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药莪术醇构建胃癌细胞疫苗对胃癌的实验治疗效果

    作者:徐立春;卜平;许祥裕;陈平;边可君;周娟;刘志敏;孙振华

    目的 研究莪术醇修饰构建的肿瘤细胞疫苗对人胃腺癌细胞(SGC-7901)等的抗瘤作用. 方法 用莪术醇及新城鸡瘟病毒对SGC-7901细胞进行系列生物修饰,所构建的瘤苗分别对小鼠免疫接种3次后,接种SGC-7901胃肿瘤细胞,观察各组治疗及免疫效应. 结果 莪术醇构建的SGC-7901瘤苗能显著抑制皮下肿瘤结节形成,明显阻止胃癌细胞的肺转移,延长荷瘤鼠的生存时间.各组免疫效应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较同龄未免疫小鼠的LAK细胞对小鼠前胃癌细胞具有更强的抗瘤作用. 结论 莪术醇修饰构建的SGC-7901新型疫苗可以增强胃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对胃癌有较好的实验治疗效果.

  • TGF-β1诱导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建立EMT模型

    作者:梁巍;孙文广;姜佳佳;李洋;闫雅更;董凤丽

    目的 拟利用TGF-β1诱导人胃癌SGC-7901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建立EMT模型.方法 不同浓度TGF-β1作用SGC-7901细胞24h,观察其形态变化,并采用CCK8、迁移试验、细胞侵袭试验和蛋白印迹等技术,检测TGF-β1对SGC-7901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经10ng/ml TGF-β1诱导24h后,多数细胞变为梭型细胞边界基本消失,细胞间间隙明显增大.采用CCK-8试验检测不同浓度(0、5、10、20ng/ml)的TGF-β1对SGC-7901细胞作用24h后OD值,结果显示各作用浓度对SGC-7901的生长抑制率未发现有增加或减少趋势.体外划痕试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实验中,各组间距为94.67±3.06、87.00 ±3.61、68.67±7.77和91.00±3.00(单位:像素),10ng/ml剂量组有大量细胞迁移至划痕区,划痕间距明显变小(P<0.05).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结果:0、5、10、20ng/ml组,侵袭的细胞数分别为152.00±5.29、169.00±6.00、299.33±10.50和176.00±11.27,且l0ng/ml剂量组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蛋白免疫印迹定量分析显示:不同浓度(0、5、10、20ng/ml)的TGF-β1作用SGC-7901细胞24h,E-cadherin蛋白灰度值测量结果:0、5、10、20ng/ml组,分别为0.95 ±0.02、0.91±0.04、0.62±0.05和0.75±0.32,10ng/ml剂量组灰度值明显减少(P<0.05);Vimentin蛋白灰度值测量结果:0、5、10、20ng/ml组,分别为1.18±0.03、1.33±0.02、1.57±0.05和1.19±0.07,10ng/ml剂量组灰度值明显增加(P<0.05).结论 10ng/ml TGF-β1诱导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24h后,细胞明显发生EMT过程,本研究证明在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系,通过10ng/ml TGF-β1的诱导24h可以成功建立EMT模型.

  • 共轭亚油酸抑制人胃腺癌细胞体外侵袭作用

    作者:杨艳梅;陈炳卿;王璇琳;郑玉梅;刘家仁;刘瑞海

    目的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模拟体内肿瘤转移过程,研究c9,t11-共轭亚油酸(CLA)对肿瘤细胞侵袭及侵袭相关特性的影响.方法用0,25,50,100和200μmol/L CLA处理SGC-7901人胃腺癌细胞24h后,分别进行重组基底膜侵袭试验、趋向性运动实验和粘附试验研究CLA对侵袭、运动和粘附能力的影响.结果在200,100和50μmol/L浓度时,c9,t11-CLA对肿瘤细胞侵袭重组基底膜的抑制率分别为53.7%,40.9%和29.3%.同时,c9,t11-CLA处理后的肿瘤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粘附能力降低,但对肿瘤细胞趋化运动能力的影响不明显.结论 c9,t11-CLA可降低肿瘤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改变某些侵袭相关性质.

  • APCP对人胃腺癌细胞HGC-27生长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作者:马文平;马晶;刘宝全;李雪梅;王建堃;张雅芳

    目的 体外应用CD73(5'一核酸酶)特异性抑制剂APCP(alpha,beta-methylene adenosine-S'-diphosphme,5'-α,β-亚甲基-二磷酸腺苷),探讨其对人胃腺癌细胞HGC-27细胞生长及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VEGF-D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HGC-27细胞达指数生长,设正常组和APCP不同浓度干预组,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生长状态,MTT法检测各组细胞活性,免疫组化法观测两组细胞VEGF-C、VEGF-D的表达及其积分光密度.结果 同正常组相比,随药物浓度增加,APCP各干预组细胞在生长方面表现为生长缓慢,胞浆皱缩,细胞界线模糊,细胞数量减少(P<0.05);各干预组细胞内VEGF-C、VEGF-D的表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APCP抑制HGC-27细胞生长,细胞数量减少,降低细胞内VEGF-C、VEGF-D的表达.

