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EB病毒相关性肿瘤疾病

    作者:肖智辉;文飞球

    EB病毒(EBV)是一种能诱发肿瘤的疱疹病毒.近年来,有关EBV在人体内生存的机制、感染后的免疫调控、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等方面均有了新的认识.现就近年来EBV相关性肿瘤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介绍.

  • EBV抗原特异性T细胞体外抗淋巴瘤细胞机制研究

    作者:应志涛;王亚栋;宋玉琴;王小沛;郑文;林宁晶;涂梅峰;谢彦;平凌燕;张晨;刘卫平;邓丽娟;朱军

    目的 Epstein-Barr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在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EBV相关淋巴瘤预后较差,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面临挑战.本研究旨在体外培养获得EBV抗原特异性T细胞,检测其功能及体外抗肿瘤能力.方法 采集2015-02-22-2016-05-01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10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分离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体外培养获得EBV抗原特异性T细胞.检测特异性T细胞比例,测定EBV抗原特异性T细胞对自体淋巴母细胞系(lymphoblastoid cell lines,LCL)杀伤作用以及对来自EB病毒潜伏膜蛋白1(Epstein-Barr virus latent membrane protein1,LMP1)、LMP2和EB病毒核抗原1(Epstein-Barr virus nuclear antigen,EBNA1)不同部位肽段的反应性.结果 采集10例EBV阳性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体外培养发现随时间延长,抗原特异性T细胞比例升高.培养2周后的EBV抗原特异性T细胞,在再次遭遇抗原后,效应细胞比例可以达到(6.837±1.031)%,与阴性对照(1.447±0.566)%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22,P=0.001.EBV抗原特异性T细胞可以识别已经证实的LMP2表位.抗原特异性T细胞中同时含有EBV抗原反应性CD4和CD8细胞.体外杀伤试验证实,EBV抗原特异性T细胞能够杀伤患者自体来源的EBV病毒转化的B细胞产生淋巴母细胞细胞系(lymphoblastoid cell lines,LCL),但对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不相合的异体LCL却不具备杀伤活性,即具有HLA限制性.结论 EBV抗原特异性T细胞有可能用于治疗EBV相关淋巴瘤,为后续开展相关体内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乳腺癌患者中人乳头瘤病毒16和 Epstein-Barr病毒感染的初步研究

    作者:贺晨阳;王廷;吕勇刚;张聚良;李永平;赵戈;马福成;刘家云;陈江浩;王岭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16(HPV16)和Epstein-Barr病毒(EBV)在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及乳腺良性病变中的表达。方法采用PCR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90例不同病理类型的乳腺癌(40例浸润性导管癌、30例浸润性小叶癌,20例原位癌)、20例乳腺纤维瘤以及10例乳腺正常组织标本HPV16的E6基因位点和EBV的内部重复序列BamHIW区域进行扩增,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上述标本进行HPV16和EBV潜在膜蛋白( LMP-1)染色,以判断标本是否有HPV16及EBV感染,计算病毒检出率。比较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的病毒检出率及比较PCR、免疫组织化学两种方法对乳腺组织标本病毒感染的检出率有无差异采用χ2检验。不同病理类型的乳腺癌标本中HPV16及EBV阳性细胞率的比较选用方差分析以及Bonferroni两两比较。结果 PCR结果显示:HPV16病毒检出率在乳腺癌标本为44.44%(40/90),乳腺纤维瘤标本为5%(1/20),正常乳腺组织为0;EBV的病毒检出率在乳腺癌标本中为43.33%(39/90),乳腺纤维瘤标本及正常乳腺组织均为0。在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中,HPV16和 EBV 的病毒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238,P=0.539;χ2=1.867,P=0.39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HPV16病毒检出率在乳腺癌标本为42.22%(38/90),乳腺纤维瘤标本为5%(1/20),正常乳腺组织为0;EBV病毒检出率在乳腺癌标本为42.22%(38/90),乳腺纤维瘤标本及正常乳腺组织均为0。有HPV16病毒感染的乳腺癌组织标本中,HPV16阳性细胞率在浸润性导管癌为(29.78±0.38)%,浸润性小叶癌为(28.31±0.53)%,原位癌为(51.83±0.65)%,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7.779,P=0.000);有 EBV 病毒感染的乳腺癌组织标本中,EBV 阳性细胞率分别为(29.73±0.51)%、(28.14±0.65)%及(51.11±0.68)%,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7.771,P=0.000);原位癌标本中,HPV16和EBV的阳性细胞率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病理类型的乳腺癌( P均=0.000)。两种方法对乳腺癌标本 HPV16及 EBV 的检出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090, P=0.764;χ2=0.023,P=0.880)。结论 HPV16和EBV两种病毒的感染与乳腺癌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关系,其感染程度可能与乳腺癌的病理类型有关。

