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柴胡组分对大鼠肝毒性与氧化损伤机制影响的研究

    作者:吕丽莉;黄伟;于晓;任海勇;孙蓉

    目的:比较柴胡不同组分对大鼠肝毒性损伤程度和氧化损伤机制的影响.方法:给大鼠灌胃柴胡醇提和水提组分,柴胡醇提和水提组分按等生药量计算,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为10.0,5.0,2.5 g·kg~(-1),30 d后观察一般状况,检测肝功相关指标、血中总巯基(-SH)、血和肝组织内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GSH)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和活性.结果:醇提和水提柴胡组分均可导致血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增高,肝脏质量增加、肝体比值增大,血中总-SH含量降低,血和肝组织内MDA含量增加,GSH含量降低,SOD和GSH-Px活性下降;上述变化随剂量增加而逐渐加重,与蒸馏水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结论:柴胡不同组分均可导致大鼠肝毒性损伤,其途径与过氧化损伤机制有关;且醇提组分的肝毒性损伤程度高于水提组分.

  • 栀子对大鼠肝毒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杨洪军;付梅红;吴子伦;梁日欣;黄璐琦;方婧;李耿;曹莹

    目的:探讨栀子不同化学部位的肝毒性作用.方法:灌胃给药3 d后,观察大鼠外观、行为及体重变化;称量肝脏重并计算肝指数;测定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及总胆红素(TBIL)含量;对肝脏组织进行光镜的病理学观察.结果:3.08g·kg-1的水提物、1.62g·kg-1的醇提物、0.28 g·kg-1的栀子苷导致肝重增加,肝指数增大,与空白比较P<0.05,P<0.001;ALT,AST活性增高,TBIL含量增加,与空白比较P<0.05,P<0.001;光镜下可见明显的肝细胞肿胀、坏死,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等形态改变.结论:栀子水提物、醇提物、栀子苷具有肝毒性,栀子苷是栀子肝毒性的主要物质基础.

    关键词: 栀子 栀子苷 肝毒性
  • 含何首乌的中药滋肾育胎丸对犬的慢性肝脏毒性研究

    作者:骆永伟;崇立明;李雷;黄秋玲;周莉;孙祖越

    研究含药典推荐剂量制何首乌的中药滋肾育胎丸对正常比格犬的慢性肝脏毒性.给药组犬分别灌胃给予低、中、高剂量组(1.5,3.0,6.0g·kg-1)的滋肾育胎丸,同时给予同体积的去离子水作为溶媒对照组,每天1次,共39周.给药期间每天观察动物的一般状况,并于给药前、给药13,26,39,43周采血,测定犬血清肝脏毒性相关的生物标志;于给药13,39,43周后分别解剖雌雄各2/7,3/7,2/7只动物,观察动物脏器病变、称量主要脏器质量并对肝脏进行病理检查.结果发现与溶媒对照组相比,给药3,6,9个月和恢复期1个月,各给药组比格犬AST,ALT等11项肝毒性传统生物标志均未见与受试物有关的变化;肝脏脏器指数和肝脏病理学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因此,正常比格犬连续9个月灌胃给予滋肾育胎丸,剂量分别为1.5,3.0,6.0 g·kg-1,未见明显慢性肝脏毒性.

