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平衡电痉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后遗症52例

    作者:龙玲;向小兵

    目的:观察运用平衡电痉挛疗法与传统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以阴阳两经相配取穴,根据症候表现,每经各取两穴,相配合使用,毫针刺入肌层后,接通低频脉冲电疗仪,下肢内外两侧各放置一组电极,使下肢肌肉产生有节律性的收缩,以达到阴阳、表里、上下、内外的平衡,运行、调和血气.结果:平衡电痉挛疗法组与传统针刺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平衡电痉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后遗症有调阴阳,行气血,强筋固本,健睥益气的功效.

  • 中药熏洗方联合小脑电刺激对脑瘫儿童的康复效果研究

    作者:孔红涛;李三松

    目的:探讨中药熏洗联合小脑电刺激对脑瘫儿童的临床康复效果.方法:选择88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患儿在常规药物及Bohath、Vojta等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小脑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熏洗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及临床疗效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治疗3、6个月后运功功能、认知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3、6个月后运功功能、认知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社会适应、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及个人社交5个方面的DQ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对照组SPM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3、6个月时,观察组SPM评分明显比治疗前提高,且治疗后观察组SPM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应用中药熏洗联合小脑电刺激能够有效改善脑瘫患儿运动及认知功能、临床疗效显著,在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补中益气汤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作者:徐哲;胡孟彩

    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产后盆底肌力≤3级的产妇患者1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2例,对照组使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补中益气汤进行联合治疗,3个月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对两组阴道收缩机电值、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和阴道动态压力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力评分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尿失禁、阴道壁松弛、子宫脱垂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 .90%,对照组为85 .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治疗前,两组阴道收缩机电值、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和阴道动态压力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后,两组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阴道收缩机电值、阴道动态压力上升程度,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长度较对照组明显(P<0 .05) ;治疗前,两组患者盆底肌力评分无明显差异(P>0 . 05) ,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力评分升高程度高于对照组(P<0 .05) ;观察组发生尿失禁、阴道壁松弛、子宫脱垂例数均少于对照组(P<0 .05) .结论:补中益气汤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盆底康复疗效显著,提高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

  • 丘脑腹中间核脑深部电刺激植入术治疗帕金森病1例

    作者:高国栋;赵亚群;王学廉

    0 引言脑深部电刺激植入术做为常规毁损手术的替代方法在国外已开始用于治疗帕金森病[1],1999年11月我科行丘脑腹中间核(vim)慢性脑深部电刺激(DBS)植入术1例,手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六味地黄汤加味配合电疗及运动疗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报告

    作者:薛荣涛;张雄

    目的验正六味地黄汤加味配合电刺激及运动疗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P)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OP患者用自拟六味地黄汤加味汤药口服,同时配合每日中药离子透入电刺激治疗及运动疗法,对治疗前后的症状与体征改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本法治疗后患者症状与体征改善明显;结论本法是治疗OP较有较的方法.

  •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作者:陈松盛;何娅;袁平花

    目的: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CFN)对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68 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接受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日常生活能力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78.7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MSE评分、ADL评分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能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液流变学变化可能是其治疗机理之一.

  • 不同麻醉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影响

    作者:赵洪祖;杜好瑞;崔二龙

    目的: 探讨依托咪酯、丙泊酚诱导麻醉后对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87例需要MECT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丙泊酚组诱导麻醉给予丙泊酚;依托咪酯组诱导麻醉换用依托咪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中输入电量指数、运动发作时间、抑制指数、抽搐能量指数、抽搐一致性指数;治疗前、后一次治疗后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韦氏记忆量表(WMS)评定其精神状况及记忆水平.结果: 治疗后依托咪酯组运动发作时间、抑制指数、抽搐能量指数、抽搐一致性指数、WMS评分、PANSS减分均高于丙泊酚组(P均<0.05),而输入电量指数显著低于丙泊酚组(P<0.05).结论: 依托咪酯和丙泊酚比较可提高MECT治疗运动发作时间、抑制指数、抽搐能量指数、抽搐一致性指数,降低输入电量指数,减少认知损害,但须注意谵妄、呕吐和血压问题.

  •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重型颅脑损伤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作者:杨庆武;王如密;王守森;荆俊杰;高进喜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血液流变学改变与电刺激小脑顶核(FN)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FN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电刺激FN组ADL评分为74.32±23.59分,对照组评分为60.12±19.5分,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电刺激FN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电刺激FN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重型脑外伤后可出现血液流变学异常,电刺激FN治疗可改善重型颅脑损伤血液流变学及临床疗效.

