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职业紧张及其相关因素对列车司机抑郁症状的影响

    作者:周文慧;谷桂珍;吴辉;余善法

    目的 探讨职业紧张及其相关因素对列车司机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12年3月抽取某铁路局机务段l500名男性列车司机进行面对面访谈式问卷调查,剔除人口学特征调查表变量缺失者,以及职业紧张相关因素调查表和抑郁症状白评量表3个条目以上应答缺失者问卷后,实际回收有效问卷l402份.采用抑郁白评量表、付出-回报失衡(ERI)问卷和职业紧张测量工具对列车司机抑郁症状及职业紧张相关因素进行测评.采用x2检验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列车司机抑郁症状发生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职业紧张相关因素对抑郁症状评分的影响.结果 1402名研究对象年龄为(34.95±9.20)岁,工龄为(13.28±9.78)年.全部研究对象抑郁症状评分为(24.14±5.98)分,抑郁症状评分<20分有500名,≥20分有902例.肯定有抑郁症状发生率为64.3% (902/1402),动车或高铁司机肯定有抑郁症状发生率高,为68.0%(51/75);大专以上学历列车司机的肯定有抑郁症状发生率为68.1%(352/517),高于高中及以下学历(62.1%,550/885)(x2=5.02,P=0.02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高(OR=1.63,95% CI:1.12~2.19)、工作角色冲突多(OR=1.65,95%CI: 1.21~2.24)、工作角色模糊不清(OR=1.99,95% CI:1.45~2.73)、负性情绪多(OR=2.87,95%CI: 2.15~3.82)、每日紧张程度大(OR=2.86,95%CI: 2.11~3.86)、同事和家庭支持少(OR=1.55,95% CI: 1.11~2.16和OR=1.75,95% CI: 1.27~2.41)是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而正性情绪多(OR=0.72,95%CI: 0.53~0.96)、白尊感强(OR=0.22,95%CI: 0.16~0.30)和工作自身满意度高(OR=0.48,95%CI: 0.35~0.65)是列车司机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结论 列车司机,尤其是动车或高铁司机是抑郁症状的高发人群;合理安排工作角色和工作任务,增加上级、家庭和同事的支持,培养健康、协调的个性,保持良好的情绪、缓解每日紧张感和增加对工作的满意感是列车司机抑郁症状的主要保护因素.

  • 二甲基甲酰胺职业接触对作业工人氧化或抗氧化状态的影响

    作者:程娟;刘强;徐波;吴智君;叶萌;蒋晓;王春民

    目的 探讨职业接触二甲基甲酰胺(DMF)对作业工人氧化或抗氧化状态的影响.方法 2012年5月选取某DMF生产企业104名DMF接触工人和101名对照作为研究对象,调查职业史、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等信息.测定车间空气中DMF浓度.采用血红蛋白N-甲基氨甲酰加合物(NMHb)水平作为内剂量标志物,结果以NMHb降解产物3-甲基-异丙基乙内酸脲(MVH)水平表示;测定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反映肝功能;测定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丙二醛(MDA)水平、3-硝基酪氨酸(3-NT)水平反映机体氧化或抗氧化状态.结果 工作岗位作业场所空气中DMF浓度在3.3~ 12.4 mg/m3范围内,并未超过国家标准.接触组MVH水平为(19.69±12.52) mg/kg,对照组未检出.接触组血清SOD活力为(125.30 ±21.23) U/ml,高于对照组[(118.35 ±18.48)U/ml,£=-2.47,P=0.014].SOD活力随MVH水平的增加,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当MVH≤24 mg/kg时,SOD活力随MVH水平的增加而增加(r =0.356,P=0.002);而当MVH> 24 mg/kg时,SOD活力随MVH水平的增加反而出现了降低的趋势(r=-0.260,P =0.150).两组人群MDA、GST、3-NT、ALT、AS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较低的DMF暴露浓度对机体的抗氧化系统存在一定程度的刺激作用,在机体能够代偿防御的范围内,并未造成明显的脂质/蛋白的过氧化损伤.

