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企债权债务恶化的原困分析

  (一)导因;国家对国有企业资金供应方式上的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国有企业与银行之间之所以形成当前这样高的债权债务量,这与八十年代以来国有企业的资金供应由财敢拨付型转变为信贷供应型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国有企业的资金供应及管理方式上的改革在实际执行中并没有达到预期教果.反面事实上激化了银企之问的债权债务问题。

  在我国以往长期的计翔经济体髑之下,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主要由财政拨付的资金供应方式。在这一时期.国有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这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对企业的资本金投入+是无需偿还的.自然就不存在债权债务的问题 经挤体制改革后,国家对国有企业资金的管理和供应方式实行了两项改革。首先.1983年将国有企业的流动资金改由银行统一管理,以克服以往由主管部门、财政和银行三家协管而产生的权责不清、管理混乱的局面。其改是在984年,国家又对企业固定资 的供应方式实行了 拨改贷”政策,将这部分资金由财政的无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有偿使用,以促进企业关心资金使用状况,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以上两项改革事实上将国有企业资金供应的包袱由财政转给了银行.从而给银企之间债权债务关系的恶化埋下了总患。一方面,从那以后+国有企业从财政那里得不到新的资金,可每年仍需向国家上交利润 在自我积累能力很低的情况下国有企业舶自有资本金必然越来越少,只能靠银行的贷款维持经营。这样,国有企业的各项资金来源就基本上建立在了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借贷关系的基础上。另一方面.资金由银行有偿供应也并没有提高国有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益。在经济体制深层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银企之间的资金借贷没有严格规范的信用关系作保障。银行贷款的项目和额度仍由国家计划决定,银行的任务只是拿钱。这反面助长了国有企业资金使用的盲目性。不仅老的国有企业可以在政府的干预下容易地从银行得到大置贷款.造成了超额负债经营,而且各级政府又通过争指标,要计划盲目地依靠银行贷款上项目铺摊子.建立了一大批完全由贷款支持的新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几乎没有白有资本金.完垒负债经营。在国有经挤的这种靠银行贷款进行的粗放方式外延扩张发展下,国有企业普遍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面用于借贷的银行信贷资金实际上是社会公众的各种存款.是必须归还的。若不能归还,银企之问的债权债务问题就必然成为社会范围内的严重问题。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的资金供应方式由拨付型转变为信贷型的一系列改革没有真正到位和收到实效是弓}发银企债权愤务目益恶化的导因 如果没有这一转变,经济体制中的根本问题就不会窘出地反应在银企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上

  (二)根源:在传统的国有制产权结构模式下,镶企没有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在国有制的产权结构模式之下,国有专业银行与国有盘业的产权属于国家所有,但国家作为银企的产权主体只是虚拟和抽象的。国家对国有资产只有终所有权,实际上管理国有企业、国有专业银行产权的代表主体、决策主体和责任主体是多边的、多元的,又是混淆在一起的,即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上级、企业等都是国有产权的主体、决策主体和责任主体。但谁也不对经营结果负责,谁也不承担风险责任。因此在这种产权结构模式之下国有产权的管理体制是模糊不清的,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独立银企市场主体和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这就报为严重的损害了国有经济的教翠和平衡,影响了国有资产的完整和价值增值。

  另外,长期在国有制产权结构模式之下,国有企业与国家银行实际上同属一家,都不是有独立的利益的产权主体,也就不可能有法律和制度来保护各自的利益免受损害。因此它们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是一种没有所有权约束的畸形的信用关系。这样,企业投有内在的压力和约束力为维护自己的信誉和生存而力争尽快地清偿债务,银行也没有很强的风险意识和盈利意识去择优放贷,亲兄弟之匈算的是一笔糊涂账。可见,在这种产权框架内,实际上难以形成真正严格按期还本付息的信用准则和金融秩序。这样,当银行在对国有企业的资金供应中占主导地位后,银企债务纠纷就必然越演越烈。

  可见,在国有制产权结构模式的长期运行下,由于规范有效的法人产权经营管理体镧投有建立起来,银企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主体,使整个国有经济不能以有效的方式运作.这是导致银企债权债务关系恶化的根源,银企债权债务状况的严重局面正是这一根本问题激化后的外在表现。

  (三).近因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一步加剧了银企债权愤务关系恶化。

  当前企业改革,由于一些地方政府思路不清,方法不对,改革不配套,加之在地方和J益的驱动下,对还贷采取不正确的态度,反而加剧了银行与国有企业问的愤权债务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如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化小了核算单位.企业的资金使用分散,这就给银行对企业的贷款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国有企业在改锎中大量变相悬空银行债权提供了可趁之机。有相当的一部分国有企业借破产、兼并、承包等产权锚度改革之名,行转移资产逃债之实。企业改制中的这种不规范操作,人为地使大量银行贷款悬空和沉淀难以收回。

