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DWI评估宫颈鳞状细胞癌增殖和侵袭性

    作者:杨蔚;强金伟;田海萍;陈兵;王爱军;赵建国

    目的 探讨DWI不同ADC值预测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增殖和侵袭性的价值.方法 对96例CSCC患者术前行盆腔常规MRI和DWI,测量肿瘤小ADC值、平均ADC值和小ADC率(小ADC值/平均ADC值),比较不同Ki-67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患者间的差异.结果 与低侵袭性宫颈癌相比,小ADC值在Ki-67高表达、肿瘤长径≥4 cm、高FIGO分期、低分化、宫颈间质浸润深度≥1/2、宫旁受累、LVI、淋巴结转移和PNI阳性的高侵袭性宫颈癌患者中显著降低(P均<0.05).与平均ADC值和小ADC率相比,小ADC值预测CSCC不同临床病理特性的ROC曲线下面积和效能较高,且与Ki-67指数呈负相关(r=-0.48,P<0.001),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如肿块大小、FIGO分期、病理分级、间质浸润深度、宫旁受累、LVI、淋巴结转移和PNI呈负相关(r=-0.36、-0.34、-0.27、-0.40、-0.33、-0.60、-0.61、-0.41,P均<0.05).结论 小ADC值可有效反映CSCC的增殖和侵袭性.

  • 扩散加权成像预测、监测宫颈癌放化疗效果

    作者:刘颖;白人驹;孙浩然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预测、监测宫颈癌放化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7例接受放化疗的宫颈癌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开始后1个月、2个月分别行常规MR平扫及DWI检查,其中8例患者于治疗开始后15 d加行一次DWI检查.测量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横轴位T2WI上肿瘤大径和ADC值,分析各疗效组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ADC值差异. 结果肿瘤完全消失(CR)组治疗前平均ADC值明显低于肿瘤部分消失(PR)组(P<0.05);治疗后2个月肿瘤大径缩小率与治疗前ADC值负相关(r=-0.574,P<0.05).治疗后1个月肿瘤ADC值变化率与治疗后2个月肿瘤大径缩小率呈正相关(r=0.572,P<0.05);治疗后15 d与治疗前比较,平均ADC值升高(P<0.05),而肿瘤大径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宫颈癌治疗前DWI检查有助于预测放化疗疗效,治疗过程中DWI检查有助于早期监测和动态观察治疗效果.

  • 肝硬化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研究

    作者:杨正汉;谢敬霞;章跃武;胡碧芳

    目的探讨肝硬化水分子扩散的变化及其机制.方法对59例志愿者及47例肝硬化病人进行扩散加权成像并测量肝脏ADC值.DWI序列A的b值分别为30、300、1100s/mm2;序列B分别为1.6和55s/mm2.序列A分别用b1和b3(ADC1)及b2和b3(ADC2)计算ADC值,序列B用b1和b2(ADC3)计算.结果 Child B、C级肝硬化平均ADC3明显低于正常肝脏,平均ADC1低于正常肝脏,平均ADC2与正常肝脏无差别.结论肝硬化ADC值降低的主要原因可能为肝实质内血流灌注的减少而非纤维化限制了水分子的热运动.

  • 年龄和月经状态对成年女性骨盆骨髓ADC值的影响

    作者:庞慧婷;张晓苗;董越;罗娅红;于韬;刘凡

    目的 探讨年龄和月经状态对成年女性骨盆骨髓ADC值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24例成年女性骨盆骨髓ADC值,其中未绝经组51例,32例年龄>40岁,19例≤40岁;绝经组73例,27例年龄>60岁,46例≤60岁.比较不同月经状态及不同年龄女性之间骨盆骨髓ADC值的差异.结果 未绝经组女性骨盆骨髓ADC值高于绝经组(P<0.001);未绝经组中,≤40岁者ADC值高于>40岁者(P<0.001);绝经组≤60岁ADC值与>60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骨盆骨髓ADC值整体上与年龄呈负相关(rs=-0.581,P<0.001),未绝经女性二者呈负相关(^=-0.301,P=0.032),而绝经后女性二者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 成年女性骨盆骨髓ADC值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这种趋势在绝经前女性中尤为显著.

