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药灌肠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璇

    目的:观察中药灌肠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灌肠治疗)和西药对照组(西药灌肠治疗),进行疗效观察.结果:中药水煎取汁后保留灌肠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结论:采用中药灌肠治疗外感发热有显著疗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 外感发热 中药灌肠
  • 小儿外感发热基于中医辨证中药药浴治疗效果

    作者:许灶林

    目的:探讨分析小儿外感发热基于中医辨证中药药浴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2014年6月~2017年6月间收治的60例小儿外感发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基于中医辨证的中药药浴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6.7%),退热时间(41.4±4.8)h明显低于对照组(50.6±5.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中医辨证的中药药浴治疗可以显著的提高外感发热患儿的治疗效果,大幅缩短患儿退热所需时间,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中药灌肠治疗肿瘤患者外感发热的临床观察

    作者:蔡昂

    目的:观察中药灌肠治疗肿瘤患者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灌肠治疗)、西药对照组(西药灌肠治疗),进行疗效观察.结果:中药水煎取汁后保留灌肠,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结论:采用中药灌肠治疗肿瘤患者外感发热有显著疗效,值得推广.

  • 桂枝汤方后调护法临床应用体会

    作者:杜子贤

    桂枝汤方后调护法体现了<伤寒论>调营卫的思想,体现了大医之精诚,为中西医结合点之一.

  • 郭子光教授验方治疗外感发热84例

    作者:周敏

    目的:观察郭子光教授验方治疗外感发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4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8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郭子光教授经验方煎剂口服,观察两组退热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42%,对照组为80.9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郭子光教授验方治疗外感发热症能缩短疗程,疗效显著.

  • 发热的中医论治

    作者:吴志香

    发热是一种临床上很常见的症状,中西医对其均有较深的认识.中医学一般分为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两大类,虽各有发热的临床表现,但其所表现出的其他症状与采用的治疗方法迥异.对一些西医治疗不佳的患者,中医辨证治疗往往可收到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 清里解表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100例疗效观察

    作者:周峰然;谭辉;高树迎

    目的:观察自拟清里解表汤治疗小儿表里俱热型外感发热的疗效.方法:治疗组100例用清里解表汤治疗.对照组64例采用牛磺酸颗粒治疗.结果:治疗3天,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85.9%,2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拟清里解表汤疗效明显优于牛磺酸颗粒对照组.

  • 基于序贯给药模式的麻杏甘石汤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

    作者:黄贵华;林华胜;李雪梅;王庆高;韦义展;许光兰;潘爱萍;陈斯宁

    目的:通过观察麻杏甘石汤序贯给药治疗外寒内热型外感发热的量效与时效关系,为探索经方的合理用药及更好的指导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80例患者分为序贯组、常规组、对照组3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麻杏石甘汤颗粒剂序贯给药,常规组采用麻杏石甘汤颗粒剂常规冲服,对照组予服头孢氨苄异形片退热.观察体温开始下降时间、用药后体温正常不再复升所需时间、各症状积分、血清免疫球蛋白、有效率等.结果:在体温开始下降时间、各症状积分、血清免疫球蛋白( IgG、IgM、IgA)方面,观察组较常规组、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常规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常规组为60.00%,对照组为73.33%,观察组与常规组、对照组比较(P <0.01或<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常规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麻杏甘石汤序贯给药对外寒内热型外感发热具有显著疗效.

  • 栀黄退热散外敷佐治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观察

    作者:何平;唐彦;程毅;王艳芬;苏艳

    目的:观察栀黄退热散外敷不同穴位配合泰诺林口服对小儿外感发热的退热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临床试验,纳入外感发热患儿180例,随机分为泰诺林对照组,外敷神阙+泰诺林组,外敷涌泉+泰诺林组,在泰诺林口服基础上,两个治疗组分别予栀黄退热散外敷神阙和涌泉,观察用药前、用药后1/2h、1h、2h、4h、6h、8h体温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栀黄退热散外敷特定穴位配合泰诺林口服,在退热幅度和退热持续时间上均优于单用泰诺林(P<0.05);两个治疗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中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栀黄退热散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有效、安全、方便,其配合西药退热剂使用具协同效应,外敷神阙和涌泉疗效相当.

  •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儿童外感发热临床观察

    作者:张巨明;钱进

    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儿童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治疗组采用中药保留灌肠,中药对照组采用口服中药汤剂,西药对照组采用退热西药及消炎药.结果:3天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8%,中药对照组总有效率97.6%,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74.3%,治疗组与中药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显著.治疗组及中药对照组治疗1天后热退复发率低,仅10.2%,而西药对照组治疗后复发率高,达86.4%.结论:提示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儿童外感发热疗效可靠.

  • 辨证分型治疗外感发热42例疗效观察

    作者:韩达伟;邓程国;叶发期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外感发热疗效.[方法]通过对辨证分型和采用相对应分型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9.99%.提高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外感发热疗效.

  • 中医护理小儿外感发热干预分析

    作者:李雪娜

    外感发热主要指因外界温热疫毒之气或六淫之邪侵入机体,造成的脏腑阴阳失调、营卫失和等症状,通常伴随不同的临床表现,在小儿临床中较为常见,具有病程短、起病急及传变速度快等特点.通过分析贴敷、洗浴、涂膜、滴鼻、推拿及雾化吸入等中医方法对小儿外感发热的护理疗效,旨在为小儿外感发热中医护理干预提供一定的参考.

