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动脉体瘤手术治疗14例分析

    作者:竺涵光;张志愿;张陈平;孙坚;范新东;杨宏宇;叶为民;殷学民;郑家伟;张孟殷;严文洪

    目的:总结1995~2003年期间14例颈动脉体瘤的诊治经验,探讨颈动脉体瘤术前准备、手术方法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14例颈动脉体瘤患者,13例术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其中11例行球囊阻断试验,1例行彩超检查.2例采用单纯瘤体切除;3例行瘤体与颈外动脉一并切除;3例行瘤体与颈内、外动脉一并切除,未做颈动脉重建;3例瘤体切除,同时行颈内动脉修补术;3例瘤体与颈内、外动脉切除,同时行颈内动脉重建.其中1例为恶性颈动脉体瘤,瘤体侵及颅底,行颈内动脉颅内、外动脉搭桥重建.结果:全部病例获随访,随访期1~9a,无复发病例.2例术后1周分别出现对侧偏瘫和失算,均在半年后康复.结论:颈动脉体瘤第一次手术应尽可能采用单纯剥除术;二次手术或恶性颈动脉体瘤需整块切除时,应尽可能行颈内动脉重建,必要时需行颅内、外动脉搭桥,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 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烟雾病4例围术期护理

    作者:刘菊;王爱侠

    2008年1~12月,我们采用颅内外动脉搭术桥治疗烟雾病患者4例,经精心围术期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颅内动脉瘤手术方法的选择及展望

    作者:汤荡;龙江

    目前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中,显微外科手术夹闭、血管内介入、颅内外动脉搭桥占主要地位。笔者根据颅内动脉瘤的解剖位置、大小、形状、数量、病理(血栓及钙化情况)、患者身体状况临床分级及对手术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来实现对患者的佳治疗。本文重点探讨颅内动脉瘤3种手术手术方法的适应症、手术方式、预后等。

  • 颅内外动脉搭桥结合金属夹慢性阻断术治疗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

    作者:吴小兵;阳小生;邹钦

    目的 探讨颅内外动脉搭桥结合金属夹慢性阻断术治疗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应用颅内外动脉搭桥结合金属夹慢性阻断术治疗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的结果和随访资料.结果 术后造影示移植的血管通畅、动脉瘤不显影,术后症状缓解或消失,无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 颅内外动脉搭桥结合金属夹慢性阻断术是治疗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脑血管铸型标本的不同显示法

    作者:胡圣望

    我们配合颅内外动脉搭桥及显微外科的临床研究,采用不同的显示方法,制作了一批脑血管铸型标本,现将制作方法介绍如下.

  • 烟雾病患者行颅内外动脉搭桥围手术期的护理研究

    作者:范真真;鲁小丽;侯保秋;赵慧楠;孙楹;贾琳琳

    目的 探讨烟雾病患者颅内外动脉搭桥围手术期佳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本院神经外科二病区采用颅内外动脉搭桥手术治疗烟雾病的28例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总结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案、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方法及康复情况.结果 22例(78.57%)患者经过10~18 d治疗,恢复良好后出院;5例(17.86%)患者住院期间出现肢体肌力差,1~3个月肌力回复正常;1例(3.57%)患者住院期间构音不清,1个月出院时可日常对话.结论 对于烟雾病采用颅内外动脉搭桥手术治疗的患者,正确实施围手术期护理,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有利于患者康复,达到预期治疗及护理效果.

  • 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毛之奇;李萌;凌锋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从创始至今已经有一百七十余年的历史,其方法主要是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然而,对于复杂的动脉瘤如巨大动脉瘤、宽颈动脉瘤、蛇形动脉瘤,或存在动脉分支融合进瘤壁的动脉瘤等,难以通过单纯手术夹闭或介入栓塞的方法进行治疗,而需行颅内外动脉搭桥合并动脉瘤孤立手术来治疗.但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由于技术复杂、容易出现并发症,因此行动脉搭桥术的医生必须对动脉搭桥术治疗动脉瘤的历史、手术指征和搭桥方法有明确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运用这一技术治疗复杂动脉瘤.故本文对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治疗动脉瘤的发展历史、手术指征和搭桥方法进行综述.