  • 2007年和2011年广州市儿童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变化趋势

    作者:刘步云;静进;麦锦城;陈亚军;徐桂风;暴芃;余美侨;张雯;彭仰华

    目的 了解2007年和2011年广州市儿童少年超重和肥胖的流行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 资料来源于广州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2007年和201 1年的体检数据.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依据入校人数比例在广州市的4个行政区(天河区、越秀区、白云区和海珠区)抽取19所学校,以抽样单位内所有5 ~18岁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07年27 944名,2011年38 284名.使用标准方法测量体重和身高,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标准和WHO标准分别对7~18岁和5~6岁儿童少年进行超重、肥胖筛查,并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 7~18岁组肥胖率从2007年的5.96%(1 553/26 055)增长为2011年的6.56%(2 339/35 6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95,P<0.05);男生超重率[2007年为13.25%(1 766/13 329);2011年为13.87%(2 559/18 451)]和肥胖率[2007年为7.82%(1 042/13 329);2011年为8.63%(1 592/18 451)]明显高于女生[超重率:2007年为7.43%(946/12 726),2011年为8.17%(1 406/17 213);肥胖率:2007年为4.11%(523/12 726),2011年为4.48% (771/17 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重率:2007年,x2=236.123;2011年,x2=292.892;肥胖率:2007年,x2=158.533;2011年,x2=247.794.P均<0.05).2007年与2011年比较,仅16、17岁男生和12岁女生肥胖率明显增加[男生:16岁组:2007年为3.34%(64/1 919),2011年为4.98%(107/2 148),x2=6.820,P<0.05;17岁组:2007年为3.04%(58/1 908),2011年为4.38%(89/2 034),x2=4.893,P<0.05.女生:12岁组:2007年为3.13% (21/670),2011年为5.84%(43/736),x2=5.921,P<0.05].Joinpoint回归显示,男生10岁前肥胖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2007年年龄变化百分比(APC) =3.75,201 1年APC=1.76),10岁后年龄越高肥胖率越低(2007年10 ~18岁APC=-18.58;2011年10 ~18岁APC=-15.95).2007年女生7~9岁肥胖率呈上升趋势(APC=12.16),9~18岁肥胖率下降(APC=-17.23);2011年女生的肥胖率随年龄升高而降低(APC=-4.66).结论 广州市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呈上升趋势,男生高于女生.男生肥胖在10岁高发,并有向青少年期蔓延趋势,女生肥胖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 蔬菜水果摄入量与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的关系

    作者:宫霄欢;王继伟;陈学芬;石常宏;孙丽;张庆云;袁正平;余金明

    目的:研究蔬菜水果摄入与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的关系,为改善乳腺癌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存状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3年4—7月在上海采用整群抽样法对3344名女性社区乳腺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情况、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情况、行为和生活方式(如蔬菜水果摄入量、体育锻炼等)等,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命质量量表( EORTC QLQ-C30)第3版中文版》和《癌症治疗功能评价量表( FACT-G)第4版中文版》进行生命质量评价。以调查对象蔬菜、水果摄入量的不同分为两组,分析两组调查对象评分的差异,以及调整相关因素后用多元线性模型计算两组的得分差异。结果经调整相关因素后,使用EORTC QLQ-C30量表,每天摄入蔬菜量>250 g 的患者的躯体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和总体健康状况得分[分别为(80畅79±0畅85)、(80畅07±1畅03)、(84畅17±0畅95)、(65畅75±1畅50)分]高于每天摄入≤250 g蔬菜的患者[量表得分分别为(79畅34±0畅82)、(77畅84±0畅99)、(82畅76±0畅92)、(62畅92±1畅45)分],t值分别为2畅76、3畅54、2畅40、3畅17,P值均<0畅05。采用FACT-G量表,每天摄入蔬菜量>250 g的患者的社会状况、功能状况维度得分和FACT-G总分[分别为(17畅92±0畅40)、(14畅86±0畅42)、(74畅78±1畅01)分]高于每天摄入≤250 g蔬菜的患者[分别为(17畅31±0畅39)、(14畅34±0畅40)、(73畅05±0畅97)分],t值分别为2畅49、2畅05、2畅90,P值均<0畅05。经调整相关因素后,使用EORTC QLQ-C30量表,每天吃水果的患者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和总体健康状况得分[分别为(80畅40±0畅82)、(89畅81±1畅00)、(79畅78±0畅99)、(84畅43±0畅92)、(77畅95±1畅25)、(65畅48±1畅44)分]高于没有每天吃水果的患者[分别为(79畅22±0畅87)、(88畅06±1畅05)、(77畅11±1畅04)、(81畅56±0畅97)、(75畅56±1畅31)、(61畅74±1畅51)分],t值分别为2畅15、2畅64、4畅07、4畅71、2畅89、4畅02,P值均<0畅05;使用FACT-G量表,每天吃水果的患者的生理状况、社会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全部4个维度得分和FACT-G总分[分别为(23畅35±0畅26)、(17畅91±0畅39)、(18畅59±0畅22)、(14畅79±0畅40)、(74畅71±0畅97)分]高于没有每天吃水果的患者[分别为(22畅85±0畅28)、(16畅98±0畅41)、(18畅18±0畅23)、(14畅17±0畅42)、(72畅17±1畅02)分],t值分别为2畅92、3畅65、2畅91、2畅35、4畅05,P值均<0畅05。结论高摄入量蔬菜水果与乳腺癌患者的生命质量之间存在关联,倡导合理均衡的饮食可能有助于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生命质量。