  • 醋制降低甘遂乙酸乙酯部位致小鼠肝脏氧化损伤机制研究

    作者:杨艳菁;颜晓静;张丽;丁安伟

    目的:研究甘遂醋制降低乙酸乙酯部位对小鼠肝脏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以ICR正常小鼠为研究对象,灌胃给予甘遂与醋甘遂乙酸乙酯部位,取小鼠血清和肝匀浆测定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Na+-K+-ATP酶和Ca2+-Mg2+-ATP酶的活力和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的含量.取肝脏组织进行HE染色,光镜观察其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病理切片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甘遂各剂量组肝组织损伤显著增高(P<0.01).与甘遂组比较,醋甘遂各剂量组肝组织损伤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甘遂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中和肝组织中AST,ALT,LDH酶活力均明显增高(P<0.01,P<0.001),小鼠血清中和肝组织中SOD活力和GSH含量显著降低(P<0.01,P<0.001),MDA含量显著升高(P <0.001),肝组织中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力(P<0.01)显著降低,且呈一定的剂量相关性.与甘遂各剂量组相比,醋甘遂高、中、低剂量组明显降低小鼠肝组织中AST,ALT,LDH酶活力(P<0.05,P<0.001),显著提高小鼠血清中和肝组织中SOD活力(P <0.001)和GSH含量,显著降低MDA含量(P<0.01),显著增加肝组织中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力,且呈一定的剂量相关性.结论:醋制能明显降低甘遂对肝脏的氧化损伤,其机制可能为通过降低甘遂对肝组织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及减轻氧化损伤而实现.

  • 五味子诱导的CYPs和Nrf2活化对对乙酰氨基酚急性肝损伤的影响

    作者:邱炳勋;刘珂;邹利;祝慧凤;俸珊

    五味子为临床常用保肝药,研究表明其对CYP450s酶活性具有双向调控作用,即短期给药可抑制CYP450s活性,而长期给药可诱导CYP450s活性.异常高表达的CYP450s活性是活性代谢产物致肝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而五味子长期用药后对活性代谢产物致肝损伤的影响还未见报道.因此,该研究选择对乙酰氨基酚(APAP,可经活性代谢产物导致药物性肝损伤)为模型药物.通过动物整体实验评价五味子长期给药后对APAP急性肝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五味子提取物(0.5 ~2.0g·kg-1)灌胃给予SD大鼠21 d后,大鼠肝脏组织5种CYP450s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上调,同时Nrf2及其信号通路下游基因如GLCc,GLCm,GST,HO-1的mRNA表达均显著增加,GST和SOD活性也呈剂量依赖性增加.五味子提取物给药结束后,单次灌胃给予APAP(500 mg·kg-1,诱发急性肝损伤剂量)后,五味子呈剂量依赖性逆转APAP导致的急性肝损伤,主要表现为:逆转ALT,AST,MDA水平升高(P<0.05),升高GSH水平,改善肝脏组织病理学损伤以及降低肝细胞中cleaved caspase-3表达.此外,LC-MS/MS含量检测显示五味子呈剂量依赖性增加肝组织中APAP活性代谢产物N-乙酰-对苯醌亚胺生成量(P<0.05).上述结果表明五味子(0.5~2.0 g·kg-1)长期给药虽然可上调CYP450s活性,导致APAP活性代谢产物生成量增加;但其同时激活Nrf2信号通路,上调GST等抗氧化酶表达,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及GSH水平,终可保护APAP导致的急性肝损伤.

  • 3D HepG2细胞药物肝毒性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其在药物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作者:李丹丹;汤响林;谭洪玲;梁乾德;王宇光;马增春;肖成荣;高月

    该研究采用磁悬浮3维(3D)培养技术建立了3D HepG2细胞评价模型,并应用此模型对典型的肝毒性药物进行了简单评价.HepG2细胞形成稳定3D结构后,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HepG2细胞在2D,3D培养条件下的糖原储存能力,并应用RT-PCR技术对比研究了HepG2细胞在2D,3D不同培养条件下Ⅰ相、Ⅱ相药物代谢酶、药物转运体、核受体及肝细胞特异标志性分子白蛋白(ALB)等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epG2细胞在3D培养条件下具有丰富的糖原储存能力,此特性与人肝组织相类似.此外,在3D培养条件下,HepG2细胞绝大部分药物代谢酶、转运体、核受体及ALB的mRNA表达水平与2D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在药物肝毒性评价方面,该实验选用了典型的肝毒性药物对乙酰氨基酚(APAP)和近年来肝毒性报道较多的中药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及补骨脂Psoraleae corylifoliaL.进行单剂量和重复剂量(7 d)给药实验;在重复剂量给药实验中,3D HepG2细胞表现出更高的敏感性.应用磁悬浮3D培养技术建立的3DHepG2细胞模型无论在形态上还是功能上都更接近于人的肝组织,是较好的3D肝毒性评价模型.

