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抗抑郁药引发转相与抑郁症患者气质特征的关系

    作者:陈正昕;王伟;金卫东

    目的:了解抗抑郁药引发转相过程中气质特征的作用. 方法:103例抑郁症患者选用气质量表进行气质评定后接受单一抗抑郁药治疗3个月,于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和3个月,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以及Young躁狂量表(YMRS)进行评定,比较转相与未转相患者之间气质特征的差异. 结果:在3个月治疗过程中,103例患者中有27例在治疗的不同时期出现了转相,占26.2%;未转相患者粘液质和抑郁质更为明显(t =2.004、3.480,P=0.048、0.001).进一步相关分析发现,粘液质和抑郁质躁狂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201,P=0.039),与抑郁评分的变化也呈显著负相关(r=-0.201,P=0.041);转相患者胆汁质与抑郁质亦呈显著正相关(r=0.389,P=0.026). 结论:抑郁症患者的气质特征在抗抑郁药转相过程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 抗抑郁药引发转相

    作者:金卫东

    对抗抑郁药引起的转相的概念、有关因素等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抗抑郁药 转相
  • 应用MDQ及HCL-32对抗抑郁药引发转相的评价

    作者:陈正昕;陈炯;金卫东

    目的:通过心境障碍问卷(MDQ)及轻躁狂检测清单(HCL-32)鉴别抗抑郁药物引发转相的患者。方法对86例抑郁发作患者进行MDQ与HCL-32测评并接受3个月抗抑郁药治疗,比较转相组与未转相组在MDQ及HCL-32的得分差异,并比较两种工具对转相患者的识别效能。结果19例患者在治疗的不同时期出现转相,转相组MDQ得分为(7.21±3.43)分,HCL-32得分为(14.26±3.46)分;未转相组MDQ得分为(3.38±2.64)分,HCL-32得分为(10.42±4.60)分;转相与未转相组量表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DQ对转相患者的识别效能略高于HCL-32。结论 MDQ及HCL-32对抗抑郁药引发转相有一定鉴别作用。

  • 抗抑郁药物引起双相抑郁患者转相的单因素研究及回归分析

    作者:金卫东;陈炯;王鹤秋;马永春;陈正昕;张江涛;邢葆平

    目的 了解双相抑郁治疗过程出现转相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50例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的病人进行相关因素调查,比较转躁与未转躁患者的有关因素,并回归分析这些相关因素.结果 在150例双相障碍中,由抗抑郁药物引发的转躁例数41例,转躁率34%.单因素分析发现,小于等于25岁发病(P<0.01)、总病程长[(3.83 4±3.88)年,(7.00±7.56)年,P<0.01]、个性外向(P<0.01)、有双相障碍家族史(P<0.01)、病情比较严重(40/1,80/29,x2=9.41,P<0.01)、以及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物(TCA,33/8,54/55,x2=11.71,P<0.01)、两种抗抑郁药物联合应用(19/22,30/89,x2=12.13,P<0.01)不联合碳酸锂(4/37,38/71,x2 =9.31,P<0.01)、过去有过类似病史(19/22,9/100,x2 =28.46,P<0.01)、过去自然转躁次数多、第一次以抑郁发作等因素与抗抑郁治疗导致转相有关.回归分析提示双相障碍家族史、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以抑郁为首发症状、外向个性特征、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物(TCA)起重要作用.结论 抗抑郁药物治疗双相抑郁的转相有危险因素相伴,注意识别与预防.

  • 抗抑郁药物与双相抑郁

    作者:金卫东

    双相抑郁,无论是双相Ⅰ型还是双相Ⅱ型抑郁,都需要解决抑郁症状,有时一定程度上还需要抗抑郁治疗.但是,双相抑郁的治疗必须建立在基本的原则之上,这就是在抗抑郁的同时不能导致转向躁狂发作[1].然而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这种现象却无法避免.因此,近来的一个讨论主题是,双相抑郁的抗抑郁药物用还是不用,亦或如何使用?

  • 抗抑郁剂治疗双相抑郁症引发转相的研究

    作者:陆地;龚丽华

    目的 比较不同抗抑郁剂治疗双相抑郁症引发转相的差异.方法 选择150例接受双作用抗抑郁剂(DAA)、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或DAA联合SSRI抗抑郁治疗而出现躁狂、轻躁狂及快速循环情况的双相抑郁症患者进行研究,比较不同抗抑郁剂引发转相的差异.结果 150例双相抑郁症中,总体转相率为27.3%,转相与未转相患者的心境稳定剂的联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2,P<0.01).DAA联合SSRI的转相率高于单用SSRI与DA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6,P<0.01;χ2=3.49,P<0.05);DAA的转相率高于SS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P<0.01).结论 抗抑郁剂联合治疗的转相率高,而联合应用心境稳定剂有助于预防转相.

  • 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发作3个月引发转躁的前瞻性观察

    作者:文璐;李冰凌;马永春;陈炯;金卫东

    目的:前瞻性探讨抗抑郁药物在治疗抑郁发作过程中出现转相的几率。方法对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 DSM-IV)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中抑郁发作或双相抑郁诊断标准的190例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抑郁发作患者,在医生针对性选择抗抑郁药物治疗情况下进行为期3个月的前瞻性观察,评价转相发生率。结果①3个月的治疗中,190例患者转相18例,转相率为9.47%。②男性患者转相率为6.56%,女性患者转相率为10.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9,P>0.05)。③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患者转相率分别为5.88%和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9,P<0.01)。④应用心境稳定剂与未使用心境稳定剂者转相率分别为13.8%和8.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7,P>0.05)。⑤服用2种或2种以上抗抑郁药物者与仅服用一种抗抑郁药物者转相率分别为12.96%和8.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P>0.05)。⑥有心境障碍家族史者与无心境障碍家族史者转相率分别为18.4%和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P<0.05)。⑦转相时间大约在用药后一个月左右。⑧各种抗抑郁药物转相几率差异不明显。结论抑郁发作患者在抗抑郁药物治疗下会出现一定比例的转相。

  • 抗抑郁药物与转躁

    作者:高之涵(综述);金卫东(审校)

    心境障碍转为轻躁狂、躁狂或混合发作状态与抗抑郁药物的关系一直是一个特别有争议的话题。为了明确“抗抑郁药物相关的心境障碍”的术语,国际双相障碍协会( ISBD)一直推荐使用“治疗性急性心境转换”来取代“抗抑郁药物导致的转相”。ISBD关于“治疗性急性心境转换”的定义提供了操作性诊断标准,在将转相抗抑郁药物的使用之前,需要充分考虑到时间、病程、严重性等因素[1],但是无论如何,这种病理现象的存在与抗抑郁药物不无关系,无论是引起( induced)还是相关( associated)。

  • 单相抑郁转躁狂的临床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李自祥;顾振军;张九英;苏成法

    目的 探讨影响抑郁症转躁狂的相关性因素,正确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对2012年01月01日~2017年12月30日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HAMD-17)>18分的抑郁症、在治疗过程中有转躁狂相现象(躁狂量表BRMS-11,>9分)的348例住院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348例中,女性233例(66.95%),单一使用抗抑郁药312例(89.66%),18岁以下90例(25.86%),因明显存在饮酒(借酒浇愁)现象81例(23.28%).结论 单一使用抗抑郁药物、年龄小、女性、饮酒等是影响抑郁症转躁狂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抑郁症 躁狂症 转相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