  • 雌激素受体在胃腺癌细胞株和胃癌高侵袭转移细胞系中的表达

    作者:杨留才;索艳君

    目的 测定雌激素受体(ER)在人胃腺癌细胞系SGC-7901以及高转移株OCUM-2MD3上的表达.方法 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RT-PCR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ER在人胃腺癌细胞上的表达,并对其表达量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 ER在人胃腺癌细胞上有表达;ERα在OCUM-2MD3细胞系的表达强于SGC-7901;而ERβ表达在SGC-7901和OCUM-2MD3中相同,并且ERα/ERβ比值在胃癌高侵袭转移细胞系OCUM-2MD3中升高.结论 雌激素有可能通过它的受体对人胃腺癌细胞产生一定的影响,ERα/ERβ比值的改变在胃腺癌发生和转移过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 一种测定癌细胞迁移能力的便捷方法

    作者:陈识杰;高素梅;李永和

    目的和方法:用聚四氟乙稀制作内径1.4 c的小圆筒,以一片聚碳酸酯核孔膜(孔径8μm,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提供)和一片醋酸纤维酯微孔滤膜(孔径5μm,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提供)将小圆筒分隔成上下二个小室,上室高1.8 cm,下室高0.3 cm,二室间以螺丝固定.将1 mL 1640培养液培养的人胃腺癌细胞(SGC-7910)或B16黑色素瘤细胞(二细胞株均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提供)置于上室,下室加同样的培养液,保持上下二室的培养液液面相平.CO2培养箱37℃培养.培养结束后取出微孔滤膜,用70%乙醇固定,H.E染色.将滤膜等分为四个象限,用光学显微镜随机计数每个象限中二个视野内穿过核孔膜并粘附在微孔滤膜上的癌细胞数.结果:如此处理的二类癌细胞都有能力迁移通过核孔膜均匀地粘附在微孔滤膜上.计数观察清晰容易.并且随着癌细胞孵育时间(5~30 h)的延长,迁移到膜上的细胞数也增加.随着所用细胞浓度(5×104~4.5×105细胞数/mL)的增加,迁移到微孔滤膜上的细胞数也增加.将药物(阿霉素,甲2巨球蛋白-广谱蛋白酶抑制剂)置于上室与癌细胞同孵育,可以观察到药物的不同浓度和不同的持续作用时间,能够明显地影响癌细胞的迁移能力.结论:采用此种微孔滤膜腔法测定癌细胞的迁移能力,较之以往使用的琼脂糖移植法和毛细血管法方法更简便,加入的癌细胞体积可达1 mL,并且用化学蚀刻扩孔制成的核孔膜,微孔呈直筒状,孔径一致,膜耐高温,化学稳定性极好.这些均为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了保障.癌细胞的迁移能力与其转移特性密切有关.这一方法的建立,将为在离体条件下观察癌细胞转移特性及药物对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提供了可行的手段.

  • 野生型P53基因诱导人胃腺癌MGC-803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作者:唐大年;朱明炜;刘亚林;贺修文;韦军民;黎健;曹金铎

    目的观察野生型P53基因诱导人胃腺癌 MGC 803细胞凋亡的现象 , 探讨野生型 P53基因导入抑制细胞增殖的机制 . 方法构建含目的基因 P53腺病毒载体(AdCMV P53), 转染 P53基因表达缺失的人胃腺癌细胞 MGC 803. 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 , 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及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 技术检测细胞凋亡 . 结果腺病毒介导的 P53基因转染人胃腺癌细胞 MGC 803后 , 流式细胞仪显示 75 7% 细胞生长停滞在 G0/G1期 , 20 8% 的细胞发生凋亡 ; 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观察到呈阶梯状 DNA区带图谱(DNA ladder) ; AdCMV P53转染组可见细胞凋亡 , 细胞核内有特异性的蓝黑色团块 . 结论野生型 P53基因通过诱导 MGC 803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 .

  • NF-κB信号通路在七方胃痛颗粒调控H.pylori感染人胃腺癌细胞TFF1表达中的作用

    作者:曾光;陈国忠;莫喜晶;夏李明;赵学尧;廖纬琳;邓庆圆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信号通路在七方胃痛颗粒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人胃腺癌细胞(human gastric cancer cells,AGS)三叶肽因子1(trefoil factor family 1,TFF1)表达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观察H.pylori感染AGS TFF1 mRNA的表达;双荧光报告基因系统检测质粒载体TFF1(Wt)野生株和多个变异株报告基因瞬时转染AGS,TFF1基因转录情况及七方胃痛颗粒的干预效果,并分析TFF1启动子区NF-κB蛋白结合位点碱基序列区间;凝胶阻滞电泳(EMSA)确定TFF1启动子区NF-κB蛋白结合位点和七方胃痛颗粒对其的作用.结果:药物血清组TFF1mRNA表达及TFF1表达与其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FF1(Wt)野生株和变异株基因转录表达较空白组均显著增加(P<0.01),TFF1(A)变异株基因表达显著低于Wt株(P<0.01),和其他TFF1变异株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异株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七方胃痛颗粒可降低NF-κB的DNA活性.结论:七方胃痛颗粒上调H.pylori感染AGS TFF1的表达,可能是通过NF-κB信号通路实现的.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