  • 联合检测EBNA1-IgA和EA-IgG在鼻咽癌血清学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张昌卿;宗永生;孙韵;张玉;林素暇;叶永照;冯凯涛;梁英杰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EBNA1-IgA和EA-IgG在鼻咽癌血清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56例未经治疗的鼻咽癌患者和58例健康成年人血清,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EBNA1-IgA和EA-IgG, 比较其单独或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正确率和优势比.结果 EBNA1-IgA的灵敏度(91.07%)高于EA-IgG(87.50%),EA-IgG的特异度(87.93%)高于EBNA1-IgA(84.48%).二者联合检测的特异度为94.83%,阳性预测值为0.9375,阳性似然比为15.5435,优势比为75.0000.45例EBNA1-IgA阳性的鼻咽癌患者与EA-IgG阳性结果相吻合;5例EBNA1-IgA阴性的鼻咽癌患者中,有4例 EA-IgG阳性;7例EA-IgG阴性的鼻咽癌患者中,有6例EBNA1-IgA阳性.结论 EBNA1-IgA和 EA-IgG在血清学检测中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二者联合检测有互补作用,可提高鼻咽癌血清学诊断的可靠性.大多数鼻咽癌患者为EBNA1-IgA 和EA-IgG双阳性.

  • 提高EB病毒血清学在诊断鼻咽癌中的效益

    作者:张昌卿;宗永生;黄宝珍;孙韵;叶永照;冯凯涛;李经略;张锋

    目的探讨同时应用VCA-IgA、EA-IgA 和EA-IgG三项检测在血清学诊断鼻咽癌中的效益.方法收集266例未经治疗的鼻咽癌患者和347例健康成人的血清.用免疫酶法检测VCA-IgA,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替代免疫酶法检测EA-IgA 和EA-IgG抗体.应用新的统计学方法来评估这三项检测的不同优势比. 结果同时应用VCA-IgA、EA-IgG和 EA-IgA三项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11%和97.41%, 高于这三项检测的单独应用 (VCA-IgA为90.60%和94.52%, EA-IgG为93.98%和93.66,EA -IgA为89.84%和88.18%).再者,VCA-IgA、EA-IgG和 EA-IgA三项检测均呈阳性者的优势比(1 912.5) 远远高于其中两项检测呈阳性者(VCA-IgA和EA-IgG为27.903 2;EA-IgG 和EA-IgA为11.169 0;VCA-IgA和EA-IgA为8.032 8),而两项检测阳性的优势比又高于单个检测阳性者(VCA-IgA为0.121 4;EA-IgG为0.170 5;EA-IgA为0.048 8). 结论 ELISA法较免疫酶法更能确切反映血清中EB病毒早期抗原的抗体水平.VCA-IgA、EA-IgG 和EA-IgA的联合应用能显著提高灵敏度和特异度,明显增高检测阳性的优势比,因此,能有效地提高EB病毒血清学在诊断鼻咽癌时的效益.

  • Epstein-Barr病毒感染及其相关皮肤病

    作者:徐子刚

    Epstein-Barr (EB)病毒的原发感染在儿童期多无症状或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原发感染后,EB病毒进入潜伏感染状态,而潜伏感染常与恶性肿瘤相关.部分患儿原发感染后出现慢性活动性感染.该文从EB病毒的致肿瘤性、感染过程、EB病毒感染引起的相关性皮肤病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着重阐述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与牛痘样水疱病的关系.

