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豆状核变性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作者:杨任民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Wilson病(Wilson disease,WD),发病率约3/10万人口,是常染色体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属少数可以治疗的神经遗传病之一,早期诊断和及时、确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常可获得与健康人一样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 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肝硬化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李艳艳;张东锋

    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有肝豆状核变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29例,对照组(21例)给予丹红注射液等常规的护肝治疗。检测治疗前后肝功能、PT、FIB、肝纤维化指标及临床症状、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症状明显改善;治疗4周后两组ALT、AST、TBIL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PT水平明显降低(P<0.05),FIB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ALB、PT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ALT、AST、FIB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两组治疗后肝纤维化标志物均降低,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1);治疗组中29例患者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安全可行,可不同程度改善肝硬化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功能及阻断肝纤维化的形成。

  • 疏肝利胆排毒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38例临床观察

    作者:王殿华;陈金亮;袁学山

    目的 观察疏肝利胆排毒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WD)的临床疗效. 方法 58例W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服用中药疏肝利胆排毒汤治疗,对照组服用青霉胺片治疗,30天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疗效及尿铜、角膜色素环(K-F环)、血清铜、血清铜蓝蛋白、血清铜氧化酶的变化.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68%,对照组为7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无任何不良反应,且相关生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结论 中药疏肝利胆排毒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安全有效,有可能改善体内铜浊毒邪运转机制.

  • 中医论治肝豆状核变性的思路与方法

    作者:王殿华;陈金亮

    探讨中医论治肝豆状核变性的思路与方法,认为该病病因乃是脏腑功能失调,铜浊代谢排出障碍,蓄积体内致病的一种毒邪为患,病机特点为肝胆郁结、铜浊蓄积,毒邪滞络而发病.治疗应采取辨病机治疗,疏肝利胆,通利二便,活血通络,降浊排毒.据此思路研制的柴黄肝豆散治疗本病,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且血清铜、铜蓝蛋白和血清氧化酶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推测机理中药柴黄肝豆散,有可能扭转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体内的铜代谢机制,使之渐趋于正常.

  • 肝豆灵对铜负荷大鼠肝纤维化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

    作者:张娟;鲍远程;谢道俊;童建兵;周磊;杨波;金珊;沈斌;丁伟军

    目的 探讨肝豆灵治疗肝豆状核变性(WD)肝纤维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7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肝豆灵组、肝豆灵加青霉胺组、青霉胺组,每组15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复制铜负荷大鼠模型共12周,从第7周开始肝豆灵组给予肝豆灵0.486g/(kg·d),青霉胺组给予青霉胺0.09g/(kg·d),肝豆灵加青霉胺组给予以肝豆灵和青霉胺联合灌胃,剂量同上.各组均每日灌胃1次,共6周.第13周实验结束后,各组大鼠留取血清标本,运用代谢组学技术检测各组肝纤维化小分子代谢标志物的变化.结果 肝豆灵能明显提高铜负荷大鼠血浆亮氨酸、异亮氨酸、胆碱、葡萄糖、3-羟基丁酸的含量,能降低糖蛋白、脂质、乳酸盐、丙酮酸盐的含量.结论 肝豆灵对铜负荷大鼠小分子代谢物有明显的调节效应,对代谢异常的修复作用可能是治疗WD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之一.

  • 大黄素和大黄多糖对铜负荷模型大鼠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作者:徐磊;蔡永亮;王艳昕;侯志峰;朱虹

    目的 探讨大黄素(EMD)和大黄多糖(RTP)对铜负荷模型鼠体内脂质过氧化以及肝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给药组,每组20只,以铜负荷饮食法造模8周,造模第4周后给药组给予EMD、RTP各200mg/(kg·d)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共灌胃4周.观察各组大鼠血清和肝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和肝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和肝组织中MDA水平显著升高,SOD、GSH-Px水平显著下降(P<0.05或P<0.01);模型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白蛋白(ALB)水平显著下降(P<0.01).给药组较模型组血清和肝组织中MDA水平显著下降,SOD、GSH-Px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给药组ALT、AST和TBiL水平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5或P<0.01)、ALB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EMD联合RTP能抑制铜负荷模型鼠体内脂质过氧化,改善其肝功能水平.

