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热后黄斑区光感受器内外节层损伤二例

    作者:陆莹;赵菊莲

    例1 患者女,21岁.因"感"出现39~40℃高热2 d,服用"感冒药"后症状缓解;但左眼出现眼前黑影,视力下降10 d来我院眼科就诊.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4,左眼视力0.3,矫正均不能提高.双眼瞳孔对光反射正常,屈光间质清晰,眼压正常.直接检眼镜检查,双眼视盘边界清楚、色泽正常,视网膜血管正常,黄斑区见一边界清楚类圆形暗红色区域,中心凹反光消失.

  • 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征

    作者:李妙玲;张雄泽;吉宇莹;叶佰康;文峰

    目的 观察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的临床特征.方法 经眼科常规检查、近红外反射(IR)、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的6例AMN患者11只眼纳入研究.有登革热病史5例9只眼,占患眼的81.8%;有头部外伤史1例2只眼,占患眼的18.2%.6例患者中,1例患者因合并双眼视盘轻度水肿,给予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余5例患者均以观察为主.所有患者每2周复查1次,直至6个月结束随访观察.每次复查均行眼底彩色照相、FFA、IR和SD-OCT检查.结果 患者眼部症状主要表现为突发单眼或双眼一个或多个中心或中心旁暗点.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发现,眼底表现正常1只眼;黄斑区楔形病灶2只眼;片状黄白色或棕色病灶8只眼.FFA检查发现,所有患眼AMN病灶均无异常表现.IR检查发现,所有患眼表现为局灶性弱反射病灶.SD-OCT检查发现,所有患眼光感受器层可见局灶性强反射病灶,并使其正常反射结构中断.强反射病灶于初诊后2周内开始消退,初诊后24周时仍可残留少量于Henle纤维层.随着光感受器层强反射病灶的消退,外核层出现不可逆变薄,外界膜和椭圆体带开始修复,两者的连续性于随访终点基本恢复,但交叉区连续性仍然中断.整个随访期间所有患者中心或旁中心暗点持续存在.结论 AMN特征性表现为IR弱反射病灶;SD-OCT初诊时表现为光感受器层局灶性强反射,随访末表现为交叉区连续性中断;中心或旁中心暗点症状可持续存在至少6个月.

  • 特发性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作者:胡立影;李志清;于荣国;李筱荣;王林妮;杨锦

    特发性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IPT)是一种以黄斑中心凹及中心凹旁毛细血管扩张为特征的视网膜血管异常性疾病.以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视网膜透明度降低、视网膜小静脉扩张、黄色渗出、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视网膜小片出血灶、黄斑萎缩、黄斑裂孔或板层孔、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及视网膜脱离为主要临床特征.根据临床特点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特征,IPT可分为3种类型6个亚型.激光光凝、光动力疗法以及玻璃体腔注射糖皮质激素或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在减轻黄斑水肿及控制新生血管上有一定作用.但由于IPT病因尚不明确,现有这些治疗措施均缺乏针对病因的特异性并且存在一些问题.正确认识IPT临床特征,深入探讨其发病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尚有待临床工作者不断努力.

  • 无明显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黄斑区微血管改变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观察

    作者:王健;陈松;何广辉;韩梅;李岩;武斌;孙晓丽

    目的:观察眼底无明显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2型糖尿病患者黄斑区微血管改变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特征。方法前瞻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经散瞳检查明确眼底无明显DR的糖尿病患者22例43只眼(糖尿病组)及同期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0例40只眼(正常对照组)纳入研究。所有受检者均行OCTA检查,选择视网膜血流成像模式,黄斑区扫描范围3 mm×3 mm、6 mm×6 mm,扫描信号强度指标>45,横向扫描和纵向扫描各需3 s。采用系统内置分析软件测量分析浅层毛细血管层图像中黄斑区扫描范围3 mm×3 mm内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平均血管密度;同时观察FAZ旁1 mm直径范围内的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微动脉瘤及其他微血管异常改变。结果糖尿病组患眼和对照组受检眼FAZ平均面积分别为(0.397±0.141)、(0.253±0.112)mm2;平均血管密度分别为(44.6±0.62)%、(48.6±0.58)%。糖尿病组患眼FAZ平均面积较正常对照组受检眼明显扩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7, P<0.05);但两组受检眼平均血管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99,P>0.05)。正常对照组受检眼FAZ呈蛛网样形态,拱环形态规则。糖尿病组患眼可观察到FAZ旁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拱环形态异常、微动脉瘤、血管走形纡曲等表现。糖尿病组患眼中存在FAZ旁毛细血管无灌注区(χ2=4.542)及微动脉瘤(χ2=5.183)比例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CTA可在2型糖尿病患者尚未出现明显DR之前观察到黄斑区FAZ面积扩大、FAZ旁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拱环形态异常、微动脉瘤、血管走形纡曲等微血管异常改变。

