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乙肝病毒表面大蛋白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潘俊泉;俞俊瑛;江佩兰;吴雪芬;吴群英

    目的 分析乙肝病毒表面大蛋白(IHBs)和慢性乙型肝炎(CHB)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探讨LHBs对CHB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对象124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患者,为124例表面抗原(HBsAg)阳性至少6个月的CHB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CHB血清标志物和UIBs,同时检测HBV-DNA.结果:在慢性非活动性乙型肝炎(IH)诊断中,LHBs和HBV-DNA具有良好的一致性(P>0.05),而在CAH中,LHBs比HBV-DNA具有更高诊断性,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CHB)血清标志物中,LHBs的阳性率均比HBV-DNA高,说明LHBs对诊断CHB均有较高的敏感性.HBsAg(+)HBeAg(+)H:BoAb(+)、HBsAg(+)HbeAb(+)HBcAb(+)和HB8Ag(+)HBeAg(+)组间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HBV-DNA与LHBs对诊断HBsAg(+)HBcAb(+)也具有良好的一致性(P<0.05).结论:LHBs可以作为辅助诊断CHB的一项血清学指标.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载量与肝功能指标关系研究

    作者:陈继梅;吕亮;丁雪芳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临床分型与HBVDNA载量及肝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速率法对482例慢性乙型肝炎(CHB)进行血清HBVDNA定量和ALT、AST检测,根据其临床分型分为e--CHB、e+-CHB,分别观察其与HBVDNA载量、ALT、AST水平关系.结果 e--CHB与e+-CHB相比,前者年龄远大于后者(P<0.01),血清HBVDNA载量低于后者(P<0.01),血清ALT、AST水平高于后者(P<0.01).e--CHB组随血清HBVDNA载量升高,其ALT、AST水平进行性升高(P<0.05),e+-CHB组血清ALT、AST水平与HBVDNA载量无关.结论 CHB不同临床分型在病毒学、生化学存在明显不同,对于e+-CHB患者HBeAg阳性是判断HBV复制的良好指标,其体内HBVDNA载量与肝脏炎症程度无关.e--CHB患者体内HBVDNA载量与肝内炎症程度相关,应重视对e-CHB患者的随访和治疗.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游离脂肪酸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林波;申明莉;杜小华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脏炎症程度与血清游离脂肪酸(FFA)水平的关系。方法测定10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其中轻度46例、中度38例、重度16例)及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同时检测血清肝功能ALT水平。结果CHB患者血清FFA水平为(625.63±35.63)mmol/L较对照组升高,并且随着肝脏炎症程度的加重,FFA的水平显著增高,但是经过治疗后CHB组患者的FFA水平为(227.96±12.38)mmol/L,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不同炎症组间血清FFA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HB患者血清中FFA水平与肝脏炎症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可以用来判断CHB患者的病情、判断预后和观察治疗的效果。

  • 天晴甘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作者:路钧;段炬萍

    目的 观察天晴甘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CHB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观察组采用天晴甘美治疗,对照组采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TBIL(血清总胆红素)、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以及2组患者治疗后的体征(乏力、消化道症状、肝区疼痛)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TBIL、AST、A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BIL、AST、ALT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畅05或P<0.01);观察组乏力改善情况、消化道症状改善情况、肝区疼痛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畅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18%,高于对照组的83.64%(P<0.01).结论 天晴甘美治疗CHB患者的效果显著,体征改善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大剂量胸腺肽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作者:王炳娥

    目的 观察胸腺肽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设联合组与单用干扰素组两组,联合组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胸腺肽200 mg联合干扰素300万单位,干扰素组80例采用干扰素300万单位,总疗程1年,胸腺肽疗程2个月.结果 联合组ALT复常率升高,且治疗结束后仍维持较长时间,血清HBV-DNA阴转率提高.且治疗终止半年后仍较单用干扰素组有统计学差别.结论 大剂量胸腺肽联合干扰素可有效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抗病毒效果,维持肝功能稳定.

  • 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5、-17检测及意义

    作者:李晓玲;施文娟

    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导致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我国传染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有学者提出的“三重打击(免疫损伤、缺血缺氧性损伤及内毒素血症)”学说和“免疫麻痹”学说,对细胞因子在ACLF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解释〔1〕。白细胞介素( IL)-15与IL-17在慢性乙型肝炎( CHB)的表达已有学者做了研究,但在ACLF患者血清中的表达研究少见。本研究旨在探讨IL-15与IL-17在ACLF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α-干扰素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IL-12水平的动态变化

    作者:李俐;马颖哲;孙国光;张桂荣

    目的 动态观察α-干扰素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过程中患者外周血 IL-12水平,观察CHB患者对干扰素联合胸腺肽治疗的反应及免疫状态.方法 100例患者随机分为α-干扰素联合胸腺肽组和α-干扰素组,采用ELISA方法及PCR方法检测各组IL-12和HBV-DNA含量,同时观察各组ALT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结束时联合组与干扰素组比较,IL-12水平明显增加(P<0.05),联合组血清HBV DNA阴转率及ALT复常率指标也均优于干扰素组,且治疗结束后仍维持较长时间.结论 IL-12参与CHB的发病机制,并可作为评估干扰素联合胸腺肽抗病毒治疗的重要免疫指标.胸腺肽联合干扰素治疗CHB比单独使用干扰素疗效更好、更持久.

