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复发性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治疗及预后因素

    作者:曾小君;李达;郝淑煜;吴震;张力伟;张俊廷

    目的 分析复发性岩斜区脑膜瘤(PCM)的预后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复发性PCM病人的临床资料.手术治疗23例(手术组),伽玛刀(gamma knife surgery,GKS)治疗2例(GKS组),保守治疗14例(观察组).手术组和GKS组统称为治疗组.结果 手术组全切8例,近全切8例,部分切除6例,死亡1例.平均随访(70.4±63.3)个月,再次复发7例,死亡22例.全切、近全切及部分切除的无二次复发生存率(second progression/recurrence-free survival,2nd-PFS)分别为88%、67%、40%,其整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88%、63%、33%.治疗组生存时间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全切为预后独立因素.治疗组OS显著优于观察组(P<0.05).结论 复发性PCM应积极治疗,保守观察可致不良预后.在保留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全切肿瘤.

  •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远期并发症和疗效分析

    作者:徐波涛;梁军潮;王伟民;吴鸿勋;覃子衡;宁琼芳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远期并发症和疗效.方法对伽玛刀治疗的3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进行长期随访(5~8年,平均75.7个月),记录其并发症和疼痛缓解情况.结果并发症发生率15.1%;短期随访有效率90.9%,远期有效率75.7%.结论立体定向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远期疗效可靠,并发症较少而且较轻微,可以作为首选的治疗方式.

  •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附923例报告)

    作者:王守森;陈苏;王如密

    目的探讨颅内病变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疗效及科学性.方法应用我院早期设计的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治疗系统和Libinger-Fischer治疗系统治疗颅内病变923例,包括颅内肿瘤、血管瘤和三叉神经痛,并进行随访和分析.结果73.4%病例获得随访,治疗的结果与Leksellγ-刀的有关报道相近,并发症少.结论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疗效确切,剂量规划是其核心技术环节.严格掌握适应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和对整个治疗过程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是确保疗效及降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 伽玛刀治疗颅内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研究

    作者:张金伟;杨立庄;蒋传路;郑永日;胡韶山;葛云龙;付红;杜金荣;雷进;历民

    目的观察伽玛刀治疗颅内肿瘤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探讨伽玛刀治疗的放射生物学效应机制.方法对46例颅内肿瘤伽玛刀照射后的手术标本行光镜、电镜的病理形态学变化观察,并采用S-p法对上述肿瘤标本和10例正常脑组织血管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受照射肿瘤血管的CD34、α-SMA的表达,根据染色强度行对比分析.结果伽玛刀照射后的肿瘤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凝固性坏死,肿瘤间质纤维化,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固缩、脱落,内皮增生,肿瘤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壁普遍出现增厚,管腔闭塞.可伴有炎性细胞浸润或出血.肿瘤的周边区域可观察到早期凋亡细胞.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正常脑组织血管中CD34、α-SMA明显呈阳性,而受照射的肿瘤组织中CD34的反应性明显减少或呈阴性.α-SMA在大多数肿瘤组织中仍呈强阳性反应.结论伽玛刀治疗颅内肿瘤的放射生物学效应机制主要为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效应与血管效应的双重作用;伽玛刀照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在伽玛刀治疗中起到一定作用.

  • 脑干动静脉畸形的伽玛刀治疗

    作者:王馨

    颅内动静脉畸形是颅内常见血管畸形疾病.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是脑干动静脉畸形的一线治疗,其他治疗手段包括以伽玛刀为代表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因其病变位置的特殊性,以及潜在严重、甚至致命手术并发症给显微外科切除带来较大困难.伽玛刀因其理想的畸形血管闭塞率及相对较低的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使其在治疗脑干动静脉畸形方面得到较广泛应用.

  • PET引导放射外科治疗多致痫灶性癫痫

    作者:杨开军;武华坪;王克万;漆松涛

    目的探讨放射外科治疗多致痫灶性顽固性癫痫中放射靶区确定的方法.方法69例PET显像提示多致痫灶的病人,行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治疗.A组,21例,靶区为PET提示的致痫灶;B组,48例,靶区包括PET提示的致痫灶和可疑致痫灶.随访3~16个月.结果两组病例在3个时间点上均观察到癫痫发作频率较前明显降低,但B组的发作频率明显低于A组.疗效Ⅰ-Ⅱ级病人的比例,B组(48.6%)高于A组(33.3%);疗效Ⅴ-Ⅵ级病人的比例,A组(22.2%)高于B组(14.3%).所有病例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PET引导放射外科治疗顽固性癫痫,具有较高的有效率.难以鉴别PET显像中的假阳性病灶;放射外科靶区似乎应包括PET提示的所有病灶,才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放射外科 癫痫 PET 靶区
  • 伽玛刀治疗脑膜瘤148例临床分析

