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清胱抑素C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关系的研究

    作者:魏淑岩;胡文宇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关系.方法 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Killip分级分为两组:Killip分级I级组(A组)和Killip分级Ⅱ~Ⅳ级组(B组),所有病例入院第2天清晨检测血清胱抑素C水平.入院后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Killip分级等一般资料,连续心电监护,每天至少描记心电图1次,入院24小时内测定血清生化等指标:包括血脂、血肌酐、血清胱抑素C等,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功能(依据Killip分级)情况,探讨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泵衰竭的关系.结果 与A组比较,B组的患者血清CysC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血清胱抑素C升高对急性心梗患者发生心功能不全有预测价值,有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

  • B型尿钠肽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研究

    作者:陈兰芳;胡蓉;聂麟雄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急性心力衰竭(简称急性心衰)患者不同Killip分级中B型尿钠肽(BNP)的变化情况.方法:检测50例AMI后急性心衰患者发病24h之内的BNP水平,并按Killip分级标准进行分组.以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急性心衰组BN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心衰组中各Killip分级间BN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NP可以客观评价心功能,对无症状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

    作者:胡永平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方法: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20例,同期收治无右束支传导阻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5例,比较两组KILLIP分级、病死率和心律失常发病率.结果:对照组KILLIP分级明显低于试验组(P<0.05).试验组病死率和严重心律失常发病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病情相对比较危险,极易引发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病死率不断提升,预后不良.

  • 急性心肌梗死不同killip分级患者QRS积分与QT间期离散度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刘镇;刘惠灵;宋银枝;古春花;叶仁群;曾纪斌;梁建华;郭玉花;李阳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不同killip分级患者QRS积分与QT间期离散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ST段抬高型AMI患者66例,按killip分级分为Ⅰ、Ⅱ、Ⅲ和Ⅳ组,分别在AMI发生后第3天测定QRS积分及QTd,取得数值,对比分析三者之间的联系.结果:四组AMI患者QT间期的增大与QRS积分的增加密切相关,在killip分级越高的患者QRS积分与QTd关联度也越高.结论:随着AMI患者killip分级的增加,QTd与QRS积分呈正相关.

  •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前白蛋白与并发急性心力衰竭的关系

    作者:陈都;徐峰;陆士奇;陈文静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早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前白蛋白(PAB)水平与急性心力衰竭发生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并确诊的18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历资料,其中114例(63.0%)并发急性心力衰竭归为心力衰竭组并记录其Killip分级,另外67例(37.0%)未并发急性心力衰竭作为对照组.血清hs-CRP (mg/L)和PAB (mg/L)数值为人院次日早晨空腹静脉血样本测得.对血清hs-CRP和PAB等相关临床数据行Logistic回归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ROC曲线分析.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力衰竭组血清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0),而PA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0);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心力衰竭组血清hs-CRP、PAB水平和Killip分级之间具有相关性(rhs-CRP=0.234,Phs-CRP=0.003;rPAB=-0.321,PPAB=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清hs-CRP(OR 1.086,95% CI 1.012 ~1.167,P=0.023)、PAB(OR 0.991,95% CI0.983~0.999,P=0.038)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得到两者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AUChs-CRP=0.722,95% CI0.651~0.786,AUCpAB=0.723,95% CI0.652 ~0.787.结论 发病早期血清hs-CRP高或PAB低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更容易并发急性心力衰竭,两者均为并发急性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和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与心功能的关系

    作者:王新宇;祖凌云;高炜

    目的 观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急性期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与Killip分级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发病12h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STEMI患者357例,于直接PCI术前及术后24h、72 h和7d分别检测MPV,分析MPV与反映心功能的临床参数Killip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MPV于急诊就诊时达到高值(10.13±1.03)fL,直接PCI术后24 h后开始迅速下降,直至术后7d.Killip分级≥2级的患者在心肌梗死1周内各时间点MPV均高于Killip分级1级的患者.校正了年龄、糖尿病、高血压、是否前壁心肌梗死、空腹血糖、发病至就诊时间、直接PCI后ST段回落及发病前是否有心绞痛这些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诊就诊时较高的MPV是较差心功能(Killip分级≥2级)的独立预测因子(OR 1.671,95% CI1.177~2.222,P<0.05).结论 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心功能较差者MPV水平较高,提示MPV与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相关.