  • 种痘水疱病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1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宋清华;谭燕红;李春婷;姜丽;路雪艳;张春雷

    目的 报告1例种痘水疱病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HV-like CTCL)患者并复习该病临床、组织病理、分子生物学及治疗和预后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分析1例HV-like CTCL患者的临床病理、实验室检查及治疗预后特点,并复习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 该患者表现为全身丘疹、丘疱疹、坏死、溃疡、结痂和痘疮样瘢痕等多形性皮疹,并伴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组织病理示真皮全层及脂肪小叶间隔密集的淋巴细胞浸润,细胞有异型性;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表达CD2、CD3、CD8、TIAI、GramB,CD20,CD30,CD56阴性.皮损基因重排示TCR-δ(+).原位杂交检测Epstein-Barr(EB)病毒(+).患者经干扰素治疗病情缓解.结论 HV-like CTCL临床表现特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及分子生物学手段确诊.目前该病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案,其预后与患病年龄、发病诱因(如血液EB病毒滴度、亚型和基因变异)及治疗等多种因素相关.

  • 乙型肝炎患者EBV转化B淋巴母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特点

    作者:周福元;隋礼丽;骆抗先;侯金林

    为研究乙型肝炎患者EBV转化的B淋巴母细胞系的特征,并为进一步研究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奠定基础.采用丁酸钠诱导B95-8细胞产生高滴度EBV,并感染A(ATL比正常升高2倍)、B(ATL正常)两组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结果表明,EBV感染后4~8周,建立了19例乙型肝炎患者的永生化B淋巴母细胞系,A组患者的B细胞形成集落的时间明显晚于B组2~3周;细胞系冻存复苏后,活性良好:分别有88.34%和37.48%的永生化B细胞膜上表达CD19和CD20;永生化的B细胞中检测不到HBV DNA.提示乙型肝炎患者永生化B淋巴母细胞系的建立时间与患者免疫状态有关;B细胞永生化后,HBV DNA不能在细胞内持续存在,并终丢失.

  • HIV感染者HAART后EBV变化的研究

    作者:王传中;陈媛媛;何云

    目的 了解河南地区HIV感染者EBV再活化的基本状况,以及接受HAART对HIV感染者EBV再活化的影响.方法 应用巢式PCR技术检测73例(HIV感染组)HIV感染者及80例健康人(健康对照组)PBMCs中EBV DNA片段.检测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血浆HIV RNA含量.结果 ①HIV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PBMCs中EBV DNA检出的频率分别是26/73(35.6%)和4/80(5.0%).HIV感染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χ2=22.698,P<0.01).②将73例HIV感染者,根据HAART后血浆HIV RNA含量进行分组:A组:HIV RNA含量>1000 copies/ml;B组:HIV RNA含量小于低栓出限.A组和B组患者PBMCs中EBV DNA检出的频率分别是15/25(60.0%)和11/48(22.9%).A组显著高于B组.(χ2=9.858,P=0.002<0.05).③比较A组和B组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平均值:A组:(147.32±118.58)cell/μl,B组:(231.56±109.79)cell/μl,A组显著低于B组(t=3.024,P=0.003<0.05).结论 HIV感染者EBV再活化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接受有效的HAART治疗的HIV感染者EBV再活化明显降低,这种降低可能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高有关.

  • 儿童Epstein-Barr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金颖康;谢正德;杜忠东;杨双;申昆玲

    目的 总结儿童Epstein-Barr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pstein-Barr virus 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EBV-HLH)的临床特征,探讨其预后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5年北京儿童医院78例EBV-HLH病人的临床病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和预后等,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法.结果 EBV-HLH的发病年龄高峰在1~2岁,大部分(70.5%)患者血清EBV核抗原EBNA-IgG阳性.总死亡率为56.7%,其中死亡病人中有12例(30.8%)死于诊断后2月内,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未接受化疗(P=0.002)、发病到诊断时间超过4周(P=0.004),白蛋白水平小于20 g/L(P=0.045)与死亡密切相关.结论 EBV-HLH在儿童中死亡率高、预后差,早期诊断、早期化疗可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同时需积极治疗出血性疾病以减少早期死亡.