    作者:傅相平;吴鸿勋;梁军潮;李林;王伟民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脑膜瘤的临床疗效及相关问题的临床分析.方法在Leksell 2300B型伽玛刀上完成对220例脑膜瘤病人的放射治疗,取得随访病例148例,术前卡诺斯基评分87%(40%~100%).结果显效8例(5.4%),有效123例(85.1%),无变化12例(8.1%),进展或死亡5例(3.4%),卡诺斯基评分92%(55%~100%).结论伽玛刀治疗脑膜瘤仍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应选择合适病例,掌握好肿瘤大小与周边剂量的关系.

  •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松果体区肿瘤12例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赵贤军;张永权;刘文力

    松果体区肿瘤位置深在,瘤周有很多重要结构,手术难于全切,并发症较多,并有一定手术死亡率.目前多采用手术联合普通放、化疗的综合治疗,但复发率高,部分易于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种植性转移.

  • 垂体腺瘤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

    作者:潘力;张南

    目的评价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垂体瘤在控制肿瘤生长和改善内分泌异常方面的作用和疗效.方法 1993~1997年,共有469例垂体瘤在我院接受伽玛刀治疗,其中74例被诊断为分泌型垂体瘤.详细叙述有关操作要点和治疗参数.结果386例平均随访34个月,随访中除4例因治疗后垂体体积增大,再次手术切除外,其余均控制生长.结论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垂体腺瘤,即使作为首选治疗,对控制肿瘤生长和改善内分泌异常的作用是安全和有效的.对治疗后影像改变及内分泌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剂量与疗效的关系.并对随访中的并发症结合文献加以讨论.

  • 143例功能性垂体微腺瘤的X-刀治疗分析

    作者:王立根;郭艳;章翔;石梅;宋少军;魏丽春

    背景与目的:长期以来神经外科经蝶入路手术切除是治疗功能性垂体微腺瘤的主要方法之一,近年来由于放射外科技术的发展,给神经外科医生们提供了新的治疗功能性垂体微腺瘤的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 X-刀放射外科技术治疗功能性垂体微腺瘤效果.方法: 1996年 6月至 2001年 6月我们应用 X -刀治疗垂体微腺瘤 143例,其中泌乳素 (prolactin, PRL)腺瘤 73例、生长激素 (grouth hormone, GH)腺瘤 54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drenal conticotropin hormone, ACTH)腺瘤 13例、混合性 (GH+ PRL)腺瘤 3例.所有病例均为单个等中心单次治疗.结果: X-刀治疗后,随访 3~ 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 38.4月.除失访的 31例外,随访到的 112例患者中,显效 78例 (69.7% ),有效 10例 (8.9% ),无变化 19例 (16.8% ),进展 5例 (4.6% ).结论:使用 X-刀放射外科治疗功能性垂体微腺瘤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垂体肿瘤 放射外科
  • 眼内肿瘤X射线放射外科治疗精确度研究

    作者:王云彦;胡立宽;李淑英;鲍修风

    背景与目的:眼内肿瘤 X射线放射外科治疗受眼球旋转的限制,常规定位方法误差极大.本研究探讨用微真空角膜接触眼球固定器固定眼球进行放射外科治疗的精确度.方法:人体头颅模型内特定标记物测定 CT定位的精确度;应用我院研制的微真空角膜接触眼球固定器固定眼球,进行眼内肿瘤 CT扫描和验证扫描,测定眼球固定精确度和靶区定位精确度.结果: CT平均定位误差为 0.65 mm,大误差为 1.09 mm.利用微真空角膜接触眼球固定器固定眼球,精确度为 0.84 mm,大误差为 1.17 mm.眼内肿瘤定位精确度为 0.87 mm,大误差为 1.19 mm.SRS 200治疗的摆位误差为 0.22 mm,大误差为 0.32 mm.总治疗误差为 1.40 mm, 95%置信概率为 2.12 mm.结论 :利用微真空角膜接触眼球固定器进行眼内肿瘤放射外科治疗精确度高,可减少放射外科治疗时眼球旋转所产生的误差.

  • X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颅内转移瘤7例疗效分析

    作者:翁志成;黄民权;吴贵华;吴家阳

    立体放射外科(SRS)以其定位准确,对周围正常的脑组织保护好,可对颅内小体积病灶的单次大量照射,具有精确、靶区边缘剂量陡降的特点,因此对脑转移瘤这种呈膨胀性生长、边缘清楚的肿瘤是非常有效的.脑转移瘤的生物和物理学特征使其成为理想的放射外科靶.现报道我们使用X刀治疗颅内转移瘤7例的情况.