  • 正常和突出的腰椎间盘表观扩散系数研究

    作者:李颖;常英娟;魏光全;张劲松;徐俊卿;任静;韩月东;宦怡

    目的 测量健康椎间盘突出患者腰椎间盘MR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值,并比较正常与突出的椎间盘表观扩散系数之间是否有差别.方法 受试者为22个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有受试志愿者均无手术或外伤病史.受试者均同意接受MR扫描.对22名患者进行了腰椎间盘(L12~L5S1)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扫描,并逐一记录了ADC值.分析正常腰椎间盘平均ADC值与突出椎间盘平均ADC值之间是否存在差别.结果 正常椎间盘平均ADC值是(1.40±0.38)×10-3 mm2/s,突出椎间盘平均ADC值是(0.90±0.42)×10-3 mm2/s.正常和突出椎间盘的平均ADC值之间有差别(P<0.001).结论 正常椎间盘与突出椎间盘平均ADC 值之间有显著差别,扩散加权可能成为椎间盘疾病的发生机制、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价研究的重要手段.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监测骨肉瘤对诱导和新辅助化疗的反应

    作者:韦寅;李瑞雄;林健敏

    目的 探讨应用DWI监测骨肉瘤诱导和新辅助化疗反应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26例骨肉瘤患者,所有患者化疗前后均接受常规MR及DWI扫描.根据化疗反应情况分为反应差组(n=12,肿瘤坏死范围≤90%)和反应好组(n=14,肿瘤坏死范围>90%).测量并比较治疗前后骨肿瘤的ADC值、肿瘤体积及其变化率.结果 化疗前及化疗后,反应好组与反应差组间肿瘤体积和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化疗前后肿瘤体积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DC值变化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应用DWI测定化疗前后骨肉瘤ADC值改变率有助于监测肿瘤对诱导化疗和新辅助化疗的反应.

  • 3.0T MR扩散加权成像鉴别鼻咽癌患者颈部转移淋巴结

    作者:刘侃;周纯武;欧阳汉;罗德红

    目的 探讨3.0T MR颈部扩散加权成像(DWI)区分鼻咽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的价值及适宜的b值.方法 采用GE 3.0T MR及颈部8通道相控阵线圈对50例鼻咽癌患者及20名志愿者行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回波DWI,分别使用4组b值(600、800、1000、1200 s/mm~2)扫描,将鼻咽癌组中判断为转移的淋巴结与志愿者组的淋巴结ADC值分组进行比较.结果 b=600、800、1000、1200 s/mm~2时,鼻咽癌转移淋巴结ADC值(×10~(-3) mm~2/s)分别为0.808±0.112、0.769±0.098、0.732±0.095、0.696±0.083;正常对照组良性淋巴结ADC值(×10~(-3) mm~2/s)分别为0.993±0.172、0.967±0.165、0.903±0.157、0.855±0.122.转移淋巴结ADC值明显低于相应良性淋巴结(P<0.05).当b=800 s/mm2,ROC曲线上ADC诊断阈值取0.873×10~(-3) mm~2/s时,鉴别诊断鼻咽癌转移淋巴结与良性淋巴结的敏感度为88.41%,特异度为69.43%,准确率为75.22%,既能兼顾良好的图像质量又能得到较准确的测量数值.结论 作为一种快速、灵敏的MR成像技术,DWI有助于区分鼻咽癌患者颈部淋巴结的良恶性.

  • 表观扩散系数值在区分肌肉骨骼系统良、恶性肿瘤中的作用

    作者:程克斌;张晶;张薇;梁伟;李晓松;程晓光

    目的 探讨ADC值在区分肌肉骨骼系统肿瘤良恶性中的作用.方法 对33例患有肌肉骨骼系统肿瘤的患者进行MR常规T1加权,T2加权,压脂T2加权检查,以及3D Fast SPGR动态增强成像.MR扩散加权成像采用SS-EPI序列,b值分别取0、700 s/mm2,在动态增强扫描图像上强化明显的区域作为扩散加权成像图上的感兴趣区,测定肿瘤的ADC值.结果 在33例肿瘤中,良性肿瘤为17例,平均ADC值为(1.54±0.35)×10-3mm2/s,恶性肿瘤共有16例,平均ADC值为(1.45±0.45)×10-3mm2/s,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33例病例中,共有6例软骨类肿瘤,平均ADC值(1.945±0.51)X10-3mm2/s;非软骨类肿瘤共有27例,平均ADC值(1.41±0.29)×10-3mm2/s,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除1例软骨类肿瘤外,所有软骨类肿瘤的ADC值均大于2.0×10-3mm2/s.结论 以MR动态增强图像来选取DWI图像上肿瘤的感兴趣区(ROI)而测得的ADC值不能区分肌肉骨骼系统肿瘤的良恶性;但是高ADC值(>2.0×10-3mm2/s)对诊断软骨类肿瘤有一定价值.