  • 中国八省份一般人群尿中多环芳烃羟基代谢产物水平研究

    作者:黄传峰;张敬;丁春光;刘翠兰;王刚;宋新魁;黄汉林;朱宝立;邵华

    目的 调查我国一般人群尿液中多环芳烃羟基代谢产物2-羟基萘、1-羟基萘、3-羟基菲和1-羟基芘的水平,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基线资料.方法 2009至2010年在我国东部、西部和中部8个省份的24个市县,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18 120名6~60岁人群为调查对象,对其生活环境和健康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收集尿液样品;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了4 680份尿液中2-羟基萘、1-羟基萘、3-羟基菲和1-羟基芘的水平,统计分析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尿中上述代谢产物的分布情况.结果 我国一般人群尿中2-羟基萘、1-羟基萘、3-羟基菲和1-羟基芘的几何均数(95% CI)分别为1.85(1.75~1.95)、1.55(1.50 ~1.61)、0.57(0.54 ~0.59)和0.82(0.78~0.85) μg/L,中位数分别为2.44、<0.50、0.72和0.90 μg/L.6~12、13~16、17~20、21~30、31~45和46 ~60岁年龄组2-羟基萘的几何均数分别为1.60、1.56、1.69、2.23、1.91和1.86 μg/L(x2=17.90,P<0.01),1-羟基萘的几何均数分别为1.30、1.16、1.53、1.68、1.80和1.52 μg/L(x2=76.22,P<0.01),3-羟基菲的几何均数分别为0.78、0.76、0.55、0.42、0.50和0.99 μg/L(x2=66.48,P<0.01),1-羟基芘的几何均数分别为0.77、0.64、1.00、0.84、0.84和0.57μg/L(x2 =51.48,P<0.01),不同年龄组间4种代谢产物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我国一般人群尿中多环芳烃单羟基代谢产物的水平存在性别、年龄差异,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多环芳烃代谢产物生物监测提供了基础数据.

  • 河南省周口市HIV单阳家庭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马丽萍;徐鹏;孙定勇;李宁;杨文杰;张林;白玉杰;琚腊红;何慧靖;陈琬莹;吕繁

    目的:分析河南省周口市HIV单阳家庭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于2015年1—5月,以周口市9个县1个区CDC、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为依托,按照河南省周口市《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单阳家庭登记表》,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纳入经CDC确证HIV单阳家庭中年龄≥18岁者,排除单阳家庭离婚、任意一方死亡或对自己的病情不了解、患有精神疾病和意识障碍、不能够正确理解问卷内容、不愿参与此次调查者,共随访到1251例。采用《WHO生存质量测定简表》中文版和自编问卷对其进行调查,并计算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生存质量得分。采用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调查对象各领域生存质量得分的相关因素。结果调查对象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和环境领域的得分分别为(12.00±2.02)、(12.07±2.07)、(11.87±1.99)和(11.09±1.84)分。<40岁、接受抗病毒治疗和近2周未患其他疾病者在生理领域的生存质量较好,其OR(95%CI)值分别为0.61(0.35~1.06)、0.52(0.30~0.90)和1.66(1.09~2.52);非贫困和近2周未患其他疾病者在心理领域的生存质量较好,其OR (95%CI)值分别为0.15(0.09~0.26)和1.57(1.06~2.33);<40岁和有子女者在社会关系领域的生存质量较好,其OR(95%CI)值分别为0.58(0.34~0.98)和0.37(0.23~0.57);有艾滋病相关症状、无子女和近2周患其他疾病者在环境领域的生存质量得分较低,其OR(95%CI)值分别为0.65(0.48~0.88)、0.66(0.51~0.85)和0.65(0.51~0.84)。结论周口市HIV单阳家庭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在各领域生存质量较好;年龄、是否有艾滋病相关症状、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有无子女、是否为贫困低保户以及近2周是否患其他疾病是其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

  • 上海15~74岁居民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特征

    作者:卢伟;刘美霞;李锐;傅华;金泰廙;张胜年

    目的了解上海15~74岁(中位年龄为50.00岁)居民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及其分布特征.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上海14 327例15~74岁汉族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计算代谢综合征及各组分患病率.代谢综合征的诊断分别按照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项目成人治疗组Ⅲ(ATP Ⅲ)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的定义.结果按照IDF标准,上海15~74岁居民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粗率为17.51%,年龄标化后为12.81%(95%CI:12.26~13.36),女性高于男性(分别为14.79%、10.93%),城市高于农村(分别为13.71%、10.72%),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45岁以上女性患病率明显上升.人群中同时具有3种以上代谢综合征异常组分数的个体比例高达22.28%.按照ATPⅢ标准,代谢综合征患病粗率为12.03%,年龄标化后为8.62%.按照CDS标准,代谢综合征患病粗率为13.98%,年龄标化后为10.41%.结论代谢综合征已成为影响上海城乡居民生命和健康的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应优先开展代谢综合征的社区综合防治.

  • 2012年浙江省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检测发现特征及影响因素

    作者:潘晓红;陈琳;徐云;夏燕;郭志宏;杨介者

    目的 调查2012年浙江省新确诊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检测发现及时性状况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数据库,收集2012年浙江省所有县(市、区)新确诊且确诊后1个月内做过CD4+T淋巴细胞检测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个案信息,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感染途径、检测类型和检测单位类别、常住地等,共1 894例研究对象纳入本研究,其中,对1 383例研究对象进行了BED HIV-1捕获酶联检测.首次检测CD4+T淋巴细胞<200个/μl者判定为迟发现,BED HIV-1捕获酶联检测结果阳性者判定为早发现.使用x2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学分析,获得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HIV检测发现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 894例研究对象中,迟发现率为26.4% (500/1 894),早发现率为19.2% (361/1 883).地区分布以丽水市迟发现比例高(36.5%,27/74),早发现比例低(3.9%,14/74).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感染途径、检测类型、常住地是研究对象HIV检测迟发现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50岁者HIV检测迟发现率是年龄<20岁的2.885倍(OR=2.885,P<0.05);异性性接触者和其他途径传播者HIV检测迟发现率分别是男男同性性接触者的1.471、2.416倍(OR=1.471、2.416,P<0.05);HIV检测早发现状况与年龄、婚姻状况、感染途径、检测单位类别及常住地有关.年龄≥50岁者HIV检测早发现率是年龄<20岁以下者的0.432倍(OR=0.432,P<0.05);婚姻状况为已婚者早发现率低于未婚者(OR=0.603,P<0.05);与男男同性性接触者相比,异性性接触和其他途径传播者早发现率均较低(0R=0.719、0.763,P<0.05);通过社会卫生服务中心和医院检测发现者早发现率均低于CDC发现者(OR=0.621、0.663,P<0.05).结论 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存在迟发现和早发现并存的现象,年龄大、非同性传播、医院其他就诊者检测、常住地为外省是HIV检测迟发现的主要原因,年龄小、未婚、同性传播、CDC检测、常住本省城区者是HIV检测早发现的主要因素.

