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核苷(酸)类药物序贯疗法失败后联合用药的比较研究

    作者:袁勇

    目的 探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序贯疗法失败后,如何联合选择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方法 筛选125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序贯疗法失败后,分为两组,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A组),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B组)进行治疗,以病毒学应答、血清学应答和生化学应答为主要观察指标来评价疗效.结果 在慢性乙型肝炎序贯疗法失败后,治疗后B组HBV-DNA水平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12,P<0.01).B组临床疗效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2.36,P<0.01).结论 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的疗效优于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

  •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刘克祥

    病毒性乙型肝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是世界性医学难题,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Ag感染,是全球范围内第9名的死因.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1、2],据此推算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超过9000万,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人[3].慢性乙型肝炎是进展为肝硬化、肝癌重要的预测因子,因而抗病毒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主要措施[4].

  • 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汤伟亮;谢青

    目前抗病毒药物是治疗乙型肝炎的重要手段,但长期使用可产生耐药,阻碍其临床应用,所以探究抗HBV药物的耐药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文就抗HBV药物的耐药机制、耐药定义、耐药模式以及防止出现耐药的策略作了综述.

  • 乙型肝炎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丹燕;王丹丹;王丹

    目的 本文对临床上乙型肝炎的药物治疗现状进行综述.方法 对近期国内外相关知名的文献导报进行检索,分析分类和归纳总结.结果 乙型肝炎的治疗清除病毒是关键,主要是干扰素和核苷类西药,中医上强调整体治疗,对乙肝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合理的联合用药能产生协同作用,临床上往往贯穿了乙肝治疗的始终.

  • 2007~2011年我院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药物的应用分析

    作者:李文华;范晓琴;董雅丽

    了解并评价近5年来我院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药物的应用情况,统计我院2007~2011年核苷酸类抗HBV药物的主要品种及其金额、用量,进而进行临床应用评价.结果2007~2011年药品构成排序的变动中可看出拉米夫定逐渐呈下降趋势,阿德福韦酯用量排序来看,2010年~2011年呈下降趋势,与各种新药的进入临床有关,但在我院仍处在处方量第一的位置,可见其临床应用中的分量是比较重的,替比夫定2007年才上市,进入医院的时间比较短,临床医师对它的了解度相对比较低,从价额优势来看也无太大的优势,因此近年来在我院的处方情况一直比较平,但略有增长,恩替卡韦在我院的用量及金额排序的增长幅度是大的,这与其本身是一种高药效低耐药的核苷酸类药物有直接的关系,但由于其价格甚高,因此在我院仍旧没能占据第一的位置.核苷酸类抗HBV药物的特性正逐步的被临床医师所熟悉和认可,因此在临床应用中也将逐步的规范化,但程度上仍旧深化的比较慢,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指南的更正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可靠依据,相信在今后的临床应用中会更上一层楼.

  • 恩替卡韦治疗家族聚集性慢性乙型肝炎效果观察

    作者:王春颖;刘成永;杨友国;王淑侠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家族聚集性慢性乙型肝炎( CHB )的效果。方法选择家族聚集性CHB患者130例(观察组),非家族聚集性CHB患者80例(对照组),两组均口服恩替卡韦0.5 mg、1次/天,连续治疗96周。治疗前及治疗96周,采用半定量计分法观察肝组织炎症活动度。治疗前及治疗24、48、96周检测两组血清ALT、HBsAg、HBeAg,肝组织cccDNA,BCP区T1762/A1764双突变率、前C区1896突变、P区耐药基因变异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肝组织炎症活动计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96周均明显降低(P均<0.05),对照组降低更明显( P<0.05)。两组治疗96周血清HBsAg、HBeAg、ALT、HBV DNA及肝组织HBV cccDNA均减低,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观察组治疗前、治疗96周BCP区T1762/A1764双突变率及其与前C区1896联合突变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两组治疗前初始耐药基因变异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96周观察组初始耐药基因变异率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恩替卡韦对家族聚集性CHB的治疗效果较差。

  •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耐药性研究进展

    作者:刘淑敏;方先珍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的,是临床上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 全世界范围内无症状乙型肝炎携带者人数约2.8 亿,我国HBV感染现象也较为严重[1]. 随着抗病毒药物的广泛使用,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变异成为困扰临床医生的重大难题,病毒耐药问题已成为当今乙型肝炎治疗领域大的挑战. 在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一旦发生耐药情况,会大大降低抗病毒药物对HBV复制能力的抑制作用. 耐药还会导致病情反弹、疾病转归等不良后果,而药物之间如果发生交叉耐药,会对后续治疗的选择带来困难. 目前,在使用核苷(酸)类药物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耐药现象. 因此,本文主要对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几种核苷类药物抗HBV的耐药性研究做一综述.

  • 核苷酸和核苷酸类药物对癌症基因组稳定性作用比较

    作者:李新;彭佑共;田蜜

    目的:总结国内外对核苷酸及有关核苷酸类药物对肿瘤基因组不稳定性作用的研究现状。方法检索Medline和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万方医学网(中文和英文数据库均需检索),1998年1月—2015年5月发表的、关于核苷酸及核苷酸类药物对肿瘤基因组不稳定性作用的对照研究。遵循严格的纳入标准和剔除标准,提取文献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到英文文献7165篇,中文文献53篇。后纳入分析的英文文献36篇,中文文献2篇。在检测到的28篇英文文献中,5篇主要是表明多数恶性肿瘤细胞存在染色体及其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并解释其原因与癌细胞的DNA复制时的应激状态相关。2篇文献的研究涉及低核苷酸水平对基因组的不稳定性。2篇文献的研究涉及补充外源性核苷酸对基因组具有稳定性的作用。6篇文献的研究证明,激活核苷酸的生物合成通路,补救了复制应激和基因组的不稳定性。7篇,是关于核苷酸类药物及近开发的新药的抗癌机制,一般是通过并入癌细胞中的DNA链而阻断DNA合成,并可能导致癌细胞凋亡。3篇英文文献主要涉及癌细胞的抗药作用。2篇中文文献表明,8-氯腺苷阻滞肿瘤细胞在G2/M期,并由此激活凋亡信号通路而诱导细胞凋亡。结论核苷酸类药物嵌入DNA链后导致基因组变化呈多样性,对于癌症有治疗价值,也有不可忽视的并发症。

