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理论内涵--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浅析之一

    作者:李军;李妍;卞金玲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石学敏院士1972年设立的治疗中风病的大法.历经三十余年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已经形成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主的中风病综合诊疗体系.该体系充分得到业内专家的肯定,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重点科研成果推广项目之一.国内外数十家医疗机构广泛应用,为中风病患者创造了更优越的治疗方案.认真总结,深入探讨石学敏院士设立"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理论内涵,为中医针灸临床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醒脑开窍 针灸 刺法
  • "醒脑开窍"针法特色刍议

    作者:刘涛;韩景献

    通过对"醒脑开窍"针法四大特色:即病机认识的深刻性;选穴处方的独创性;施术操作的规范性;临床疗效的显著性的介绍,提示该针法是治疗中风病行之有效的方法.

  • 腹三针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后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作者:熊嘉玮;李浩;倪娜

    目的 观察腹三针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脑梗死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试验组采用腹三针[气海、水道(双)]结合醒脑开窍法(水沟、内关、三阴交),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中极、气海、肾俞、膀胱俞)结合醒脑开窍法(水沟、内关、三阴交).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膀胱大容积、残尿量、ICIQ-SF评分变化,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膀胱大容积、残尿量、ICIQ-SF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膀胱大容积、残尿量、ICIQ-SF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腹三针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后尿失禁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结合醒脑开窍法.

  •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出血性中风介入时机的临床研究

    作者:朱崇田;石娜;石学敏

    目的 比较不同时间介入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探讨针刺介入治疗的佳时机.方法 将96例出血性中风患者按病程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24例.A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B组、C组和D组在A组基础上均采用醒脑开窍针法进行治疗,其中B组患者病程为3~7 d,C组为8~14 d,D组为15~21 d.观察各组治疗前及治疗14、28 d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ADL评分)及中医症状、体征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4组治疗28 d后NIHSS评分、ADL评分及中医症状、体征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28 d后NIHSS评分、ADL评分及中医症状、体征评分与A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C组和D组治疗14、28 d后NIHSS评分与A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B组治疗28 d后NIHSS评分与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14、28 d后中医症状、体征评分与A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醒脑开窍针法是一种治疗出血性中风的有效方法,且越早介入,患者预后越好.

  • 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烧山火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舒娅;李晶;远慧茹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烧山火针法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后肢体麻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烧山火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感觉功能及运动功能(简式Fugl-Meyer量表)、神经功能缺失情况(NIHSS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1、2个疗程后Fugl-Meyer量表各项评分(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关节活动度及关节疼痛度)、NIHSS 评分及 BI 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Fugl-Meyer量表各项评分、NIHSS评分及BI评分与同组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感觉功能评分和关节疼痛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烧山火是一种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的有效方法。

  • 醒脑开窍针法配合雷火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

    作者:方芳;陈秀华;石尧;薛道金;郭丽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配合雷火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9例。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配合雷火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养血清脑颗粒治疗。两组分别采用多普勒脑血流超声检测仪观察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1.5%和96.2%,对照组分别为34.5%和89.7%,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椎动脉VS、VD及基底动脉VS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基底动脉VS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 VS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配合雷火灸是一种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有效方法。

  •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

    作者:曹锐;杨进;高淑红

    目的 观察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对照组口服尼麦角林治疗,运用长谷川痴呆修订量表(HDS)测评.结果 治疗组显效8例,有效23例,无效9例,恶化0例,总有效率为77.5%;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19例,无效16例,恶化3例,总有效率为5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提高HDS评分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确切.