  • 脑深部恶性胶质瘤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治疗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王云彦;鲍修风;李淑英;吴承远

    背景与目的:目前放射外科治疗恶性胶质瘤是否能提高疗效尚有争议,本文总结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治疗脑深部恶性胶质瘤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脑深部恶性胶质瘤58例,肿瘤平均体积1208cm3,放射外科治疗平均处方剂量1942Gy.用Kaplan-Meier曲线和Cox回归分析病人生存期和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随访期间内448%患者肿瘤缩小,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位控制时间15个月,胶质母细胞瘤9个月.1年肿瘤控制率379%,预期生存率793%.2年肿瘤控制率103%,预期生存率206%.Cox回归分析等中心数和肿瘤体积对肿瘤控制有显著影响,而适形指数对生存期有显著影响.如果考虑到肿瘤恶性程度,只有等中心数和肿瘤体积对肿瘤控制时间有显著影响.并发症发生率448%,脑水肿加重中位时间8个月,症状性脑水肿发生率310%.结论: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治疗脑深部恶性胶质瘤,可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延长患者生存期.肿瘤体积对肿瘤控制时间有显著影响,适形指数对预后有显著影响.

  • X-刀治疗听神经鞘瘤11例报告

    作者:潘隆盛;张纪;周定标;王迎选;王所亭;宋学堃

    目的总结X-刀治疗颅内听神经鞘瘤的临床经验,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1例听神经鞘瘤病人进行立体定向X-刀治疗,肿瘤直径为18~30 mm,6例病人既往有手术史,其余5例均以X-刀作为首次治疗.11例病人均以1个等中心照射治疗,肿瘤边缘照射剂量为15~23 Gv(平均18.3 Gv),7例病人治疗前患耳电测听90 dB以上,4例病人残余听力40~70 dB,随访时间51.7个月(33~60个月).结果肿瘤缩小6/11,肿瘤不变4/11,肿瘤体积增大1/11,肿瘤中心失增强效应7/11,实际肿瘤控制率10/11.3/11出现暂时性颅神经麻痹(Ⅴ和Ⅶ),经对症处理3~5个月后症状缓解.1例在X-刀治疗后22个月复查MRI发现无症状的脑颞叶放射性损害.4例残存听力者,2例维持原听力,2例听力逐渐消失.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结论 X-刀治疗听神经鞘瘤是安全有效的,能控制肿瘤生长,降低颅神经损伤率.

  • 放射外科治疗脑星形胶质细胞瘤的病理改变对比研究

    作者:张雷;陈隆益;何永生;谭海斌;徐玉川;董丹丹;杨果;刘卫东;黄光富

    目的观察放射外科治疗后星形胶质细胞瘤的病理、超微结构及肿瘤相关因子Ki-6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 方法收集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1995年11月至2008年7月间行放射外科治疗后手术切除的脑胶质瘤标本25例(治疗组),同期未接受任何放、化疗原发性脑胶质瘤标本25例作为对照组,2组均由术者留取8例戊二醛固定的电镜标本,观察标本常规病理(HE染色)及肿瘤中心、边缘及瘤周2cm范围内水肿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标本Ki-67、VEGF、MVD的表达。 结果 治疗组星形细胞瘤坏死程度与肿瘤级别呈正相关(r=0.649,P=0.001);电镜下放疗组肿瘤细胞的细胞器、微血管、血脑屏障分别在肿瘤的中心、肿瘤边缘、瘤周水肿脑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而对照组胶质瘤细胞器完整;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2组标本Ki-67阳性细胞百分率、VEGF蛋白表达和MVD与肿瘤分级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对照组同级别胶质瘤比较,治疗组Ki-67阳性细胞百分率、MVD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接受放射外科治疗后肿瘤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凋亡、微血管血脑屏障破坏,为胶质瘤个体化综合性治疗提供重要佐证。

