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OCT FFA超声及ERG在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诊断中价值

    作者:刘敏;刘丽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超声及及视网膜电流图(ERG)在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XLR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例(12只眼)的OCT、FFA、超声及ERG的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例(10只眼)行FFA及ERG检查,6例(12只眼)行超声及黄斑区OCT检查.结果 XLRS患者12只眼均发生黄斑区视网膜劈裂,B型超声表现为视盘颞侧即黄斑区球壁未见明显异常或稍增厚,A型超声表现为与基波基本垂直的窄高波峰;ERG表现为a波振幅正常或轻度下降,b波振幅明显下降或消失,呈负波形ERG,b/a变小;OCT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形态消失,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增厚,层间可见多条柱状组织将其分成多个囊样暗区;FFA表现为黄斑区斑驳状高荧光;2例3只眼(25%)合并周边部视网膜劈裂,B型超声表现为玻璃体内细且较光滑的强回声光带与球壁相连,与球后壁间为无回声暗区;FFA表现为伴有颞侧、颞下方及下方视网膜稍隆起,其上血管稍迂曲,视网膜下斑驳状高荧光.结论 超声、ERG、OCT及FFA等检查在XLRS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对于视力低下尤其是矫正视力未见提高的患者,应散瞳进行全面、详细的眼底检查,结合其影像学及电生理的特点明确诊断,以减少漏诊、误诊.

  • 视网膜和色素上皮联合性错构瘤一例

    作者:闫素霞

    患者女,58岁.左眼自觉视力下降伴眼前黑影3月,于2011年4月18日来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 6,左眼04,双眼眼前节均未见异常.复方托品酰胺散瞳后检查眼底:左眼眼视盘上方及颞侧可见一约3PD大小轻度隆起的肿物,其表面可见灰色的胶质组织增生(呈膜状)并伴有斑驳状的色素组织增生,肿物表面有许多小血管迂曲扩张,视网膜其他部位未见异常的纤维组织增生(图1).右眼眼底未发现异常.左眼红外照像可见瘤体周围毛细血管扩张明显(图2).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显示:动脉早期视盘上方及颞侧可见肿物内细小毛细血管迂曲扩张,有的成结节状,并有微动脉瘤形成,并伴有斑驳状色素斑遮蔽荧光(图3),晚期毛细血管荧光渗漏,病灶呈强荧光,ICGA可见视盘周围色素上皮增生的范围比FFA所看到的范围要更加清楚(图4).视网膜周边血管未见异常,黄斑区无水肿.临床诊断:左眼视网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联合性错构瘤.

  • 匍行性脉络膜炎的临床特征与治疗

    作者:时冀川;郑曰忠;刘蓓

    目的 探讨匍行性脉络膜炎的临床表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和治疗结果.方法 自1999年11月至2006年7月,连续收集行FFA检查的匍行性脉络膜炎患者14例26只眼,观察其临床表现、FFA特征和治疗效果.结果 14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45.6岁.双眼12例,单眼2例.根据眼底病变部位及其临床特征分为典型性视乳头周围地图状脉络膜炎11例和黄斑部匍行性脉络膜炎3例.FFA早期表现为病灶区由于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而呈低荧光,病灶边缘呈高荧光,非活动病变晚期出现纤维瘢痕和巩膜染色.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8例14只眼视力提高,3例6只眼视力稳定,3例6只眼视力恶化.结论 匍行性脉络膜炎是一种少见的双眼慢性进行性眼内炎症,主要累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可防止发生永久性视力损害.

  •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诊断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对比分析

    作者:马红芬;朱佳惠;朱玉

    目的:对比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诊断脉络膜新生血管价值.方法: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医院收治糖尿病合并实视力受损78例,均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脉络膜血管充盈时间、视网膜血管充盈时间、视网膜循环时间、动静脉循环时间低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脉络膜新生血管检出率29.5% (46/156)、检出点率34.6%(54/156),高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16.7%(26/156)、检出点率19.2%(30/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诊断脉络膜新生血管效果更好.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特征分析