  • 不同类别列车司机职业紧张现状分析

    作者:周文慧;谷桂珍;吴辉;余善法

    目的:探讨不同类别列车司机的职业紧张现状。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2年3月对某铁路局机务段1339位男性动车或高铁司机(74名)、普通客车司机(289名)、货车司机(637名)和客运调车司机(339名)进行横断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体统计学特征因素、职业紧张因素、紧张缓解因素和紧张反应因素;采用修订的《付出-回报失衡模式( ERI)问卷》、工作内容问卷和职业紧张测量工具对职业紧张因素、紧张缓解因素和紧张反应进行测评,采用协方差分析法分析不同类别列车司机职业紧张因素、紧张缓解因素和紧张反应评分差异;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列车司机职业紧张因素和紧张缓解因素对紧张反应评分的效应( R2值)大小。结果以年龄、文化程度、工龄和婚姻状况作为协变量,以工种作为自变量的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动车或高铁司机ERI [(1畅58±0畅05)分]、外在付出[(19畅88±0畅44)分]、回报[(23畅43±0畅43)分]、内在付出[(17畅86±0畅36)分]、物理环境[(5畅70±0畅22)分]、社会支持[(30畅51±0畅88)分]和每日紧张感[(10畅27±0畅38)分]评分均高于其他司机(F值分别为16畅06、11畅32、7畅05、13畅25、5畅20、9畅48、6畅14,P值均<0畅01),而情感平衡[(4畅15±0畅31)分]和正性情感[(2畅06±0畅20)分]评分均低于其他司机(F值分别为4畅33、5畅50, P值均<0畅01)。职业紧张因素和紧张缓解因素对列车司机抑郁症状的效应的总R2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动车或高铁司机( R2=0畅64)、普通客车司机( R2=0畅44)、客运调车司机( R2=0畅39)、货车司机(R2=0畅38),对列车司机工作满意感的效应从大到小排序为:动车或高铁司机(R2=0畅68)、普通客车司机(R2=0畅62)、货车司机(R2=0畅43)、客运调车司机(R2=0畅38),对列车司机每日紧张感的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动车或高铁司机(R2=0畅54)、普通客车司机(R2=0畅37)、客运调车司机(R2=0畅33)、货车司机(R2=0畅30),对列车司机情感平衡的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动车或高铁司机(R2=0畅47)、普通客车司机(R2=0畅43)、客运调车司机(R2=0畅33)、货车司机(R2=0畅31)。结论 ERI、心理需求、工作中的责任、工作角色、工作冲突以及物理环境等是列车司机的主要职业紧张因素;社会支持是列车司机重要的紧张缓解因素;不同类别的列车司机职业紧张程度不同,动车或高铁司机职业紧张程度大,货车司机或客运调车司机小。

  • 2000-2011年广州市城区甲状腺癌的发病趋势分析

    作者:李科;林国桢;周琴;吴娴波

    目的 分析2000-2011年广州市城区甲状腺癌的发病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广州市肿瘤登记处2000-2011年广州市城区甲状腺癌的发病和人口资料,共计2 957例,覆盖人口45 699 522人年,其中男性649例,覆盖人口23 391 743人年,女性2 308例,覆盖人口22 307 779人年,计算分析不同年度、年龄段的粗发病率、中国人口结构标化发病率(中标发病率)、世界人口构成标化发病率(世标发病率)和发病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分析各性别和年龄段发病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2000-2011年广州市城区居民甲状腺癌发病共2 957例,男女发病患者例数比为1∶3.56,世标发病率从2000年的2.99/10万上升到2011年9.13/10万,增加了204.73%,APC为10.5%(P<0.001);男性的世标发病率从2000年的1.32/10万上升到2011年的3.54/10万,增加了169.45%,APC为8.6%(P<0.001);女性世标发病率从2000年的4.73/10万上升到2011年的14.87/10万,增加了214.64%,APC为10.9% (P <0.001).男性和女性甲状腺癌发病年龄有较大差别,女性45~59岁为发病高峰,为19.56/10万,男性发病率则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增加,由15 ~ 19岁的0.74/10万增加到85岁以上组的9.48/10万.20 ~59岁年龄组男、女性APC分别为12.2%、1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甲状腺癌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20 ~ 59岁年龄组人群是甲状腺癌防治的重点人群.