  • 吴茱萸致小鼠肝毒性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廖文强;李波;李莉;赵军宁

    目的:研究吴茱萸提取物致小鼠肝毒性的分子机制.方法:30只KM小鼠随机分为3组,连续灌胃给予吴茱萸提取物15 d后,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肝脏Erk1/2,CDK8,CK1e,Stat3,Src蛋白表达量.结果:吴茱萸提取物导致Erk1/2,CDK8,CK1e表达量上调(P<0.01),Stat3,Src表达量下调(P<0.01).结论:吴茱萸致肝毒性分子机制可能与Erk1/2,CDK8,CK1e,Stat3和Src信号分子相关.

  • 川楝子中肝毒性成分的快速筛查研究

    作者:赵筱萍;葛志伟;张玉峰;兰小红;张伯礼

    使用荧光探针FDA标记的HepG2细胞模型及细胞荧光显微图像自动分析法,对川楝子的23个化学组分进行快速筛查,发现5个组分具有明显毒性.对其中的2个组分进行液质联用分析,推测鉴定了10个化学成分,制备并鉴定出其中3个成分的分子结构(meliasenin B,trichilinin D,1-O-tigloy-l-O-debenzoylohchinal).进一步实验研究发现,这3个成分对HepG2细胞呈量-毒关系,提示川楝子中这些成分可能引起肝毒性.

  • 何首乌水提物大鼠连续灌胃给药28 d肝毒性研究——胆汁淤积相关机制探讨

    作者:王涛;王佳颖;周植星;江振洲;李妍妍;张良;张陆勇

    目的:考察何首乌水提物(AEPM)对大鼠肝脏中胆汁酸合成、代谢、转运相关分子影响,探讨何首乌肝毒性相关机制.方法:SD大鼠分别灌胃AEPM60,30 g·kg-1,每天1次,连续28 d.28 d后解剖取肝脏,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检测肝脏MRP3,MRP2,BSEP,FXR,CYP7A1等分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AEPM高剂量组雄性大鼠肝脏中MRP3和BSEP的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而AEPM高、低剂量组肝脏FXR的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AEPM高、低剂量组雌性大鼠肝脏MRP3,MRP2,BSEP,CYP7A1的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AEPM高、低剂量给药组雄性和雌性大鼠肝脏中MRP3,MRP2,BSEP,FXR,CYP7A1蛋白表达水平与mRNA变化基本一致,但均未达统计学显著差异.结论:AEPM大鼠灌胃给药28 d对肝脏胆汁酸合成、转运、排泄相关蛋白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影响,在mRNA表达水平既具有胆汁淤积分子特征,同时也可见促进胆汁酸排泄的分子特征.

  • 黄独素B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及其机制

    作者:牛成伟;陆宾;季莉莉;王峥涛

    目的:观察黄药子中的二萜内酯类成分diosbulbin B (DB)诱导的急性肝毒性,并进一步探讨其对小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和肝脏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表达的影响.方法:小鼠一次性灌胃给药DB(0,113,150,200 mg·kg-1),通过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来观察DB诱导的急性肝损伤,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观察HO-1的表达.结果:血清ALT,AST,ALP结果显示,DB 113 mg·kg-1灌胃后24 h,DB没有引起肝毒性;在150 mg·kg-1时,DB引起微弱的肝损伤;到200 mg·kg-1时,DB诱导明显的肝损伤.ELISA结果显示,DB能够剂量依赖性的增加血清中TNF-α的含量(P <0.05,P<0.01,P<0.001),DB(200 mg·kg-1)能够降低IL-4的含量(P<0.01),而不同剂量的DB对IL-1β的含量均没有明显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B (200 mg·kg-1)能够明显诱导肝组织中HO-1的表达(P<0.01).结论:由TNF-α介导的炎性肝损伤以及氧化应激损伤可能是DB所诱导的急性肝毒性的主要原因.