  •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作者:王大明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占80%~90%,其它多为头痛、头晕和视、动眼、滑车、三叉、外展等颅神经被压迫受损症状。一般认为,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占人口的1%~2%,其中一半左右会破裂出血,而破裂出血的早期病死率约为30%~40%。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主要有载瘤动脉的闭塞和动脉瘤的囊内栓塞两类。对于梭形动脉瘤和巨大型、部分大型宽颈动脉瘤,如果侧支代偿良好或通过颅内外动脉搭桥建立良好的旁路代偿血流,可以闭塞载瘤动脉。一般半年后动脉瘤可逐渐皱缩吸收,其压迫症状减轻或消失。1971年Serbinenko发明了可脱性球囊,1975年Debrun又进行了改进,由此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逐步兴起。由于用球囊进行动脉瘤的囊内栓塞操作比较困难、相对危险和容易复发,目前球囊主要用于载瘤动脉的闭塞。1991年Guglielmi报道了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颅内动脉瘤。GDC的临床应用,使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产生了新的飞跃。综合国外多家大宗病例的报告,80%~90%的动脉瘤可一次栓塞治愈,10%~15%的动脉瘤需要再次栓塞,栓塞后的动脉瘤再次出血率在0.5%以下,栓塞的死亡率和永久残废率均在2%左右。栓塞结果不仅完全可与外科手术结果相媲美,而且还具有创伤微小和术后恢复很快的优势。  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上,主要有以下技术:(1)篮筐技术(basket technique):指在动脉瘤内放置第1,2个弹簧圈时,使其沿动脉瘤边缘盘旋形成一包含整个动脉瘤腔的篮筐,后续弹簧圈紧密地填塞于筐内,达到完全栓塞。(2)重塑技术(remodelling technique):对宽颈动脉瘤,可将一球囊导管放置于载瘤动脉内,球囊面对动脉瘤瘤颈,放置弹簧圈的微导管头端置于动脉瘤内,先用对比剂将瘤颈处的球囊充盈以挡住瘤颈,然后经微导管在动脉瘤内放置弹簧圈,如此反复栓塞动脉瘤。(3)双微导管或连环技术(double micro-catheter technique or hand in hand technique):也常用于宽颈动脉瘤的栓塞。用2根微导管,经1根向动脉瘤内推送1个弹簧圈,先不解脱;经另1根推送另1个弹簧圈,2个弹簧圈相互缠绕使支撑更加稳定,此时解脱第1个弹簧圈;再放入第3个弹簧圈,然后解脱第2个弹簧圈,如此反复进行栓塞。(4)蚕食技术(piecemeal technique):对于不规则形的宽颈和长形动脉瘤,第1个弹簧圈应选其直径相当于动脉瘤的横径,当瘤顶填塞紧密后,利用弹簧圈的后几个袢突向瘤颈再形成筐网,随后再紧密填塞,如此直到瘤颈。临床实践表明,篮筐技术适用于大多数动脉瘤的栓塞,尤其在形态较规则的(如圆形或椭圆形)动脉瘤常能奏效。重塑技术和双微导管(连环)技术虽然巧妙,但两者均须载瘤动脉较粗和无严重血管痉挛。前者对于克服宽颈动脉瘤弹簧圈放置时容易脱出或不稳定,以及由于瘤颈处缺乏对弹簧圈的反作用力,使弹簧圈不易填塞紧密很有帮助;后者则无须临时阻断载瘤动脉的血流,并从容应付后续弹簧圈将前面弹簧圈顶出的可能,栓塞时弹簧圈比较稳定。蚕食技术是将动脉瘤“分块”栓塞,一个难点是选择合适直径和长度的弹簧圈,以达到既把动脉瘤先栓的部分填紧,又能留出足够的长度在后栓的部分形成新的篮筐。以上几种技术可以联合使用。

  • 颞肌贴覆-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烟雾病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程文兰;邝又新;史锡文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又称为脑底异常血管网病,是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进行性狭窄或闭塞,颅底异常血管网生成为特征的一组脑血管病[1].目前,外科治疗主要是通过颅内外血管重建手术改善脑血流动力学障碍和缩小以后发生卒中的危险性[2].近年来,我科采用颞肌贴覆-颅内外动脉搭桥(间接血管重建加直接血管重建)治疗烟雾病患者,效果满意,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