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山东省部分地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生活现状评价

    作者:林云霞;郑薇;陶小润;张娜

    目的 评价国家<艾滋病防治条例>实施以来,山东省部分地区对18岁以下艾滋病致孤和脆弱儿童开展的关怀支持活动效果.方法 对调查地区全部18岁以下艾滋病致孤和脆弱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006年3月调查儿童107人,接受过关怀支持的艾滋病致孤和脆弱儿童占80.4%,艾滋病致孤和脆弱儿童中对目前生活满意的占32.7%,曾受到过歧视的艾滋病致孤和脆弱儿童占30.2%;2006年12月(调查儿童115人)调查结果分别为95.7%、71.3%、10.3%,2次调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艾滋病致孤和脆弱儿童开展的关怀支持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今后应继续加强对艾滋病孤儿和脆弱儿童的关怀和支持.

  • 乡村医生对艾滋病致孤儿童问题的认识与支持现状调查

    作者:魏南方;许文青

    目的了解我国部分艾滋病致孤儿童所在村医生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艾滋病致孤儿童所在村医生320名,了解其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结果乡村医生(村医)对艾滋病致孤儿童可能面临问题的认识低于31.0%.9.7%的村医不愿给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子女看病,19.4%的人曾向村民介绍过艾滋病预防关怀知识,12.2%的人曾到感染者家中引导其积极地生活,9.7%的人曾组织过感染者生产自救.有72.2%的村医对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有正确认识,57.2%的村医对医疗注射会增加艾滋病的传播风险有正确认识,48.1%的人对只与一个忠诚的未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发生性行为可以降低艾滋病的传播风险有正确认识,77.8%的人对使用避孕套可以降低艾滋病的传播风险有正确认识.结论村医对艾滋病致孤儿童可能面临的问题普遍认识不足,并有少数村医不愿意给艾滋病致孤儿童看病.在村民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引导感染者积极生活、组织感染者生产自救的村医也很少.动员村医在农村开展艾滋病致孤儿童关怀工作,仍需给予其正确信息.

  • 参与式艾滋病致孤儿童关怀项目结果分析

    作者:

    目的了解以社区、家庭为基础的艾滋病致孤儿童关怀项目开展3年后的效果.方法征集项目覆盖的艾滋病致孤儿童志愿者30人,培训后,由儿童自行设计访谈提纲并到社区对受艾滋病影响的家庭进行定性访谈,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接受调查的20个家庭的儿童代表中,只有5%(1/20)认为项目的设计不好,原因是"更困难的家庭没有得到帮助";有10%(2/20)的儿童认为项目的运作过程不好,原因是"艾滋病儿童没有得到特别的照顾";对项目的效果受访儿童没有认为不好的;对项目产生的影响有20%(4/20)的儿童认为不好,原因是担忧项目的持续性、项目没有解决艾滋病流行的根本问题以及"每月按时给钱可能会造成依赖"等.结论大部分的受访儿童认为项目使儿童、家庭得到了基本需求的支持.儿童参与式的评价在我国是成功的尝试.

  • 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同胞分离抚养方式与健康危险行为

    作者:李静一;赵国祥;单欢欢;赵俊峰;李晓铭

    目的:探讨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同胞分离抚养方式与其健康危险行为的关系.方法:选取6~17岁有同胞的艾滋病致孤儿童(父母双亡)155人参与本研究,根据是否经历同胞分离抚养,把他们分为同胞分离组(n=96)和无同胞分离组(n=59);根据不同的抚养方式把他们分为艾滋病致孤儿童福利院组(n=97)、家庭式抚养所组(n=8)与家族抚养组(n=50).采用健康危险行为量表进行测评.结果:经历同胞分离抚养的艾滋病致孤儿童的“饮酒”[(1.6±0.7)vs.(1.4±0.5)]、“打人”[(1.5±0.8)vs.(1.3±0.6)]和“破坏公共财产”[(1.1±0.5)vs.(1.0±0.0)]得分高于无同胞分离抚养组(均P<0.05).艾滋病致孤儿童福利院抚养组的“打人”得分高于家庭式抚养所和家族抚养组[(1.6±0.8)vs.(1.2±0.4),(1.2±0.4);P<0.05].多元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经历同胞分离抚养的艾滋病致孤儿童的“饮酒”和“想要或扬言要伤害他人的行为”[(1.2±0.5)vs.(1.1±0.2)]的得分高于无同胞分离抚养者(均P<0.05).结论:经历同胞分离抚养的艾滋病致孤儿童可能比没经历同胞分离抚养的艾滋病致孤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健康危险行为.