    作者:庄海容;刘平;陈圣文;翁时萍;胡学政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特征.方法:对41例(41只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CNV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并对两种不同的图像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FFA发现典型CNV29眼,FFA早期黄斑区可见边界清晰的高荧光区,FFA晚期荧光扩大并增强;隐匿型CNV10眼,FFA早期可见边界欠清的强荧光,FFA晚期持续为荧光素渗漏或染色,边界多不清晰.OCT发现典型CNV33眼,显示CNV多位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呈边界清晰的纺锤形或圆形强反射,隐匿型CNV8眼,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平面不规则增强紊乱的反射信号.两种检查对黄斑区CNV的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FFA和OCT的图像特征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态学改变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明确病变的性质,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1例

    作者:刘红;张万臣;黄桂珍

    1 病例介绍患者:白国安,男,60岁,自觉右眼视力下降3个月左右,否认既往眼病史,无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全身病史.查:右眼视力0.2矫正不提高.左眼1.0双眼前段检查无特殊,晶体稍混浊,眼压双眼均为10mmHg,眼底检查:右眼视盘颜色正常,边界清楚, C/D 0.3 A/V=2/3 黄斑呈现橘红色外观,中心凹光反射消失,后极部未见玻璃膜疣,左眼未见异常.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 造影早期,右眼可见粗大脉络膜血管网,血管边缘扩张,位于橘红色病灶相应部位,荧光强度随背景荧光而变化,形态改变不明显;晚期可见弱荧光斑,.吲哚氰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显示脉络膜血管网扩张,晚期仍有造影剂存留,呈囊袋状.

  •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FFA与OCT对比分析

    作者:庄海容;刘平;胡学政

    目的 探讨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 对33例(33只眼)CEC患者进行FFA及OCT检查,并对两种不同的图像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3只眼中,典型CNV21只眼,FFA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片状高荧光,OCT显示CNV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强反射,在视网膜神经上皮下间隙生长;隐匿型CNV11只眼,FFA表现为边界不清的片状强荧光,OCT显示CNV呈不规则增强的反射信号,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平面.结论 FFA和OCT在对CEC的诊断上各具优势,两者结合可以更有效地诊断CEC.

  •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病人的护理配合

    作者:崔秀荣;张丽娟;郭滨颖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是眼科诊治眼底病的常用检查方法,对眼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院自1987年7月~2005年7月共行FFA检查1017例,现将有关护理配合及体会介绍如下.

  •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在早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赫红丹;王洁;邴寒;金奎东;郭续媛

    目的 观察早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图像特征,探讨其对临床诊疗意义.方法 对我院接受FFA检查的90例患者(126只眼)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患有高血压者32例,高血脂者26例,糖尿病者32例.结果 高血压组32例患者中发现早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3例,占9.38%.高血脂组26例患者中发现2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占7.69%.糖尿病组32例患者中发现早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2例,占6.25%.其中的5例早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与典型病例明显不同.结论 对于早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病例,应该注重其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的鉴别诊断,避免漏诊和误诊.FFA在诊断早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26例临床分析

    作者:邴寒;李淼;张继超;郭续媛

    目的 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临床特征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rorescein angiography,FFA)的特征.方法 对26例CSC患者的视力、初诊年龄、患病率、男女发病比例及FFA影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女CSC患病率比男低(1∶4.25);≤40岁的CSC患者18眼,FFA单灶渗漏14眼(75.0%),多灶渗漏3眼(16.7%),不典型渗漏1眼(5.6%);>40岁CSC患者8眼,FFA单灶渗漏6眼(8.7%),多灶渗漏1眼(12.5%),不典型渗漏1眼(12.5%).两组比较没有非常显著差异.结论 CSC的FFA表现单灶渗漏及墨渍、喷出型渗漏为主要特征,复发者渗漏点多靠近原发灶.患病率与性别有关,与年龄无关.

  • 多灶性脉络膜炎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分析

    作者:黎蕾;王文吉;罗传淇;张勇进;高巧云;沈颖

    目的:探讨多灶性脉络膜炎(multifocal choroiditis,MFC)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对2002~2004年诊断的MFC合并CNV19例20只眼的临床资料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图像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患眼眼底后极部可见视网膜下4个至近百个圆形病灶,呈灰黄色或黄白色,直径50~500μm.FFA显示活动性病灶造影早期呈高荧光或低荧光,后期渗漏;非活动性病灶呈透见荧光.CNV大多为1个,平均直径884.31μm.1例1只眼用糖皮质激素和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视力明显提高,CNV缩小.结论:MFC是导致CNV的病因之一.FFA可用于诊断病灶和CNV.糖皮质激素可能有助于控制炎症、减缓CNV的生长.对MFC合并黄斑中心凹下CNV,可选择PDT治疗.

