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先天性腰骶段脊柱畸形长节段固定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原因分析

    作者:蒋彬;王冰;吕国华;李磊;李亚伟;戴瑜亮;徐洁涛

    目的:总结分析先天性腰骶段脊柱畸形行后路长节段固定术后冠状面失平衡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7年5月于我院行后路截骨联合长节段固定矫形术治疗的23例先天性腰骶段脊柱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7例,平均年龄13.2±2.8岁(10~18岁),平均随访时间38.2±8.4个月(24~96个月).收集患者畸形节段、畸形类型、融合节段、躯干倾斜及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站立位全脊柱X线、Bending位X线、双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及术前、末次随访时的简体中文版SRS-22评分,测量原发弯和继发弯Cobb角,脊柱柔韧度指数(flexibility of the structural curve,FSC),骶骨倾斜(sacral obliquity,SO),锁骨角(clavicle angle,CA),冠状面平衡距离(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与双下肢全长等指标,根据患者矫形术后是否出现冠状面失平衡,将患者分为平衡组与失衡组.冠状面失平衡诊断标准:C7铅垂线(C7plumb line,C7PL)偏距骶骨中垂线(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SVL)>2cm.应用卡方检验、t检验,分析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可能原因并提出相应预防措施.结果:23例患者平均融合节段数7.4±2.3节(5~12节).术前平均原发弯Cobb角40.25°±10.6°,末次随访时为12.4°±5.2°,平均矫正率(69.1±8.7)%.术前平均继发弯Cobb角35.5°±8.5°,末次随访时为13.1°±5.0°,平均矫正率(63.1±7.9)%.术后冠状面失衡组5例,发生率为21.7%.男2例,女3例.L5半椎体1例,L5半椎体合并L4蝴蝶椎1例,S1半椎体1例,L5横突肥大形成假关节1例,L5楔形椎1例.失衡组中,2例发生S1断钉,1例行翻修手术治疗,1例行支具治疗.两组比较,继发弯柔韧指数、术前躯干偏移、上固定椎位置、下固定椎位置、末次随访冠状面平衡距离(1.0±0.8cm vs 3.0±0.7cm)、术后6个月骶骨倾斜角(3.5°±3.2° vs 15.2°±14.2°)、末次随访锁骨角(3.6±3.6cm vs 15.0±13.3cm)、SRS-22评分末次随访自我形象维度(3.9±0.6 vs 3.7±0.7)、治疗满意度(4.5±0.2 vs 2.6±0.6)、心理健康(4.1±0.4 vs 3.2±0.5)及总评分(15.1±2.8 vs 17.8±2.2)有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构成比(4/14 vs 2/3)、手术年龄(12.6±3.8 vs 14.2±2.6)、固定节段数(8.3±3.7 vs 6.8±1.9)、术前原发弯Cobb角(35.2°±17.1° vs 37.6°±4.6°)、术后6个月原发弯Cobb角(12.6°±5.6° vs 16.6°±5.9°)、末次随访原发弯Cobb角(12.0°±6.2° vs 16.4°±5.9°)、术前继发弯Cobb角(37.3°±10.7° vs 38.4°±5.4°)、术后继发弯Cobb角(15.5°±4.6° vs 12.0°±7.5°)、末次随访继发弯Cobb角(14.1°±5.0° vs 12.6°±7.5°)、术前冠状面平衡距离(2.1±2.7mm vs 2.9±1.9mm)、术后6个月冠状面平衡距离(0.9±1.2mm vs 1.7±1.1mm)、术前锁骨角(2.0°±0.9° vs 1.2°±1.1°)、术后6个月锁骨角(1.5°±1.2° vs 2.6°±2.4°)、术前骶骨倾斜角(1.1°±1.0° vs 4.0°±2.5°)、SRS-22量表术前功能/活动(4.1±0.5 vs 3.9±0.6)、疼痛(3.4±0.4 vs 3.8±0.4)、自我形象(3.4±0.7 vs 3.2±0.7)、心理健康维度(3.5±0.3 vs 3.6±0.7)、末次随访功能/活动维度(3.9±0.5 vs3.8±0.5)、疼痛维度评分(3.9±0.4 vs 3.7±0.9)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骶段畸形行长节段固定矫形术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但存在一定的术后冠状面失平衡风险,其原因可能与截骨不彻底、矫形策略及固定椎选择不当有关.

  • 角度法评价躯干冠状面失平衡

    作者:张瑞方;刘倩;王雪;黄雅南;刘锟;何家维;严志汉

    目的 探讨角度法(TA LA)评价躯干冠状面失平衡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 收集2013年1~12月拍摄X线脊柱全长正位片(包括骨盆)的躯干失平衡患者58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42例,年龄12 ~48岁.由A、B两位放射科医师分别独立使用躯干失平衡距离法(C7-CSVL)和TALA进行测量,间隔两周后重复测量1次.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法,分别比较两位医师每种方法的两次测量均数值,以及比较每位医师每种方法的测量均数值.结果 每位医师采用C7-CSVL法的两次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TALA法测量的两次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位医师采用C7-CSVL法所得的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TALA法所得的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较于传统的C7-CSVL法评价躯干冠状面失平衡,TALA法所得数值在不同测量者之间、同一测量者的两次测量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可见TALA法评价躯干冠状面失平衡方法简单且可重复性强.

  • LenkeⅡ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内固定冠状面失衡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谷晓川;吕润潇;张修平;张东华;白玉树;李明

    目的:探讨LenkeⅡ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内固定冠状面失衡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骨科已确诊为LenkeⅡ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60例,根据术前脊柱柔韧度、risser分级水平、支具支持治疗、椎体融合数、内固定系统选择等多方面影响因素对内固定后冠状面失平衡情况发生率进行分析评估,其数据结果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处理.结果:对术后患者评估比较,多种因素均可影响内固定后冠状面失平衡情况发生,表现为:脊柱柔韧度低、risser分级高、长时间支具佩戴、延长融合椎体范围、先进钉棒系统方案选择均可明显提高术后疗效,降低内固定后冠状面失平衡情况发生率(P<0.05),其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通过对患者脊柱柔韧度、risser分级情况评估来判断脊柱成熟度,并在术后积极支具辅助治疗,选用钉棒固定系统并延长融合椎体节段,可明显降低内固定后冠状面失平衡情况发生,提高远期随访疗效.

  • 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冠状面失平衡与矫正率和柔韧性的相关性

    作者:黄岭志;彭焰;梁安靖;叶伟;谌业光;黄东生

    目的:分析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冠状面失平衡与主弯柔韧性和矫正率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02年1月至2010年5月胸弯为主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67例患者,其中59例病例资料完整,男18例,女41例,年龄12~18岁,平均(14.2±1.7)岁;随访时间6~13年,平均(8.1±1.3)年.根据末次随访冠状面平衡情况分为平衡组和失平衡组.平衡组53例,失平衡组6例.对比两组之间的年龄、手术技术、主弯Cobb角、柔韧性、矫正率和矫正率/柔韧性.结果:两组的年龄、手术技术、主弯Cobb角、柔韧性、矫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矫正率/柔韧性平衡组为1.40±0.34;失平衡组为1.91±0.32,P<0.01.结论:年龄、手术技术、主胸弯Cobb角、柔韧性、矫正率与术后冠状面失平衡并无明显联系,矫正率/柔韧性比值过大可能是导致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