  • 健康教育对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基因型HBV患者的影响

    作者:邹素容;秦红波;陈星;周彬;翁田波;梁丽坤;黎英豪;林寅玲

    目的 探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基因型HBV患者的护理方法,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临床研究方法,将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260例,随机分为拉米夫定组100例、阿德福韦酯组100例和空白对照组60例,前两组使用焦磷酸测序法在抗病毒治疗前后检测HBV基因型和耐药基因,随访追踪72周,对照组不进行随访及相关检测.根据所选的药物,由专业人员负责提供整体护理及全程药物督导,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做好随访及用药指导.结果 通过医生或护士对患者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健康教育,观察组(拉米夫定组、阿德福韦酯组)对服药时间、药物的作用掌握情况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为100%;而未进行健康教育的对照组擅自停药或自行换药的比例达15%.结论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可致一定人群耐药,治疗期间做好患者药物方面的护理指导及健康教育工作对改善患者的遵医行为至关重要.

  • 核苷(酸)类药物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作者:欧阳仁杰;叶晓光

    目的 对核苷(酸)类药物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 方法 根据慢性乙型肝炎进展的规律,构建含多个健康状态的Markov模型,使用模型估计不同方案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长期效果和医疗费用,并进行增量分析.结果 与非抗病毒治疗相比,抗病毒治疗均能使患者生存年限延长,其中使用恩替卡韦(耐药后加阿德福韦酯)2年治疗效果好,可以延长1.12个质量调整生命年;而使用拉米夫定2年(耐药后加阿德福韦酯)具成本效果,可以延长0.95个质量调整生命年,增加的总医疗费用为15 459 元,每延长1个质量调整生命年多需的医疗费用为16 273元.结论 目前国内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方案中,使用恩替卡韦(耐药后加用阿德福韦酯)可以达到好的治疗效果,而使用拉米夫定(耐药后加阿德福韦酯)较之其他方案则更具有成本效果.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药物治疗过程HBsAg定量和HBV-DNA相关性研究

    作者:叶扬;郭炜;吕蕙伶

    目的:探讨ELISA法检测HBsAg定量及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HBV-DNA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核苷酸类药物诊疗中的应用价值,了解用ELISA法检测HBV-M不同的标志物组合时,其对应的HBV-DNA阴、阳性及阳性的拷贝数.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定量检测800例患者的血清HBV-DNA含量(临界值为500 copies/mL),同时用ELISA法测定HBV血清标记物.结果:经FQ-PCR检测,347份HBsAg,HBeAg,抗-HBcAb,ProS1-Ag都阳性的标本,HBV-DNA阳性率为98.7%,平均拷贝数为1.87×10s copy/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Ag,HBeAg,ProS1-Ag一项或多项阳性者的HBV-DNA阳性率和平均拷贝数显高于三项抗原全阴者.结论:HBsAg是肝细胞受到HBV感染的标志,HBsAg清除是肝内HBV感染的免疫控制和抗病毒应答的标志;FQ-PCR可以快速而准确地检测HBV-DNA拷贝数.HBV-DNA可准确、灵敏地反映HBV复制.与HBV血清标记物联合应用可使诊断更准确,治疗更合理.对疾病的诊断,治疗过程的监测,愈后监控及药效评价等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 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效果分析

    作者:杨丽

    目的 整理我院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药物治疗资料,探讨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286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43例患者,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传统基础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病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情较为复杂,利用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 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效果

    作者:杜韶波;肖丽梅;张伟

    目的 :探讨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到新乐市医院进行乙型肝炎肝硬化疾病的患者12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使用传统治疗方法进行,实验组患者的治疗在常规治疗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进行治疗.结果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216.7%,显著低于对照组51.67%,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使用核苷和苷酸类药物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较好,并发症发生情况较低.

  •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价值与安全性分析

    作者:王彦君;李振军;曲鹏;刘艳英;付吉全

    目的 探讨分析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7年6月间我院接治的172例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6例,应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对照组86例,应用常规治疗.治疗36个月,观察两组肝功能变化,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ALT为(30.04±4.25)U/L,AST为(35.82±4.75)U/L,TBIL为(36.12±6.09) μmol/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 护理干预对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依从性分析

    作者:张雁红

    目的 探讨通过综合护理干预,在提高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依从性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慢乙肝患者提供更多的参考.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服用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的患者3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用药的依从性.结果 观察组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以大大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延缓了病情的发展,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 观察不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红梅

    目的:观察不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接诊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随机选取180例为本次对象,60例采用拉米夫定治疗的为A组,60例采用阿德福韦脂治疗的为B组,60例采用恩替卡韦治疗的为C组.比较三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C组血清ALT水平、Child-Puch评分及HBV DNA载量等检测降幅明显大于A组和B组(P<0.05);B组的ALT水平降幅明显大于A组(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均有部分转阴,C组转阴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A组和B组的转阴率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不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均有一定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降低血清ALT水平、Child-Puch评分及HBV DNA载量等检测水平,提高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转阴率,其中以恩替卡韦治疗效果为佳.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