  •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不同Killip分级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情况分析

    作者:陈冬生;栾献亭;杨进刚;王志杰;李卫;王杨;许海燕;高晓津;伏蕊;杨跃进

    目的:评价不同Killip分级的中国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情况。方法:选择2013-01至2014-09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CAMI)入选的在AMI发作7天之内25044例患者,包括18831例(75.2%)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6213例(24.8%)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根据临床表现进行Killip分级。比较KillipⅠ~Ⅳ级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及院内预后的差异。结果: Killip I~IV级患者的比例分别为74.2%、16.8%、4.9%和4.1%。与Killip I级患者相比,KillipⅡ~Ⅳ级患者中,女性、糖尿病、高血压、NSTEMI和射血分数<40%、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比例较高,年龄较大,就诊时心率较快,有典型胸痛症状的比例较低(P均<0.0001);KillipⅠ~Ⅳ级患者接受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比例分别为39.2%、28.6%、13.2%和26.8%;Killip III级使用直接PCI的比例低(P<0.001)。Killip级别较高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他汀药、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等药物治疗的比例较低(P均<0.001)。KillipⅠ~Ⅳ级的院内死亡率分别为4.0%、9.2%、17.6%和35.1%。多因素分析显示,与Killip I级患者相比,KillipⅢ级[优势比(OR):1.721,95%可信区间(CI):1.132~2.617]和KillipⅣ级(OR=3.604,95%CI:2.485~5.226)的院内死亡率明显升高。结论:中国AMI患者中,Killip分级≥Ⅱ级的患者约占四分之一。Killip分级较高的患者,接受直接PCI和有循证医学证据的药物比例反而较低,尤其是Killip III级的患者。Killip分级与院内死亡率较高有关。

  • Killip分级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作者:傅绪杰;邵建华

    Killip分级是Killip等于1967年提出的,它是用于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心功能状态的诊断标准.根据临床上有无心力衰竭及休克,分为4级.Ⅰ级:无明显心功能不全.无血流动力学改变,左室充盈压轻度增高或心搏量轻度减少,心排血量接近正常.Ⅱ级:有左心衰竭的证据,呼吸困难、肺底湿啰音及室性奔马律等,左室充盈压升高但<20mmHg(1 mmHg=0.133 kPa),心排血量轻中度降低.Ⅲ级:急性肺水肿,明显呼吸困难,咯粉红色泡沫痰,左室充盈压明显增高(≥20 mmHg),心排血量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增高,血压正常或降低.Ⅳ级:心源性休克,尿少,四肢发冷,表情淡漠,左室充盈压降低,心排血量重度降低,血压低至休克水平.该分级标准对评价AMI的临床预后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 血清胱抑素C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关系的研究

    作者:魏淑岩;胡文宇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关系.方法 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Killip分级分为两组:Killip分级Ⅰ级组(A组)和Killip分级Ⅱ~Ⅳ级组(B组),所有病例入院第2d清晨检测血清胱抑素C水平.入院后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Killip分级等一般资料,连续心电监护,每天至少描记心电图1次,入院24h内测定血清生化等指标:包括血脂、血肌酐、血清胱抑素C等,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功能(依据Killip分级)情况,探讨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泵衰竭的关系.结果 与A组比较,B组的患者血清CysC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 血清胱抑素C升高对急性心梗患者发生心功能不全有预测价值,有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

  •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作者:宋丽萍;郭云飞;杨静文;韩萍;周玉杰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 入选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功能情况分为心功能正常组及心功能减低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冠脉危险因素、冠脉造影结果和直接PCI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功能衰竭者发病年龄大,女性比例高,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者比例高.心功能减低组接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植入治疗者比例高.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肾功能不全和心功能降低是导致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血管高危因素越多,年龄大,且未能接受介入检查和治疗患者易发生心功能衰竭.肾功能不全、心功能降低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明显升高.

  • BNP对急性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杨晓燕

    目的 探究BNP在急性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整群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就诊于该院35例急性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命名为观察组,将35名来该院体检的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BNP水平以及不同的killip分级的观察组患者的BNP水平.结果 观察组的平均BNP水平(287.43±48.65)pg/mL高于对照组的(18.84±11.3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级患者的BNP水平(213.13±43.81)pg/mL低于Ⅲ级患者(367.72±51.3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级患者的BNP水平(367.72±51.37)pg/mL低于Ⅳ级患者(761.10±31.4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NP在急性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脑钠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洪少雄;戴端平

    目的 探讨血脑钠肽(BN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月在医院收治的AMI患者132例作为试验组,以同期体检的健康人132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对象抽取静脉血3 ml,采用荧光免疫法检测BNP浓度;根据观察组AMI患者的Killip分级、梗死部位以及是否ST段抬高进行分组的BNP水平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BNP水平为(578±31)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人的(48±1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Killip分级的提高,AMI患者的BNP浓度也随之提高,依次与上一级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壁梗死患者的BNP浓度为(592±30)pg/ml高于下壁梗死的(511±21)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BNP水平为(673±22)pg/ml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433±26)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伴有BNP水平的提高,而且随着BNP的提高,AMI的严重程度越高,梗死面积大,Killip分级也提高.临床上可将BNP检测作为AMI诊断、预后评估、治疗方案制定中的重要敏感性指标.