  • 早期凝血酶原活动度对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价值

    作者:方建凯;赖静兰;周锐;王欣欣;杨年欢;潘晨;周元平

    目的探讨早期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对预测慢性乙型肝炎( CHB)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分析156例CHB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3个月的预后,根据临床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析两组患者在基线、1周及2周时的 PTA 及终末期肝病模型( MELD)评分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曲线)评估基线、1周及2周时的PTA、MELD评分对预后判断的价值。结果在156例患者中有58例死亡,病死率为37.18%。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的PTA (%)比较,在基线、1周及2周时分别为:31.49±7.22 vs 25.44±8.10、37.56±11.72 vs 24.22±11.22及49.28±20.82 vs 23.08±7.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的MELD评分比较,在基线、1周及2周时分别为:25.53±4.61 vs 28.56±6.39、24.21±4.64 vs 31.07±6.03及20.06±5.06 vs 31.77±6.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基线、1周及2周时PTA、MELD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中,2周时PTA的AUC大(0.957),其次为2周时MELD评分的AUC(0.938),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5);2周时PTA的佳临界值为35.55%,敏感度为96.60%,特异度为80.40%。2周时,PTA<20%的3个月病死率为100%;20%≤PTA<35%为70.81%;35%≤PTA<50%为4.17%;PTA≥50%的均存活。 PTA越低,病死率越高,线性趋势检验χ2=85.70,P<0.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治疗2周时的PTA可作为其3个月预后的早期预测指标。

  • 恩替卡韦片单用或与异甘草酸镁注射液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作者:赵烨;顾红梅;张喜全;朱雪焱

    目的 系统评价恩替卡韦片单用或与异甘草酸镁注射液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 使用中文检索词“恩替卡韦”、“异甘草酸镁”和“慢性乙型肝炎”,英文检索词“entecavir”、“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和“chronic hepatitisB”或“CHB”检索2015年9月12日前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PubMed和Central中的恩替卡韦和异甘草酸镁治疗CHB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采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通过Meta分析比较两种干预措施的疗效.结果 共4项随机对照试验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恩替卡韦联用异甘草酸镁在HBV-DNA转阴率(RR=1.04,95%CI:0.93~1.16)、HBeAg转阴率(RR=1.17,95%CI:0.76~1.79)方面略高于思替卡韦单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功能指标ALT (WMD=-13.45,95%CI:-22.97~-3.92)、AST(WMD=-12.58,95%CI:-22.77~-2.39)和Tbil(WMD=-7.34,95%CI:-12.93~-1.75)水平和肝纤维化指标HA (WMD=-44.91,95%I:-52.59~-37.23)、Ⅳ-C(WMD=-27.18,95%CI:-33.59~-20.77)和LN (WMD=-17.78,95%CI:-24.21~-11.36)水平的改善均优于思替卡韦单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恩替卡韦与异甘草酸镁联用在改善肝功能和血清肝纤维化水平方面优于恩替卡韦单用,但在HBV-DNA转阴率和HBeAg转阴率方面两者效果相似.

  • 碧云砂乙肝颗粒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L-21的影响

    作者:张玉山

    目的:探讨碧云砂乙肝颗粒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白细胞介素-21 (IL-21)的影响.方法:将80例CHB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派罗欣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碧云砂乙肝颗粒,疗程24周.检测血清IL-21水平、乙肝病毒DNA (HBV-DNA)定量及肝功能.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7.5%,对照组67.5%,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HBV-DNA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IL-21均较治疗前升高,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谷酰转肽酶及总胆红素低于对照组(P<0.05,P<0.01),总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碧云砂乙肝颗粒具有抗乙肝病毒和保护肝功能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升高CHB患者IL-21水平有关.

  •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廖美英

    目的 分析前S1抗原(PreS1Ag)和慢性乙型肝炎(CHB)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探讨PreS1Ag对CHB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研究对象为164例表面抗原(HBsAg)阳性至少6个月的CHB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CHB血清标志物和PreS1Ag,同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DNA.结果 164例CHB患者中PreS1Ag和HBV-DNA的阳性率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CHB血清标志物中HBV-DNA与PreS1Ag的阳性率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eS1Ag与HBV-DNA的一致性较好,可作为临床上CHB感染诊断的一项辅助检测指标.

  • 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过程中网织红细胞动态分析

    作者:杨小娟;吴国荣;陆忠华

    目的 通过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干扰素治疗过程中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et)参数变化情况,了解骨髓造血功能.方法 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7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WBC)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网织红细胞计数绝对值(Ret#)及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IRF).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CHB患者干扰素治疗2 W后,Ret%,Ret#,IRF显著低于对照组;WBC,ANC于治疗4 w后开始显著减低;IRF在治疗结束后1 W开始恢复,Ret%,Ret#在治疗结束后2 W开始恢复,WBC,ANC治疗结束后4 W开始恢复.结论 Ret各参数可用于了解CHB患者干扰素治疗后骨髓抑制情况,其敏感度高于WBC和ANC.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PBMC IL-18检测

    作者:王威;甄燕;闵晓春;罗少锋

    1 临床资料 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50(男39,女11)例,年龄15~67(平均44.9)岁.其中轻度19例,中度17例,重度14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