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L5~S1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例

    作者:高博;翟金帅;王政;任强;曹旭阳;曹参;张隆;李西成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微创理念.文章报告1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L5~S1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 微创内窥镜下经不同入路治疗重度脱出移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蒋毅;左如俊;吴磊;黄承;石岩;宋华伟;王艺伟;李斌

    目的:分析不同入路脊柱内窥镜下治疗重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接受微创内窥镜治疗的68例重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3种不同入路完成手术.其中采用经椎间孔入路45例(A组),经椎板间隙入路15例(B组),经椎弓根入路8例(C组).男43例,女25例;L2,3节段1例,L3,4节段12例,L4,5节段36例,L5S1节段19例;头端移位23例,尾端移位45例;年龄11~77岁,平均(42.29±15.92)岁.术前通过MRI证实诊断,术后复查MRI明确摘除情况.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返回工作岗位时间(术后恢复时间),观察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腿痛视觉疼痛模糊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及JOA(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评分,应用MacNab评价标准评定其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6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18.0±15.9)个月.术后7例(A组3例,B组3例,C组1例)患者出现患肢短暂性感觉异常(痛觉过敏或皮节支配区减退),予以对症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后缓解,末次随访无残留症状.B组1例推挤管道时硬膜撕裂,未予处理,术后无头痛及皮肤窦道等并发症.A、B、C组术前腿痛VAS评分分别为6.93±1.34,6.33±1.23,6.13±1.73,末次随访时分别为0.80±0.87,0.73±0.70,0.38±0.52;JOA评分术前分别为9.09±2.62,9.80±2.31,10.50±2.93,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6.82±1.53,25.93±1.58,26.50±1.51;3组间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的VAS及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3种手术入路在出血量、术后返回工作岗位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时间较短.依据MacNab评价标准评定疗效,优42例,良21例,可5例.结论:微创内窥镜技术可以很好地治疗重度脱出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种不同入路应依据术前患者解剖学特点选择,经椎弓根入路摘除向尾端重度脱出移位髓核直接方便,但对手术技术及设备要求较高.

  • 经皮椎间孔镜两种手术入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作者:伊立;董志坚;王锁良;张培国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中两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0月到2015年2月之间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的67例钙化型椎间盘突出病人,均由同一术者完成手术,其中31例采用经椎板间入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36例采用经椎间孔入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每组病例均评估病人手术前后疼痛程度及直腿抬高角度,所得数据均经统计学处理.结果:经短期随访,两种入路对于病人疼痛症状的减轻均显著,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两种入路对于钙化型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均可行,但是经椎板间入路可以更充分切除钙化灶、分离神经根,进行充分减压.

  • 经皮椎间孔及椎板间联合入路内窥镜下行腰椎管狭窄减压术的初步报告

    作者:蒋毅;吴磊;左如俊;石岩;宋华伟;黄承;王艺伟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及椎板间联合入路内窥镜下减压治疗以腰椎管侧隐窝狭窄为主要表现的混合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6月~2015年1月收治混合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3例,男9例,女4例,平均年龄65±11.6岁(46~86岁),病程4.7±2.9年,患者均有明确腰腿痛病史并伴单侧下肢神经症状及体征,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均小于500m.术前评估行全麻开放手术风险较高,均采用局麻下联合椎间孔及椎板间入路行内窥镜下减压术治疗.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患者疼痛及腰部功能进行评价,应用Nakai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全部手术在局麻下顺利完成,手术时间90~140min,平均107.7±16.4min.术中并发神经根外膜撕裂1例,椎管内出血1例,经对症治疗后无明显后遗症状.平均住院4.7±1.2d(3~7d),平均随访时间19.6±9.0个月(9~40个月).末次随访时腰部及下肢VAS评分由术前的4.6±0.8分和4.7±0.9分降至1.8±0.9分和1.0±0.7分,ODI由术前的(32.7±6.9)%降至(10.5±3.0)%,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应用Nakai评价的优良率为76.9%(优6例,良5例,可2例,差1例).结论:局麻下联合椎间孔及椎板间入路行内窥镜下减压术治疗混合性腰椎管狭窄症安全有效,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对于麻醉风险高的患者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

  • 椎板间隙成形技术在经椎板间入路完全内窥镜下手术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作者:李亚伟;王冰;吕国华;李磊;戴瑜亮;李鹏志;涂志明

