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患者自控镇痛在带状疱疹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李秋荣;李玉新;张晓达

    我院2003年3月至2005年4月,将病人自控镇痛(PCA)技术、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和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应用于带状疱疹病人29例,联合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以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睡眠质量评分(QS)[1]对疗效进行综合评估,现介绍如下.

  • 栀子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作者:吴剑;鲍同柱;鄢飞;舒迅;严雪港

    目的:观察栀子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栀子局部外敷患膝关节,对照组给予仙灵骨葆口服治疗.于治疗前、治疗5 d后行症状积分、临床疗效评价与主要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间症状积分与主要症状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5 d后临床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两组间症状积分与主要症状改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栀子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有效药物.

  • 黛力新、脑心通联用治疗脑梗死后丘脑痛

    作者:许强;朱涛

    丘脑痛又称为丘脑疼痛综合征,是丘脑卒中后的常见症状之一.该综合征表现为对侧身体的弥散性、难以忍受的持续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目前临床上治疗丘脑痛的方法虽然比较多,但效果均不太理想.采用黛力新联合脑心通治疗丘脑痛,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 摇拔戳手法改善急性外侧踝关节扭伤疼痛及肿胀程度的临床研究

    作者:高春雨;程灏;林志义;陈兆军;赵卫国;丁洪磊;高景华

    目的 评价摇拔戳手法对急性外侧踝关节扭伤患者伤踝疼痛及肿胀程度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106例急性外侧踝关节扭伤患者,按照多中心中央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2例.观察组予摇拔戳手法治疗加弹力绷带外固定,对照组予冰敷加弹力绷带外固定.冰敷3日为1个疗程,摇拔戳手法和弹力绷带外固定均2周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7、14天与疗程结束后3个月进行观察,记录疼痛及肿胀程度.结果 治疗后及3个月随访时2组伤踝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7天观察组伤踝疼痛VAS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4天及3个月随访时观察组伤踝肿胀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4天及3个月随访时对照组伤踝肿胀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7、14天观察组伤踝肿胀程度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摇拔戳手法能有效改善急性外侧踝关节扭伤患者伤踝的疼痛及肿胀情况,且早期疗效优于冰敷.

  • 补肾活血方对肾虚血瘀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 疗效及其对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马浩哲;黄奎

    目的:研究补肾活血方对肾虚血瘀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1月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肾虚血瘀证KOA患者26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31例.对照组给予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以及塞来昔布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予补肾活血方治疗,2组均治疗8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视觉模拟评分(VAS)、WOMAC总评分、Michel Lequesen指数评分、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1%,高于对照组的89.31%(P<0.05).2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VAS、WOMAC总评分、Michel Lequesen指数评分、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2组治疗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76%,低于对照组的6.87%(P<0.05).结论:补肾活血方治疗肾虚血瘀证KOA患者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降低炎性反应因子水平,且不良反应小.

  • 艾灸不同状态腧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于丹;谢洪武;张波;闻海菊;陈日新

    目的:观察同一组腧穴的热敏态与静息态对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60例KOA患者以患侧内膝眼、外膝眼、鹤顶三穴区有无热敏灸感及热敏灸感发生的次数为标准,将其分成热敏组、静息组各30例,两组均对上三穴同时施灸,每天1次,治疗20 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及治疗后半年随访,热敏组VAS总积分均明显低于静息组(P<0.01).治疗后热敏组总有效率为80.00% (24/30),半年后随访总有效率为79.17%(19/24);而静息组则为46.67%(14/30)、42.86%(6/14),热敏组均优于静息组(P<0.01).结论:腧穴热敏状态灸法治疗KOA的临床疗效优于静息状态,临床中应更加重视腧穴的状态.