  • 3.0T MR扩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郭雪梅;王霄英;李飞宇;蒋学祥

    目的 研究3.0T磁共振系统扩散加权成像所得ADC值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54例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病例,其外周带病理正常者18例(第一组),炎症13例(第二组),癌23例(第三组),每一例外周带以六分区法分为六区,并根据穿刺活检结果将各个外周带区域归类为正常组、炎症组及癌组.测量各分区的ADC值(b值=800 s/mm2),对三个不同病理组进行方差分析.癌与非癌组之间进行ROC分析.结果 正常组、炎症组、癌组ADC值依次降低,分别为(1.55±0.25)×10-3 mm2/s、(1.40±0.23)×10-3 mm2/s和(1.07±0.30)×10-3 mm2/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上临界点取1.17×10-3 mm2/s时,癌和非癌鉴别诊断的敏感性为61.3%,特异性为84.5%,准确性为80.0%.结论 3.0T扩散加权成像可见前列腺外周带癌区、炎症区及正常区ADC值存在明显差异,可用于鉴别病变的性质.

  • 前列腺外周带癌的ADC值与其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相关性

    作者:郭雪梅;王霄英;吴冰;蒋学祥

    目的 研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所得ADC值与前列腺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1.5T MR扫描仪对40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行DWI扫描,b值采用0和800 s/mm2.以六分区法为基础,根据穿刺活检结果,将每一扫描层面内两侧外周带归为非癌区或癌区.获得外周带各分区的分区内小ADC值.将每个病例的ADC值与穿刺活检所得的Gleason评分及临床分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癌区平均ADC值为(1.01±0.27)×10-3 mm2 /s,ADC值与Gleason评分及临床分期之间均具有负相关性,中分化癌灶的ADC值明显高于低分化癌灶,限局性癌灶的ADC值明显高于进展期癌灶.以分区内小ADC值1.03×10-3 mm2 /s为临界点,区分中分化与低分化癌灶的诊断敏感性71.43%,特异性63.79%,准确性65.57%.以分区内小ADC值1.09×10-3 mm2 /s为临界点,区分限局性与进展性癌灶的诊断敏感性75.02%,特异性78.63%,准确性77.21%.结论 前列腺外周带癌的ADC值与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有预测癌灶恶性程度的潜力.

  • 两种前列腺外周带ADC值测量方法的效能比较

    作者:郭雪梅;王霄英;吴冰;蒋学祥

    目的 研究两种ADC值测量方法的差异及测量个体间差异,评价两种方法对前列腺外周带癌的诊断效能差异.方法 54例前列腺病例进行DWI扫描,非癌31例,外周带癌23例.采用两种方法分别测量外周带ADC值.第一种方法:大小为30 mm2左右的圆形感兴趣区(ROI),放置于外周带ADC值低处,每层图像右叶、左叶各放一个;第二种方法:沿外周带边缘手工绘制不规则形ROI,每层图像分别绘制右叶及左叶两个ROI.对ADC值诊断前列腺癌的效能进行ROC分析.在54例研究对象中随机抽取12例,由两位医师采用两种方法分别测量,以Bland-Altman分析检验不同测量者间的个体差异.结果 54例患者两种方法各获得549个ROI.第二种方法所得ADC值明显大于第一种方法,两种ADC值的相关系数为0.958.两种方法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6和0.850,无统计学差异,但诊断临界点有较大差异,第二种方法大于第一种方法.12例患者两种方法各获得123个ROI,两位医师之间的重复性好,且第二种方法重复性稍好于第一种方法.结论 两种不同的ADC值测量方法所得数值有一定差异,但对前列腺外周带癌的诊断效能影响不大,其中第一种方法操作简单而第二种方法重复性稍好.

  • 前列腺外周带癌扩散加权成像诊断标准

    作者:郭雪梅;王霄英;吴冰;蒋学祥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所得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前列腺外周带癌的量化诊断效能及诊断标准.方法 对40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疾病患者,非癌20例,外周带癌20例, 以六分区法为基础,根据穿刺活检结果,将每一扫描层面内两侧外周带归为非癌区或癌区,获得外周带各分区内的小ADC值.判断诊断效能采用ROC分析.结果 癌区ADC值平均(0.98±0.30)×10-3 mm2/s,非癌区ADC值平均(1.59±0.29)×10-3 mm2/s.根据ROC分析,ADC值诊断前列腺外周带癌的佳临界值为≤1.24×10-3 mm2/s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0.58%、92.42%、86.73%;只考虑获得较大特异性可选择临界值≤1.04×10-3 mm2/s,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6.56%、96.95%和86.26%,只考虑获得较大敏感性可选择临界值<1.69×10-3 mm2/s,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8.63%、37.07%和58.82%.结论 可选择分区内小ADC值≤1.24×10-3 mm2/s作为前列腺外周带癌诊断标准.当分区内小ADC值介于(1.04~1.24)×10-3 mm2/s之间时,有可能发生漏诊.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应用于子宫肿瘤研究价值的初步探讨