  • 2014年中国农村妇女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状况及亚型分布

    作者:狄江丽;罗晓敏;吴久玲;宋波;马兰

    目的 了解我国农村妇女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状况以及高危亚型的分布情况.方法 采取多层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于2014年1—12月抽取中国27个省份的117个项目县作为全国农村妇女宫颈癌HPV检测点,以35~64周岁内有性生活的农村户籍妇女作为研究对象.以HPV DNA检测方法对其中457799名妇女进行初筛,并采用PCR荧光法,对数据符合质量控制要求的11个省份的32个项目县的118237名对象进行HPV DNA检测基因型别检测.结果 在118237名研究妇女中,HR-HPV阳性感染率为7.8%(9249/118237),其中60~64岁HR-HPV阳性感染率高(9.9%,831/8394).西部妇女HR-HPR阳性感染率(6.9%,2144/31130)低于中部(8.2%,1894/23023)和东部地区妇女(8.1%,5211/64084)(χ2=51.46,P<0.001).在有具体亚型分型的9249例HR-HPV妇女中,6496例(97.6%)为单一感染,163例(2.4%)为多重感染.HR-HPV52、16、58是感染比例较高的亚型,单一感染比例分别为20.9%(1355/6496)、18.7%(1215/6496)、11.2%(725/6496);多重感染比例分别为47.2%(77/163)、17.8%(29/163)、18.4%(30/163).结论 我国农村妇女HR-HPV阳性感染率为7.8%,西部地区感染率低于中、东部地区.HPV52是我国农村妇女宫颈HR-HPV感染为常见的亚型.

  • 血清脂肪酸谱与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宋爽;王慧;贾珊珊;满青青;秦斌;张坚

    目的 探讨血清脂肪酸谱与老年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 于2015年在石家庄3个社区招募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基本情况问卷调查,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估认知功能水平,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并分析血清脂肪酸谱.终有效样本量为529名.采用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脂肪酸谱与认知障碍的关系.结果 认知功能正常、轻度认知障碍、中度认知障碍者分别占41.2%(218名)、51.4%(272例)、7.4%(39例).调整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总胆固醇、甘油三酯、HDL-C、LDL-C后,二十烯酸、神经酸及n-3多不饱和脂肪酸与n-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n-3/n-6)与老年人认知受损风险OR(95%CI)值分别为1.06(1.02~1.10)、0.94(0.91~0.97)及0.17(0.04~0.73).结论 老年人认知受损风险随血清神经酸及n-3/n-6的升高而降低,并随二十烯酸水平升高而上升.

  • 不同血糖代谢状态下老年人血脂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研究

    作者:庞邵杰;满青青;宋爽;宋鹏坤;柳桢;李裕倩;何丽;赵文华;张坚

    目的 分析老年人在不同血糖代谢状态下血脂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中60岁及以上人群且完成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生化及血清胰岛素检测的调查对象,终纳入15535名研究对象.根据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标准,将研究对象划分为正常血糖、糖尿病前期、新发糖尿病、已诊糖尿病,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在不同血糖代谢状态下血脂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结果 正常血糖、糖尿病前期、新发糖尿病、已诊糖尿病者分别占50.46%(7839名)、22.19%(3448例)、12.46%(1937例)和14.88%(2311例).在血糖正常组中,胰岛素抵抗的发生风险随甘油三酯、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HDL-C及甘油三酯/HDL-C四分位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其调整OR(95%CI)值分别为1.48(1.35~1.62)、1.23(1.12~1.35)和1.50(1.36~1.65);随HDL-C四分位水平的增加而降低,其调整OR(95%CI)值为0.83(0.76~0.90).在糖尿病前期组中,胰岛素抵抗的发生风险随甘油三酯和甘油三酯/HDL-C四分位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其调整OR(95%CI)值分别为1.26(1.14~1.39)和1.38(1.24~1.54);随HDL-C四分位水平的增加而降低,其调整OR(95%CI)值为0.79(0.71~0.87).在新发糖尿病组,胰岛素抵抗的发生风险随甘油三酯/HDL-C四分位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其调整的OR(95%CI)值为1.29(1.12~1.48).在已诊糖尿病组中,胰岛素抵抗的发生风险随甘油三酯、Non-HDL/HDL-C及甘油三酯/HDL-C四分位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其调整的OR(95%CI)值分别为1.28(1.16~1.41)、1.37(1.21~1.55)和1.51(1.33~1.72),而HDL-C每增加1个四分位水平,胰岛素抵抗的发生风险下降,其调整OR(95%CI)值为0.77(0.67~0.87).结论 不同的血糖代谢状态下血脂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不同.对于血糖正常及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需要重点关注甘油三酯/HDL-C、甘油三酯、HDL-C及Non-HDL/HDL-C的水平变化,对于糖尿病前期的老年人则需重点关注甘油三酯/HDL-C、甘油三酯及HDL-C水平的变化.