  • 血浆/血清中EB病毒DNA的检测: 一个对诊断鼻咽癌有价值的血清学指标

    作者:买世娟;宗永生;张敏;钟碧玲;林素暇

    目的比较血浆/血清中的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DNA检出率在健康成人和鼻咽癌患者之间的差别,评价其在鼻咽癌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从58例健康成人和66例未经治疗的鼻咽癌患者获取血浆和血清标本,用巢式PCR法检测EB病毒W片段.用免疫酶标法检测IgA/VCA滴度.结果鼻咽癌患者血浆/血清EB病毒DNA检出率为84.85%,明显高于健康人(10.34%).血浆/血清EB病毒 DNA检测方法的敏感度(0.8485)高于IgA/VCA(1∶40)检测(0.8030),特异度相同(均为0.8966).血浆/血清EB病毒 DNA和IgA/VCA(1∶40)双阳性的正确率(0.8387)、阳性实验预测值(0.9792)和优势比(141.0)比单独血浆/血清EB病毒 DNA阳性(分别为0.5242,0.7333 和1.1423)或IgA/VCA 阳性者(分别为0.4839, 0.5385和1.0480)高.结论用巢式PCR方法检测血浆/血清中EB病毒DNA是诊断鼻咽癌有价值的指标之一.

  • 不同牙周状态患者龈下标本中EB病毒感染率及其与牙周病变程度的关系

    作者:吴燕岷;陈莉丽;严杰;孙伟莲;谷志远

    目的了解慢性牙周炎(CP)龈下标本中不同基因型EB病毒(EBV)的感染率及其与CP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EBV-1和EBV-2特异引物的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分别检测65例CP患者、65例牙龈炎患者和24例牙周健康者龈下标本中的EBV-1和EBV-2.采用内切酶Afa Ⅰ和Stu Ⅰ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进一步鉴定扩增产物.以牙周附着丧失和牙龈指数为观察指标,分析EBV感染与否及EBV-1或EBV-2感染与牙周炎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所建立的nPCR 可检测出0.01 ng的EBV-1 DNA,所有标本两次nPCR检测结果均相同.497 bp的EBV-1扩增产物用Afa Ⅰ酶切后均可分为355 bp和142 bp两个片段,165 bp的EBV-2扩增产物用Stu Ⅰ酶切后均可分为118 bp和47 bp两个片段.在CP、牙龈炎和牙周健康者标本中,EBV-1阳性率分别为28.5%(74/260)、16.9%(44/260)和14.6%(14/96),EBV-2分别为8.1%(21/260)、3.1%(8/260)和0,无一例标本中同时检出EBV-1和EBV-2,EBV总阳性率分别为36.5%(95/260)、20.0%(52/260)和14.6%(14/96).EBV-1、EBV-2阳性率和EBV总阳性率在CP标本中均高于牙龈炎标本(P<0.05)和正常龈沟标本(P<0.01),但在牙龈炎与正常龈沟标本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牙周炎患者EBV感染与否及EBV-1或EBV-2感染与附着丧失和牙龈指数有何关联.结论 EBV-1和EBV-2感染均与CP密切相关.EBV感染与牙周炎严重程度无直接关系.

  • EB病毒感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研究

    作者:郝邯生;王碗朋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Epstein-Barr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DNA拷贝量,探讨EBV感染与SLE之间的关系以及预防和治疗SLE的新途径.[方法]收集确诊SLE患者60例(49例为活动期,11例为稳定期)及健康对照32例,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两组PBMCs中EBV DNA载量,同时分析60例SLE患者的部分临床化验指标与EBV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SLE患者组与对照组PBMCs中EBV DNA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X2=4.217,P=0.040);SLE活动期与稳定期患者PBMCs中EBV DNA检出率没有统计学差异(X2=0.000,P=1.000).SLE患者中测出EBV DNA者,其病毒载量与SLE疾病活动评分(SLEDAI)之间的相关性没有统计学意义(r=0.332,P:0.267).SLE患者根据检出EBV DNA与否分组后,两组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6.314,P=0.012).[结论]EBV感染与SLE相关;EBV感染可能参与SLE发病;EBV感染与SLE患者肝功能损害相关.

  • 人免疫球蛋白治疗Epstein-Barr病毒感染患儿的疗效观察

    作者:彭红霞;王艳格;娄营;牛凤英

    目的 探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Epstein-Barr病毒感染的效果.方法 本组Epstein-Barr病毒感染患儿共96例,均为某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将患儿按照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阿糖腺苷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2%,对照组为84.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体温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例出现寒颤,对症处理后,症状恢复,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IL-8、CRP以及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结论 人免疫球蛋白治疗Epstein-Barr病毒感染抗炎效果显著,有助于促进患儿症状快速改善,提高了治疗效果.