  • 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证型与脑肠肽相关性探讨

    作者:蔡永亮;徐磊;陈怀珍;王艳昕;徐国存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WD)中医不同证型血浆脑肠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WD患者37例为WD组,根据中医辨证分为痰湿阻络型18名、肝肾阴虚型10例、湿热内蕴型9例.另选择健康志愿者18例作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比较两组血浆胆囊收缩素(CCK)、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及胃动素(MTL)水平. 结果 WD组痰湿阻络型患者血浆CCK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D组肝肾阴虚型、湿热内蕴型患者血浆VIP、SS水平与对照组和痰湿阻络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WD组肝肾阴虚型、痰湿阻络型患者血浆MTL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WD组湿热内蕴型与痰湿阻络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WD患者脑肠肽水平高于正常人,且中医不同证型WD患者血浆脑肠肽有变化,其中SS、MTL变化有证型特异性,而CCK、VIP无证候差异性.

  • 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在Wilson病致病基因突变鉴定中的应用

    作者:张静;刘彦山;赵秀丽;张学

    目的 在一个肝豆状核变性(WD)家系中进行致病突变鉴定和产前基因诊断.方法 酚-氯仿法提取外周全血或妊娠13周胎儿绒毛组织基因组DNA;利用PCR-Sanger测序技术对先证者ATP7B基因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衔接区序列进行突变分析;针对先证者携带的突变位点,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高分辨熔解曲线(HRM)方法对先证者家系4名成员进行突变鉴定,并在此基础上为患儿母亲提供产前基因诊断.结果 先证者ATP7B基因第8外显子存在纯合致病突变c.2333G>T(p.R778L);该家系5名成员和4名群体正常样本分属于3种不同熔解曲线.HRM分析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即:患儿本人为R778L的纯合子,其父母、姐姐和母亲产前诊断的胎儿均为突变杂合子,4名群体正常对照为纯合野生型.结论 在一个WD家系中检测到ATP7B基因热点突变c.2333G>T(p.R778L),并针对该突变建立了一种基于PCR-HRM技术的快速突变鉴定方法,成功为家系提供产前基因诊断.

  • 利用CRISPR/Cas9构建R778L类型肝豆状核变性疾病小鼠模型

    作者:朱基彦;瞿思遥;张祝琴;刘德培

    目的 利用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编辑系统构建针对人肝豆状核变性R778L突变类型的R780L突变小鼠.方法 通过BLAST比对人和小鼠中ATP7B基因和蛋白的序列,证明二者保守性.通过CRISPR/Cas9系统进行小鼠受精卵显微注射,并对小鼠肝豆状核变性症状进行病理和生理学检测.结果 人和小鼠中ATP7B基因和蛋白的序列高度保守.通过CRISPR/Cas9技术成功获得纯合的R780L突变小鼠,该小鼠存在明显的肝脏铜离子淤积以及血清ALT、AST的升高且未发现有可检测出的脱靶效应.结论 成功利用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敲入系统构建了针对人肝豆状核变性R778L类型的R780L突变小鼠模型.

  • 一个家系中两个同胞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诊断和不同临床表型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王伟;邱正庆;袁裕衡;刘妍;马明圣

    目的 研究一个家系中不同临床表型的同胞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明确其诊断并总结影响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表现的因素.方法 收集该家系中患病同胞的临床资料,查找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表型的影响因素相关文献.结果该家系中一对同胞均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弟弟6岁发病,表现为肝脏型,哥哥16岁发病,表现混合型(神经+肾脏),均检出exon5.c.1714delG(母源),exon8.c.2333G>T,p.R778L(父源),可基因确诊.该同胞间基因型相同,但发病年龄及临床表现不同,经查阅文献发现,ATP7B基因外的一些因素也可能影响临床表型.结论 基因检测在儿童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具有重要意义;除了ATP7B基因外,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表型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

  • 16例具有分裂样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分析

    作者:赵晶媛;李强;张冬红

    目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可具分裂样症状表现及锥体外系反应,极易与精神分裂症的某些症状及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时出现的锥体外系反应相混,本文通过对具有分裂样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生对疾病诊断的全面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近10年住院具有分裂样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进行临床表现和治疗观察分析.结果 38例患者中,16例患者入院均被误诊或疑为精神分裂症,后经临床表现、治疗观察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结论对具有分裂样症状的患者,若同时伴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精神科医生应开拓思路,进行必要的相关检查,以全面诊断.

  • 以精神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14例分析

    作者:马慧娟;杨世昌;王桂芳

    目的探讨以精神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14例误诊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的方法对近8年住院,符合CCMD-2-R肝豆状核变性诊断标准的14例以精神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4例中均有轻微的神经系统体征未被重视。结论精神科医生要改变传统观念,重视躯体症状及体征,增加对疾病的全面认识。

  • 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变化研究

    作者:李华刚;易维真;于庆生

    目的 观察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变化规律,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2月40例肝豆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脾切除术后血小板的动态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患者血小板计数迅速上升和术前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第1 d的血小板计数值和术前比较即有极显著意义(P<0.001),以后继续上升至术后2周达峰点(405±120)×109/L,并超过正常范围,随后自行降至正常范围内,部分患者需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可恢复.结论 血小板计数应作为肝豆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脾切除术后常规监测指标之一,脾切除术后血小板有规律性的动态变化可指导临床抗凝用药.

