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50例多层螺旋CT与MRI影像特点比较分析

    作者:储慧娟;宋敏芳

    鼻咽癌是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患者预后十分重要[1].由于病变位置特殊,普通检查方法难以全面观察,影像学检查在其诊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设备和技术不断更新进步,多层螺旋CT(MSCT)及MRI在临床工作中被广泛应用,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2].

  • 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CT、MRI和PET-CT诊断的对比研究

    作者:苏勇;赵充;谢传淼;卢丽霞;孙颖;韩非;吴湖炳;崔念基;曾宗渊;卢泰祥

    背景与目的:目前,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但诊断标准尚存在争议:18FDG-PET-CT近年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拟对比CT、MRI和18FDG-PET-CT检测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差异,结合临床探讨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诊断标准和18FDG-PET-CT对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2003年12月至2005年8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鼻咽癌患者53例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在治疗前10天内以同一固定体位,完成增强CT、MRI和PET-CT扫描检查.以横断面图像上咽后间隙内大径≥4 mm的独立肿大结节、中央坏死或环形强化作为CT/MRI诊断咽后淋巴结转移阳性的判定标准:肿大咽后淋巴结出现异常放射性浓聚,明显高于周围组织且标准化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2.5为18FDG-PET-CT的诊断标准;并结合临床治疗后咽后淋巴结的消退情况,比较三者对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差异及诊断价值.结果:CT、MRI和PET-CT对53例患者106侧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分别为39.6%(42/106)、45.3%(48/106)、20.8%(22/106),CT和MRI显著高于PET-CT(P<0.01);CT稍低于MRI,但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CT和MRI检出大径0.4~0.9 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分别有27例和31例,但PET-CT仅检出5例;其中MRI检出大径≤0.4 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7例,CT检出4例,PET-CT均未见放射性浓集.大径≥1.0 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CT、MRI和PET-CT分别检出12、14和13例.所有患者均获随诊,1例大径为1.0 cm(合并坏死)和1例大径1.5 cm的咽后淋巴结在治疗后6个月内消退,其余均在放疗后3个月内消退.结论:对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诊断,MRI较CT并无明显优势.对大径<1 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PET-CT的检出率明显低于CT或MRI.对并发坏死或横径≤0.5 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PET-CT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以大径≥0.4cm作为CT/MRI诊断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阳性标准较为合理可行.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