  • 体针与耳穴贴压并用治疗经行头痛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作者:孙立虹;李新华;李文丽;刘丽;马红利;梁玉磊

    目的:比较体针与耳穴贴压并用方法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经行头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采用经前调理和头痛发作时的分步治疗.经前调治:于月经前5d,选取耳穴卵巢、内分泌、肾、肝、脾、神门、皮质下进行贴压,直至头痛发作前;头痛发作时治疗:选取百会、太阳、颔厌、悬颅、率谷、风池、太冲、侠溪、三阴交穴进行针刺,1次/d,同时与耳穴神门、颞、肝、胆、皮质下、交感贴压并用,连续治疗5d.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 mg/次,2次/d,服药10d.两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经行头痛的各项症状指标变化,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及随访3个月头痛症状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第3疗程止痛起效时间较第1疗程明显缩短(P<0.01);治疗组各疗程止痛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各相应疗程(P<0.01).结论:体针与耳穴贴压并用治疗经行头痛疗效显著.

  • 不同针灸方法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疗效的比较

    作者:黄国付;张红星;徐祖森;李建武

    目的:比较不同针灸方法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的疗效.方法:通过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将189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5组:基础针刺组、铺棉灸组、火针组、叩刺拔罐组、西药组.基础针刺组取阿是穴(围刺)、夹脊(电针)、支沟(电针)、后溪(电针),铺棉灸组、火针组、叩刺拔罐组在基础针刺组的基础上分别施以铺棉灸、火针、叩刺拔罐,西药组口服盐酸伐昔洛韦胶囊(300mg/次,2次/d)、维生素B1(10 mg/次,3次/d),均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10d.比较不同方法治疗前后疱疹评价指标(包括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疼痛强度的变化和综合疗效.结果:在疱疹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和综合疗效方面,5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组患者疼痛强度比较,治疗第1-6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第7-10天4个针灸组均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而4个针灸组间比较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结束时的疼痛强度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种针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疗效基本相当,在疱疹止疱、结痂、脱痂时间及综合疗效等方面与西药疗法无明显差异,但在治疗第7天以后镇痛效果优于西药.

  • 痛经患者三阴交穴压痛反应研究

    作者:苗艳换;赵吉平;云洁;李宏彦;王燕平

    目的:研究原发性痛经患者月经期三阴交穴的压痛反应.方法:将3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痛经组)和30例健康女性(健康组)纳入本试验.分别在两组受试者的月(痛)经期和非经期进行三阴交穴压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值和压痛阈值评估,并进行比较.结果:痛经组痛经期的三阴交穴VAS值显著高于非经期、健康组月经期(P<0.01);痛经组痛经期的三阴交穴压痛阈值显著低于非经期、健康组月经期(P<0.01);健康组和痛经组的非经期三阴交穴VAS值和压痛阈值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痛经的急性发作可使三阴交穴压痛反应更敏感.

  • 平衡针治疗急性咽炎咽痛即时疗效分析

    作者:杨时鸿;谢平畅;覃小兰

    目的:探讨平衡针治疗急性咽炎咽痛的即时疗效.方法:74例病人按就诊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6人给予平衡针针刺“咽痛穴”治疗,对照组38人给予假穴位针刺,评价治疗后1 min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安全指标.结果:治疗后1 min治疗组及对照组VAS分别为(2.11±1.88)分和(3.39±1.94)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愈显率为44.4%(16/36),优于对照组的10.5%(4/38).结论:平衡针治疗及假穴位针刺治疗皆能迅速缓解急性咽炎咽痛症状,平衡针疗效优于假穴位针刺疗效.

  • 解剖点斜刺结合推拿疗法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匡家毅;黎玉宣;何育风;甘霖;王爱铭;唐少华;陆飞宇;阳丽娟;蔡雪玲

    目的:比较解剖点斜刺结合推拿疗法与常规推拿疗法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的疗效差异,探讨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的较好方法.方法:将120例骶髂关节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采用解剖点斜刺结合常规推拿治疗;对照组60例,单纯采用常规推拿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疗程均为20 d.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7/60),优于对照组的80%(48/60,P<0.05).治疗后两组均可降低VAS及功能障碍指数(P<0.01),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解剖点斜刺结合推拿疗法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的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推拿疗法,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障碍.

