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微囊对大鼠松果体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廖华;曹永英;徐达传;熊绍虎;余磊;刘晓静;钟世镇

    目的探讨微囊化处理后大鼠松果体细胞5羟色胺-N-乙酰转移酶(NAT)mRNA的表达及细胞微囊的免疫原性,进一步明确人工松果体组织的功能活性与免疫屏蔽效能. 方法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生物微胶囊(APA微囊)包裹大鼠松果体细胞,采用RT-PCR技术检测微囊与对照组松果体细胞的NAT mRNA表达;运用3H标记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比较微囊组、空囊组及游离松果体细胞的淋巴细胞转化值. 结果不同培养时间对照组和微囊组松果体细胞的NAT 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微囊组淋巴细胞转化值明显低于游离的松果体细胞(P<0.01),但仍高于空囊组(P<0.05). 结论微囊包裹不影响松果体细胞NAT mRNA的表达,表明APA微囊内松果体细胞代谢正常,分泌功能旺盛;松果体微囊有一定的免疫保护效应,但其隔离作用仍不完全.

  • 症状性松果体囊肿二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周明锐;李安元;孙亮

    病例报告例1女,38岁.头痛、头晕2年,1年来坐位弯腰时突发意识丧失2次.每次晕厥发作约数分钟后意识即自行恢复,无明显其他不适;否认系统性疾病病史.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头颅CT示松果体区有一圆形囊性肿物,大小约1.4 cm,囊壁有钙化.MRI示松果体囊性占位,囊内容物信号均匀,较脑脊液信号稍高,无增强;囊壁呈薄层,信号均匀光滑,均匀增强(图1a,b).行全身检查,排除引起晕厥发作的原因,考虑为松果体囊肿引起.采用右侧枕下幕上经小脑幕入路(Poppen 入路),术中见囊肿呈灰白色,囊壁约2mm厚,内容物清亮,较脑脊液稠,似胶冻状,囊肿前壁与第三脑室后壁融合予保留,行囊肿次全切除,可见四叠体板两上丘之间受压明显凹陷.术后恢复良好,复查MRI示囊肿已切除(图1c,d).病理检查:囊肿壁有两层细胞结构,内层为正常形态的胶质细胞层,外层为松果体细胞层,可见钙盐沉着,符合松果体囊肿的诊断.术后随访5年,头痛、头晕消失,未再有晕厥发作,正常生活和工作.

  • 大鼠松果体组织结构的增龄变化

    作者:樊宇兵;王保芝;侯广棋;赵玉珍

    目的:观察大鼠松果体组织结构的增龄变化.方法: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和透射电镜研究了幼年、青年和老年大鼠松果体.结果:随着年龄增加,大鼠松果体的体积依次增大,每个视野内松果体实质面积和实质细胞数减少,间质增生.衰退的松果体暗细胞在各年龄组大鼠松果体中均非常少见.实质细胞间存在与血管周隙和神经胶质细胞周隙相通的细胞间小管.结论:随着年龄增加,大鼠松果体的实质细胞总数和松果体细胞总数下降或衰退的暗细胞总数增加,从而导致松果体分泌功能下降的观点,值得商榷.大鼠松果体分泌物可能通过细胞间小管-血管周隙和神经胶质细胞周隙-囊上皮孔而直接释放到蛛网膜下隙的脑脊液中,结缔组织增生可阻碍其释放.

  • 大鼠松果体分泌物释放到蛛网膜下隙脑脊液途径的电镜研究

    作者:樊宇兵;王保芝;崔慧先;曹雷;陈凯宁;刘贵生

    为探讨松果体分泌物在细胞外转运到蛛网膜下隙脑脊液途径的结构基础,本研究运用透射电镜技术对成年大鼠松果体浅部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1)大鼠松果体毛细血管为有孔型(孔径50 nm),借基膜与宽阔的血管周隙分隔;(2)松果体细胞借基膜与结缔组织间隙分隔,松果体细胞之间形成与松果体囊结缔组织间隙及血管周隙相通的细胞间小管;(3)松果体囊表面为扁平上皮,上皮下为疏松结缔组织间隙,其内可见松果体细胞的胞体和突起.囊上皮细胞间存在瓣膜样连接(叶瓣间宽处可达1 μm)和囊上皮孔(2.5 μm).以上结果提示,松果体细胞表面可分为结缔组织间隙面、连接面和细胞间小管面三个功能面,松果体分泌物可能通过血管周隙-细胞间小管-松果体囊结缔组织间隙-囊上皮瓣膜样连接或囊上皮孔,释放入蛛网膜下隙脑脊液中转运.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