  • Susac综合征1例

    作者:刘晓萃;黄厚斌

    资料 患者女性,17岁,汉族.双眼先后视物遮挡3个月就诊.患者于2012年12月25日出现右眼上方视野遮挡,检查右下方视网膜梗死水肿.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检查示右眼颞下方、颞侧血管闭塞,左眼颞侧、上方、鼻侧血管闭塞(图1A ~D).诊断为"右眼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当时视力:右眼0.15,左眼1.0,给予扩血管、营养视网膜、降眼压及激素治疗2周后,视力右眼0.6,左眼0.8.2013年3月4日因左眼出现视物不清1.5个月伴右耳鸣再次就诊.既往史:患者于2012年6月30日始无明显诱因多次出现突然头痛,伴恶心、呕吐及多次"癫(痫)"发作、间断发热、意识障碍,曾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诊断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继发性癫(痫)",给予激素、免疫球蛋白、抗病毒、脱水剂、营养脑细胞等综合治疗后病情逐渐平稳、好转.

  • 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1例

    作者:董凌燕;王玲

    患者,女,70岁,因左眼前黑影3月就诊.眼部检查:左眼视力1.0(+3.0D),视盘上方黄白色病灶,局部隆起,伴视网膜下出血,轻隆起,动脉极细,余视网膜色泽可.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aphy,FFA)显示:左视盘鼻上、颞侧及上缘早期大片低荧,随时间延长低荧区内见片状淡薄荧光,视盘上缘呈强荧光,视盘鼻侧斑点状强荧光(图①).药物保守治疗.

  • 葡萄膜炎患者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特点分析

    作者:陈娜;闫焱;李祯;陆士恒

    目的·分析葡萄膜炎患者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特点.方法·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15年4月—2017年8月收治的84例(135眼)葡萄膜炎患者,总结分析FFA和OCT检查的图像特征.结果 ·84例葡萄膜炎患者,平均年龄(44±10)岁,男性多于女性.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的有51例(102眼),单眼发病的有33例(33眼).FFA检查可见常见表现为视盘强荧光(73%)和血管壁染色(50%);OCT检查可见患者表现为黄斑囊样水肿(23%)和神经上皮脱离(21%).OCT检查所示的常见阳性表现的比例(10% ~40%)低于FFA检查所示的常见阳性表现的比例(23% ~100%)(χ2=33.8,P=0.000).结论·葡萄膜炎常见于中青年男性,FFA检查发现常见的表现为视盘强荧光、血管壁染色,OCT检查发现常见的表现为黄斑囊样水肿、神经上皮脱离.

  •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在老年性黄斑变性的诊断应用

    作者:丁文珠;张剑虹

    目的观察和评价老年性黄斑变性(ARMD)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图像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10例ARMD患者的152眼行FFA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FFA图像显示152眼中,干性型117眼(76.97%),湿性型35眼(23.03%);湿性型中有典型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21眼(60.00%),隐匿型CNV 6眼(17.14%),黄斑结瘢8眼(22.86%);在明确CNV定位和分型中,典型CNV呈颗粒状9眼、斑片状7眼、车轮状5眼,隐匿型CNV呈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4眼、血管性色素上皮病变2眼.视力<0.3的干性型26眼(占干性型总数22.22%),湿性型33眼(占湿性型总数94.29%);视力>0.3的干性型91眼(占干性型总数77.78%),湿性型2眼(占湿性型总数5.71%).结论FFA可早期发现黄斑下典型CNV,并能确定其位置、范围、数目及性质,从而指导临床治疗.隐匿型CNV结合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可发现FFA未能显示的典型CNV.CNV是ARMD患者低视力和致盲的主要原因.