  • 栀子与黄连解毒汤肝毒性的比较研究

    作者:王坤;金若敏;陈长勋

    目的:观察黄连解毒汤中其他药物与栀子合用对栀子肝毒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大鼠分别灌胃给予栀子及“黄连解毒汤”水煎液,剂量均10倍于临床用量,每天给药1次,3d后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取肝脏,计算肝重指数.测定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TUNEL法测肝组织中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测肝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的表达.结果:栀子组与对照组相比,肝重指数显著增加;ALT,AST,ALP,TBA显著升高;SOD,SOD/MDA及GSH-PX显著降低,MDA,TNF-α含量显著升高;累积吸光度,凋亡指数,Bax,Bax/Bcl-2显著升高.黄连解毒汤组与栀子组相比,肝重指数显著减小;ALT,AST,ALP,TBA显著降低,SOD,SOD/MDA及GSH-PX显著升高,MDA,TNF-α含量显著降低;累积吸光度与凋亡指数显著降低;Bcl-2显著升高,Bax/Bcl-2显著降低.结论:栀子有一定的肝毒性,机制与炎症、氧化应激反应诱导肝细胞的坏死与凋亡有关;黄连解毒汤中除栀子外的其他中药可通过提高清除自由基酶的活性、抑制炎症反应拮抗栀子引起的肝细胞损伤而降低栀子的肝毒性.

  • 醋制降低甘遂对人正常肝细胞LO2毒性研究

    作者:颜晓静;张丽;李璘;曹雨诞;李征军;唐于平;丁安伟

    目的:比较甘遂醋制前后对人正常肝细胞LO2的毒性差异,初步探讨甘遂醋制减毒机制.方法:以人正常肝细胞LO2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检测甘遂醋制前后对LO2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并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和裂解上清液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Na+ -K+ -ATP酶,Ca2 -Mg2+ -ATP酶等酶的活力和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生甘遂可明显降低LO2细胞的活性(P<0.01)与形态,并显著提高LO2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LT,AST,LDH活力(P<0.01)、显著降低SOD活力和GSH含量(P<0.01),显著增加MDA含量(P<0.01),显著降低LO2细胞裂解上清液中Na+ -K+ -ATP酶和Ca2+-Mg2+ -ATP酶活力(P<0.01);醋制后,与生甘遂各剂量组比较,醋甘遂可显著降低生甘遂对LO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P<0.01)和形态变差的趋势,可显著降低LO2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LT,AST,LDH活力(P<0.01)、显著增加SOD活力和GSH含量(P<0.01)、显著降低MDA含量(P<0.01)、显著提高LO2细胞裂解上清液中Na+ -K+ -ATP酶和Ca2+ -Mg2+ -ATP酶活力(P<0.01),且呈一定的剂量相关性.结论:醋制可降低甘遂肝毒性,其可能机制为通过降低甘遂对肝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及减轻氧化损伤而实现.

  • 山豆根致大鼠肝毒性机制研究

    作者:李峰杰;姚广涛;金若敏;宋哲平

    目的:研究山豆根致大鼠肝脏损害的毒性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山豆根组和正常组,山豆根组灌服10g·kg-1山豆根水煎液7 d后,灌服20g·kg-1山豆根水煎液至26d,正常组灌服等容量蒸馏水,连续给药26 d后,25%乌拉坦腹腔麻醉,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取血清测ALT,AST.摘取肝脏,加冷生理盐水制成10%肝匀浆,离心,取上清液,测定肝组织中SOD,GSH活性,MDA,γ-GT蛋白含量;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大鼠肝组织TNF-α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测定大鼠肝组织ICAM-1蛋白表达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口服山豆根水煎液后,大鼠血清ALT,AST值显著升高(P<0.01);SOD/MDA,GSH显著下降(P<0.01);γ-GT值显著上升(P<0.05);TNF-α含量升高(P<0.05);ICAM-1阳性表达明显增强(P<0.01).结论:大鼠灌胃给予山豆根后,可对肝脏产生明显的毒性,其机制可能与自由基及炎症因子的产生有关.