    作者:曹崑;张晓鹏;唐磊;李洁

    目的 与常规T2WI对比,评价扩散加权成像(DWI)用于显示子宫肿瘤方面的能力及优势,比较子宫良恶性肿瘤在扩散加权图像信号强度和量化指标ADC值两方面是否有区别.方法 行盆腔MRI检查的58例女患者,子宫病灶73个,经病理或随访证实良性23个,恶性50个.图像评价以信号强度比(SIR)和对比噪声比(CNR)为参数,对扩散图像和T2WI图像分组比较.对良恶性病灶间进行信号强度和ADC值比较.扩散b值为1000.结果 子宫良性肿瘤DWI图像的SIR和CNR低于T2图像,子宫恶性肿瘤则反之.良、恶性两类肿瘤之间比较,DWI图像上恶性病灶的信号强度参数均高于良性组,ADC值低于良性病灶,内膜腺癌和宫颈鳞癌ADC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与常规T2WI相比,子宫恶性肿瘤在扩散图像上更容易突出显示而易于分辨,而良性肿瘤在常规T2WI上的显示更具优势.子宫恶性肿瘤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肿瘤.

  • 前列腺癌扩散加权成像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志强;郭雪梅;王霄英;李飞宇;郭玉林;蒋学祥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肿瘤ADC值的变化与病理Gleason评分的关系.方法 对经穿刺活检证实的65例前列腺癌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b值800 s/mm2.根据病理结果 将前列腺外周带六分区归类为癌区和非癌区,测量每个分区的ADC值,癌区与非癌区之间行ROC分析,并与病理Gleason评分进行对照.结果 65例前列腺癌的癌区和非癌区ADC值分别为(1.19±0.30)×10-3 mm2/s和(1.79±0.34)×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74,P<0.01);ROC曲线上临界点取1.44×10-3 m2/s,诊断的敏感性达84.30%,特异性为64.00%.癌区ADC值与Gleason评分呈负相关(r=-0.347,P<0.01).结论 前列腺癌癌区ADC值与Gleason评分呈负相关;ADC值有可能用于评价前列腺癌的分级和预后.

  • DWI评估内分泌治疗前列腺癌疗效及其与PSA的相关性

    作者:张贝;王玮;宦怡;赵海涛;崔光彬;白建军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PCa)患者内分泌治疗前后DWI表现和ADC值的变化情况及其与PSA的相关性.方法 对22例接受内分泌治疗的PCa患者测量治疗前后ADC值、PSA的变化情况,并对其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Ca患者治疗前后ADC值分别为(0.82±0.18)×10-3mm2/s、(1.13±0.35)×10-3 mm2/s,PSA分别为(418.89±1505.71)ng/ml、(330.68±1092.21)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Ca患者治疗前后ADC值与PSA呈负相关(r=-0.763,P<0.0001).结论 单纯依靠PSA难以全面评估PCa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变化.DWI可作为治疗监测与疗效评估手段,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PCa.

  • 3.0T MR扩散加权成像诊断肾脏恶性肿瘤

    作者:余小多;林蒙;欧阳汉;周纯武

    目的 评估3.0T 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ADC值鉴别肾脏恶性肿瘤不同病理类型及组织学分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恶性肿瘤患者的术前DWI图像,测量肿瘤及对侧相应部位正常肾实质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肾脏恶性肿瘤及正常肾实质的ADC值分别为(1.653±0.598)×10~(-3) mm~2/s、(2.305±0.218)×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ADC值<2.0×10~(-3) mm~2/s为阈值,诊断肾脏恶性肿瘤的特异度为93.94%、敏感度为71.21%、准确率为82.58%.肾透明细胞癌与非透明细胞癌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肾透明细胞癌Ⅰ级与Ⅲ级、Ⅱ级与Ⅲ级间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4),Ⅰ级与Ⅱ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3.0T MR DWI可用于肾脏恶性肿瘤的诊断,定量分析ADC值可能有助于鉴别肾脏恶性肿瘤的不同病理类型及组织学分级.

