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前磨牙拔除模式对安氏Ⅰ类病例软硬组织B点的影响

    作者:陈伟挺;程德盛;张硕非

    目的:研究通过不同拔牙模式对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治疗前后软硬组织 B 点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安氏Ⅰ类临界病例,包括拔除第一前磨牙组和第二前磨牙组各25例。分别测量14项矫治前后头颅侧位片的软硬组织指标。组内和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结果①矫治前,两组患者在水平和垂直距离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矫治后,各点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在拔除第一前磨牙组中存在显著差别(P <0.05),而软硬组织 B 点水平方向上的变化在拔除第二前磨牙组中相对明显。②硬组织变化方面,治疗前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下切牙轴倾度、SNB 角变化无统计学意义,NB 的线距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拔除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软组织变化方面,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下唇倾角、下唇翻卷度和 B′-EP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颏沟倾角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0.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软组织显著改善;矫治前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畸拔牙矫治显著改变软、硬组织 B 点,但两种不同拔牙模式间对软硬组织的改变没有统计学意义。

  • 不同前磨牙拔除模式对安氏Ⅰ类病例软硬组织A点影响的研究

    作者:李春龙;鲁巧慧;张硕非

    目的 比较拔除第一、第二前磨牙矫治安氏Ⅰ类错(牙合)病例治疗前后软硬组织A点的变化.方法 选择50例安氏Ⅰ类(骨性Ⅰ类)临界病例为样本,其中拔4个第一前磨牙和4个第二前磨牙病例各25例,按性别、年龄、骨面型、拥挤度严格配对,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软硬组织的14项指标进行测量.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组内配对t检验、组间成组t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 ①在相对X、Y轴的绝对值测量中,治疗前2组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后的各点第一前磨牙拔除组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拔除第二前磨牙组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更明显.②在软组织角度和线距的测量项目中,治疗前的上唇翻卷度、上唇倾角第一前磨牙拔除组均小于第二前磨牙拔除组;治疗后2组均出现上唇倾角、上唇到E线的距离增加;但2组在各项测量项目的变化上没有组问差别.③在硬组织角度和线距的测量项目中,治疗前第一前磨牙拔除组的颌凸角较大;治疗后2组各测量值均减少,但2组无组间差异.④相关分析:统计结果显示第一、第二前磨牙拔除组软硬组织A点的变化均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 拔除第一和第二前磨牙软硬组织A点均有明显改变,两种拔牙模式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别.

  • 安氏Ⅰ类错(牙合)病例前磨牙拔除模式的选择

    作者:张硕非;林新平;郑敏玲

    目的 通过对拔除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的安氏Ⅰ类错(牙合)病例治疗前颌面部软硬组织的比较,探寻影响前磨牙拔除模式的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疗效满意、中轻度拥挤、非双颌前突的安氏Ⅰ类病例153例,分为两组,其中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组96例,拔除4个第二前磨牙组57例.对两组治疗前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软硬组织共118项指标),组间比较,选取其中有统计学差别的指标进行逐步判别分析.结果 逐步判别分析得到判别公式:IS=0.092A.P.D.I+0.065FMIA-0.049颏沟倾角-0.352下唇厚度+0.188颏部软组织厚度-6.465,判别临界值为0.17.拔除第一前磨牙组回代率为77.1%,拔除第二前磨牙组回代率为77.2%.结论 在进行前磨牙拔除模式的选择上,治疗前软组织的形态,特别是下唇的厚度必须有所考虑.

  • 正畸拔除第一前磨牙对第三磨牙萌出角度的影响

    作者:熊亚芳;王丛胜;张龙辉

    目的:研究正畸拔除第一前磨牙对第三磨牙的影响.方法:37例第一前磨牙拔除和33例非拔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拍摄术前术后的全景片,测量第三磨牙长轴与(牙合)平面及第三磨牙长轴与第二磨牙长轴的夹角,对治疗前后夹角的变化以U检验进行比较.结果:结果显示,拔除第一前磨牙后,下颌第三磨牙的的萌出角度得到了改善,而对上颌第三磨牙萌出改善并不明显.结论: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后,第三磨牙萌出角度会更加直立,从而可能减少其阻生的可能性.