    关键词: 山豆根 大鼠 肝毒性
  • 柴胡总皂苷粗提物多次给药对大鼠肝毒性的"量-时-毒"关系研究

    作者:黄伟;孙蓉;张作平

    目的:研究柴胡总皂苷粗提物多次给药致大鼠肝毒性的时毒、量毒关系.方法:取大鼠按不同时间点或不同剂量分组,分别给大鼠灌胃柴胡总皂苷粗品,观察大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计算肝脏脏器指数,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形态变化.结果:"时-毒"关系研究表明:大鼠血清ALT,AST均在给药后7d开始升高,15 d肝毒性明显,其后出现并发毒性和死亡."量-毒"关系研究表明:在药后15d之内,与正常组比较,51.2~125.0g·kg-1柴胡总皂苷粗品可造成大鼠明显的肝毒性损伤,表现在ALT,AST升高,肝体比值增大,病理组织学检测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水肿和脂肪变性,大剂量、长时间给药组出现片状坏死、肝小叶结构不清;上述变化随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加重,与空白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多次、长时间给大鼠灌服一定剂量柴胡总皂苷粗提物可造成严重肝损伤甚至死亡,并呈现明显的肝毒性"量-时-毒"关系.

  • 自消容子水提取物对大鼠的毒性作用及肝损伤机制的初步研究

    作者:程敏;汤俊;蒋丽群;郏自明;服部征雄

    目的:研究含吡咯里西啶生物碱中草药自消容子的水提取物对大鼠的急性毒性、主要毒性靶器官及其肝损伤作用的初步机制,探讨该药材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方法:按传统水提醇沉法制备自消容子水提取物,进行急性毒性试验,采用寇氏法计算该提取物对大鼠的LD50.设定高、中、低3个剂量组和对照组对大鼠进行灌胃给药,单次给药后观察7d,7d末进行生化指标测定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进一步采用体外肝微粒体代谢方法进行实验,结合以上研究探讨其肝毒性机制.结果:自消容子水提取物灌服Wistar大鼠的LD50为(2.36 ±0.26)g·kg-1.不同剂量给药组大鼠均出现毒性反应,其中,血清转氨酶(ALT和AST)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升高,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大鼠肝、肺脏有明显损伤,其程度亦呈剂量依赖性.研究还发现,肝组织结合吡咯在给药组大鼠均有形成且呈剂量依赖性的增加,同时,体外肝微粒体代谢实验也检测出吡咯代谢物,提示了肝代谢与毒性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自消容子具有较强的急性毒性作用;肝、肺是其主要的毒性靶器官;肝损伤作用机制与药材所含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的代谢活化及其组织共价结合有关.

  • 黄芩与黄柏协同保护黄药子致肝毒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秋红;杨欣;王蒙;杨炳友;匡海学

    黄药子是临床常用中药之一,临床作用广泛,但是黄药子有毒,容易引起药源性肝损伤.观察黄芩、黄柏及其配伍与黄药子合用时,对黄药子所致肝毒性的缓解作用.该实验采用SD雌性大鼠,黄药子9 g·kg-1连续灌胃28 d造成肝毒性模型,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组织学,评估转氨酶及抗氧化酶的活性.形态学和生化指标评估表明,黄药子致大鼠肝毒性模型成功,肝细胞溶解、肿胀、脂肪变性,间隙有炎性细胞,肝组织可见局部点状、片状水肿变性,部分坏死.肝功能相关指标(ALT,AST,ALP)显著升高,具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黄芩、黄柏及其配伍对黄药子引起的肝毒性具有保护作用,其中黄芩配伍黄柏对黄药子引起的肝毒性产生强大的保护作用.能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降低(P<0.05或P<0.01),肝组织MDA含量显著降低(P<0.001)和GSH含量显著提高(P<0.001),肝组织细胞的病变程度得到明显改善.黄芩和黄柏及其配伍是通过提高肝脏的GSH和抗氧化水平,降低血清ALT,ALP和AST水平,减轻肝组织细胞的损伤,达到保肝的效果.