  • 高血压患者社会经济状况与血压控制关系研究

    作者:苏丹婷;胡如英;方乐;张洁;王浩;何青芳;王立新;赵鸣;俞敏

    目的:分析社会经济状况(SES)与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之间的关联,以确定高血压管理重点人群。方法采用2010年浙江省代谢综合征调查数据,对其中确诊高血压患者情况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比较理想控制血压组与非理想控制血压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病程、BMI、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吸烟、饮酒、蔬果摄入等因素中的差异。高血压患者SES分别采用教育程度和家庭人均收入两个指标来衡量,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两个SES指标与血压控制的关联,并进行趋势分析。结果共有2394例高血压患者纳入本研究,年龄为(61.5±10.6)岁。1334例患者病程≤5年,占55.7%;实现理想血压控制的患者为1090例,占45.5%。1676例患者教育水平在小学及以下,占70.1%;401例患者家庭年收入<5000元,占29.4%;690例患者收入为<5000元,占50.5%。吸烟率为17.4%(416例),饮酒率为22.6%(541例)。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婚姻状况、高血压病程、BMI、是否吸烟、是否饮酒在理想控制血压组和非理想控制血压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学检验值分别为4.57,5.44,6.40,6.21,5.99,3.98,P值均<0.05),理想控制血压组教育程度较高(χ2=12.65,P<0.001),而家庭人均年收入与血压控制情况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χ2=2.78,P=0.249)。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教育程度与血压控制情况相关:与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组相比,初中及以上组实现理想控制血压的OR值为1.40(95%CI:1.09~1.81)。家庭人均年收入与血压控制等级分布之间无统计学趋势相关:与家庭人均年收入<5000元组相比,5000~14999元组和≥15000元组实现理想血压控制的OR值分别为0.93(95%CI:0.72~1.20)和1.04(95%CI:0.83~1.31)。教育程度越高,血压控制水平越好(χ2趋势=12.74,P=0.002)。结论在高血压患者中,教育程度较低的对象血压控制情况更差,应为健康教育及规范化管理的重点人群。

  • 中国西部两省份6~17岁农村中小学生忽视状况调查

    作者:李群英;钟朝晖;潘建平;钟引;钟韵;孙浩令

    目的 调查中国西部地区两省份6~17岁农村中小学生忽视状况.方法 按照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原则,于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从陕西省和重庆市抽取7个区(县)26所农村中小学校的4 131名中小学生,采用“中国农村中、小学生忽视评价常模研制及被忽视因素研究”中制定的量表和评价方法进行调查,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忽视层面(身体、情感、医疗、教育、安全、社会)的忽视率与忽视度.结果 调查对象总忽视率和总忽视度分别为55.50%(1 943/3 501)和49.96±9.67.男、女生总忽视率分别为56.78%(1 018/1 793)与54.16% (925/1 708) (P =0.119),总忽视度分别为50.08 ±9.31与49.83±10.02(P =0.479).医疗忽视层面忽视率女生[18.25%(348/1 907)]高于男生[14.72% (294/1 997)](P<0.01);身体忽视、教育忽视与社会忽视层面忽视度男生(50.05±10.46、49.99±10.81、57.63±14.63)高于女生(49.34±10.70、49.07±11.30、56.37±14.80)(P值均<0.05).6~8、9~11、12 ~ 14、15 ~ 17岁组学生总忽视率分别为44.48%(310/697)、60.40%(511/846)、60.89%(601/987)和53.66% (521/971) (P<0.01),总忽视度分别为46.89±8.57、51.88±9.25、51.88 ±9.25和51.72±8.89(P <0.01).除医疗忽视层面与社会忽视层面忽视率外,不同年龄组间其余层面的忽视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11岁组学生在身体忽视、情感忽视与安全忽视层面忽视率均为高[28.39% (264/930)、26.41% (239/905)、20.35%(187/919)],12~ 14岁组学生在教育忽视层面忽视率高[29.41% (317/1 078)];12~ 14、15~17岁组在身体忽视、情感忽视层面忽视度高(12~ 14岁组:51.59±10.02、53.43±12.02;15~17岁组:51.96 ±9.80、52.61±11.59),6~8、9~11、12 ~14、15 ~ 17岁组分别在社会忽视、安全忽视、教育忽视与医疗忽视层面具有高忽视度(依次为60.91±13.13、48.29±11.34、52.43±10.55、51.15±17.25).少数民族学生总忽视率为68.88%(374/543),总忽视度为52.91±9.14,均高于汉族学生[53.04%(1 569/2 958)、49.44±9.67](P值均<0.01).非独生子女总忽视率为58.20%(1 504/2 584),总忽视度为50.58±9.54,均高于独生子女[47.87% (439/917)、8.27±9.80](P值均<0.01).留守儿童总忽视率为61.65%(1 101/1 786),总忽视度为51.41 ±9.51,高于非留守儿童[49.10%(842/1 715)、总忽视度48.56±9.61](P值均<0.01).结论 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受忽视状况严重,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关注.

