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树突状细胞在炎症性皮肤病中的作用

    作者:胡佳;张美华

    树突状细胞为皮肤内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参与免疫反应全过程,其在各类炎症性皮肤病的发病中可能有重要意义.该文对炎症性皮肤病中的树突状细胞亚群,及其表面IgE受体结构和树突状细胞对T细胞亚群的分化迁移作用作一综述.

  • 三氯乙烯致接触性皮炎的临床调查

    作者:薛文群;何士林

    2004年3-4月我市有多起生产三氯乙烯的车间工人发生皮疹,伴有心悸、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现报告如下.

  • 金钱草引起面部接触性皮炎9例

    作者:赵志勇;郭在培

    笔者于2001年4~6月在门诊观察到因采集或清洗金钱草引起的接触性皮炎患者9例,现报道如下.

  • 石龙芮外敷致接触性皮炎2例

    作者:王心声;乔娜;付萍;周晓鸿;郭芸;邓丹琪

    例1.女,57 岁.因双腘窝红斑、水疱、糜烂,伴疼痛5 d,于2010 年4 月19 日入院.患者因双膝关节痛3 个月,用野外采集的新鲜石龙芮叶茎捣碎外敷于双侧腘窝处,2 h 后自觉敷药处肿胀、灼热,去除外敷药物后见局部皮肤红肿,逐渐出现水疱、大疱,胀痛明显,在外院给予地塞米松10 mg/d 静脉滴注,依巴斯汀10 mg/d 口服,治疗4 d 后皮损改善不明显.既往无药物过敏史,有原发性高血压史5 年.

    关键词: 石龙芮 皮炎 接触性
  • 复方甘草酸苷对皮肤斑贴试验的影响

    作者:郭焱;孙晓东;施辛;刘润秋;经晶;陈晶晶;沈悦;俞翠萍;闫志华

    目的 探讨复方甘草酸苷制剂对皮肤斑贴试验的影响.方法 选取皮肤斑贴试验镍阳性(++)或甲醛阳性(++)患者84例,分别给予复方甘草酸苷制剂中剂量干预(复方甘草酸苷片50 mg每天3次)和高剂量干预(复方甘草酸苷片75 mg每天3次)均2周后重复皮肤斑贴试验以及静脉途径干预(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60 ml/d)1周后重复皮肤斑贴试验.应用SPSS 19.0版软件进行秩和检验,从斑贴试验定性和反应程度两个角度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中剂量干预完成研究81例患者,第2次斑贴试验时,66例++,13例+,2例+++,无阴性结果者.两次斑贴试验结果定性无变化;反应程度Z=-2.84,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剂量干预完成研究82例患者,第2次斑贴试验时,37例++,36例+,9例阴性.两次斑贴试验结果:定性Z=-3.000,P=0.003;反应程度Z=-6.247,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静脉途径干预完成研究58例患者,第2次斑贴试验时,12例++,10例+,36例阴性.两次斑贴试验结果:定性Z=-6.000,P=0.000;反应程度Z=-6.289,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复方甘草酸苷制剂口服高剂量和静脉途径应用时,对皮肤斑贴试验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建议做斑贴试验前应停此药2周.

  • 2,4-二氯-5-甲基嘧啶致刺激性接触性皮炎64例研究

    作者:范文葛;丁浩;魏梅;王玲;张静;薛峤;赵军;陶晓瑜

    目的 了解2,4-二氯-5-甲基嘧啶(DCP)致接触性皮炎的临床特征,探讨治疗方法及防护措施.方法 对2,4-二氯-5-甲基嘧啶致接触性皮炎的64例患者进行分析.参与企业防护措施的持续改进.结果 64例患者均在接触DCP后1~ 12 min,平均7 min发病.皮损发生于DCP接触部位,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水肿性红斑,10例出现水疱,皮损面积58~5 600 cm2.48例自觉灼痛,16例自觉瘙痒.4例头痛,3例恶心、呕吐,1例晕厥.10例在避免接触DCP 1 ~4 d后,于DCP非接触部位出现皮疹,自觉瘙痒.8例皮损组织病理均为表皮细胞内及细胞间水肿,海绵形成,5例表皮内水疱,7例真皮乳头水肿,有炎症细胞浸润.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正压式充气防护服能将作业工人与外界完全隔离,可避免DCP所致接触性皮炎的发生.结论 2,4-二氯-5-甲基嘧啶所致接触性皮炎为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少数患者在接触DCP后会发生迟发型过敏反应.正压式充气防护服可起到有效防护.

