及照射后15、30min,采用钾离子透入测痛法,分别测量受试者腹部和耳垂痛阈,观察照射前后痛阈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GaAS组穴位照射后15和30min,腹部痛阈分别比照射前提高35.6%(P<0.05)和39.7%(P<0.01),耳垂痛阈分别比照射前提高26.7%(P<0.05)和24.4%(P>0.05);GaAs+LFEP组刺激穴位后15和30min,腹部痛阈分别提高42.3%(P<0.05)和44.9%(P<0.05),耳垂痛阈均提高44.6%(P<0.05).GaAs组和GaAs+LFEP组照射或刺激穴位后不同时间的痛阈变化分别与对照组比较,腹部痛阈增高幅度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耳垂痛阈增高幅度GaAs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GaAs+LFEP组则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GaAs半导体激光照射足三里穴具有明显的镇痛效应,低频电脉冲可加强GaAs半导体激光的镇痛效应,并有全身性镇痛效应和镇痛后效应.

    关键词: 激光 胃经穴位 痛阈
  • 半导体激光对机体痛阈的影响

    作者:于建敏;马瑞娟;王慧珍

    2001年1月至2003年5月,我们应用砷化镓半导体激光治疗仪治疗全身各类疼痛性疾病,观察其镇痛效果;同时对部分病例进行了治疗前后痛阈的测量,取得较好结果,现总结如下.

  • 家兔佐剂性关节炎疼痛前后痛觉P300的变化

    作者:卢惠苹;张雷

    目的 探讨家兔佐剂性关节炎疼痛前后痛觉诱发电位P300 成分的变化.方法 分别记录10 只日本大耳白兔弗氏佐剂注射前及注射后第7 天、第21 天用吗啡止痛前后的痛觉P300 和痛阈.结果 家兔注射佐剂后第7 天和第21 天痛阈明显下降(P<0.01),痛觉P300 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止痛后痛阈明显上升(P<0.01),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注射佐剂后第7 天,P300 波幅较注射前增大(P<0.05),止痛后波幅明显减小(P<0.01);注射佐剂后第21 天波幅较第7 天明显减小(P<0.01).痛阈与痛觉P300 潜伏期明显正相关(r=0.516,P<0.01),与波幅无相关关系.结论 佐剂性关节炎兔的痛觉P300 与疼痛程度密切相关.

  • 痛阈的检测及影响因素

    作者:杨敏;姚树桥;张长杰

    随着人们对疼痛的日益重视,痛阈的测量也成为诸多疼痛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痛阈测量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本文介绍痛阈的测量方法 ,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 痛阈 测量 可靠性 综述
  • 全麻开腹手术患者术前疼痛敏感度与抑制伤害性刺激反应麻醉药物用量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曹志方;林添华;沈熠;阮姗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丙泊酚两种抑制伤害性刺激反应麻醉药(SNSN)的剂量与全麻开腹术患者术前痛阈、耐痛阈的相关性,为开腹术的临床麻醉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收治的全麻开腹手术患者50例,术前30 min对患者实施常规监控、效应室靶控(TCI)单药诱导麻醉,在此期间不断调整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的剂量,采用痛阈测定仪测定术前不同浓度瑞芬太尼、丙泊酚下患者的痛阈、耐痛阈数值,以丙泊酚、瑞芬太尼的浓度作为自变量,以在某单药浓度下对应的痛阈、耐痛阈数值中位数作因变量进行Logistic单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全麻开腹术患者的术前痛阈水平与丙泊酚、瑞芬太尼的TCI单药诱导剂量为非相关性(P>0.05),而其术前耐痛阈则与丙泊酚、瑞芬太尼的TCI单药诱导剂量呈现负相关性(P<0.05)。结论在开腹术病例的全麻过程中,可通过术前测定耐痛阈来确定麻醉中适合的药物用量范围,并达到增强麻醉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目的。