  • 发作阈值及超发作阈值对电痉挛治疗的影响

    作者:董琳;杜卫涛;孙润珠;赵倩;李倬孙

    电痉挛治疗是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意识丧失和全身抽搐发作,以达到控制某些精神症状的一种精神科躯体治疗方法[1].从电痉挛疗法引入开始,对它是否会引起大脑损害就一直引人注目.为此我们用中医针灸毫针作为电极,分别刺人患者头部非优势半球侧头颞-百会穴位,进行电痉挛治疗.目的是用相对低的电量而达完全发作,是否低电量就能达到完全发作呢?增加剂量,达高剂量(超过抽搐阈值)是否会损害大脑呢?我们对不同电量下临床发作情况进行了观察,采用盲式对照的方法,观察了60例低电量组与高电量组(即发作阈值及超发作阈值100%)下多参数监护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患者发作情况,现报道如下.

  • 正中神经电刺激在出血性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高嵘;徐平;刘惠祥

    目的:观察正中神经电刺激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按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持续正中神经电刺激4周后,通过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分平均降低10.1分,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平均降低6.5分。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能促进患者患肢功能恢复,提高患者反应能力,减少致残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电针结合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2例临床观察

    作者:杜秀霞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祖国医学称之为"面瘫".

  •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结合常规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熊国芳;陈晓;肖剑平

    面神经炎是面神经的非化脓性炎症,可引起面神经瘫痪,可见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面部被牵向健侧等临床表现.常规治疗方法是应用药物、针灸及理疗等治疗,疗程较长,患者十分痛苦.作者采用N-ES结合常规治疗面神经炎43例,现报告如下:

  • 电刺激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影响

    作者:赵华;陈允震;刘海春;武文亮;谢斌;王洪亮;焦广俊

    目的 探讨脉冲电刺激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疗效的影响. 方法 选用60只雄性SD大鼠.数控脊髓损伤打击器制备脊髓损伤模型.脊髓损伤7d后,从大鼠自身股骨上采集并标记MSCs.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MSCs移植组(A组)、电刺激组(B组)、电刺激联合MSCs移植组(C组)和PBS对照组(D组).应用BBB评分法和体感诱发电位(SEP)在脊髓损伤前后定期进行功能评定;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检测脊髓的修复情况;免疫组化观察Brdu标记的移植MSCs的存活情况. 结果 术后4周,BBB评分C组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高于D组(P<0.01),提示肢体功能恢复显著.移植后第8周,SEP检测C组潜伏期及波幅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C组神经功能恢复较快,DTI成像在移植后第8周也有明显修复.免疫组化显示术后8周C组脊髓损伤部位有大量Brdu标记的MSCs细胞,其阳性细胞数量和比率明显增加. 结论 电刺激疗法能够显著提高脊髓损伤后移植MSCs的存活能力及其联合治疗效果.

  • S_3神经根电刺激改善急性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肠黏膜屏障功能

    作者:白春宏;安洪;王莎莉;蒋电明;范伟;聂海

    目的 探讨S_3神经根电刺激对急性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作用. 方法 建立兔脊髓损伤性截瘫模型,以截瘫后行S_3神经根电刺激为实验组,不做刺激截瘫兔为对照组,正常白兔为正常组.无菌条件下,采集门静脉血进行内毒素定量测定和细菌培养,采集肝、脾、肠系膜淋巴结作细菌培养并进行菌种鉴定.取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动物的肝、脾、肠系膜淋巴结、小肠进行病理切片HE染色检查,取小肠进行电镜检查. 结果 对照组肠黏膜屏障及其他器官破坏严重,血清内毒素水平较实验组和正常组明显增高,肠道菌群移位发生率较高;实验组电刺激S_3神经根使失神经肠道蠕动增强,排出的肠内容物明显增加,同时肠黏膜破坏较轻,其他脏器损伤也较对照组轻,血清内毒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并且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菌移位率明显下降. 结论 急性脊髓损伤后电刺激S_3神经根能较好地促进肠道蠕动,促进肠内容物的排出,良好地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进而减轻内毒素血症和肠道细菌移位;有利于减少SIRS和MODS的产生.

  • 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创伤性脑损伤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旭旭;高国一

    创伤性脑损伤(TBI)所致昏迷的患者,其生存质量差且并发症多,给患者家庭造成沉重负担.对TBI治疗方法的探索有助于患者恢复功能、减少致残率并提高生存质量.目前,TBI患者的临床治疗主要有亚低温治疗、高压氧治疗、促醒药物及正中神经电刺激等,多存在一定局限性.目前已有较多研究着眼于迷走神经电刺激(VNS)技术在TBI中的应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有抗炎作用、减轻脑水肿和降颅内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血脑屏障破坏、降低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毒性、突触可塑性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募集等,这可以作为TBI患者临床治疗手段的一种新方法.同时,VNS作为侵入性电刺激技术也存在并发症风险.笔者就VNS治疗方法 、VNS治疗TBI的作用机制及VNS的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述,为进一步认识VNS技术在TBI中的应用前景提供参考.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患者额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注水扩张过程中疼痛的作用