  • 山东省胶州市吸食新型毒品暗娼梅毒螺旋体、Ⅱ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情况及相关行为学研究

    作者:李峥;李东民;姜珍霞;刘慧鑫;汪宁

    目的 了解山东省胶州市吸食新型毒品暗娼(简称吸毒暗娼)梅毒螺旋体、Ⅱ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感染情况及相关行为学状况.方法 2013年10-12月,采用方便抽样法招募胶州市暗娼人群,通过匿名现场问卷收集调查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新型毒品滥用及性行为相关信息等,收集静脉血进行梅毒螺旋体和HSV-2检测,并对调查对象采集尿样进行尿甲基苯丙胺检测.对吸毒暗娼与不吸毒暗娼的人口学特征差异、性行为特征以及梅毒螺旋体、HSV-2感染情况等差异进行t检验、x2检验等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460名暗娼中,105名暗娼承认吸食过新型毒品;收集研究对象尿样341份,尿样检测阳性者中有3名自我报告未曾吸食过新型毒品.新型毒品吸食率为23.5%(108/460).71.4%(75/105)的吸毒暗娼第1次吸毒年龄小于25岁,吸食新型毒品的原因主要有客人要求(24名,占22.9%)、挣钱多(23名,占21.9%)和同伴诱使(22名,占21.0%);41.9%(44/105)的吸毒暗娼平常和4~5人一起吸毒,32.4%(34/105)在吸毒后与2~3人发生性行为.吸毒暗娼近1次商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为60.2%(65/108),而仅有7.4%(8/108)的吸毒暗娼在近1个月商业性行为中每次均使用安全套.与不吸毒暗娼相比,吸毒暗娼未婚比例更高[73.2%(79/108),63.6%(224/352),x2=8.64,P<0.05],多来自于中高档场所[78.7% (85/108),65.1%(229/352)](x2=13.09,P<0.01),近1个月安全套的使用率较低[7.4% (8/108),22.7%(80/352)] (x2=12.53,P<0.01),近6个月的怀孕率明显高于不吸毒的暗娼[24.1% (26/108),8.8% (31/352)](x2=17.74,P<0.01).吸毒暗娼中梅毒螺旋体感染率为12.0%(13/108),HSV-2感染率为55.6%(60/108);并有33名暗娼自述在近1年中曾被诊断患有STD (30.6%).吸毒暗娼梅毒螺旋体感染率[12.0% (13/108),4.0% (14/352)](x2=9.72,P< 0.01)、HSV-2感染率[55.6% (60/108),39.2% (138/352)](x2=9.01,P<0.01)和近1年被诊断患有STD的比例[30.6% (33/108),17.9% (63/352)](x2=8.02,P<0.01)均高于不吸毒暗娼.结论 山东省胶州市暗娼新型毒品吸食率较高,高危性行为普遍,梅毒螺旋体、HSV-2感染率明显高于不吸毒暗娼,并且她们对于新型毒品危害认识不足.

  • 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和控制状况

    作者:顾东风;Jiang He;吴锡桂;Kristi Reynolds;甘文奇;刘东海;宿少勇;段秀芳;黄广勇;Paul K.Whelton

    目的评估中国成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血压知晓率、治疗和控制状况.方法亚洲国际心血管病合作研究(InterASIA)于2000~2001年进行,应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共调查了35~74岁的成年人15 838人.测量血压时,先让调查对象休息5 min,由经过培训合格的调查人员应用标准水银柱血压计测量3次血压.应用标准问卷询问高血压病史及高血压的治疗情况.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 mm Hg、舒张压≥90 mm 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结果 35~74岁的中国成年人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7.2%,即全国约有1.3亿高血压患者.35~44、45~54、55~64和65~74岁年龄组的高血压患病专率分别为男性17.4%、 28.2%、 40.7%和47.3%;女性为10.7%、26.8%、38.9%和50.2%.在高血压病人中,44.7%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28.2%正在服用降压药,8.1%的人血压得到了控制(<140/90 mm Hg).在过去10年中,高血压知晓、治疗和控制率的增长百分率分别为86.2%、92.6%和145.4%.结论在过去的10年中,高血压知晓、治疗和控制率有显著的提高.中国成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比较高,而高血压的知晓率偏低,治疗率和控制率又非常低.在我国迫切需要改善高血压的预防、检测和治疗状况.

  • 中国成年居民在外就餐与超重肥胖状况的关系

    作者:曹可珂;何宇纳;杨晓光

    目的:分析中国成年居民在外就餐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连续3 d 24 h回顾法获得的33828名18~60岁调查对象的膳食消费数据(不含调味品),计算每人每天在家、在外就餐时各种食物、能量以及营养素的摄入量,并分析在外就餐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结果2002年我国18~60岁成年居民的在外就餐率为28.3%(9562/33828)。男性、女性在外就餐率分别为32.4%(5117/15805)、24.7%(4445/18023)。男性在外就餐者超重肥胖率为38.9%(1991/5117),在家就餐者超重肥胖率为31.7%(3389/10684),男性在外就餐者超重肥胖率高于在家就餐者(P<0.05);女性在外就餐者超重肥胖率为35.6%(1581/4445),在家就餐者超重肥胖率为38.1%(5174/13571),女性在家就餐者超重肥胖率高于在外就餐者( P<0.05)。与在家就餐者相比,男性、女性在外就餐者平均每天分别多摄入膳食能量130.4、102.5 kJ,脂肪12.2、8.6 g,蛋白质6.2、3.4 g,钠67.1、60.6 mg。男性在外就餐与超重肥胖呈正相关(OR=1.18,95%CI:1.09~1.27),但在女性间没有得到这一结果(OR=0.94,95%CI:0.87~1.01)。结论我国成年男性居民在外就餐者肥胖率高于在家就餐者。