    目的:评价椎板间隙成形技术在完全内窥镜(full-endoscopic,FE)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2月~2013年8月,我院应用FE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男60例,女30例;年龄22~68岁,平均41.4±13.3岁.其中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8例(A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2例(B组).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影像学参数、围手术期指标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参照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年以上,平均34.8±4.0个月(25 ~42个月).A组患者FE术中均需进行椎板间隙成形技术预处理骨性椎板窗,而B组患者未行椎板间隙成形技术.两组患者术前椎间盘突出类型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A组患者以肩上型椎间盘突出为主(29/38,76.3%),而B组患者以腋下型椎间盘突出常见(34/52,65.4%).除A组在手术时间明显大于B组外(分别为73.1±9.7min和55.2±7.5min,P<0.05),两组在住院天数、重返工作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良率分别为84.2%和86.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尽管FE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症需术中采用椎板间隙成形技术预处理骨性椎板窗而延长手术时间,但仍可以获得与L5/S1节段一致的良好临床疗效,而且并未增加术后神经损伤和腰椎不稳的发生.

  • 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作者:吴骏;刘伟;王美林;袁贤赟;张源林

    目的 探讨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6例,采用数学随机列表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28例.对照组实施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治疗;治疗组在传统术式的基础上实施正中入路开窗髓核摘除或TLIF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总时间、腰椎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总有效率、手术治疗前后疼痛程度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的改善幅度、围术期不良反应率.结果 治疗组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总时间、腰椎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达到96.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前后疼痛程度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的改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低于对照组的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传统术式的基础上实施正中入路开窗髓核摘除或TLIF手术治疗,可以短时间内改善腰椎生理功能,在大程度上控制疼痛、缩短治疗时间,减少不良反应,从而提升疾病治疗有效率.

  • L5S1椎间盘突出症采用微创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窥镜治疗对改善其疼痛及腰椎功能的作用

    作者:刘赫;彭碧艳;易伟宏;刘东宁;胡广询;王锡三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72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全部患者均采用微创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窥镜治疗.结果术中并没有患者中转开放手术或者改变手术治疗方案;平均手术时间为55.3±1.7min,术中出血量为10.1±0.5ml;术后并没有患者出现出血、脑脊液漏、感染以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患者术后平均卧床时间为5.7±1.1h,平均住院时间为5.1±0.5d.术后全部患者均给予为期6~10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和治疗前相比,术后各随访时间段的腿痛、腰痛VAS评分、ODI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后一次随访时,应用腰椎改良MacNab功能标准来对患者疗效进行判断:33例患者为优,36例患者为良,1例患者为可,临床优良率为95.8%(69/72).在对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时,微创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窥镜治疗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效果,而且能对患者的腰痛、腿痛程度以及腰椎功能进行有效改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联合椎板间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内镜下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

    作者:徐广春;齐新生

    目的 分析联合椎板间与后外侧入路内窥镜下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41例,行联合椎板间与后外侧入路内窥镜下减压治疗,通过手术前后椎管矢状径、盘黄间隙、椎管面积、椎间孔前后径,手术前后NRS评分、ODI指数及JOA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82 ~ 114分钟,平均(91.31 ±10.64)分钟.术中出血130~210 ml,平均(174.38±31.18)ml.1例病人出现下肢放射性麻木,2例病人出现脑脊液漏.随访时间12~ 15周,平均随访(13.37±2.38)周.手术前后NR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管矢状径、盘黄间隙、椎管面积、椎间孔前后径术后分别扩大24.05%、53.99%、45.35%和21.3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椎板间及后外侧入路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可在不影响腰椎稳定性的情况下,扩大腰椎管的有效空间,改善临床症状.

  • 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微创手术效果

    作者:周建华;张昊;菅新民;陈少初;胡亚威;张弦;卢学有;张惠煊

    目的 研究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手术对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10月该院接受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手术治疗的82例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期及随访期的相关资料,比较患者术后神经损伤、硬膜囊撕裂、椎间盘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数量及比例.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1周、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治疗评分(JOA评分),比较患者术前1周、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的功能障碍指数(ODI),记录患者末次随访时在M acnab疗效标准下的评定结果.结果 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损伤4例(4.88%),硬膜囊撕裂6例(7.32%),椎间盘炎2例(2.44%).术前1周VAS评分为(8.41±1.72)分,JOA评分为(13.39±4.55)分;术后1周VAS评分为(2.21±1.35)分,JOA评分为(23.58±3.19)分;术后1个月VAS评分为(1.49±1.14)分,JOA评分为(24.31±3.46)分;术前1周、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各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周患者ODI为(54.37±14.18)%,术后1周为(23.11±4.69)%,术后1个月为(22.69±4.16)%.经改良M acnab标准对患者末次随访的疗效进行评价,疗效为优者64例(78.05%),疗效为良者16例(19.51%),疗效为可者2例(2.43%).结论 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手术对于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具有并发症少、恢复较快、疗效明显等特点,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