  • 肺癌患者咽部和癌组织中EB病毒感染情况及其关系

    作者:冯欣姝;敖亚洲;薛承岩;张旭;辛国华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咽部分泌物、癌组织中EB病毒感染情况与肺癌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技术对采自30例进展期肺癌患者的咽部分泌物及新鲜肺癌组织标本进行EB病毒检测.结果:肺癌患者咽部分泌物EB病毒感染率低,差异无显著性(P>0.05);癌组织中EB病毒感染率为43.3%;不同病理类型肺癌EB病毒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肺癌患者咽部分泌物及癌组织EB病毒感染率之间无相关性.结论:进展期肺癌患者咽部EB病毒感染无临床意义;肺癌患者癌组织中EB病毒感染存在增高现象,EB病毒长期感染与肺癌关系密切.

  • 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死亡病例分析

    作者:陈兰勤;刘春艳;谢正德;申昆玲

    目的 探讨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pstein-Barr virus associated hemophagocyric lymphohistiocytosis,EBV-HLH)的主要死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3年6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103例EBV-HLH患儿临床资料,并对其转归进行随访.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失访13例.随访成功的90例患儿中,存活32例,死亡58例,病死率为64.4%.其中未进行化疗的36例患儿病死率高达87.8%,其中33例在诊断后2个月内死亡;接受化疗患儿(化疗组)的病死率为44.9%.化疗组8例诊断后早期死亡病例,其中7例发生重症感染;6例发生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7例发生脏器功能衰竭.14例晚期死亡病例中,9例患儿在化疗后病情持续不缓解并终死亡;4倒在停药后出现复发而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较存活组惠儿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更低,而乳酸脱氢酶更高(P1=0.033、P2=0.005,均<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诊断时间大于4周、未进行化疗及低纤维蛋白原均为与EBV-HLH患儿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其死亡危险度分别为3.436、11.09和1.866.结论 儿童EBV-HLH预后差、病死率高.重症感染、凝血功能障碍及脏器功能衰竭是早期死亡主要原因;持续疾病活动及复发为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发病-诊断时间大于4周、未进行化疗及低纤维蛋白原水平为与EBV-HLH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

  • EB病毒核酸测定在儿童EB病毒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郑炜琨;何时军;李素华

    目的 探讨Epstein-Barr病毒(EB病毒)核酸(DNA)测定在儿童EB病毒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临床纳入可疑EB病毒感染患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以及健康儿童3组.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 EB病毒DNA扩增办法对3组儿童的EB病毒DNA及载量进行检测.结果 可疑EB病毒感染患儿中,EB病毒DNA阳性率(病毒载量≥500拷贝/ml)为24.08%(124/515),IM患儿阳性率为74.67% (56/75),健康儿童阳性率为5.00% (1/20),3组EB病毒DNA阳性率比较差异均统计学意义(x2=79.027,P<0.05).EB病毒DNA阳性载量高为4.56:× 106拷贝/ml,低为4.31×102拷贝/ml.阳性疾病主要诊断以支气管炎、肺炎以及病毒性脑炎多见,分别占21.77%、22.58%、16.94%;阳性疾病次要诊断以心肌损伤、合并支原体感染以及贫血多见,分别占50.81%、36.29%、33.06%.健康组儿童1、2、3、4周EB病毒DNA载量分别为(0.4±0.09)、(0.37 ±0.08)、(0.42±0.10)、(0.38±0.09)×103拷贝/ml;可疑EB病毒感染患儿1、2、3、4周EB病毒DNA载量分别为(4.2±1.3)、(5.3±1.2)、(4.1±1.4)、(3.9±1.2)×104拷贝/ml;IM患儿1、2、3、4周EB病毒DNA载量分别为(5.5±1.2)、(6.3±1.3)、(4.9±1.5)、(4.4±1.2) ×104拷贝/ml.3组患儿各周EB病毒DNA载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3.06、104.30、129.55、158.62,均P<0.05).结论 EB病毒DNA检测有助于诊断儿童EB病毒感染,并提示相关疾病.