  • 珍宝丸结合多虑平片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作者:叶静静;陈宁刚

    目的:探讨珍宝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效果.方法:PHN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取口服弥可保(甲钴胺)及多虑平;治疗组在多虑平片加珍宝丸治疗.每个疗程7d,持续4个疗程.治疗结束后,立即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疼痛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92.31%;对照组总有效率达到79.49%,两组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珍宝丸结合多虑平治疗PHN的疗效明显,无明显不良反应,是PHN较佳的治疗选择,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腕踝针治疗大学生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

    作者:王洪彬;赵舒;孙娜;李雪青;马树祥;李旗;崔建美

    目的:比较腕踝针、体针、西药布洛芬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差异.方法:将95例患者随机分为腕踝针组(32例)、体针组(31例)、布洛芬组(32例).腕踝针组针刺下1、下2,体针组针刺三阴交、关元,布洛芬组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均于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治疗,每日1次,至疼痛缓解,1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疗效.采用痛经症状积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缓解情况.结果:①3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腕踝针组总有效率为90.0%(27/30),体针组为73.4%(22/30),布洛芬组为46.7%(14/30);②治疗后3组痛经症状积分、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1);治疗后痛经症状积分与布洛芬组(7.12±2.70)相比,腕踝针组(4.00±3.40)和体针组(5.53±2.80)显著下降(P<0.01,P<0.05);VAS评分,腕踝针组(3.40±2.14)较布洛芬组(4.70±1.86)显著下降(P<0.05);与体针组(5.53±2.80)相比,腕踝针组(4.00±3.40)痛经症状积分显著下降(P<0.05).结论:腕踝针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优于体针和西药布洛芬,可显著改善痛经症状.

  • 氟芬合剂肾俞穴注射对体外冲击波碎石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及镇痛效果

    作者:张尚华;赵增喜;李霞;王晶;苏心镜

    目的:比较氟芬合剂(氟哌利多与枸橼酸芬太尼混合液)肾俞穴注射后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与单纯行常规ESWL患者的疼痛反应及血液动力学变化、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将64例泌尿系结石拟行ESWL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于碎石术前15~20 min行氟芬合剂(氟哌利多注射液1.25 mg、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0.05 mg,加0.9% NaCl溶液4.5 mL稀释至6 mL)双侧肾俞穴注射;对照组碎石术前不给予其他辅助治疗与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中血压、心率的变化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石完全排净所进行的碎石次数及首次碎石术后结石排净率.结果:对照组患者术中血压明显高于手术前,术中心率明显快于手术前(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血压、心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中血压较对照组低、心率较对照组慢(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碎石次数少于对照组,首次碎石术后1周内结石排净率高于对照组[75.0%(24/32) vs 50.0%(16/32),P<0.05].结论:氟芬合剂肾俞穴注射能显著减轻体外冲击波碎石过程中患者的疼痛反应,避免了血液动力学的波动,提高了临床碎石效果.

  • 分段刮痧与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对照观察

    作者:肖丽梅;孟宪璞;韩明林;杨继军;杜韶波;张伟;王丽娜

    目的:观察分段刮痧与常规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颈型颈椎病提供有效方法.方法:将85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刮痧组(44例)和针刺组(41例).刮痧组采取分段刮痧治疗,上颈段损伤者,侧重刮拭头部与颈枕结合部;下颈段损伤者,侧重刮拭颈椎下段及肩部,每7天治疗1次,治疗3次.针刺组选取风池、完骨、天柱、颈夹脊等穴进行常规针刺治疗,每天1次,治疗15次.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分,观察第1次治疗后即时止痛效果及疗程结束后临床疗效.结果:第1次治疗后刮痧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1),针刺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次治疗后刮痧组VAS评分低于针刺组(3.66±0.74 vs 5.43±0.35,P<0.01);疗程结束后两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均P<0.01),且两组效果相当(P>0.0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95.5%0(42/44) vs 87.8%0(36/41),P>0.05.结论:刮痧与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均具有较好的止痛效果,两者疗效相当,但刮痧对颈型颈椎病的即时止痛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 注线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6例