  • ATP7B蛋白在肝豆状核变性中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陈晶贞;孟艳燕

    肝豆状核变性(HLD)是一种铜代谢缺陷病,其发病与铜转运相关的P型ATP酶(ATP7B蛋白)功能改变密切相关.ATP7B蛋白通过一系列相互独立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作用于铜的转运.ATP7B蛋白的突变会打乱铜平衡,导致铜过量并沉积于肝、脑和眼角膜,引起相应的器官脏器损伤.近几年,有关肝豆状核变性的分子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作者将就ATPTB蛋白在肝豆状核变性过程中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 肝豆状核变性脑部MRI表现2例

    作者:李清娟;周荣林;靳二虎;马大庆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HLD)又称Wilson病,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患者由于铜代谢障碍,体内铜在肝脏、脑部、角膜和肾脏等器官异常沉积.MRI检查对评价HLD脑部病变有一定作用,现报道2例.

  • 肝豆状核变性误诊为癫痫、药物性肝炎1例

    作者:刘春河;杨锡梅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又因其发病率仅为1:5 000~1:100 000,在临床上属少见病,很易造成误诊.本文作者遇1例以频繁抽搐为主要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误诊为癫痫及药物性肝损害患者,报告如下.

  • 以癫痫持续状态就诊的肝豆状核变性病1例报道

    作者:崔洁;秦春梅;李艳;汤建兵;韩崇玉

    目前,肝豆状核变性的误诊率及漏诊率很高,对该疾病临床特征的早期识别很重要,以利于对患者早期治疗.结合2011年的1例Wilson病患床资料,对以癫痫为主诉的Wilson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避免延误诊断.

  • 心理干预对肝豆状核变性脾切除术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毕彩琴;孙俊启;张平贵;孔令环;李丽梅;乔玉宁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肝豆状核变性脾切除术围手术期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64例肝豆状核变性脾切除术围手术期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舒适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心理干预,干预8周.干预前及干预8周末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评估两组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SCL-90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末干预组SCL-90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及精神病性因子评分分别为(1.26±0.43),(1.72±0.44),(1.74±0.45),(1.59±0.43),(1.58±0.52),(1.66±0.74),(1.61±0.68),(1.51±0.4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60±0.49),(2.06±0.50),(2.06±0.58),(1.85±0.49),(1.90±0.55),(2.07±0.66),(1.95±0.64),(1.82±0.5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950,2.888,2.466,2.256,2.386,2.339,2.060,2.484;P均<0.05).干预前两组患者WHOQOL-100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末干预组WHOQOL-100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4.401,4.694,3.242,5.410,4.576,4.847,3.834;P <0.01).结论 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肝豆状核变性脾切除术围手术期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护理.

  •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构音障碍的康复护理

    作者:毕彩琴;孙俊启;赵红;孔令环;张平贵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构音障碍康复护理的疗效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136例肝豆状核变性构音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各68例,均采用二巯基丙磺酸钠正规驱铜治疗,常规护理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康复护理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和构音障碍康复护理。治疗8周后,通过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法、型喉发声空气力学分析仪、肺功能检测仪、ADL量表及WHOQOL-BREF进行疗效评定并比较。结果 康复护理组治疗后构音障碍评定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为72.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3.88,P<0.01);康复护理组治疗前后MP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2 ±5.36)s比(8.94±6.43)s,t =2.78,P<0.01],FVC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46,P<0.05);两组治疗后MPT、FV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为(68.34 ±6.35)分,对照组为(60.81±5.44)分,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3,P<0.01);康复组治疗前后WHOQOL-BREF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 疗后WHOQOL-BREF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早期进行言语康复训练,可促进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构音器官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言语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手术治疗的护理

    作者:廖培娇

    笔者通过时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手术治疗的护理分析提出该治疗的护理要点包括:做好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手术前做好药物治疗及出血与感染的防治的护理,防止骨折,手术后做好神经系统症状的观察,肝昏迷、腹腔内出血、血栓形成、脾热等并发症的防治以及出院或转科宣教.认为做好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手术治疗的护理对提高治疗效果和防治手术并发症有很大的帮助.

1483 条记录 3/75 页 « 12345678...747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