  • 2005-2014年中国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分析

    作者:郝舒欣;霍本兴;刘悦;姚孝元;王秋水;袁大勇;刘婕

    目的 了解中国化妆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特点,为进一步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以2005-2014年全国13个监测机构报告的化妆品不良反应患者为调查对象,按照《化妆品皮肤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总则》等7项国家标准(GB17149.1 ~ 7-1997),收集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病变类型、化妆品种类等相关信息,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4年共报告13 534例化妆品不良反应患者,其中女性占95.40%,中青年患者(20~ 44岁)占80.85%.确诊病例5 446例,病变类型以化妆品不良反应接触性皮炎为主(94.66%),另有未包含在诊断标准中的其他病变类型132例;确诊病例涉及化妆品14 209个,化妆品种类以普通护肤类居多,进口类化妆品6 932个,略高于国产类化妆品.报告病例数2005-2009年呈上升趋势,年均增幅13.16%;2010-2014年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17.96%.结论 化妆品不良反应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根据其特点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 青鹏软膏对小鼠实验性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的抑制作用及可能机制研究

    作者:李园园;李邻峰

    目的 探讨外用青鹏软膏对实验性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ICD)的抑制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用十二烷基硫酸钠在BALB/c小鼠背部皮肤建立实验性持续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模型.将小鼠分为6组:模型组(不治疗),治疗组(分别外用100%浓度青鹏软膏、75%及50%浓度青鹏软膏),基质对照组(外用青鹏软膏基质)和空白对照组.连续用药11d.分别在用药第8天及第12天测量小鼠背部皮损厚度及质量,并对皮损取材进行HE染色,计数炎症细胞,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及局部皮损组织匀浆中IL-2、TNF-α,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 用药后100%青鹏软膏能明显减轻皮肤炎症和水肿,减少中性粒细胞浸润,第12天血清IL-2 、TNF-α,IFN-γ的表达水平分别为(5.55±0.33)、(70.88±1.55)、(76.99±1.85) pg/ml,与模型组(6.41±0.96)、(76.67±1.14)、(82.20±2.36) pg/ml和基质对照组(6.25±0.92)、(76.95±1.08)、(81.76±3.19) pg/ml相应的细胞因子水平比较,显著降低(P<0.05),100%青鹏软膏组皮损匀浆中IL-2、TNF-α,IFN-γ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7.75±0.97)、(66.95±3.58)、(46.85±2.43) pg/ml,与模型组(23.92±0.82)、(70.66±2.68)、(55.14±2.68) pg/ml和基质对照组(23.11±0.82)、(71.17±3.30)、(53.55±3.24)pg/ml相应的细胞因子水平比较,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100%青鹏软膏能降低小鼠ICD模型的炎症反应,并能降低皮损和血清中TNF-α、IL-2及INF-γ的表达水平.

  • 局部温热对接触性超敏反应小鼠皮肤朗格汉斯细胞的影响

    作者:王一如;陆东庆;张岚;张丽;王雅坤;李晓东;洪玉晓;刘哲;高兴华

    目的 探讨局部温热对小鼠接触性超敏反应激发部位朗格汉斯细胞(LC)数目和形态的影响.方法 8周龄雌性SPF级Balb/c小鼠60只,随机分为致敏前3 d加热组、致敏同时加热组和致敏2 d后加热组,每组20只.分别于致敏前3 d、致敏同时和致敏2 d后在背部致敏部位施以37℃、39℃、41℃、43℃的局部温热(各5只)20 min.同时设立5只致敏一不加热组作为对照.于小鼠右耳背侧激发后2 d,分离右耳背侧表皮,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表皮LC的数目和形态变化.结果 随所施温度的升高,LC数目在致敏前加热组逐渐减少,37℃、39℃、41℃、43℃依次为(321.83±41.81)、(251.12±16.29)、(191.41±28.7)、(128.33±77.61)个/mm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致敏同时加热组逐渐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致敏后加热组也逐渐增多,依次为(320.83±113.6)、(398.33±31.91)、(437.83±29.78)、(477.25±86.79)个/mm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论致敏前3 d、致敏同时和致敏2 d后施以不同温热条件,LC的树突随所施温度升高呈增多、增长的趋势;但在43℃条件下,其趋势略有下降.结论 致敏部位的局部温热对激发部位LC形态和密度有影响,可能与接触性超敏反应的严重程度有关.