  • 正畸拔除前磨牙对第三磨牙倾角影响的Meta分析

    作者:范琳琳;况琴;唐玉娟;秦朴

    目的:系统比较正畸拔除前磨牙后对第三磨牙倾角的影响.方法:电子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正畸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前后第三磨牙倾角变化的所有文献,按拔牙组与非拔牙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拔牙组又根据拔牙模式分为拔除第一前磨牙和拔除第二前磨牙两个亚组.检索时限从1990年1月1日至2014年5月20日.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以及质量评价均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并交叉核对,如有分歧通过讨论解决,然后采用RevMan 5.3.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0篇文献,共712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拔牙组与非拔牙组相比,上下颌第三磨牙倾角的变化值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第三磨牙倾角变化的差值上颌约为5.19°,下颌约3.55°;拔牙组的亚组分析中,拔除第一前磨牙后下颌第三磨牙倾角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拔除第一、第二前磨牙后上颌第三磨牙均变得更直立,下颌拔除第二前磨牙后第三磨牙更直立.

  • 不同前磨牙拔除模式对安氏Ⅰ类病例上唇组织的影响

    作者:张硕非;林新平;郑敏玲

    目的 通过对拔除第一前磨牙和拔除第二前磨牙安氏Ⅰ类错(牙合)病例治疗前后上唇软组织变化的比较,探讨2种拔牙模式的异同.方法 选取50例青少年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拔除牙位分为拔除第一前磨牙组和拔除第二前磨牙组,每组25例患者.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头颅侧位X线片上的15项软组织测量指标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 1)在上唇各点相对X轴和Y轴的线距上,2组患者治疗后A'-X和UL-X的变化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在软组织角度和线距的测量项目上,2组患者治疗后上唇长度、UL-EP、A'-EP的变化明显(P<0.05),但2组患者软组织角度和线距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拔除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对上唇均有明显改变,但2种拔牙模式之间没有明显差别.

  • 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对下颌第二磨牙位置的改变

    作者:韩春;段银钟;杨振华;何玉宏;汪银雄;陈巧玲

    目的:研究生长发育完成期患者采取拔牙与非拔牙矫治方法后下颌第二磨牙位置的改变.方法:选择两组患者各40例.第一组采取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矫治方案,第二组采取非拔牙矫治方案.术前、术后常规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测量下颌第二磨牙近远中间隙改变.根据治疗记录和X线片选取46例患者确证下颌第三磨牙是否拔除或保留.结果:拔牙组较非拔牙组均显示下颌第二磨牙远中至Xi点间间隙显著增加(P<0.05).下颌第三磨牙在非拔牙组中较拔牙组终更易拔除(P<0.05).结论:第二前磨牙拔除患者可发生第二磨牙近中移动,导致磨牙后间隙增加.

  • 不同正畸方法对成人患者下颌第三磨牙的影响

    作者:马宁

    目的:比较不同的正畸治疗方法对成人患者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正畸治疗结束的成人患者80 例,共有下颌第三磨牙154 颗.按照下颌单侧拔牙的情况分为非拔牙组40 颗,拔第一前磨牙组66 颗,拔第二前磨牙组48 颗.对术前、术后的曲面断层片测量下颌第三磨牙角度及萌出间隙,并且根据术后X线片选取116 颗下颌第三磨牙判断其萌出水平.结果:正畸前后下颌第三磨牙角度的改变量在各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下颌第三磨牙间隙的变化量在3 组之间均有高度的统计学差异(P<0.01),拔第二前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拔第一前磨牙组大于非拔牙组.拔第二前磨牙组正畸后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水平显著优于非拔牙组和拔第一前磨牙组(P<0.05).结论:成人正畸患者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角度的变化与治疗方法关系不大,但其萌出间隙的变化有显著的差异,支抗越弱,间隙增加越多,萌出状况改善越明显.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