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活体共焦显微镜对结膜滤过泡在细胞水平的研究

    作者:刘莹;艾明;邢怡桥;袁静

    目的 应用活体共焦显微镜对小梁切除术后结膜滤过泡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细胞水平的观察,研究结膜滤过泡形成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讨滤过性手术的滤过机制.方法 对小梁切除术后3周至510周的59例患者共86只眼行裂隙灯、眼压及活体共焦显微镜检查.将受试眼的滤过泡分为两种类型:①功能性滤过泡型(43只眼);②非功能性滤过泡型(43只眼).根据术中是否使用过MMC再将各型滤过泡分为Normal组与MMC组.对各组滤过泡中微囊泡的大小、数量、结缔组织的密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功能性滤过泡中含有大量透明的微囊泡,上皮下存在比较疏松的结缔组织;而非功能性滤过泡中没有或仅有少许透明度较低的微囊泡,结缔组织极致密;功能性滤过泡中出现新生血管的比例远远小于非功能性滤过泡.与Normal组相比较术中联合应用MMC的功能性滤过泡中含有大量直径较大、壁薄的微囊泡,其上皮下结缔组织较疏松,各层组织内均可见大量高反光颗粒;而术中联合应用MMC的非功能性滤过泡仅结缔组织比Normal组疏松.结论 活体共焦显微镜检查能对结膜滤过泡进行诊断成像,是一种与来自离体组织学检查结果完全吻合的新的活体检查方法 ,对将来提高滤过性手术的成功率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 应用活体共焦显微镜观察翼状胬肉组织结构

    作者:杨欣;成拾明;黄锦海;李瑾;毕延峰;肖天林

    目的 应用活体共焦显微镜(德国海德堡视网膜激光断层扫描系统Ⅱ代与Rostock角膜模 块组成)对人眼翼状胬肉进行活体组织成像分析.方法 系列病例分析.采取2010年3月门诊就诊的翼 状胬肉患者中选择11例14只眼,应用活体共焦显微镜对翼状胬肉头部、颈部和体部进行检查,记录各部分图像,分析其组织形态特点.结果 应用共焦显微镜观察到翼状胬肉头部两种上皮结构:一种是翼状胬肉上皮细胞,包括浅表上皮细胞和深层上皮细胞.浅表上皮细胞呈边界高反光的不规则多边形,浅表上皮细胞间见核/浆比显著失调的不规则细胞,深层上皮细胞间可见大量成熟的朗格汉斯细胞浸润;另一种是角膜上皮细胞,细胞间散在炎性细胞浸润.头部角膜浅基质层可见一些基质细胞和层间走行的纤维组织.翼状胬肉颈部和体部的上皮细胞结构与头部胬肉上皮结构相似,颈部血管较正常结膜血管丰富,在头部形成栏栅样结构,未跨越透明角膜,同时可以看到血管中流动的血细胞.体部基质层清晰可辨,由大量纤维组织构成,走行与基质平面基本平行并相互交错成致密的网状结构,可见新生血管横跨其间.结论 活体共焦显微镜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组织观察方法,提供了翼状胬肉的活体、实时、动态的图像资料,是研究翼状胬肉组织结构的一种有效工具.

  • 共焦显微镜——开启干眼诊疗的细胞水平时代

    作者:曾庆延;杨帆

    活体共焦显微镜(IVCM)能活体无创观察角膜上皮、基质细胞、免疫炎症细胞、神经,以及结膜、睫毛毛囊、睑板腺等组织结构,并进行客观量化分析,从而帮助从细胞水平对干眼进行早期诊断、细化分型、明确病因、治疗指导、预后判断等,为干眼诊疗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 角膜共焦显微镜评价翼状胬肉术后绷带式角膜接触镜的治疗效果

    作者:夏冉;舒娜;王勇;周吕琴;史春生

    目的 应用角膜共焦显微镜技术评价翼状胬肉术后绷带式角膜接触镜的治疗效果.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绷带式角膜接触镜(BCL)的治疗效果.选择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40例(40只眼).随机分成两组,用角膜共焦显微镜观察评价两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情况,术后疼痛值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结果 基于角膜共焦显微镜的观察,角膜上皮平均愈合时间观察组为(3.8±1.1965)d,对照组为(5.1±1.5183)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AS疼痛值观察组术后在各个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BCL可明显缩短翼状胬肉术后角膜上皮修复时间,减少患者术后疼痛,可作为翼状胬肉术后的辅助治疗措施.角膜共焦显微镜可以非侵入的观察眼表的活体组织结构,是监测胬肉术后角膜上皮愈合的理想工具.可为适时取出BCL提供参考.

  • 三种实验动物角膜活体共焦显微镜检测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作者:王璐璐;荆洋;王丽娅

    背景 海德堡视网膜厚度分析仪和角膜模块的结合实现了对眼表活体组织结构的非侵入性检查,利用共焦显微镜对常用实验动物角膜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可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目的 利用活体共焦显微镜比较新西兰大白兔、Lewis大鼠、Swiss小鼠的角膜结构,建立实验动物角膜的活体组织图像资料,为共焦显微镜的实验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海德堡视网膜厚度分析仪(HRT-Ⅱ)的Rostock角膜模块对新西兰大白兔、Lewis大鼠、Swiss小鼠的角膜进行活体分析,角膜的每一层各采集20张共焦显微镜图片,比较分析实验动物角膜各层的形态学特点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 共焦显微镜下3种实验动物角膜表层上皮细胞表现为高反光或低反光的多形细胞,基底上皮细胞表现为暗的细胞质,细胞核不可见,细胞间排列紧密、规则;前弹力层均表现为含有丰富上皮下神经丛的无定形物质.兔角膜基质层在黑色背景中散布着高反光物质,即为角膜基质细胞核,后基质层细胞密度高于前基质层;大鼠和小鼠的角膜基质层仅观察到大量反光的星形结构,无明显的细胞核.3种实验动物的角膜内皮细胞形态相似,均表现为高反光的胞体,边界较暗且细胞排列成蜂窝状.新西兰兔前基质角膜细胞密度中位数为387.5个/mm2,后基质角膜细胞密度中位数为223.5个/mm2,明显少于前基质的细胞密度(U=0.000,P=0.000);新西兰兔、Lewis大鼠、Swiss小鼠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中位数分别为2192.5、1936.0、1565.0个/mm2,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9.940,P=0.000),兔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明显高于大鼠和小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0.000,P=0.000;x2=0.000,P=0.000),大鼠和小鼠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0.000,P=0.000).结论 共焦显微镜下新西兰大白兔、Lewis大鼠、Swiss小鼠角膜各层的细胞形态相似,但内皮细胞密度和基质细胞形态之间存在明显差异.HRT-Ⅱ的Rostock角膜模块可为动物实验提供角膜各层次的高分辨率图像.

  • 活体共焦显微镜在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中的应用

    作者:赵波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是单眼致盲的首要感染因素,临床常用检查方式仅限于大体观察.活体共焦显微镜(IVCM)实现从细胞水平观察HSK活体角膜组织结构的细微变化,不仅为HSK的病理机制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临床证据,也为其临床预防、诊断、治疗、随访HSK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回顾近年来应用IVCM对HSK进行临床观察获得的重要研究结果,就IVCM下HSK角膜各层结构的形态学改变、其特异性及IVCM在HSK诊治中应用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