  • 黑龙江省儿童EB病毒的感染情况及疾病谱分析

    作者:夏妍;金茜;李兴库;王冬;杜博;张淑云

    目的:研究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的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EBV-DNA水平与疾病谱的相关性,进一步了解黑龙江省儿童EBV感染情况及流行特征.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内科门诊疑似EBV感染收入院的患儿,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PBMC中的EBV-DNA含量,并收集相应临床资料.用X2检验和秩和检验分析不同疾病中EBV-DNA水平的差异和不同EBV-DNA水平疾病谱的分布情况.结果:762例儿童中,EBV-DNA检测阳性329例,检出率为43.1%.在EBV-DNA阳性的患儿中,男性患儿198例,女性患儿131例,不同性别的阳性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82);不同年龄的患儿EBV-DNA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学龄前组高,婴儿组低;EBV-DNA定量值虽然有学龄前组>学龄组>幼儿组>婴儿组的趋势,但是无统计学差异(P=0.337);主要疾病谱所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IM、脑炎、单纯EBV感染和血液系统疾病,其中呼吸系统疾病多40例(42.6%);IM的EBV-DNA含量高1.522e+004(6.55e+001-4.602e+006),并且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其余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EBV-DNA水平不同相关疾病谱亦有差异(P=0.00),同一EBV-DNA水平中每种疾病大于10%病例数分布在(1.00-9.99)e+00l-(1.00-9.99)e+006,IM高主要分布在(1.00-9.99)e+004-(1.00-9.99)e+006之间,其余疾病主要分布在(1.00-9.99)e+001-(1.00-9.99)e+005.结论:黑龙江地区儿童EBV感染率处于较高的水平,EBV-DNA水平高低与疾病谱密切相关.

  • EB病毒BLLF-1基因转染小鼠T细胞淋巴瘤的研究

    作者:邓路瑶;郭长占;徐兰;贺琼;肖雨萌;李爽;孟佳子;王月丹

    目的:研究EBV膜蛋白gp350/220的表达对共刺激分子ICOS的影响以及与T细胞淋巴瘤的关系.方法:繁殖饲养BLLF-1转基因昆明鼠以及正常昆明鼠,观察它们淋巴瘤发病率的差异.取发病的BLLF-1转基因昆明鼠脾脏淋巴细胞,用FITC标记的抗gp350/220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gp350/220是否在该转基因昆明鼠淋巴细胞内表达及其表达部位.对发病转基因昆明鼠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与正常昆明鼠的进行对比分析.用RT-PCR方法检测转基因小鼠共刺激分子ICOS的表达变化.结果:BLLF-1转基因昆明鼠淋巴组织病理性改变与正常昆明鼠有显著差异.免疫荧光检测到该转基因小鼠淋巴细胞表达gp350/220于胞浆和胞膜上,病理学观察发现,发病小鼠淋巴结组织有反应性增生,脾脏淋巴瘤细胞浸润.免疫组化证明为T细胞淋巴瘤,转基因小鼠脾脏、肺脏及肿瘤中ICOS表达显著升高.结论:BLLF-1基因的表达,与该转基因小鼠发生T细胞淋巴瘤有关,并引起共刺激分子ICOS表达的变化,该转基因小鼠的建立,为我们进一步研究BLLF-1基因在T细胞淋巴瘤发病中的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 Epstein-Barr病毒相关 T/NK 细胞淋巴瘤与 B 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作者:谷晓宇;谢彦晖

    Epstein-Barr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是可导致人类感染的淋巴滤泡病毒,感染非常普遍.本研究通过对2013年1月—2016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就诊并确诊为淋巴瘤且伴有 EBV感染的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EBV相关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生存情况.结果显示,49例EBV相关淋巴瘤患者中,18例为B细胞淋巴瘤,31例为T/NK细胞淋巴瘤. EBV相关B细胞淋巴瘤与 T/NK细胞淋巴瘤患者之间白细胞、血小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铁蛋白、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中位随访5 .0个月,49例患者的1个月、6个月、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 84 .4% 、59 .8% 、53 .2% 、40 .3% .结果表明,与EBV相关B细胞淋巴瘤患者相比,EBV相关T/NK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肝功能损伤严重,更易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生存期更短,但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38 条记录 2/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