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持续短阵脉冲刺激抑制一侧初级运动皮层后脑功能连接的变化

    作者:杨青;胡瑞萍;吴军发;杜小霞;朱玉连;汤昕未;范顺娟;田闪;吴毅

    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分析健康被试者一侧初级运动皮层经持续短阵脉冲刺激抑制后与全脑其他灰质区域的功能连接变化.方法:采用持续短阵脉冲刺激(cTBS)对21例健康被试者的右侧初级运动皮层(M1区)进行抑制.在cTBS干预前和干预后即刻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以右侧M1区受抑制明显的区域作为种子点,与全脑其他灰质区域进行功能连接分析,比较右侧M1区种子点在cTBS干预前后与全脑其他区域功能连接的变化.结果:右侧M1区种子点在cTBS干预前与大脑广泛区域存在较强的功能连接,在cTBS干预后功能连接范围缩小、连接强度减弱,以右侧扣带回中部和左侧中央后回减弱为明显,具有显著性意义(单个体素P<0.001,GRF校正P<0.05).结论:健康被试者一侧运动皮层受到抑制后,与全脑灰质功能连接普遍减弱,尤以与同侧扣带回中部及对侧中央后回的功能连接减弱明显.

  • 手术前、后采用Bold-fMRI与DTI融合技术对比观察脑瘤累及初级皮层运动区

    作者:高万军;张云亭;张敬;张权;李威

    目的 采用血氧依赖水平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融合技术,初步观察脑瘤、皮质脊髓束(CST),初级皮层运动区(M1)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8例邻近M1区脑瘤患者行术前及术后Bold-fMRI和DTI检查.采用Bold-fMRI与DTI融合技术建立脑瘤、M1区、CST三者融合的三维图像,观察手术前后三者的关系及手术前后变化.按照肿瘤级别将脑瘤分为2组.结果 术前脑瘤使M1区及CST受压、移位,部分CST出现中断和缺损.高级别脑瘤对CST的影响程度高于低级别脑瘤.术后M1区及CST出现不同程度的恢复,高级别脑瘤与低级别脑瘤术后恢复程度差异没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 利用Bold-fMRI与DTI融合技术,术前可直观地观察脑瘤、M1区、CST三者间的关系,了解M1区和CST的受累程度,有助于手术方案制定,术后可观察M1区和CST变化情况,并同术前进行比较,为评估手术效果提供依据.

  • 康复后周围性面瘫患者初级运动皮层的功能连接变化研究

    作者:薛秋菊;杨骏;李传富;徐春生;武红利;朱一芳;刘军平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时间康复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初级运动皮层功能连接变化及其与对照组的差异,探讨皮层功能重组在面瘫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37例经针灸治疗康复后的左侧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康复组,根据从发病到康复的时间分为早期康复组(18例,康复时间<45 d)及晚期康复组(19例,康复时间≥45 d);另外选取19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选择双侧面部初级运动皮层(LMI和RMI)作为ROI,比较3组双侧MI功能连接变化.结果:各组间双侧MI功能连接均存在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康复组双侧MI与相关脑区的功能连接的减弱脑区主要位于后扣带回、楔前叶、额中回、颞上回、小脑,多与运动、记忆、识别、情感功能相关,局部区域呈增强,如枕中回、顶下小叶;与早期康复组相比,晚期康复组的双侧MI功能连接均显示减弱,减弱的脑区多与感觉运动相关,如运动前区(额上回、额中回).结论:皮层功能重组在周围性面瘫康复中具有重要作用,即使面瘫患者临床痊愈后,这种皮层功能功能重组依然存在,且面瘫康复所需的时间越长,皮层功能重组的程度越大.

  • 经颅磁刺激及其在运动科学中的应用展望

    作者:张剑;庄洁;陈佩杰

    1980年,Merton要求Morton制造一个高电压电流刺激仪,他设想通过非侵人性方式直接刺激大脑中枢运动皮层相关部位产生相应的肌肉活动,而不是通过刺激外周神经.后,他们制造出经颅电刺激仪(transcranialelectrical stimulation,TES),它可以通过刺激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并几乎同时产生肌肉反应,即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1].

  • 特定行为下大鼠M1的LFPs研究

    作者:赵以亮;孙建涛;宋永吉;李芳;艾洪滨;王敏

    本文利用自制单通道微电极、多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等,对大鼠抓食行为过程中初级运动皮层(M1)的局部场电位(LFPs)进行了记录,并根据所记录的LFPs的变化和与之同步的大鼠抓食行为变化,将大鼠抓食行为分为4个时期:抓食前期、计划期、抓食期和完成期,之后利用MATLAB软件通过时域分析、功率谱分布分析和时频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时期的LFPs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大鼠在抓食行为过程中,M1前肢运动相关的神经元活动引发的LFPs变化对应于大鼠不同的行为状态,说明M1的LFPs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编码”作用,证明了用与前肢运动相关的M1的LFPs来识别前肢运动行为的可行性.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