  • 焦虑样情绪增强小鼠痛觉敏感性

    作者:孟莹;薛庆生;于布为

    目的:建立焦虑小鼠模型,研究焦虑样情绪反应对小鼠基础痛阈及术后疼痛转归的影响,也为后续研究深入探讨情绪与痛觉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动物模型基础.方法:①2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合笼饲养组(Social Group)和焦虑造模组(Isolation Group)2组,每组10只.焦虑造模后对比两组小鼠焦虑样情绪反应差异以及基础痛阈值的差异.②32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假手术(SG Sham)、正常切口痛组(SG Incision)、焦虑假手术组(IG Sham)、焦虑切口痛组(IG Incision),检测各组小鼠术前(d0)以及术后3h,ld,3d,5d,8d,10d和16d的vonFrey机械性触痛觉敏感性的改变.结果:①经8周的焦虑造模后,模型组小鼠呈现明显的焦虑样行为,表现为体重降低,活动性增强以及探索行为的抑制;②焦虑模型组小鼠相比于正常组小鼠,机械性痛阈(17.9±5.52 cm vs 32.6±8.37 cm)及热甩尾阈值(1.10±0.55 s vs 3.38±1.24 s)均显著降低;③焦虑状态可加重小鼠足底切口术后的急性期触痛觉敏感性,并延长触痛敏的恢复时间.具体表现为在足底切口术后3h,1d,3d,5d的时间点,IG Incision组小鼠的触痛敏程度均强于同一时间点的SGIncision组小鼠,而SG Incision组小鼠在术后5天的触诱发痛阈值(1.80±0.31 g)与SG Sham组小鼠(2.00±0.00 g)已无显著差异(P>0.05),但IG Incision组在术后5天时痛阈(1.07±0.30 g)仍低于IG Sham组(1.73±0.43 g,P<0.05),术后8天,10天以及16天虽与IG Sham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仍然存在降低趋势.结论:①焦虑样情绪可降低小鼠机械性痛阈值及热痛阈值,并可增强小鼠切口术后触痛觉敏感性,延长术后触痛敏的恢复时间;②本研究中所应用的动物模型可作为情绪应激引起的痛觉增敏模型,为后续研究深入探讨情绪与痛觉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动物模型基础.

    关键词: 痛阈 焦虑 切口痛 小鼠
  • 抗阿片肽血清对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催产素镇痛作用的影响

    作者:刘文彦;白波;刘玉红;王曙光;宋朝佑

    目的:探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内催产素(OT)与内源性脑啡肽、β-内啡肽在痛觉调制中的关系.方法:以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鼠甩尾反应的电流强度(mA)为痛行为反应的指标,观察向PAG内注入抗甲-脑啡肽血清、抗β-内啡肽血清和OT对动物痛阈的影响.结果:PAG内注入抗甲-脑啡肽血清、抗β-内啡肽血清后,使大鼠痛阈明显降低;但在注射OT前预先注射抗甲-脑啡肽血清或抗β-内啡肽血清不能完全阻断OT的镇痛效应.结论:PAG内OT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不完全依赖于PAG内的内源性脑啡肽和β-内啡肽.

  • 袖带加压疼痛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宋兰娥;陈昭燃

    目的:研究健康成年人对袖带加压疼痛敏感性的性别差异,并分析与此差异有关的生理及心理因素.方法:选择60名健康成年被试者(男女各30名),测量其袖带加压疼痛痛阈,以痛阈水平的压力强度持续左上臂加压5分钟,期间用口头评分量表(Verbal Rating Scale,VRS)评估疼痛强度.刺激前用“状态及特质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评估心理焦虑水平,并测量静息态血压.结果:男性痛阈高于女性(t=-4.18,P<0.001).男性静息态血压高于女性(收缩压:t=-6.71,P<0.001;舒张压:t=-2.89,P<0.01).女性状态焦虑水平高于男性(t=2.30,P<0.05).所有被试者静息态血压与痛阈呈正相关(收缩压与痛阈:r=0.52,P<0.001;舒张压与痛阈:r=0.30,P<0.05).状态焦虑水平与痛阈呈负相关(r=-0.34,P<0.01).结论:女性对袖带加压疼痛的敏感性高于男性,静息态血压与状态焦虑水平的性别差异部分地解释了对疼痛刺激敏感性的性别差异.

  • 不同缺氧时间对小鼠即时热板法痛阈和甩尾潜伏期的影响

    作者:王稳;魏晶晶;吴廷廷;王小娟;谢云;赵佳佳;黄辉;马高磊;张励才

    目的:观察不同缺氧时间对小鼠即时痛阈的影响.方法:受试小鼠80只随机分为缺氧2、4、6、8min组,每组20只(其中10只接受热板法实验,另外10只接受甩尾法实验),观察不同缺氧时间对小鼠即时热板法痛阈(pain threshold in hot-plate test,HPPT)和甩尾潜伏期(the tail-flick la-tency,TFL)的影响.结果:热板法实验提示:与各组基础HPPT相比,缺氧2min组和缺氧4min组小鼠的即时HPPT均降低(P<0.05);缺氧6min组和缺氧8min组小鼠的即时HPPT均增加(P<0.05).甩尾法实验提示:与各组基础TFL相比,缺氧2min组小鼠的即时TF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氧4min组小鼠的即时TFL缩短(P<0.05);缺氧6min组和缺氧8min组小鼠的即时TFL均明显延长(P<0.01).结论:随着缺氧时间的增加,小鼠缺氧后的即时痛阈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