  • 42例急性心肌梗死killip Ⅰ~Ⅲ级患者临床治疗体会

    作者:丁应勇;卫蓉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killip Ⅰ~Ⅱ级以溶栓为主要治疗方法的综合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于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2009年03月~2010年03月收治的应用国产尿激酶为主要治疗措施的42例急性心肌梗死killip Ⅰ~Ⅱ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2例急性心肌梗死治愈28例(66.67%),好转10例(23.81%),恶化2例(4.76%),死亡2例(4.76%),总有效率为90.48%.死亡主要原因为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宜及早快速诊断,药物保守治疗应规范化,静脉溶栓治疗越早越好,使冠状动脉再通,尽快、充分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是治疗的关键Ⅰ药物治疗同样能挽救大部分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

  • 收缩压、脉压、循环microRNA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

    作者:杨洋;李潞;侯平;东洋;杜秋红;杨蕾;徐萍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脉压、循环microRNA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随机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于我科就诊的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为观察组,连续、随机选取同时期就诊的高血压不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为对照组,比较并分析2组患者收缩压、脉压以及循环microRNA水平是否有差异.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收缩压、脉压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microRNA-499、microRNA-214和microRNA-208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Killip分级高者循环microRNA波动大于分级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收缩压、脉压以及循环microRNA与急性心肌梗死有明显相关性,且循环microRNA在不同Killip分级患者中存在明显差异,其与急性心肌梗死有明显相关性.

  • 重新认识心衰机制中的心脏舒张期耗能

    作者:赵驰

    长期以来,对心衰和心衰机制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议,所以心衰的治疗一直是国内外心血管领域中的一个挑战.为了澄清心衰机制的内涵,本文用弗兰克-斯塔灵定律以及能量守恒定律作为重建心脏理论以及心衰机制的依据,论证了心脏的做功是从动能向势能,又从势能向动能的转换过程.并根据临床事实等来证实心脏舒张是在作功,与收缩期作功是等同的.没有心脏的舒张就没有心脏的收缩,心脏功能下降实际上是舒张与收缩功能同时的下降.不存在有收缩功能正常的舒张功能下降.心功能的判定标准不能采用射血分数,而应该采取能量消耗的定量方法来测定.

  •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Killip Ⅱ~Ⅲ级患者直接PCI后重组人脑利钠肽干预对心肌重构的阻抑作用

    作者:王占启;李向欣;贾辛未;张芳;张兰芳;周金娜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KillipⅡ~Ⅲ级患者直接PCI后静脉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 rhBNP)对心肌重构的阻抑作用。方法选择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Killip Ⅱ~Ⅲ级的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rhBNP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急诊PCI治疗,对照组应用标准的药物治疗,rhBNP组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 rhBNP(90 s内静脉给予 rhBNP负荷剂量1.5μg/kg,此后0.0075μg? kg-1? min-1静脉泵入72 h。观察rhBNP治疗前、治疗后4 w左室射血分数( 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 LVE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 LVESD)及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包括严重低血压,心力衰竭、再发心肌缺血和死亡。在治疗前及治疗后72 h分别进行肌酐水平测定,并监测心率,尿量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再发心肌缺血发生率,rhBNP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无死亡病例发生,rhBNP组3例,对照组2例发生了严重低血压,但经调整剂量后很快恢复,未造成不良影响,rhBNP组低血压发生率虽高于对照组(7.5% vs 5%)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rh-BNP组LVEDD、LVESD、LVEF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72 h rhBNP组肌酐水平明显降低,心率显著下降,尿量明显增多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KillipⅡ~Ⅲ级患者直接PCI后静脉应用rhBNP对心肌重构有明显阻抑作用,同时改善心、肾功能及患者近期预后。

