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高龄起搏器置入患者安全性评价

    作者:谭志胜;杨宇;刘晓丽;王红

    目的 评价围术期24h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置入起搏器的高龄患者预防感染发生的安全性.方法 对置入心脏起搏器的115例高龄患者分两组,围术期24 h内使用抗生素的预防组(55例)和常规术前及术后使用抗生素的常规组(60例),比较两组囊袋血肿、囊袋感染、伤口感染、肺部感染、住院天数、术后1~3个月感染、术后6个月再次入院等情况.结果 术后发生并发症共20例(17.39%),预防组和常规组发生囊袋血肿分别为2例(3.64%)和3例(5.00%),肺部感染5例(9.09%)和6例(10.00%),住院天数(25.63±7.25)d和(23.87±8.12)d,术后1~3个月内发生感染3例(5.45%)和3例(5.00%),6个月内再入院14次(25.5%)和13次(21.7%).术后并发症、术后肺部感染、住院天数、术后1~3个月内发生感染数、6个月内再入院数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置入心脏起搏器的高龄患者,围术期24 h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并未增加术后感染风险,提倡在高龄起搏器置入患者围术期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

  • 健康教育在起搏器置入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陈瑶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起搏器置入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科于2014年1~6月置入起搏器的患者38例,对其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结果:所有病人不同程度地掌握有关起搏器置入的护理方法,患者满意度提高。结论: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的控制起搏器置入患者的并发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 探讨起搏器置入术后提前指导患侧肢体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评价

    作者:邢雪春;万宝艳;张晓梅;赵丽凤;谭秀利;桑小红

    目的:探讨起搏器置入术后缩短卧床时间,提前指导患侧肢体活动方案的效果.方法:将400例双腔起搏器置入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起搏器术后指导患者活动肢体的护理方法,另一组(试验组)采用缩短卧床时间,提前指导患侧肢体活动方案进行术后指导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患侧肢体活动度,舒适度评分,生活自理能力,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缩短卧床时间,提前指导患侧肢体活动方案,可提高患侧肢体活动度恢复率(77.0%vs.63.5%,P<0.05);增加患者舒适度[(88.15 ±7.66)vs.(76.5±8.16),P<0.05];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3.5% vs.9.5%,P<0.05).两组间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双腔起搏器置入术后采用提前指导患侧肢体活动的护理方案,可以增加患侧肢体活动度,提高患者舒适度,使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增强,且安全性好,是双腔起搏器置入术后可提倡的护理方案.

  • 老年患者起搏器置入术后囊袋感染的临床分析

    作者:刘志勇;刘静;刘千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起搏器置入术后囊袋感染的时间、病原菌分布和危险因素,并分析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以便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3年1月185例起搏器置入老年患者,年龄61~79岁,对其中感染的病例术后发生囊袋感染的时间、病原菌分布、感染危险因素、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进行研究;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185例老年患者发生囊袋感染21例,感染率为11.3%,感染时间发生于术后1~6个月有12例,感染率57.2%,检出病原菌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首,有9株占52.9%;发生感染危险因素有囊袋大小不合适、手术时间>3h、基础疾病>2种、囊袋血肿、切口脂肪液化、导管室环境不合格等(P<0.05),与患者的年龄、手术次数、使用抗栓药物、体质量指数无关(P>0.05);抗菌药物应用中以头孢呋辛和阿米卡星的用量多,疗程为1~15 d,其中DUI高的是亚胺培南.结论 要加强对老年患者起搏器置入术后囊袋感染危险因素的防范及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

  • 房室结消融术后起搏器置入治疗重度心衰合并快速性房颤1例

    作者:谢湘竹

    1病例报告患者男,64岁,因"反复胸闷、气短11年,加重伴心悸1个月"入院.患者11年前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伴心悸、疲乏、下肢无力,休息后可缓解.7年前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2年前症状加重,休息状态下仍有胸闷、气短,伴心悸、咳嗽及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超声心动图提示EF 25%,行心脏再同步化(CRT)治疗后症状好转.近1个月来,反复于轻微活动后出现呼吸困难及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入院诊断:扩张性心肌病,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RT置入术后,心功能3~4级.入院后药物转复窦性心律失败,给予抗心衰、控制心室率及预防血栓等药物治疗,心室率波动在80~120/min.超声心动图示EF 23%,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耳内附壁血栓形成.患者反复出现轻微活动后呼吸困难及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 1例反复起搏器置入术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护理支持

    作者:韩静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进步和心脏医学发展,心脏电子植入装置( 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包括普通永久心脏起搏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RT,CRT-P/D)( 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已经广泛应用于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和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随着CIED数量增加,术后感染也随之增多,严重者引起心内膜炎、菌血症,危及生命。由心脏电子植入装置相关因素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国内占1.4%-1.9%。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心脏内膜表面感染微生物所致。其特征性的损害有赘生物形成及全身症状,病程长达6周~8周,可造成医疗费用激增同时也增加了再次手术的难度[1]。对本科1例反复起搏器置入术致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在起搏器及电极拔除护理、感染起搏囊袋及心内膜炎的处理、感染起搏器的处理三大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支持后,不但效果明显,同时还成功再次进行了起搏器的置入术,至今未发生感染。现总结报告如下。

  • 起搏器治疗中选择不同部位电极起搏对心肌运动协调性的影响

    作者:问肃生;商鸿;雷晓亭;洪志斌;魏小红

    目的:观察起搏器治疗中选择不同部位电极起搏对心肌运动协调性的影响.方法:对接受起搏器治疗的48例患者,其中右室流出道起搏(RVOTP)28例,右窒心尖部起搏(RVAP)20例,利用组织多普勒速度图对接受起搏器置入的患者,采集左室八个节段的心肌运动情况,测得各段心肌收缩运动达峰时间、心肌收缩时间和舒张期快速允盈达峰时间.从而了解不同部位电极起搏,对心肌运动协调性的影响.结果:RVOTP组与RVAP组患者比较,起搏器置入前收缩运动协调性的达峰时问无统计学差异,置入3~6 mo后,RVOTP组协调性明显提高(P<0.01),而RVAP组协调性有所降低(P<0.01);置入后RVOTP组协调性明显高于RVAP组(P<0.01).代表舒张运动协调性的Q-E时间:置入3~6 mo后,RVAP组舒张协调性明显低于RVOTP组(P<0.01).并且RVAP组置入后协调件有所降低(P<0.01).结论:使用螺旋电极选择理想部位起搏有利于心肌收缩运动的协调性.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