  • 放射外科联合替莫唑胺治疗对大鼠垂体腺瘤GH3、MMQ细胞侵袭性及内分泌的影响

    作者:林益光;刘晓民;张志远;王国开;康春生;徐德生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的方式研究放射外科结合替莫唑胺治疗对大鼠垂体腺瘤细胞侵袭性及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体外常规培养的大鼠垂体腺腺瘤GH3、MMQ细胞分为对照组、10Gy放射组、20 Gy放射组、替莫唑胺组、联合治疗组,以边缘剂量为10Gy、20Gy的伽玛刀照射细胞为10Gy、20Gy放射组.将未照射细胞设为对照组,20Gy放射照射后GH3、MMQ细胞继续培养12h,再分别以250 μmol/L和615 μmol/L替莫唑胺处理24 h为联合治疗组.未照射GH3、MMQ细胞分别加入250 μmol/L和615 μmol/L替莫唑胺作用24 h为替莫唑胺组.应用RT-PCR、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应用Elisa试剂盒检测GH3、MMQ细胞培养液泌乳素(PRL)、生长激素(GH)以及MMQ细胞培养液中PRL的含量.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10Gy、20 Gy放射组GH3、MMQ细胞MMP-9、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GH3细胞PRL和GH的分泌量,MMQ细胞PRL的分泌量均降低,且20Gy放射组细胞MMP-9、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GH3细胞PRL和GH的分泌量,MMQ细胞PRL的分泌量均低于10 Gy放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细胞MMP-9、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GH3细胞PRL和GH的分泌量,MMQ细胞PRL的分泌量(0.040±0.006)明显低于10Gy、20 Gy放射组(0.130±0.03、0.070±0.008)及替莫唑胺组(0.090±0.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放射外科结合替莫唑胺对大鼠垂体腺瘤GH3、MMQ细胞系的侵袭性及内分泌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优于单纯放射治疗及单纯替莫唑胺治疗.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反义RNA联合γ-刀治疗大鼠C6胶质瘤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彦和;浦佩玉;徐德生;康春生;董伦;张志远;王广秀;刘晓民;韩悦

    目的 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反义RNA联合γ-刀治疗对鼠C6胶质瘤的生长抑制作用. 方法 将1×106/15 mLC6胶质瘤细胞(每只15 mL)接种至SD大鼠右侧尾状核头部,建立SD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6 d后进行MRI检查,确定成瘤后随机分为4组(A:对照组;B:EGFR反义RNA基因治疗组;C:γ-刀治疗组;D:EGFR反义RNA+γ-刀治疗组),每组12只.B、D组在第6、8天进行脂质体介导的反义EGFR质粒治疗.C、D组第10天进行γ-刀放射外科治疗,给予边缘剂量15 Gy.A组未作任何治疗.第11天每组处死2只大鼠进行生物学特性检测,包括PCNA(免疫组化法)、凋亡(TUNEL法);其余10只在γ-刀治疗后1、2、4及8周进行MRI检查,并观察生存期. 结果 EGFR反义RNA联合γ-刀治疗组较单一治疗组动物生存期显著延长(P<0.05),肿瘤细胞PCNA阳性率下降、凋亡率增加,MRI检查证实肿瘤生长缓慢. 结论 γ-刀放射外科联合EGFR反义RNA治疗C6胶质瘤大鼠,具有更高的肿瘤生长抑制率及肿瘤细胞凋亡率,动物生存时间显著延长.

  • 立体定向照射损伤兔坐骨神经的形态学分析

    作者:鞠文翠;林志雄;李德锐;吴名耀;庄冰容;李伟秋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放射性损伤产生的过程和机制.方法 利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技术照射新西兰大白兔的右下肢坐骨神经,单次等中心剂量25 Gy.兔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在照射后3月、5月、7月处死,取受照射和对照的神经段,行电镜、光镜观察和病理图像分析.结果 3月时照射神经电镜、光镜或病理图像分析与对照神经均无显著差异;5月时受照神经电镜下表现为脱髓鞘改变,病理图像分析与对照神经无显著差异;7月时受照神经髓鞘和轴突均出现明显的变性坏死,同时发现神经再生和间质胶原纤维增生.结论 周围神经的放射性损伤起始于射线直接引起的髓鞘和轴突的变性坏死,雪旺细胞和损伤后的轴突均有潜在的再生和修复能力,但随后发生的神经间质纤维化会影响神经的再生并使损伤随时间进展.

  • 颅底脑膜瘤的治疗进展

    作者:唐协林;夏祥国

    瘤基底与前、中、后颅凹底附着的脑膜瘤统称为颅底脑膜瘤,约占脑膜瘤的35%~50%.颅底解剖结构复杂,颅底脑膜瘤常包裹脑神经、基底动脉、颈动脉及其分支,甚至侵袭脑干.

  • 癫痫的放射外科

    作者:梁军潮;徐如祥;王伟民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难治性癫痫早有报道,具有定位精确,对周围组织损伤小,疗效好,安全、无创等优点.但对致痫灶的定位,照射剂量的选择及机理的研究目前尚无定论.近年来,采用PET、MEG等综合定位,低剂量照射靶区的治疗方法得到肯定.

138 条记录 6/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