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004-2008年岱山县法定传染病流行病学监测分析

    作者:胡国忠

    目的:对海岛地区岱山县2004-2008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疫情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分析,为制定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08年报告法定传染病18种3 931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05.20/10万,各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传染病发病病种依次为乙型肝炎、梅毒、淋病、肺结核和痢疾,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占传染病总数的62.07%,位居首位.结论:岱山县传染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血液及性传播疾病是主要传染病,应采取各项有效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控制传染病发病.

  • 2008-2012年常州市新北区肺结核病发病情况分析

    作者:樊玉琴

    目的:了解常州市新北区肺结核病流行现状,评价该地区肺结核控制策略实施效果,为制订下一阶段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2年新北区肺结核病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2年全区共报告肺结核病患者572例,2008年发病率高(32.32/10万),后逐年下降.男女比例为2.78:1,10岁以下儿童发病率很低,农民发病率高.结论:新北区近年的肺结核病防控策略有效,应继续加大对流动人口、农民、民工等人群的防控工作.

  • 聊城市1999年-2003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及监测系统运转状况评价

    作者:袁慧;苗建华;王东成;张世英;梁伟

    聊城市于1994年开始将麻疹纳入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并于1999年开始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及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开展麻疹监测合作项目.为了解聊城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加速麻疹控制工作,现将1999年-2003年麻疹发病和监测系统运转状况分析如下.

  • 温岭市1980-2011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陈志明;潘信平;江夏明;王琳娜

    目的:为加速温岭市消除麻疹进程,了解温岭市1980-2011年麻疹疫情的发生情况,为该市2012年消除麻疹制定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80-2011年3 914例麻疹病例疫情资料及个案调查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3 914例麻疹病例年龄构成为:<8月龄组占5.77%;8月龄~3岁组占16.45%;4~7岁组占34.57%;8~14岁组占27.95%;≥15岁组占8.81%.免疫状况:免疫史不详占32.1%,无免疫史占48.2%,未全程接种占13.2%,全程接种占6.5%.结论:要控制麻疹疫情,必须提高易感人群接种率,消除免疫空白.

  • 2005-2016年北仑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时间特征分析

    作者:李巧方;翁幼娜

    目的:探索2005-2016年北仑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时间特征,为针对性采取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6年北仑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和x2检验、圆形分布法、Spearman秩相关分析等方法开展流行概况和发病高峰期分析.结果:2005-2016年,北仑区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1.26/10万,总体呈下降趋势,每3~4年呈周期变化规律,第3周期发病率分别低于第1周期、第2周期.每年一般出现2个发病高峰,分别为5~7月的高峰和12月至次年1月的小高峰,高峰年1月份发病率显著高于非高峰年.12年和每年均存在明显的高峰日和高峰期,12年高峰日为6月14日,高峰期为2月27日至9月29日.每年年发病率与相应年份1月、高峰期、非高峰期发病率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北仑区流行性腮腺炎防控应根据发病高峰期特征规律,早期、科学采取防控措施.

  • 有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史的成人感染麻疹的病例分析

    作者:张巧

    目的:探讨分析有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史的成人感染麻疹病例,找出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和控制对策.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诊治的247例成人麻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本组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有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史的患者患病具有季节性特点,多发于2-5月;有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史的患者与无接种史患者相比,结膜炎临床表现明显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史的患者接种时已处于潜伏期后期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应该采取综合措施以控制成人麻疹的爆发.

  • 21世纪初期福泉市首次布鲁氏菌病疫情调查处理报告

    作者:敖红;谌世晖;王国洪;刘胜伦

    目的:通过报告一起布鲁氏菌病疫情调查处理结果,为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中处理类似事件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对本次布鲁氏菌病疫情的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检验结果与调查处理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本次布鲁氏菌病疫情调查养殖户3家15人和疫点搜索追踪发热病9人,共计24人,确诊病例1例,罹患率4.17%,另外发现高危人群2例,呈零星散在性分布,其中13人有明显的与羊群密切接触史.重点人群血清学检查9人,阳性1人,阳性率11.11%.结论:本次布鲁氏菌病疫情传染源为病羊,传染途径为饲养、屠宰及为羊只接产等行为,通过采取综合控制措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 2010-2012年浙江省食源性疾病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作者:陈江;章荣华;张荷香;齐小娟;朱大方;王绩凯;吕鹏

    目的 分析2010-2012年浙江省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提出当前防控重点.方法 对2010-2012年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报告系统上报的食源性疾病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0-2012年浙江省共上报食源性疾病事件95起.以微生物类事件为主,占58.9%,其中又以副溶血性弧菌为常见,占23.2%;5~9月为食源性疾病事件高发月份,占66.1%,微生物类事件夏秋季发生更为频繁,在确定的中毒食物种类中,以肉与肉制品多,且每个季度均较多,以副溶血性弧菌、非伤寒沙门菌污染为主;其次是水产品,在二、三季度较多,主要是受到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误食毒蕈、误将亚硝酸盐当成食盐等调味品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仍有发生.结论 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重点是肉与肉制品、水产品及亚硝酸盐的监管;落实食品安全健康教育,减少蕈类中毒发生;防控的重点场所为宾馆饭店、集体食堂,重点类型为副溶血性弧菌等常见微生物污染事件.