  • 醒脑开窍针刺与巴曲酶治疗脑梗死疗效及炎症细胞因子检测

    作者:曹改杰

    目的 观察醒脑开窍针刺与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炎症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方法 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药物组(巴曲酶)40例,针药组(醒脑开窍联合巴曲酶)40例,另以同期体检正常、年龄相配30例为对照组.比较药物组和针药组患者0d、15 d、3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变化,并观察治疗前后MRI变化.结果 治疗前药物组和针药组TNF-α和CRP水平、IL-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药物组比较,针药组NIHSS、MRS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TNF-α及CRP水平、IL-6均有所下降,针药组15 d及30 d两种细胞因子水平低于药物组(P<0.05,P<0.01),接近对照组水平;与药物组比较,针药组治疗后平均缺血面积较小(P<0.05).结论 醒脑开窍针刺联合巴曲酶治疗可降低急性脑梗死TNF-α及CRP和IL-6水平,有效控制缺血面积的扩大,改善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

  • 不同时相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及其对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

    作者:尹丽丽

    目的 观察不同时相进行醒脑开窍针刺治疗对脑梗死患者恢复及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脑梗死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分为急性期治疗组、恢复期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急性期治疗组于发病开始即行针刺治疗,恢复期治疗组于发病14d后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则不行针刺治疗.3组患者均于发病时及发病1个月时测定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量表).结果 3组治疗后血清Hcy水平及NIHS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治疗组、恢复期治疗组治疗后血清Hcy水平及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治疗组治疗后血清Hcy水平及NIHSS评分与恢复期治疗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治疗可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血Hcy水平,且不同时间点针刺有差异,早期治疗效果更明显.

  • 醒脑开窍法治疗假性延髓麻痹疗效观察

    作者:罗平;张淑忆

    目的 探寻治疗假性延髓麻痹的治疗方法.方法 运用醒脑开窍配合项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123例,与单纯常规输液治疗组治疗123例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与体征积分值均有明显好转(P<0.01).洼田氏饮水试验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评价拔胃管的天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醒脑开窍配合项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有比较好的疗效.

  •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持续植物状态疗效观察

    作者:朱崇田;石娜

    目的 观察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PVS)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24例PV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在药物对症处理的基础上,对照组同时配合普通针刺法,治疗组则配合醒脑开窍针法.共治疗6个月,采用PVS疗效评分标准进行疗效判断.结果 对照组基本痊愈1例,明显好转2例,好转8例,无效1例;治疗组基本痊愈2例,明显好转5例,好转4例,无效1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VS评分差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醒脑开窍针法对于持续性植物状态的治疗具有显著疗效.

  • 针刺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宁晖;张晓震;李敬仁;张秀丽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PVS)的疗效.方法对50例PVS患者运用针灸催醒及脑复苏后的系列症状对症治疗.结果与结论针灸治疗PVS总有效率为82%.疗效与病程有很大关系,病程越长,有效率愈低;治疗在11~15个疗程者效果佳,短疗程的治疗意义不大.

  • 针刺治疗缓解期多发性硬化症24例

    作者:隋瑞峤;邹伟

    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为主要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的部位为脑室周围白质、视神经、脊髓、脑干和小脑。其主要临床特点为症状体征的空间多发性和病程的时间多发性。笔者跟随邹伟导师实习期间,以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四肢阳经取穴治疗缓解期多发性硬化症患者24例,现报道如下。

  • 针刺治疗进行性脊肌萎缩1例

    作者:吕琦;张春红;李军

    患者,男,69岁.2012年6月18日就诊.四肢无力12年,近日加重,伴声音嘶哑月余.患者于2000年1月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四肢、颈项无力伴语言不清,就诊于天津第二中心医院,颅脑CT示未见出血,考虑脑梗死,经治疗数月后症状无改善.遂转至我院针灸科,由李军教授收入院.查双侧指间肌、大鱼际肌、小鱼际肌、岗上肌萎缩,肌电图示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疾病,予针灸为主对症治疗.患者病情好转后出院,偶因季节变更,症状时有加重,间断行针刺治疗,病情平稳.2012年5月患者四肢无力较前加重,出现声音嘶哑,于我院住院治疗后转至门诊.