  •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倍频激光疗效观察

    作者:王理理;张丽京;王毅

    目的:观察倍频激光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疗效。 方法:应用倍频激光治疗视网膜阻塞12例,治疗前后均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并对照观察。 结果: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2例(13眼),4只眼行广泛视网膜光凝术,9只眼行区域性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次数少1次,多3次,2例复查后行补充光凝。治疗后荧光素造影对照观察结果:9眼区域性光凝术后,荧光素造影见灌注区光凝斑规则,色素上皮轻度萎缩,无灌注区边缘未见荧光素渗漏。广泛视网膜光凝4眼,2眼后极部新生血管萎缩,无荧光素渗漏,组织水肿消退,黄斑囊样水肿减轻;2眼新生血管缩小,尚有少许渗漏,后经补充光凝。无一例新生血管增多,无灌注区扩大或渗漏加重。 结论:激光治疗虽不能明确提高中心视力,但能促进水肿、出血、渗出的吸收,阻止病变的进一步发展,防止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保护当前的有效视力。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112例

    作者:陈宝军

    笔者自1998年以来,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112例,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 急性黄斑区视神经视网膜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和预后

    作者:孙祖华;汪村;王萌;孙心铨;林冰;刘晓玲

    目的 初步探讨急性黄斑区视神经视网膜病(AMNR)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自2007年12月至2012年3月临床上诊断为AMNR的患者16例(25眼).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51.1±12.7)岁.视力光感(LP)~1.2.观察其眼底彩照、OCT、FFA及ICGA的表现特征,分析其相关发病因素并探讨其发病机制及治疗预后.结果 16例患者中9例双眼发病,7例单眼发病.16例(25眼)眼底均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深层灰黄色污秽样改变.FFA显示视盘不等程度的染色,部分病例黄斑区微小血管扩张渗漏,ICGA显示黄斑区低灌注性弱荧光.所有患者OCT均显示不同程度的黄斑区外层视网膜水肿、增厚,视细胞内节/外节-脉络膜毛细血管(IS/OS-CC)带的局灶性缺损,部分患者伴有局限神经上皮脱离.16例患者血清学检查均显示梅毒阳性,其中1例伴有HIV感染.10例患者(14眼)积极接受抗梅毒治疗,随访时间为2周~2年,除1例(2眼)随访时间只有2周视力无明显改善外,其余9例(12眼)视力均有明显好转,其中9眼视力恢复到1.0,眼底表现均明显改善.余6例(11眼)建议抗梅毒治疗后失访.结论 AMNR病因很多,梅毒感染是其中之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外层视网膜及视细胞的IS/OS受到破坏.系统性的免疫学检查如梅毒螺旋体、HIV等相当重要.治疗主要是抗梅毒治疗,视力预后较好.

  •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分析

    作者:赵露;王艳玲;李明铭

    目的 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VKHS)荧光眼底血管造影特点.方法 对16例(32眼)VKHS患者做了详细的眼部检查,并行眼底彩色照相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结果 16例(32眼)VKHS患者中,急性期患者FFA:造影早期所有患者双眼后极部均表现为多发性散在强荧光斑点,如墨渍样扩大并彼此融合,24眼晚期呈大小不一多囊样高荧光.恢复期患者FFA:早期后极部弥慢性色素脱失,透见脉络膜荧光,显露脉络膜大血管,后期盘周着色性高荧光.结论 VKHS具有选择性损害视网膜色素上皮的特点,FFA的特征性表现对该病早期诊断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预后特征相关性分析

    作者:曹端荣;龚静青;金玲;邓铤明

    目的 探究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与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76例CSC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BMI)、文化水平、病程以及FFA检查结果(渗漏类型、面积和分布情况),规律治疗6个月复查视力和FFA,统计患者预后及病情转归.分析CSC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及与FFA诊断类型的相关性.结果 各因素中年龄、病程、渗漏类型、渗漏位置和渗漏面积可影响CSC预后,各因素不同组别预后不良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2、7.61、15.77、20.46和14.72,P均<0.05);而性别、BMI、病眼数量和分布、文化水平不影响CSC预后,各因素不同组别预后不良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2.02、2.89和1.27,P均>0.05).对年龄、病程、渗漏类型、渗漏位置和渗漏面积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岁,病程>12个月,墨渍样、多病灶渗漏类型,渗漏面积>1/3 PD,渗漏位置靠近黄斑区域是CS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性危险因素.影响CSC预后的危险因素中,病程、渗漏类型、渗漏位置和渗漏面积与预后不良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P <0.05),而年龄与预后不良无明显线性关系(P >0.05).结论 多种因素可影响CSC患者预后,FFA诊断类型与CSC预后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渗漏类型、面积和位置与CSC预后不良呈线性相关关系,在临床上可作为预测CSC预后的指标.

319 条记录 8/16 页 « 12...567891011...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