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组织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为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雌激素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而雌激素通过雌激素受体发挥作用,ER与子宫内膜癌关系的研究一直以来备受关注。E一钙黏蛋白可维持上皮的极性和完整性,其表达的缺失则导致细胞黏附力降低,有利于细胞的浸润及转移。本研究采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ER与E-Cad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性。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收集2010一O9~2O11一O6间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进行初次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3O例,取对照组,增生期子宫内膜1O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1O例,来自门诊因不规则阴道流血行刮宫术的标本,所有病人术前均未接受放、化疗及激素治疗,年龄3O~7O岁,平均5O岁。切除组织均经病理学证实诊断,子宫内膜癌按照FIGO(2009)标准分期,组织学分级照WHO标准。手术切除标本离体后分离出肿瘤组织,迅速投入液氮罐后转一80U冰箱冷藏保存备用,其余部分送病理检查。

  1.2 仪器及试剂兔抗人ER单克隆抗体(北京中山金桥公司);兔抗人E cad多克隆抗体(北京博奥森公司),其他试剂及仪器由佳木斯大学生物化学实验室提供1.3 实验方法收集标本,迅速投入液氮罐后转一80V冰箱冷藏,蛋白质裂解与抽提,蛋白质SDSPAGE凝胶电泳,抗原封闭,抗原抗体免疫反应,显影,图像扫描及结果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2.O统计分析软件。各组间计数资料采用检验、Fisher精确概率计算法。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

  2 结果

  2.1 Westernblot结果显示ER在56KD,ECad在97KD处可见特异性抗体结合蛋白表达条带。参照pactin隐藏表达条带吸光度值,将ER及ECad与pactin光密度比值作为其相对表达量,进行统计学分析。(见图12.2 ER、ECad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ER 与ECad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及表达水平均显着低于增生期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2.3 ER 与ECad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不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见表2。

  结果显示:ER 与Ecad在子宫内膜癌中I期和Ⅱ期、Ⅲ期两组比较均差异有显着性(P< 0.05)。Ⅱ期和Ⅲ期两组比较,无差异(P> 0.05),低分化组低于高中分化组,深肌层浸润组低于无或浅肌层浸润组,有淋巴结转移组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ER 与ECad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年龄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4 在子宫内膜癌中ER与E-Cad的相关性3 讨论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eeptor,ER)属甾体激素受体超家族成员,一些学者研究发现,雌激素是通过与受体(ER)结合后形成具有活化的复合物,然后导入特定染色体的活化基因部位,诱导合成新的蛋白质,进而加速细胞的增殖过程和有丝分裂。但这一系列的变化过程同时也使内膜腺体细胞的增殖过程及突变率中的错误信号的积累大幅度增加,其中ERRalpha介导的通路在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中发挥重要作用。雌激素受体水平与许多肿瘤关系密切,例如卵巢癌[2]、子宫内膜癌_3]、宫颈癌、乳腺癌等。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随着临床晚期,组织低分化,淋巴结转移及深肌层浸润,ER的阳性表达率降低。

  E一钙黏蛋白(Ecadherin,CDH1)属钙黏索家族成员,广泛位于上皮细胞间黏附连接处,可维持上皮的极性和完整性。当ECad表达下降或缺失,细胞间的相互黏附力下降,造成细胞容易分散而向外周浸润性生长,就可脱离原发灶而发生侵袭和转移。ECad还能抑制肿瘤细胞和宿主细胞产生基质金属蛋(MMPs)_5],阻止肿瘤细胞周围基质的降解,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突破基质屏障。于月成等[63研究显示ECad在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随临床分期的增加而降低,分化越差其表达越低;有淋巴转移者表达率明显下降。

  因此Ecad被称为侵袭抑制基因L7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随临床晚期,组织低分化,淋巴结转移及深肌层浸润ER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

  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在子宫内膜癌中ER与ECad的表达呈正相关。由此可见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ER和E-cad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导致子宫内膜癌发生的机制可能是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ER上调Ecad的表达,通过其二者之间的共同表达来维持子宫内膜上皮的完整性,当发生细胞癌变后,ER逐渐缺失,同时Ecad的表达也随之降低,细胞间的正常黏附功能而遭到损害,进而导致恶性增殖、侵袭及转移。

  综上所述,通过联合检测ER及ECad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有助于临床很好的协助诊断、为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