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队长冰封70年依旧存活”、“《星际穿越》中宇航员冷冻休眠”等等一系列科幻影视作品中,呈现了人们对生命延续的渴望。这其中被提到多的延续方法是关于冷冻休眠之类的技术。

人体冷冻技术可以实现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听到诸如“被短暂冻住的活鱼,解冻后恢复活力”、“科学家发现4.2万年前冰冻线虫解冻后竟起死回生”等等之类的新闻或科研报道。

  01解冻后恢复生命活力真实存在吗?

  早在1967年,美国科研工作者将按照法定程序宣布临床死亡(肾癌)的美国心理学家James Hiram Bedford冷冻在液氮中,以期在若干年后待医学技术够发达,将其解封、恢复生命活力。

  2017年,冻存James Hiram Bedford的阿尔科尔生命延续基金会总部宣布“James Hiram Bedford将在今年苏醒”,但此后却失去了消息,也未再进行声明,许多人认为这项实验以失败告终。

  我国首例冷冻人为患胰腺癌的重庆女作家杜虹,其于2015年5月30日在病床上被宣布死亡后,被来自美国阿尔科尔生命延续基金会总部的外科医生第一时间进行注射抗凝剂、抗菌药物、抗血栓药物等一系列的快速操作后,遗体头部分离,保存在-196℃的液氮环境特殊容器中。

  而在2017年5月8日,第一例中国本土“冷冻人”在山东银丰完成。

  根据信息理论对死亡的解释,只要一个人的大脑中编码的信息没有被破坏到无法恢复的程度,他就不是死的。时至今日,进行过人体冷冻保存咨询的人不在少数。人们幻想在不久的将来,可以从冷冻中解封,自己的绝症被治愈,终复活。

  02解冻复活的技能实现吗?

  那么,抛开伦理、宗教等因素不谈,人体冷冻若干年后,解冻复活的技术可以实现吗?

人体冷冻技术可以实现吗

  得益于低温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体冷冻技术与1962年被首次提出。人体冷冻技术实践的科学依据基于以下几个关键概念:

  (1)低温会减慢新陈代谢;

  (2)使用玻璃化混合物替代血液和水分,可以减少甚至消除冰的形成,避免刺伤细胞;

  (3)法律上的死亡并不意味着“不可逆转的死亡”,死亡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这个过程比人们通常认为的要长;

  (4)与低温保存相关的损害和临床死亡,目前不可逆,理论上在未来可逆。

  基于此,人体冷冻技术上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降温处理方法

  现代医学认为,病人在停止呼吸后,大脑意识短时间内仍然存在。因此,在临床宣布死亡时,降温及灌注等过程需立即执行。理想的情况下,数以十亿计的大脑细胞构成的神经元在降温处理过程应维持活力和连接,得以长期冻存大脑的精细结构。

  人体细胞的水分在低温下会形成冰晶,刺伤细胞,影响其功能。目前已有一些方法显示可以通过灌注特殊液体(二甲基亚砜等)替换人体中的血液和水分(此过程称作“玻璃化”),在低温环境中也不至于形成刺伤细胞的结构[2,3]。但目前没有一种溶液可以维持整个身体,尤其是对脑部结构的完美保护,更优的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

  2.解冻复苏方法

  研究报道,现有的解冻复苏,只能在很小的器官或细胞上完成,更大的器官需要更高的保护剂浓度,但浓度太大细胞就无法承受,且目前并没有任何一种冷冻后的动物被成功解冻复苏。

  在治疗颅脑创伤、脑出血等治疗过程中发现,低温处理手术中,从亚低温的34℃复温到37℃的正常体温就很难实现,更不用提把-196℃的冷冻人体解冻,再复温到37℃的操作难度和由此带来的机体伤害。

  因此,成熟的解冻复苏技术的研发过程可能是极其漫长的。

  3.所患绝症的攻克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假设从冷冻到复苏的过程已完美解决,那么只有病人冷冻前所患的绝症已被医学界攻克,才有可能达成“复活”。

人体冷冻技术可以实现吗

  无论人们如何定义死亡,所有死亡定义的共同点是:它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然而,低温保存的目的是把不可逆的事件或过程变成可逆的,即诱导人体代谢停止在低温下,使绝症患者受益于未来的医学进步,使他们恢复健康状态。

  虽然“人体冷冻再复活”,现在听起来有些遥远,甚至有人认为是一种“商业骗局”。但冷冻技术的发展的确能为医疗事业带来进步,比如冷冻卵子,器官移植过程中的低温暂存等。

  当前的COVID-19大流行已经明确引起了人们对衰老/死亡的社会和经济代价的关注[5]。人体冷冻技术为身患绝症的人提供了当前可能被认可的和基于某些证据的生存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