  • 镍接触性皮炎皮损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

    作者:窦侠;刘玲玲;闻卫兢;朱学骏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镍接触性皮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留取镍接触性皮炎患者直接接触部位皮损和部分患者非直接接触部位皮损进行趋化因子受体CXCR3和CCR4免疫组化染色,同时采用RT-PCR分析HaCaT细胞经硫酸镍刺激后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干扰素诱导T细胞趋化因子α(I-TAC)、胸腺活化调节的趋化因子(TARC)和巨噬细胞来源趋化因子(MDC)在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 镍接触性皮炎患者皮损中浸润细胞以CD45Ro+CD4+T细胞为主,CD8+细胞比例小于25%;直接接触与非直接接触部位皮损浸润细胞中50%以上CXCR3染色阳性,CCR4阳性细胞少于20%.HaCaT细胞经硫酸镍刺激后主要表达趋化因子IP-10和I-TAC,48~72 h明显.结论 镍所致系统性接触性皮炎患者非直接与直接接触部位皮损在T细胞免疫反应的效应阶段炎症反应类型基本相同.

  • 汞过敏所致狒狒综合征一例

    作者:文利平;尹佳;马东来

    报道1例汞过敏导致的狒狒综合征.患者女,31岁,因右侧腋下红斑、丘疹伴瘙痒3天,左侧腋窝、双侧腹股沟、腘窝和臀部对称性红斑、丘疹伴瘙痒2天来就诊.发病前2天曾接触过破裂的水银温度计.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斑贴试验示白降汞、金属汞、氯化汞、红汞呈阳性反应.发病后第三天测定血清汞和全血汞水平在正常值上限,且呈逐渐下降的动态变化趋势.根据典型的临床病史和皮疹特点以及斑贴试验和实验室辅助检查,本例符合狒狒综合征诊断.

  • 季节性接触性皮炎患者白介素4水平与血清总IgE含量的关系

    作者:刘彦群;何静

    目的研究季节性接触性皮炎患者血清总IgE产生与白介素4(IL-4)水平的关系.方法用三抗体免疫放射测定法(IRMA)检测了29例季节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和35例非季节性接触性皮炎患者血清总IgE水平;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体外培养在PHA诱导后IL-4的分泌,并以24例正常人做对照.结果季节性接触性皮炎患者的IL-4水平增高(P<0.01),且血清总IgE水平高于正常对照(P<0.01).IL-4水平与血清总IgE水平呈高度正相关(r=0.96,P<0.001).结论季节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机理可能不同于非季节性接触性皮炎,其血清总IgE的增高可能与IL-4水平增加有关.

  • 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一例

    作者:杨秀敏;房现刚

    患者女,14岁,躯干皮疹伴自发性或接触性疼痛、多汗14年.自出生时其父母即发现前胸有一红斑,渐扩大波及整个躯干.

  • 半月清治疗腋臭引起接触性皮炎三例

    作者:谭立恒;倪容之;倪通;沈献平

    半月清为近来用于治疗腋臭的粉制剂,自2000年6月至2001年5月我们诊治3例因外搽半月清(市售)引起的双侧腋部接触性皮炎患者,现报道如下.