  • 2型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眼底及影像特征观察

    作者:吉宇莹;张雄泽;李妙玲;彭宇婷;叶佰康;米兰;刘兵;文峰

    目的 观察2型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MacTel 2)的眼底及影像特征.方法 确诊为MacTel 2的8例患者1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44~69岁,平均年龄(59.88±7.85)岁.均行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自身荧光(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黄斑色素密度(MPOD)检查;2例4只眼同时行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由两名医师对影像检查结果进行独立阅片并对患眼进行分期.所有患眼均随访观察1~1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1.00±8.91)个月.随访观察患眼的眼底及分期进展情况.结果 患眼BCVA为0.07~0.8.16只眼中,1期1只眼,2期1只眼,3期6只眼,4期8只眼.双眼病变程度对称5例,双眼病变不对称3例.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发现,16只眼中,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透明度下降呈灰色,颞侧为重14只眼,占87.50%;可见色素沉着9只眼,占56.25%;中心凹旁小血管直角走形14只眼,占87.50%;类似黄斑裂孔的暗红色病灶5只眼,占31.25%.FFA检查发现,16只眼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早期黄斑中心凹旁小血管扩张,晚期弥漫性强荧光.频域OCT检查发现,16只眼中,视网膜内外层结构缺失,空腔形成7只眼,占43.75%;外层视网膜萎缩,内层视网膜水肿,外层视网膜与视网膜色素上皮之间不均匀强反射信号9只眼,占56.25%.AF检查发现,16只眼中,黄斑中心正常暗区结构消失12只眼,占75.00%;黄斑中心凹反射信号增强9只眼,占56.25%.MPOD检查发现,16只眼均存在MPOD下降,MPOD模式眼底像可见颞侧局部区域的色素缺失.OCTA检查发现,患眼黄斑中心凹旁浅、深层血管丛破坏,血管间隙增大,中心凹无血管区(FAZ)扩大,血管变形,深层血管为著.随访期间,1例患者1只眼从4期进展到5期,出现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结论 MacTel 2的眼底及影像特征性表现为视网膜空腔形成,视网膜外层萎缩;MPOD局部缺失;FAZ扩大,黄斑中心凹旁浅、深层毛细血管丛扩张、牵拉、扭曲及直角血管.

  • 单侧急性特发性黄斑病变患眼临床和影像特征

    作者:杨卫丹;闵靖宇;谢莉萍;宫媛媛

    目的 观察单侧急性特发性黄斑病变(UAIM)患眼临床表现和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病例分析.临床检查确诊的UAIM患者6例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例4只眼,女性2例2只眼.所有患眼行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行同步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3只眼.患者明确诊断后均未进行干预;平均随访时间6.3个月.随访时均行BCVA、眼底彩色照相、SD-OCT、FFA检查.结果 患者眼部症状主要表现为单侧视力突然下降,伴视物变形或中心暗点;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发现,黄斑区黄白色斑块状病灶,其中伴小片状不规则浅层出血3只眼.FFA检查发现,早期黄斑区不规则强荧光,晚期荧光素积存;ICGA检查的3只眼,黄斑区呈持续弱荧光,未见强荧光.SD-OCT检查发现,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其下呈中等反射,椭圆体带中断,外界膜欠清晰.初诊后2周,黄白色斑块状病灶、出血基本吸收.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逐渐消失,椭圆体带连续性部分修复;1个月后椭圆体带连续性完全修复.末次随访时,患眼BCVA0.8、1.0者分别为4、2只眼;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UAIM以单眼黄斑区急性一过性渗出病灶为主要特征;以视网膜外层局限受损为主,结构可自行恢复.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