  • 2010-2015年云南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分析

    作者:刘志涛;曾建辉;李娟娟;万青青;万蓉;余思洋;赵江;彭敏;董坚

    目的 了解2010-2015年云南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特点及发生规律,探讨防止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对策和措施.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云南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分析;采用季节趋势模型对2016年云南省学校每月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人次数进行预测.结果 2010-2015年云南省报告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分别为106起、3 972人和2人,分别占总数的6.67%、23.32%和0.71%.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分布在农村乡镇地区的中、小学校.致病因素以有毒动植物和微生物为主.采用季节趋势模型对2016年云南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趋势进行预测,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继续呈上升趋势,中毒高峰为3、4、6和9月.结论 加大对农村地区学校食堂投入和管理力度,规范学校食堂从业人员操作,建立对餐饮业有效的监管机制,加强预防食源性疾病(特别是有毒动植物)的宣传教育工作,可以大限度地预防和降低学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季节趋势模型对云南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拟合效果较好,可以应用于预测.

  • 2004-2013年吉林省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张迪;翟前前;翁熹君;寇泊洋;王博;方赤光;白光大

    目的分析2004-2013年吉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特点和规律,以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和建议.方法对2004-2013年吉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统计学检验.结果2004-2013年吉林省共报告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61起,中毒1 622人,死亡25人,病死率1.54%,高发季节是第三季度,致病因素由高到低依次是植物类(31起)、不明原因(15起)、化学物质类(9起)、细菌类(5起)、动物类(1起).植物性中毒事件中城市豆角中毒发生率高于农村,而农村毒蘑菇中毒发生率高于城市(P<0.05).结论吉林省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中毒起数和发病人数多的是植物性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是食物中毒事件中引起中毒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 2001-2013年苏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故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田礼钦;滕臣刚

    目的 了解苏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故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方法 收集2001-2013年苏州市各地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1-2013年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343起,发病7 213人,无死亡病例.总体呈下降趋势;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峰期为第三季度,占总起数的46.9%(161/343);食源性疾病暴发多发生在集体用餐场所,占总起数的56.6%(194/343).报告明确或可疑致病因子的214起事故中由微生物或可疑微生物引起的占70.1% (150/214),毒素引起的占16.4%(35/214),化合物引起的占13.6%(29/214).在实验室捡出致病因子的168起暴发事故中,83.3%(140/168)的事故由10种致病因子引起,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导致的多,达61起(36.3%),发病人数达1 436人.2009-2013年食源性暴发事故报告的109起中查明原因食品的共72起(66.1%).原因食品被归因为5类食品,分别为水产品(33.3%,24/72)、肉制品(23.6%,17/72)、其他食品(15.3%,11/72)、混合食品(13.9%,10/72)、蔬菜(13.9%,10/72).在暴发事故中较明确的致病因子-食品组合有:红细胞凝集素和皂甙-蔬菜(菜豆)、毒蘑菇及其他植物毒素-野生植物、组胺和河鲍鱼毒素-水产品、农药-蔬菜、亚硝酸盐-调味料、副溶血性弧菌-水产品、金黄色葡萄球菌-肉制品.导致暴发的污染环节多的是交叉污染(44.2%,50/113).结论 对苏州市13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分析有利于加深对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特征的了解,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可以利用此资料预防食品生产或经营中的污染,减少食源性疾病发生.完善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提高报告率.

  • 2010-2012年北京市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马晓晨;滕仁明;赵耀;金庆中;余晓辉;信信

    目的 分析2010-2012年北京市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物中毒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2年北京市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收集到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2年北京市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85起,发病1 268人,死亡1人.食物中毒发病高峰集中在7~9月,报告事件数量多的是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占41.18% (35/85),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要致病微生物;报告发病人数多的是植物性食物中毒,占42.19%(535/1 268),主要为扁豆中毒.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为食物中毒的高发场所,分别占40.00% (34/85)和30.59% (26/85).结论 北京市食物中毒防控策略应以降低副溶血性弧菌等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和扁豆中毒为主,防控重点场所为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针对重点人群开展食品安全的健康教育,降低食物中毒发生率.