  • 《尚论篇》中惊风的创新点考释

    作者:夏晨

    清初喻嘉言<尚论篇>阐明了惊风的病机与治疗,发前人之所未发.喻氏认为,热深多发厥,厥证多属阳,惊风其实质是外感高热抽搐.强调对病邪应尽早祛除,重视保津存液,反映喻氏诊治疾病时的科学态度.

  • 中医外治法在小儿外感发热中的应用

    作者:田凤云

    [目的]总结分析中医外治法在小儿外感发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例应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病例,总结出不同的中医外治疗法,评价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外治小儿外感发热的中医疗法多样,包括:针刺、刮痧、擦浴、拔罐等,不同的疗法有各自的优势.[结论]中医外治法对于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法多样,治疗效果比较理想.

  • 高热病人的辨证施护

    作者:刘顺娟;史艾红

    高热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状之一,可以发生于许多疾病中.中医认为,高热多因感受六淫、疫疬之邪或脏腑,阴阳,气血虚损而致;一般可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大类.护理上可根据这两大类的特点进行辨证施护.

  • 壮药香茅退热外洗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叶渊渊;农志飞;韦杏;单亮亮;邹敏;郭超峰;汪磊

    目的:探讨壮药香茅退热外洗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退热效果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外感发热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腋温小于38.5℃时,对照组采用温水洗浴,对照组采用壮药香茅退热外洗方洗浴;腋温大于等于38.5℃时,两组均给予布洛芬混悬液.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腋温变化,记录起效时间、退热时间、退热药使用情况并进行中医证候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分配均衡,基线状况良好,可比性强.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44%、69.6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可明显改善发热、恶寒、流涕、咳痰、鼻塞、咽红、纳呆症状;治疗组的起效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使用退热药患者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壮药香茅退热外洗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显著且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 中药序贯疗法治疗外感发热临床试验设计

    作者:黄贵华;罗媛媛;王庆高;韦义展;许光兰;李婕;林华胜;周衡;曾剑飞;余九峰;黄丽琼

    临床试验设计是临床试验中的关键环节之一.规范化的临床试验设计是完成临床试验的前提和基础.中药疗效的优势是通过整体调节来改善证候的失衡,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中药的序贯疗法讲的是量效关系,它的研究不能脱离临床,离开证候、症状.应建立以临床疗效评价为中心,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临床与试验相结合,探索中药序贯意义.证候是中医诊断与疗效评价的核心所在,撇开证候的改善,完全用西医的指标体系评价中医的疗效,无异是本末倒置,不利于中医药的发展.因此文章通过对外感发热的临床试验设计来达到完成中药序贯疗法临床试验的成功.

  • 小柴胡汤治疗外感发热35例

    作者:谭畅;韦志辉

    自2000-2003年,我科用小柴胡汤治疗外感发热35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所选70例均来源于本科住院病人,诊断均符合<中医内科学>[1]中的外感发热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 栀萸巴布剂治疗小儿外感发热药理作用的研究

    作者:刘淑萍;康白

    目的:观察栀萸巴布剂的解热、抗茵、抗炎作用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初步探讨其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采用伤寒、副伤寒三联茵苗所致发热家兔和酵母所致发热大鼠的方法,观察栀萸巴布剂的解热作用;采用给药治疗葡萄球菌感染小鼠的方法,观察栀萸巴布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死亡率的影响;采用新鲜蛋清所致大鼠足趾肿胀的方法,观察栀萸巴布剂的抗炎作用:采用腹腔巨噬细胞功能测定的方法,观察栀萸巴布荆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栀萸巴布剂大、中、小剂量组对发热家兔的体温在用药后有明显的降温作用,作用持续时间8h,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用药后2、4、6、8h均有显著的差异(P<0.01);栀萸巴布剂大、中、小各剂量组对酵母所致发热大鼠,亦有明显的降温作用,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用药后8h、10h、12h均有显著的差异(P<0.01或P<0.05);且随着剂量的增加降温作用表现出量效关系;栀萸巴布剂对葡萄球菌感染小鼠可提高其存活率,大剂量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P<0.05);栀萸巴布剂大、中、小各剂量组对蛋清所致的大鼠足趾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用药后各时间点均有显著的差异(P<0.01);栀萸巴布剂大、中、小各剂量组对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用药后各时间点均无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栀萸巴布剂具有解热、抗菌、抗炎作用.

  • 感热清丸和豉翘清热颗粒联合应用改善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症状的疗效观察

    作者:郝晓洁

    小儿外感发热相当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占儿科疾病首位,其病原体以病毒为主,治疗上除抗病毒外,以休息对症处理和预防并发症为主,发热超过38.5℃主张给予解热镇痛药,但因病毒未得到有效控制,体温大多在数小时后会重复升高,诱发惊厥,给患儿造成极大地不适,针对这一情况,我院采用感热清丸和豉翘清热颗粒,联合应用治疗小儿感冒,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444 条记录 7/23 页 « 12...45678910...22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