    关键词: 缺氧 小鼠 痛阈
  • 0.01cm2面积探头测量健康人群刺痛阈值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英英;段光友;郭珊娜;张昱昊;黄鹏浩;张咪;李宁波;王聪;朱昌茂

    目的:采用0.01 cm2探头机械性测痛仪进行痛阈测量,与真实的静脉穿刺痛性质及VAS评分进行比较,验证其可用于量化刺痛阈值(Quantizing pricking pain threshold,QPT)的测量.方法:招募1064名健康学生,经纳入排除标准筛选,选取1041名受试者,选择右腕关节处尺骨桡骨中点作为测痛点,采用0.01 cm2探头测痛仪进行痛阈测量,评价其疼痛性质.所有受试者在右肘静脉处进行静脉穿刺,并对其进行VAS评分.然后比对两种刺激性质的一致性,并将痛阈值与VAS进行相关分析,计算痛阈值正常参考值范围.结果:1030名(98.9%)受试者反映0.01cm2探头痛阈(以下内容以QPT表示)测量产生的痛感与真实的针刺痛性质一致.QPT越大,受试者VAS评分越低,呈显著负相关,(r=-0.265,P< 0.001). 95%正常参考值范围:女性7.56~54.06 kg/cm2,男性11.61~63.23 kg/cm2.结论:0.01 cm2探头机械性痛阈测量可以准确地、快捷地定量测试针刺痛.

  • 人体痛阈测定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毕海金;吴国程;陈红云;周庆辉

    痛阈可分为压痛阈、温度痛阈、电痛阈、激光痛阈、化学痛阈和缺血痛阈等,不同测量方法各有利弊.痛阈测定是疼痛研究的常用方法,对痛阈准确、客观的测量在疾病的诊断、治疗效果的评定和预后的判断中起着重要作用.疼痛是一种主观感觉,目前常用的痛阈测定方法大都是以患者自诉出现疼痛时测得的数值作为痛阈,因此痛阈的测量实际上只是一种半客观的测量指标.痛阈的测量受受试者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参考动物实验中动物痛阈的客观性测量,可以在人体上用人体自身无法控制的特定反射作为痛阈测量的指标,或者可以将受试者痛阈测量结果结合人体的一些化验指标综合评价,使痛阈的测量更加准确客观.

  • 针刺镇痛的后效应、针刺耐受与针刺频度

    作者:黄仕荣

    各种疼痛性疾病或疼痛综合征自古以来就是针刺治疗的主要适应证.实践证明,针刺不仅对急性疼痛有效,而且对各种慢性疼痛亦有效.原因在于针刺镇痛作用的生理过程,不仅表现为单次针刺期间立竿见影的"即时效应",尚表现为针刺结束之后持续较长时间的"后续效应".一般而言,针刺镇痛的即时效应指从进针后至留针30 min以内的针灸效应,而30 min以后疼痛改善或痛阈升高的作用则被称为针刺镇痛的后续效应(简称"后效应",亦"长效应"、"后遗效应").

  • 尾核内催产素对痛阈的调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刘文彦;亚白柳;王桂斌;陈俊如

    目的:探讨大鼠尾核内催产素(oxytocin, OT)在痛行为调制中的作用,及其与内源性阿片肽系统之间的关系。方法:用WQ-9E型钾离子透入痛阈测量仪测痛。以引起大鼠甩尾反应的小电流强度(mA)作为痛行为反应值,将间隔1 min的3次痛行为反应值的平均值作为一次痛阈,每间隔10 min测定痛阈一次,取给药前的两次痛阈的平均值作为基础痛阈,给药后各次的痛阈与其相比,计算痛阈变化的百分数(%)。实验分三部分进行,第一部分观察尾核内注射OT对大鼠痛行为的影响;第二部分观察尾核内注射抗催产素血清(anti-OT serum, AOTS)对大鼠痛行为的影响;第三部分观察尾核内注射纳洛酮(Naloxone, Nx)对OT在痛行为中作用的影响。结果:尾核内注入OT后,大鼠的痛阈明显增加,并在一定范围内呈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向尾核内注入AOTS以中和内源性OT后,大鼠痛阈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向尾核内注入Nx后,不能完全阻断OT在痛行为反应中的作用。结论:尾核内OT参与大鼠痛行为调制的复杂过程,引起痛行为反应的阈值增加,此作用不完全依赖于内源性的阿片肽系统。

298 条记录 2/15 页 « 12345678...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