  • 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及相关对策建议

    作者:蔺秀云;方晓义;李晓铭

    目的 了解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方法 采用访谈、追踪调查和心理干预相结合的方法,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了5年的系列研究.结果 共追踪调查1 625名儿童,其中孤儿755名,非孤儿童466名,对照儿童404名.发现艾滋孤儿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艾滋孤儿具有仇恨的心理,封闭、自卑和孤独心理严重,未来发展压力大,悲伤情绪异常严重,双孤和单孤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很差.在心理干预和3年追踪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结论 时间解决不了艾滋孤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要重视对艾滋孤儿的心理救助.

  • 项目县6~14岁艾滋病致孤儿童社会心理问题浅析

    作者:许文青;王云生;季成叶;何景琳

    目的了解项目县6~14岁艾滋病致孤儿童社会心理问题,探讨适宜的支持对策.方法对5个项目县251名6~14岁艾滋病致孤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结果部分儿童丧失生活希望,感觉生活很不好,原因有父母久病、失去父母、经济困难、比别人差、被歧视、家务多等.仅10.8%儿童因得到亲人和社会支持而感觉生活很好.父母病重和死亡使儿童处于长期的负面情绪,如担心、恐惧、痛苦、悲伤、绝望和害怕;因父母去世而痛苦巨大.父/母去世后恢复时间很长.一些儿童出现情绪-行为问题,如入睡困难、做恶梦、老想哭、爱发呆、想发火、不想与人交往、不能集中注意力等.1/3儿童父母患病、去世后社会交往减少,原因是担心别人不愿和自己交往、怕人欺负等.结论父母生病去世给儿童带来了诸多社会心理问题,急需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社会支持系统,给予儿童持续的社会心理支持.

  • 艾滋病致孤儿童在"阳光家园"安置模式下的心理状况调查

    作者:谢启文;王飞;路佳坤

    目的 深入了解河南省阳光家园中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心理状况.方法 用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河南三处阳光家园中的100名艾滋病致孤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有效问卷91份.91名艾滋病致孤儿童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总体而言感到幸福,但仍有不满意的地方;他们对伙伴关系非常重视,但对陌生人交往的态度不积极,也缺乏足够的长辈性质的关怀;近7成的孩子的个性特征中包含了内向的因素,有的孩子对管理人员和资助者缺乏感恩的心.

  • 教育工作者对艾滋病致孤儿童认知调查

    作者:何忠虎;季成叶

    目的了解教育工作者对我国艾滋病流行以及致孤儿童的认知程度,为探索经济、有效、可持续的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对103名来自艾滋病项目省的教育行政官员和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被调查者对艾滋病流行态势以及国家有关政策了解不足,且对艾滋病的流行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行政官员与一线教育者认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过80%的人认为艾滋病致孤儿童问题比较严重,100%均认为应优先投入资源,采取措施予以应对.结论针对艾滋病致孤儿童开展基于社区与学校的关爱与支持工作十分必要;应对开展关爱工作的核心人群即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与教育.

  • 贺州市86例14岁以下艾滋病致孤儿童生活现状调查分析

    作者:黄冬瑞;周一心;罗城

    目的 了解贺州市两区三县14岁以下艾滋病致孤儿童的生活、社会救助、健康保障等现状. 方法 采用自制自评量表以及访谈的方式获得86名艾滋病致孤儿童的主观满意度评价.通过民政部门获得他们所在家庭的领取救助情况. 结果 贺州市大部分艾滋病孤儿是以家庭寄养的方式生活在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家,但是这样的抚养方式还是让24.42%的调查对象称生活不够稳定,并有20.93%的调查对象不满意现在的生活.在政府救助和医疗保障方面,政府救助覆盖了所有接受调查的对象家庭.91.86%的调查对象参加了医疗保险,参加接种国家免费疫苗达到100%.96.51%的调查对象接受过1次以上健康体检,76.74%的调查对象还每年接受1次体检.调查对象除1例患“肌萎缩”、1例患“皮痒”、2例“鼻炎”外,其他儿童未有常见疾病及传染病. 结论 贺州市艾滋病致孤儿童在当地政府、社会组织的关心扶持下,艾滋病致孤儿童生活、教育得到了有力保障,身心都保持健康.综合抚养模式可能有利于艾滋病致孤儿童生活更稳定、更有保障.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