  • 肝脏药物代谢酶CYP450与中药肝毒性的关系

    作者:侯健;孙娥;宋捷;杨蕾;张振海;宁青;贾晓斌

    近年来,随着中药代谢研究新方法、新技术的出现,中药代谢与细胞色素P450的关系也渐渐被揭示.通过对药物代谢酶P450的研究可以预测中药的毒副作用,探索中药配伍与减毒增效的关系.该文对CYP450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中药代谢中的机制以及CYP450与中药肝毒性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并列举了典型中药对CYP450的调控作用,以期为中药的合理利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 基于UPLC-ESI-MS/MS的何首乌中12种真菌毒素污染检测

    作者:李春;苏晓;冯伟红;李娆娆;刘晓谦;李鹏跃;王智民

    通过测定何首乌中多种真菌毒素的含量,探讨其致肝毒性原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何首乌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赭曲霉毒素A,B,T-2毒素,HT-2毒素,伏马毒素B1,B2,玉米赤霉烯酮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共12种真菌毒素的含量.样品采用改良的QuEChERS方法提取,使用WelchUltimate XBC18色谱柱(4.6 mm×l00mm,2.5 μm)分离,甲醇-含0.1%乙酸的2 mmol·L-1醋酸铵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多反应监测模式下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12种真菌毒素在0.1 ~200 μg·kg-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6 3~0.999 9,加标回收率为71.19%~98.68%,相对标准偏差为1.7%~13%.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灵敏,可用于何首乌中多种真菌毒素的快速测定.结果显示,41批样品中的15批检出了真菌毒素,涉及毒素类型有AFB1,AFG2,FB1,OTB,T-2,HT-2,FB2和OTA共8种,毒素在0.51 ~1 643.2 μg·kg-1.其中1批制首乌中检测到AFB1,达6.8 μg·kg-1,超出了其在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的限量标准(5 μg·kg-1).AFB1具有明确的肝毒性.因此,推测何首乌在产地加工、储存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少量霉变样品是其导致肝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 基于肝细胞毒价检测的何首乌炮制工艺比较研究

    作者:马致洁;李晓菲;吕旸;蒋冰倩;赵艳玲;张雅铭;赵奎君;王伽伯;肖小河

    采用肝细胞毒价检测方法评价何首乌不同炮制品的毒性,优选炮制工艺.以同一批生何首乌为原料,分别采用高压清蒸、高压黑豆汁蒸、常压清蒸法炮制何首乌,以正常人肝细胞(L02)为模型,细胞毒价为指标,评价不同蒸制方法、蒸制时间的何首乌炮制品肝细胞毒性,并对部分炮制品进行UPLC-MS分析.结果显示,肝细胞毒价检测方法能有效评价何首乌不同炮制品的毒性,不同炮制方法均可减轻何首乌的毒性,高压清蒸3h减毒效果较佳,不同炮制方法对何首乌化学成分的影响不同,3种方法炮制品与生品比较,没食子酸、二苯乙烯苷、大黄素8-O-β葡萄糖苷、大黄素均有明显降低,其中二苯乙烯苷含量与其毒价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由此可知,何首乌经炮制可减毒,炮制方法、时间对何首乌成分及肝毒性均有影响,且高压清蒸3h减毒效果较佳,建议进一步加强何首乌炮制减毒控制标准研究.

  • 饮片规格对何首乌化学成分溶出和肝细胞毒性的影响

    作者:李雨萌;李瑞煜;牛明;李春雨;柏兆方;冯五文;章从恩;谭鹏;黄之镨

    根据不同规格何首乌的煎煮成分对肝细胞毒性的差异,探讨何首乌饮片规格对其安全性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建立何首乌8种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测定不同规格何首乌水煎液样品中各化学成分的含量,并以其对正常人L02肝细胞的抑制率作为肝毒性的评价指标,采用多元相关分析,试图找出与毒性相关的化合物.结果显示不同规格何首乌饮片成分溶出差异较大,何首乌打粉饮片的肝细胞毒性显著强于何首乌块状饮片;通过多元相关分析发现了3个与何首乌肝毒性密切相关的成分.结果揭示了饮片规格与何首乌肝细胞毒性的关系,其中粉状规格饮片毒性相对较大,有一定的肝损伤风险,应予以高度重视.

576 条记录 4/29 页 « 12345678...282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