  二、解决银企债权债务问题的思路及对策

  一、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体系,确立其在债务处理中的主导地位。

  进行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化解债务存量,首先必须解决国有资产市场经营主体缺位,企业没有现实和具体所有者问题 因此,应当从构建国有资产市场经营主体人手,组建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系 以经济授权方式构建企业法人产权主体,将国有企业逐步改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系设立后,就应当对国有企业进行全面的清产棱资。在确定其全部国有资产的净现值并进行国有产权登记后,界定清晰其中有各种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国有资产所占数额,尔后根据有关政策在台理的范围内分别解决或消化国有企业的部分债务 另外,就是结合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开拓和完善产权交易市场,进行企业产权交易,使之容易地由实物形态转变为价值形态,为企业偿还银行贷款开辟新的途径。

  二、加快国有专业银行产权管理体制改革。为建立新型银企关系创造条件。

  1、在优化国有企业产权结构改革的同时,国有专业银行也必须相应地进行产权结构的调整,以适应整个经济改革的需要。根据建立现代企业镧度的要求和我国目前的条件,国有专业银行要建立法人财产制度,实行国家终所有权与企业法人产权严格分开,内部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这种新型的国有专业银行产权管理体制建立后,银行就可与国有工商企业一同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从而为建立新的银企关系创造条件

  2、银行作为国有企业大债权人,在企业改革中必须丰动出击,减少信贷资产损失要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国有企业的资产清理、审核工作。首先,锻钉应对转制企业搞好 四清”调查.摸清企业家底 即要摸清企业全部资产状况;亏损占用应提未提等有问题资产状况.本行贷款在企业负债总额及全部金融机构借款中的比重;抵押担保贷款及企业逾期贷款、拖欠利息的状况。这样.银行就可掌握企业真实的资产质量现状和银行贷款的资产保证程度,做到心中有数。其坎,银行应秘极参加企业资产的评估,告理、准确地估价企业资产.明确企业对银行债务的归还责任和归还数额。

  二要加强风险资产清收力度,减少贷款损失。银行在了懈企业的资产状况后,应当把贷款清收重点放在破产拍卖企业.购买或兼并企业,关停倒闭企业和资不抵债企业上 银行可根据各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清收方法和策略,并注意动用法律手段保护和收回贷款。

  三要从严把好贷款投放关力求避免和减少新增不良资产。对转制过程中贷款债务未落实的企业,一律不得新增贷款对亏损、资不抵债企业,要从严控制贷款,坚决杜绝 供氧”、 输血”、 启动 贷款的发放,尽一切可能减少新增不良债权。

  3、国有企业效益的提高,偿债能力的增强从长远看是改善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提高银行自身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因此银行应发挥自身的功能和优势,帮助企业摆脱困境,改善经营管理。

  一是强化银行监督功能,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自我消化债务。二是银行应当与财政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密切配合,采取多种方式灵活处理历史债务,为国有企业转制创造条件。特别是对国有企业;拨改贷 形成的债务,一大部分可将借款改为拨款,转增企业的国家资本金一部分实际已成果帐的经银行审批可作呆帐损失核销另外对于企业由于政策性亏损造成的呆帐损失。可经同级政府批准由财政拨款弥补或棱碱企业的国有资本金。

  通过这些措施.可有效地缓解国有企业当前的还款压力,实现企业历史债务的多方面共同分担一为国有企业顺利转制.实现资产的重组,从而增强造血机能,归还银行旧贷创造4、建立规范有效的直接融资体制,拓增融资渠道,分散银行风险。当前应当建立规范有序的直接融资体制.大力发展直接融资,这样不但可以降低企业的负债比例.而且可 改善企业的融资结构和资本结构,使企业资金来源多元化。更重要的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可以让社会居民通过投资于企业成为企业的所有者.从而使国有企业在产权制度改革中形成多元化的所有权结构,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创造条件。

  三、转变政府职能。为化解银企债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应当兑.对银企之间历史遗留的过度负债问题。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投资决策失误、监管不力、财政注资不足,以行政手段要银行;点贷 等,这都是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所致。而在当前的国有企业改革当中,政府依然没有有效地改变这种干预,还是 国有资产的所有者身份参与银企的债务重组,造成了债权债务难以落实,助长了企业逃债漏债,使改革过程中的债权债务关系无法理清。因此,解决银企债务问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要政府转换职能。在国有资产管理由专门机构行使后,政府机关包括中央银行就不再代表国家管理国有资产,它们的职能应当是管理社会经济。

  主要有:(1)建立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加强宏观经井调控;制定规划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和产业政策,调整产业布局.引导企业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运用经济杠杆来调控微观经济行为。(2)建立和完善市场运行规则和管理体系.规范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劳务、金融、商品、技术、信息、产权转让市场 (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璃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优胜劣汰机制的逐渐形成,企业破产倒闭必定大大增加,会对社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政府尽快建立养老、失业保险为重点,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等保险在内的保障体系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通过这样的职能转变政府部门在改革中就由前台”转入 后台”,处于对整个改革的镇导和监督地位上去,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开展正常的市场经营活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