    作者:黄莹;卞薇薇;侯黎莉

    目的 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患者额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注水扩张过程中疼痛的作用. 方法 2016年6月-2017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门诊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额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注水扩张患者100例,其中男43例、女57例,年龄27~55岁,对其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TEAS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各50例.常规护理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对患者于每次门诊注水时、注水2d后进行常规护理;TEAS护理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于每次门诊注水时,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TEAS治疗,准确定位上星穴、头维穴、合谷穴,采用脉冲针灸治疗仪同时对3处穴位进行电刺激,每次30 min.责任护士嘱患者及其家属于每次门诊注水2d后开展居家TEAS,每天2次,每次30 min.责任护士进行远程指导并每天电话回访.2组患者护理均持续至整个扩张疗程结束.扩张疗程结束后,责任护士通过数字评价量表对患者扩张过程中的整体疼痛程度和剧烈疼痛程度进行评分,通过简化舒适状况量表对患者扩张过程中的整体舒适度及其各维度进行评分.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x2检验. 结果 扩张过程中,TEAS护理组患者整体疼痛程度评分和剧烈疼痛程度评分为(5.4±1.2)、(6.5±1.0)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的(6.1±1.3)、(7.5±1.4)分,t=-2.62、-4.00,P<0.05或P<0.01.扩张过程中,TEAS护理组患者整体舒适度生理维度、社会文化维度、心理精神维度、环境维度及总分分别为(9.6±2.9)、(20.1±2.8)、(29.1±1.9)、(22±3)、(80±6)分,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的(5.7±2.1)、(16.8±2.8)、(26.0±2.8)、(21±4)、(69±8)分,t=8.03、6.35、7.60、2.11、10.64,P<0.05或P<0.01. 结论 适当强度、频率、持续时间的TEAS可缓解额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注水扩张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舒适度.

  • 功能性电刺激并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病人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

    作者:毛勇;李林海;高鑫;伦亿禧

    目的 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并针灸对脑卒中后偏瘫病人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38例卒中后偏瘫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9例病人.两组病人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药物及针灸治疗,试验组病人在此基础上进行功能性电刺激,两组病人分别于治疗开始前、治疗10周后采用Holden步行功能评分(FAC)、10 m快步行速度(10 mWT),“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进行下肢功能的评估.结果 治疗前,两组病人FAC、10 mWT、TUGT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10周后,试验组病人FAC、10 mWT、TUGT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570~3.654,P<0.05).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并针灸治疗能显著促进偏瘫病人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 耳穴电刺激对剖宫产术后镇痛及恶心呕吐的影响

    作者:李井柱;李晓征;王明山;李界平;时飞;于海芳

    目的 比较经皮电刺激耳神门穴与耳眼点穴对剖宫产术后产妇镇痛效果及恶心呕吐发生率影响.方法 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下择期剖宫产产妇160例,术后均采用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随机分为经皮电刺激耳神门穴组(S组,n=80)、经皮电刺激耳眼点穴组(E组,n=80).S组术前行经皮电刺激耳神门穴,E组术前行经皮电刺激耳眼点穴,强度由产妇自己控制,刺激30 min后麻醉,术后4、10、22 h各重复刺激1次.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6、12、24、48 h(T1、T2、T3、T4)静息痛、宫缩痛及动态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PCEA总按压次数与有效按压次数,硬膜外镇痛复合液用量,术后48 h内恶心及呕吐发生率,甲氧氯普胺使用率,瘙痒发生率,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及术后6h出血量,其他并发症情况.结果 与E组比较,S组术后T1、T2、T3、T4时静息痛、宫缩痛及动态痛VAS评分、PCEA总按压次数与有效按压次数比值及镇痛复合液用量显著降低(t=2.788~5.021,P<0.01),恶心及呕吐发生率和甲氧氯普胺使用率显著降低(x2=14.107~22.747,P<0.01),瘙痒发生率、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6h出血量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均未出现其他相关副作用.结论 经皮电刺激耳神门穴较耳眼点穴可明显提高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并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

  • 中药透入配合中频电治疗颈椎病98例效果观察

    作者:宫丽莉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1].1995~2001年,我们采用100 g/L乌头酊直流电离子导入配合中频电治疗颈椎病9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非手术治疗进展

    作者:付婷婷;李委蔚;孙芳;赵淑萍

    目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近年来该病的非手术治疗倍受重视,目前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子宫托、家庭训练、盆底肌电刺激、盆底生物反馈治疗等.本文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非手术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365 条记录 18/19 页 « 12...11121314151617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