  • 超敏C反应蛋白与前白蛋白比值对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衰的预测价值

    作者:陈都;包龙;徐峰;陆士奇

    目的 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前白蛋白比值(hs-CRP/PAB)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急性心衰(AHF)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0-09 ~ 2012-09在我院住院并确诊的AMI患者174例,男性149例(85.6%),年龄(66.4±13.6)岁.其中108例(62.1%)院内并发AHF归为心衰组,记录其Killip分级;另外66例(37.9%)作为对照组.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及是否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基础疾病,同时记录入院早期(24 h内)血清学指标,其中肌钙蛋白T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为入院时急诊检测值,血清hs-CRP、PAB等数值为入院次日晨空腹静脉血测得.对hs-CRP/PAB比值行自然对数转换,即ln(hs-CRP/PAB).通过Logistic回归、Spearman相关、ROC曲线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心衰组hs-CRP高于对照组,PAB低于对照组,ln(hs-CRP/PAB)高于对照组(-2.78 ±0.97 vs-3.70 ±1.03)(P均<0.01).以ln(hs-CRP/PAB)均数-3.13为截断值,将所有患者分层比较,ln(hs-CRP/PAB)≥-3.13组的AHF发生率显著高于另一组(79.8% vs 41.3%,P<0.01).将临床指标纳入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前进法进行变量剔除,终年龄、ln(hs-CRP/PAB)进入模型,其中ln(hs-CRP/PAB)的OR=2.201,95% CI l.456 ~3.329,P<0.001,并且与Killip分级呈正相关(r =0.313,P<0.001).ROC曲线分析提示,ln(hs-CRP/PAB)预测AHF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752,95%CI 0.681~0.814,优于hs-CRP、PAB及年龄.取敏感度和特异度之和大时对应的-3.05作为佳截断值,预测AHF的敏感度69.44%,特异度72.73%.结论 血清hs-CRP/PAB比值是心肌梗死并发AHF的独立预测因素,其水平越高发生心衰的风险越大、症状越重.

  • 急性心肌梗死后急性心力衰竭 BNP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袁丽莉;袁丽艳;郑俊中;孙晓霞;高秀梅;常秀娜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急性心力衰竭(简称急性心衰)患者不同killip分级B型尿钠肽( BNP)的变化情况。方法检测50例AMI后急性心衰患者发病24 h之内的BNP水平,并按killip分级标准进行分组。以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急性心衰组BN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心衰组中各killip分级间BN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NP可以客观评价心功能,对无症状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RDW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倩;王斐;郭野;黄春梅;杨卓;崔巍

    目的:研究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分级(Kiilip分级)的关系,以及与脑钠肽(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探讨RDW在诊断AMI及判断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6年12月-2009年12月入住我院的345例AMI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和肺部有无啰音、啰音范围和收缩压进行Killip分级.利用Simens-Bayer Advia 2120全血细胞分析仪、Triage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Olympus AU542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患者的RDW、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BNP以及hs-CRP等指标.分析Killip各级之间RDW的变化趋势.同时对RDW与BNP和hs-CRP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Killip II级及以上患者的RDW值明显高于Killip I级患者的RDW(13.75 vs 13.07,P<0.001),但Killip Ⅱ级、Ⅲ级及Ⅳ级之间RDW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PⅡ/Ⅲ=0.498、PⅡ/Ⅳ=0.418、PⅢ/Ⅳ =0.817),Killip Ⅰ级患者的RDW值均位于参考范围内.RDW与BNP显著相关(r=0.178.P<0.05),而与hs-CRP不具有相关性(r=0.065,P>0.05).在校正了年龄、性别、HGB、HCT和MCV等因素后,BNP仍可独立预测RDW(R2=0.032,P<0.05).结论:RDW在出现心力衰竭的AMI患者中明显高于心功能正常的AMI患者,可用于判断AMI心力衰竭的发生.

  • 不同Killip分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分布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陈冬生;杨跃进

    目的 探讨不同Killip分级中国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年龄分布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入选的诊断为AMI患者25243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54岁、55~64岁、65~74岁、≥75岁4个年龄段,并根据入院时临床表现进行Killip分级.分析不同Killip分级患者在各个年龄段的比例及不同分级患者的预后.结果 总体上Killip各级患者在不同年龄段所占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增加趋势,其中KillipⅠ ~ Ⅲ级AMI患者在不同年龄段所占的比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KillipⅣ级患者在55~64岁、65~74岁、≥75岁患者中所占的比例高于≤54岁患者(P<0.01);KillipⅣ级患者在65~74岁、≥75岁患者中所占的比例高于55~64岁患者(P<0.01);65~74岁和≥75岁患者中KillipⅣ级患者所占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illip分级越高,患者的病死率及出血、再次心肌梗死和新发卒中发生率越高,不同Killip分级患者病死率及出血、再次心肌梗死和新发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AMI患者年龄的增大,Killip分级的增高,病死率大致呈逐渐升高趋势(P<0.001).结论 在中国的AMI患者中,KillipⅢ+Ⅳ级多为老年人,≥75岁的老年患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75岁各个年龄段的患者.Killip分级越高,年龄越大,其病死率越高.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