  • 小儿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斑贴试验结果分析

    作者:陈谨萍;邝孝琼;张金桃;罗佩谊

    为探讨小儿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与外源性接触性致敏原的关系,我们于1999年9月至2000年11月,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免疫室研制的标准筛选系列抗原,对300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患儿进行斑贴试验(以下简称斑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常规筛查系列皮肤斑贴试验反应的影响

    作者:陈玲玲;陈小建;施辛;吴健;蔡美红;吴磊;张云;杨晓雯;徐倩倩

    目的 观察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对常规筛查系列皮肤斑贴试验的影响.方法 顺序选取门诊皮肤斑贴试验阳性(++)患者42例.第1次斑贴试验后予白三烯拮抗剂孟鲁司特口服,每天1次,每次10 mg,共14d,在服药后第11天再次进行斑贴试验,服药后第14天判读斑贴试验结果.斑贴试验反应程度由“-”至“+++”统一转换为数值0、1、2、3、4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7.0版软件进行秩和检验.结果 完成试验的41例受试者,初次斑贴试验共49个格子中变应原显示强阳性(++)反应,干预后第2次斑贴试验,45个格子显示强阳性(++),1个格子由++变为+阳性,2个格子由++变为+++阳性.两次整体斑贴试验结果经秩和检验,Z=0.82,P=0.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对常规筛查系列皮肤斑贴试验反应抑制作用有限.

  • 鼻腔接触性头痛

    作者:唐旭

    头痛是非常多见的,病因也多种多样.病人可因头痛而就诊于内科、神经科、眼科、耳鼻咽喉科等科室,有人戏言称"头痛病人的诊治医师也头痛",随着科技发展,诊断设备的创新,痛病因诊断越来越明确,再使医师感到头痛.

  • 激素药膏不能乱抹

    作者:何美琴

    不少家庭中备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药膏,如肤轻松、去炎松、地塞米松、肤疾宁等.这些激素药膏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轻炎症的充血水肿,抑制渗出,缓解纤维组织增生,促进炎症消退,抑制体内抗体反应,因而是治疗过敏性、神经性、溢脂性、接触性等类型皮炎的良药,对湿疹、盘状红斑狼疮等皮肤病,具有良好的止痒、消炎和抗过敏作用.但是,这些药膏也并非是治疗所有皮肤病的"万能药",如不对症,不但无效,还会产生副作用,加重病情.

  • 细菌L型及医院感染之现状

    作者:何浙生

    医院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入院时不存在又不处于感染性疾病潜伏期,而在住院过程中获得,包括在医院内获得到出院后才发病的这一类感染.院感有两个主要途径:外源性-环境感染(接触性、吸入性气溶胶等),以及内源性-患者本身所带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 急性原发性房角关闭对侧眼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接触性房角关闭的研究

    作者:姚宝群;吴玲玲;张纯;王欣

    目的 了解急性原发性房角关闭(APAC)对侧眼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PI)后接触性房角关闭的发生率和眼部解剖特征.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择54例APAC对侧眼没有虹膜前黏连(PAS)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7.1±7.2)岁(54~83岁).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暗环境下观察LPI后是否发生接触性房角关闭,并比较发生接触性房角关闭与不发生接触性房角关闭患眼的眼压、房角及各项UBM参数,包括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房角隐窝面积750(ARA750)、小梁虹膜夹角(T-I角)、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周边虹膜厚度(IT1)、虹膜悬韧带距离(IZD)、虹膜根部附着位置、中央前房深度(ACD).对两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两样本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LPI后暗环境下UBM检查至少一个象限发生接触性房角关闭的有20例,占37%.反映房角开放程度的指标(AOD500、ARA750、T-I角)和反映睫状体位置的指标(TCPD):接触性房角关闭(+)组小于(-)组(t=1 1.741、11.089、12.175、4.349,P均<0.01);反映虹膜形态和位置的指标IT1:接触性房角关闭(+)组大于(-)组(t=-3.300,P=0.002);IZD、虹膜根部附着位置及ACD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80,P=0.066;Z=-1.423,P=0.155; t=0.072,P=0.942).结论 APAC对侧眼LP1后在暗环境下仍有一定比例发生接触性房角关闭,房角窄、睫状体前位、周边虹膜厚是LPI后发生接触性房角关闭的解剖学特点,提示LPI后具有这些解剖特点的APAC患者有可能进展为慢性房角关闭.

301 条记录 9/16 页 « 12...6789101112...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