  • 中国老年居民运动障碍与便秘和睡眠障碍的关系

    作者:王志会;王临虹;李镒冲;齐士格;王丽敏

    目的 调查中国老年人群运动障碍与便秘和睡眠障碍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项目中60岁以上常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共42 353名.应用问卷调查研究对象运动障碍、便秘及睡眠障碍.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城乡和地区调查对象自报运动障碍、便秘、睡眠障碍状况及相互关系.结果 42 353名60岁以上老年人中,男性21 893名(占51.7%),女性20 460名(占48.3%);城市居民17 917名(占42.3%),农村居民24 436名(占57.7%);东、中、西部地区居民分别占37.9%(16 031名)、29.1%(12 345名)、33.0%(13 977名).对数据经过复杂加权后,在我国60岁以上老年居民中,自报运动障碍、便秘和睡眠障碍患病率均随年龄升高而增加,60~64岁组分别为2.8% (95% CI:1.9% ~3.7%)、3.6%(95% CI:3.1% ~4.1%)、12.4% (95% CI:11.0% ~13.8%);≥80岁组分别为13.2% (95% CI:10.2% ~ 16.1%)、8.8%(95% CI:7.1% ~10.6%)、19.1%(95% CI:16.3% ~ 21.9%).自报运动障碍患病率为5.7% (95% CI:4.5% ~7.0%);便秘患病率为5.1% (95%CI:4.4%~5.7%),女性[5.8%(95%CI:5.0%~6.6%)]高于男性[4.3%(95% CI:3.7% ~4.8%)](x2=23.40,P<0.05),城市[6.0%(95% CI:5.1% ~ 7.0%)]高于农村[4.6% (95%CI:3.8%~5.4%)](x2=5.62,P<0.05);睡眠障碍患病率为14.2%(95% CI:12.7% ~ 15.8%),女性[17.4%(95% CI:15.4% ~ 19.3%)]高于男性[11.0% (95% CI:9.7% ~12.2%)](x2=172.05,P<0.05).便秘人群中运动障碍患病率[16.3%(95% CI:12.7% ~ 19.9%)]高于非便秘人群运动障碍患病率[5.2% (95% CI:4.0% ~6.3%)](x2=242.73,P<0.05);睡眠障碍人群中运动障碍患病率[13.0% (95% CI:10.6% ~ 15.4%)]高于非睡眠障碍人群运动障碍患病率[4.5%(95% CI:3.5% ~5.5%)](x2=688.80,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便秘及睡眠障碍会增加老年发生运动障碍的风险,OR(95% CI)值分别为2.93(2.57 ~3.33)和2.73(2.48 ~3.02).结论 我国60岁以上居民自报运动障碍、便秘和睡眠障碍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高而上升,运动障碍与便秘和睡眠障碍密切相关.

  • 企业职工工作满意感调查

    作者:谷桂珍;余善法;周文慧

    目的 探讨企业职工工作满意感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8年11月至2009年6月,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13家企业中的6 711名职工进行匿名调查,用职业紧张测量工具、工作内容问卷和付出-回报失衡问卷等测试职工的工作满意感、职业紧张因素、紧张反应、应付策略和社会支持.结果 工作满意感评分中位数(P25~ P75)为40(34 ~46)分.女性和男性工作满意感评分分别为(40.25±7.59)和(38.57±8.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0,P<0.01);管理人员工作满意感评分高[(41.44±6.93)分],辅助工工作满意感评分低[(38.89 ±8.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64,P<0.01);轮班作业者的工作满意感评分低于不轮班作业者[(38.47±8.58)比(39.66±8.10)分,Z=4.61,P<0.01];每周工作时间≤40、41 ~50、51 ~59和≥60 h者工作满意感评分分别为(39.86±8.25)、(39.23±8.20)、(38.68 ±8.44)和(37.01 ±8.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06,P<0.01).相关分析表明,工作满意感与技术利用程度(r=0.26,P<0.01)、决定自由度(r=0.32,P<0.01)、回报(r=0.60,P<0.01)、正性情绪(r=0.45 P<0.01)、上级支持(r=0.49,P<0.01)和应对策略(r=0.16,P<0.01)呈正相关,与外在付出(r=-0.33,P<0.01)、心理需求(r=-0.34,P<0.01)、躯体需求(r=-0.30,P<0.01)、负性情绪(r=-0.41,P<0.01)和抑郁症状(r=-0.44,P<0.01)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低回报者发生工作不满意感的风险是高回报者的3.44倍(OR =3.44,95% CI:2.95 ~4.01),低正性情感、高负性情感和低社会支持者发生工作不满意感的风险是高正性情感、低负性情感和高社会支持者的2.42、2.28、2.25倍,0R(95%CI)值分别为2.42(2.09 ~2.82)、2.28(1.95~2.66)和2.25(1.94 ~2.62).结论 职业紧张、个体特征、健康状态、工作班制和工作时间等均影响工人的工作满意感,提高职业回报、增加上级的支持和减少负性情感是增加工作满意感的主要措施.

1725 条记录 6/87 页 « 12345678...868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