  • 2008-2010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褚发军;冉陆;马莉;林羡华

    目的 分析2008-2010年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食物中毒.方法 对2008-2010年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到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8-2010年全国共报告食物中毒1 218起,中毒35 672例,死亡518例,病死率为1.45%.报告事件高峰在6-10月,其中9月多.致病因素依次为不明原因480起,微生物类320起,植物类279起,化学类122起,动物类17起.结论 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食物中毒中,中毒起数和发病人数多的是微生物所导致食物中毒;而毒蘑菇、农药/鼠药是导致食物中毒事件中中毒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 一起同餐次不同供餐批次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王茂波;闫文虹;韩春妍;刘海韵;迟若虹;张丽云

    目的 调查分析一起由同一餐次但不同批次菜品导致的食源性胃肠道疾病暴发,查明暴发原因.方法 应用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和罹患率统计学分析,并结合相关人员的个人访谈、自填式问卷和电话传真回访、现场卫生学调查取证以及实验室检测对暴发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对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进行探讨.结果 在相关人群中共搜索到46例确诊病例,主要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症状,发病时间分布于2009年7月22日晚至23日早,流行病学曲线提示为一起点源性暴发.经综合分析,2009年7月22日午餐与本次暴发在流行病学上具有相关性.结论 某旅行社游客发生了一起食物中毒暴发,主要原因是就餐人数众多,短时间内食品加工量大,造成制作过程中微生物交叉污染及大量繁殖的危险性增加,可疑致病菌为副溶血性弧菌.

  • 急性中毒患者60例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周业容

    目的:探讨急性中毒患者流行病学,总结发病机制。方法:收治急性中毒患者6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结合流行病学分析得出,毒物吸收和毒物代谢等是流行病学主要内容。经过持续抢救,治疗前后中毒症状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中毒者面临着多方面的突发性病症,若不及时处理,重度中毒者可导致死亡;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可掌握中毒病理特征,为急诊救治提供指导。

  • 2005-2015年环江县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莫华可

    目的:了解环江县2005-2015年梅毒的流行特点和发病趋势,为进一步防治梅毒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并分析环江县2005-2015年上报的梅毒病例信息.结果:共报告梅毒病例817例,以隐性梅毒为主(67.07%),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为0.90:1,年龄分布以20~39岁年龄组病例数为多(53.49%),其次是40~59岁年龄组;发病职业以农民为主(65.73%).结论:全面加强环江县梅毒防治的宣传和干预工作,特别是开展针对青壮年农民的宣教工作,规范梅毒诊疗,有效遏制梅毒在该县的传播和流行.

  • 1997至2006年卢湾区乙型肝炎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徐枫;朱宏幼;徐昊

    目的 分析卢湾区近10年急性乙型肝炎流行特征.方法 由本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人员对在1997年至2006年间接报的常住户籍人口急性乙肝病例开展流行因素调查.结果 近10年间累计报告急性乙肝病例442例,年均报告发病率12.76/10万,占急肝发病总数的23.62%.1997至2001年间20~29岁年龄组的急性乙肝发病率高,为30.44/10万,后5年发病高峰退至30~39岁年龄组,平均发病率较前5年下降50.89%.其中,工人乙肝发病数占乙肝发病总数的26.70%.男女发病比为2.65:1.结论 在重点人群中开展预防乙肝、提高自身防护意识的健康教育,对重点人群实施免疫接种、提高肝炎病毒分型能力是预防控制乙肝的重要措施.

  • 无锡市荣巷街道2010-2013年手足口病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吴海燕

    目的:了解荣巷街道2010-2013年手足口病流行现状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利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搜集手足口病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0-2013年共监测到荣巷街道手足口病576例,按照荣巷地区总人口89086计算,年平均发病率161.64/10万,男372例,女204例,男女比1.824:1;以≤5岁儿童为主(89.76%),尤以≤3岁儿童发病率高(61.98%),发病高峰集中在5-7月份。结论:荣巷街道手足口病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人群性,应加强疫情监测及托幼机构卫生管理。

  • 痤疮治疗情况分析

    作者:白毅;张红雁

    痤疮是常见的皮肤病之一,有关的流行病学分析显示44.5%的青少年患有痤疮.痤疮好发于面部,若不治疗,容易遗留色素沉着或瘢痕,影响患者的容貌.近几年来治疗痤疮的手段和药物有了很大的进展,适当的、有效的治疗,不仅对于治疗痤疮很重要,还可以预防皮肤瘢痕的出现和心理上的后遗症.近2年来收治痤疮患者375例,现报告如下.

  • 高港区2005~2011年结核病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陈翠华

    目的:了解高港区肺结核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肺结核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结核病疫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高港区报告结核病871例,年平均发病率74.76/10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全年各月均有发病,3~4月多发(26.98%).70岁以上人群发病多,占总病例的23.74%,男性多于女性,男女发病性别比3.66:1,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职业分布以农民为多(59.24%),其次为工人(15.15%).结核病的痰检率77.50%,阳性率50.84%.结论:近几年高港区加强结核病归口管理和查痰工作,结核病发病率在稳步下降.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肺结核病疫情监测,提高新生儿卡介苗的接种率和及时率,做好高危人群的筛选工作,做好归口管理,规范治疗,以有效控制结核病的发病率.

1444 条记录 5/73 页 « 12345678...727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