    作者:张彦丽;张雪鹏

    目的:观察注线法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活动度、疼痛指数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患者采用注线法治疗,穴取大椎、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气海俞、关元俞、环跳、髀关、委中、阴陵泉、命门、腰阳关及相应督脉穴与夹脊穴.间隔40天进行下一疗程,共观察治疗3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指地距、枕墙距、Schober试验、胸廓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并于第1、2、3个疗程后分别统计疗效.结果:各项观察指标均得到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个疗程结束后总有效率为69.2%(18/26),2个疗程结束后为80.8%(21/26),3个疗程结束后为92.3%(24/26),第2、第3个疗程总有效率优于第1个疗程(均P<0.05).结论:注线法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疗效满意,且疗效随疗程的增加而提高.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人流患者BIS及VAS的影响

    作者:程翔;王志强;林青梅;陈美欢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人流患者的镇静和镇痛作用.方法:将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手术风险评估Ⅰ-Ⅱ级、拟行人流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穴取内关、太冲,B组行宫颈阻滞麻醉,C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加宫颈阻滞麻醉.连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氧饱和度、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至术后30 min,对BIS及术中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不良反应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C两组BIS在经皮穴位电刺激15 min后显著下降,B组无显著变化,A、C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与B组比较差异显著(均P<0.05);3组VAS评分及不良反应从高到低分别为B组、A组、C组,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不良反应较B组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在人流术中具有镇静和镇痛作用,并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中药坐浴治疗外阴鳞状上皮增生的临床观察

    作者:赵春梅;周玉红;孙小丽;罗喜平

    目的 观察中药坐浴治疗外阴鳞状上皮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 143例经病理确诊为外阴鳞状上皮增生患者采用自拟中药坐浴,早晚2次,每次坐浴20 min,连续用药3个月,经期停用.用药3个月及停药3个月后随访.观察治疗前后瘙痒、干燥、脱屑及不良反应.结果 143例患者完成观察,平均年龄(36.52±8.12)岁,治疗后1个月、3个月、停药3个月后外阴瘙瘁评分(3.39±0.88)、(2.83±0.97)、(3.17±1.45)分与治疗前(9.01±1.15)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燥、脱屑评分(1.85±0.94)、(0.56±0.79)、(0.95±0.23)分与治疗前(3.05±1.68)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治疗后总体满意率97.9%.结论 外阴鳞状上皮增生有年轻化趋势,中药坐浴治疗外阴鳞状上皮增生瘙痒、干燥、脱屑等改善明显,患者满意度高、值得推广应用.

  • 中西医结合防治下肢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临床分析

    作者:张衍敬

    目的 探究在下肢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中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案的防治效果.方法 选取下肢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1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分别进行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和单纯西药方式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7.8%,对照组为88.9%,P< 0.05.结论 在下肢骨科的手术患者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进行深静脉血栓的防治科有效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促进治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应用.

  • 治伤寒逐风方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观察

    作者:杨喜云;郭健;王彧;陈志茹

    目的 观察治伤寒逐风方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应用治伤寒逐风方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药物(双氯酚酸钠缓释片、硫酸氨基葡萄糖片)治疗,疗程均为30 d.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WOMAC评分及膝关节温度的变化.结果 2组均可明显改善中医临床症状,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VAS、WOMAC评分均明显降低,膝关节温度上升,且治疗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伤寒逐风方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

361 条记录 1/19 页 « 12345678...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