  • 醒脑开窍针法加鬼穴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致躁狂症1例

    作者:陈琳;李澎

    患者,男,53岁,工人,于2011年6月底初诊.精神烦躁焦虑伴失眠8d.家属诉患者于20 d前在家洗澡时因一氧化碳中毒晕倒,幸好及时发现,送到总医院急诊科,当时意识丧失、瞳孔缩小、呼吸急促、口唇呈樱桃红色、多汗及脉速等,通过吸氧、脱水降颅压、促进脑细胞代谢、控制感染等措施脱离生命危险,住院10d后出现精神亢奋、失眠烦躁、坐卧不宁、不断乱喊乱叫、面无表情、四肢躁动等症状,予安定和氯丙嗪治疗1星期,疗效不佳,故转我院针灸科住院治疗.

  •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1例

    作者:石力;韩艾

    患者,男,67岁,主因"四肢活动不利2年"于2008年3月21日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下肢无力,病情进行性加重,逐渐出现四肢无力,肌肉萎缩,肌束振颤.2007年11月30日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行肌电图检查提示神经源性损害.患者四肢活动不利,右侧为著.右手精细动作差,患者不能自行由坐位站起,在搀扶下可步行数步.右上肢臂肌、前臂肌,大、小鱼际部手肌,骨间背侧肌广泛萎缩.右下肢股四头肌、腓肠肌萎缩明显.左侧肢体肌肉萎缩不明显.四肢肌肉有明显肌束振颤,肌张力减低.无括约肌障碍,无感觉异常和感觉障碍.左上肢肌力Ⅳ级,右上肢肌力近端Ⅱ-级,远端Ⅲ级,左下肢肌力Ⅳ级,右下肢肌力Ⅱ+级.

  • 醒脑开窍针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及血清IL-1β含量的影响

    作者:郭永明;梁宪如;杜元灏;郭永铁;石学敏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及血清IL-1β含量的影响.方法以热凝法阻断一侧大脑中动脉造成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采用放免法测定大鼠脑组织及血清IL-1β含量.结果脑缺血后3-48 h,脑组织IL-1β含量均较正常组和同时段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1),6 h达高峰;针刺治疗后,6 h到48 h脑组织IL-1β含量较同时段缺血组显著降低(P<0.01),但仍明显高于同时段假手术组和正常组(P<0.01或P<0.05).各组动物血清IL-1β含量无明显改变.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能抑制缺血区脑组织IL-1β的合成和分泌,从而减轻由IL-1β引发的一系列脑缺血损害,发挥脑保护作用.

  • "醒脑开窍"针法规范方

    作者:

    关键词: 醒脑开窍 针法
  • "鬼手神针"缘敏学——石学敏院士的治学之路

    作者:王广军;石涛

    石学敏院士是国内外著名的针灸学专家,早年勤奋好学,热衷体育锻炼,成绩优异.曾参加援非医疗,应用针灸技术为大量国际友人解除病痛,为针灸学赢得了国际声誉.在担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期间,学术和管理并重,为医院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促进了天津针灸学的发展,丰富了中医医院管理经验,为其他中医医院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

  • 安宫牛黄丸及重金属组分对内毒素脑损伤大鼠脑电图的影响

    作者:朱坤杰;孙建宁;张硕峰;冯淑怡

    目的:评估朱砂雄黄在安宫牛黄丸"醒脑开窍"中所发挥的作用,为安宫牛黄丸组方的合理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药物定量脑电图的方法,以内毒素尾静脉注射复制内毒素脑损伤模型,观察含与不含朱砂雄黄的安宫牛黄丸及朱砂、雄黄对内毒素致脑损伤脑电图δ波、β波功率及相对功率的影响.结果:内毒素可使大鼠脑电图的慢波(δ波)功率和相对功率增加,而快波(β波)功率和相对功率降低.几种药物均可降低内毒素(LPS)脑损伤大鼠脑电δ波功率和相对功率;全方、朱砂雄黄、单雄黄可提高13波的功率和相对功率,朱砂可提高β波相对功率,简方的作用不明显.结论:全方对内毒素脑损伤脑电图有明显的脑电激活作用,朱砂雄黄及单独朱砂、雄黄和全方的作用相似,推测朱砂雄黄可能是安宫牛黄丸醒脑开窍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

362 条记录 11/19 页 « 12...891011121314...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