  • 多b值对肝硬化DWI纹理特征提取的影响

    作者:张静;仇清涛;段敬豪;姜庆军;孙钢;巩贯忠;李登旺;尹勇

    目的 探讨不同b值对肝硬化DWI纹理特征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肝硬化患者的DWI表现,同时选取27名DWI图像肝脏正常者作为对照组,b值分别为0、20、50、100、200、400、800、1000、1200、1500 s/mm2.于DWI图像不同层面选取3个ROI,提取37个纹理特征.采用百分比变异系数(%COV)>15%筛选不稳定纹理特征,以指数拟合方法分析不稳定纹理特征与b值的拟合程度.结果 37个纹理特征中,20个(20/37,54.05%)纹理特征不稳定;随b值增大,其中10个纹理特征呈指数上升趋势,4个纹理特征呈指数下降趋势,其余6个纹理特征无法定义其与b值的相对变化趋势.结论 DWI的b值影响肝硬化背景下的纹理特征;部分纹理特征与b值存在相关性.

  • 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后局部复发的ADC值研究

    作者:李飞宇;王霄英;许玉峰;蒋学祥

    目的对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后局部复发和无复发病人前列腺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进行对比分析.方法12例经临床诊断并由MRI检查证实的内分泌治疗后局部复发和13例各项检查均无复发征象的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利用感兴趣区(ROI)技术测量复发病人前列腺局部增大区域和未复发病人的外周带ADC值.对复发和未复发两组ADC值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复发组所有感兴趣区(31个)的ADC值范围(0.98~1.38)×10-3 mm2/s,平均值(1.12士0.14)×10-3 mm2/s,未复发组所有感兴趣区(56个)的ADC值范围(1.29~2.10)×10-3 mm2/s,平均值(1.65±0.24)×10-3 mm2/s.两组间ADC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t=9.32,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利用测量ADC值来诊断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后有无局部复发是有可能的.

  • 前列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初步研究

    作者:郭雪梅;王霄英;李飞宇;许玉峰;肖江喜;蒋学祥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对正常前列腺外周带、炎症和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3例良性前列腺增生、10例前列腺炎和15例前列腺外周带癌患者的MR检查资料.将前列腺外周带以六分区法划分,依病理结果将其分为正常区、炎症区及癌区.所有病人行单次激发EPI序列的MR扩散成像检查,b值分别取300、500、800 s/mm2.观察DWI图,并测量外周带各分区内及每位患者的闭孔内肌和膀胱内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对所得数值进行双样本方差分析.结果13例良性前列腺增生、8例前列腺炎及14例前列腺癌获得可靠ADC值.b=800 s/mm2时,前列腺癌在DWI图像上表现为较高信号.b值越高,ADC值越低.b值相同时,各组间闭孔内肌及膀胱ADC值无统计学差异.b=800 s/mm2时,正常外周带平均ADC值(2.15±0.31)×10-3 mm2/s,炎症区平均ADC值(2.12±0.33)×10-3 mm2/s,癌区平均ADC值(1.17±0.21)×10-3 mm2/s,癌组与正常组组间差异及炎症组与癌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88.61,P=0.00),炎症区与正常区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53).结论MR扩散加权成像的ADC值有可能用于前列腺炎与癌的鉴别.

  • 食管肿瘤扩散加权成像序列参数优化及相关影像病理对照研究

    作者:汪宁;张晓鹏;唐磊;孙应实;曹崑

    目的探讨食管肿瘤磁共振扩散成像的技术可行性和b值的选择,比较扩散成像与食管钡餐造影、CT、T2WI在显示病变长度方面的差异.方法食管肿瘤32例,进行常规MRI及DWI横断面扫描b=200、300、500、800、1000s/mm2,分别测定图像SIR和CNR并与常规T2WI图像进行比较.测量食管肿瘤病变的扩散信号强度,分别计算ADC值,选择合适的b值.在DWI图像上测量病变长度,与食管钡餐造影、CT、T2WI及手术切除病理大体标本显示的病变长度进行比较.结果不同b值DWI图像与常规T2WI比较,SIR无显著性差异(P>0.05),b值为200、300、500 s/mm2时,DWI图像CNR与T2WI有显著性差异(P<0.05).b值200、300、500 s/mm2DWI图像的SIR和CNR与b值选择800、1000s/mm2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b值选择500 s/mm2较为合适.b值500 s/mm2磁共振扩散加权图像显示病变长度与病理结果、食管钡餐造影及T2WI图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8通道阵列线圈结合ASSET技术一次屏气扫描,b值采用500 s/mm2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食管肿瘤扩散图像,DWI测量的病变长度与手术切除病理大体标本无显著性差异;DWI与钡餐造影和MRI T2WI在显示病变长度方面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1852 条记录 5/93 页 « 12345678...929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