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儿童患者腹部增强CT检查的护理

    作者:毛笑西;程爱林

    作为研究肝血管形态的有效手段,64排螺旋CT肝血管三维重建能直观立体显示肝血管全程及血管间的关系,以快捷的扫描速度、高清晰图像质量和空间分辨率重建图像,真正达到各向同性,便于肝血管三期扫描。但在肝血管三维重建过程中,患者自身体质、造影剂、疾病的严重程度都是发生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腹部CT扫描中护理儿童患者与成人患者不同,需要护理人员要更加细致,敏锐的观察与细心,耐心周到的护理。通过严格执行护理方案,对患儿及时观察、准确判断、准确处理、早期预防CT增强扫描中各种不良反应,保证患儿在CT增强扫描中的安全,达到满意的检查效果。

  • 胰岛素瘤1例的诊治分析

    作者:叶尚松

    目的 对我院收治一例因"反复阵发性抽搐30+ 年,再发2+ 小时"的病员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与探讨,深刻体会到此类病例的病因、诊治有其特殊性、重要性,认为提高临床诊断,降低误诊率,制定出良好的辅助检查及治疗方案,早期外科干预,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病员脑功能损害.

  • CT仿真结肠镜与腹部增强CT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作者:蔡宁利;卓德强;刘俊方;胡浩;梅列军

    目的:对比CT仿真结肠镜(CTC)与腹部增强CT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60例为研究组,另选取非炎症性肠病患者6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30例患者接受CTC检查,30例患者接受腹部增强CT检查,对影像图片进行盲法阅读,将炎症性肠病的可信度分为5个等级进行评价,对6项影像学特征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腹部增强CT对炎症性肠病诊断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68.33%,59.09%,71.39%显著低于CTC的93.33%,95.01%、89.6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肠粘膜呈颗粒状、不光滑;肠壁强化并增厚;结肠袋消失对炎症性肠病具有预测作用;肠壁强化及增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敏感性较高,结肠粘膜呈颗粒状、不光滑联合结肠袋消失诊断炎症性肠病的特异性较高.结论:CTC对炎症性肠病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肠壁强化及增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的敏感性较高,结肠粘膜呈颗粒状、不光滑联合结肠袋消失诊断炎症性肠病特异性较高.

  • 胶囊内镜检查在145例患儿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胜楠;吴婕;黄瑛

    目的 回顾2012年12月-2016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行胶囊内镜检查的14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评价胶囊内镜检查在儿童中的应用和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5例行胶囊内镜检查患儿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根据胶囊内镜工作记录,分别统计无法吞服胶囊内镜需胃镜辅助置入、自行吞入但仍需胃镜辅助置入十二指肠和完全不需要胃镜完成胶囊内镜检查的患儿数,胶囊内镜的总工作时间、胃通过时间、小肠通过时间,小肠病变检出情况,观察胶囊内镜检查的安全性,同时分析炎症性肠病(IBD)患儿中胶囊内镜和其他检查的病变检出情况.结果 145例中,男91例、女54例,平均年龄为(10.6±0.3)岁.无法吞服需胃镜辅助下送入胶囊内镜者22例(15.2%),平均年龄为(8.3士0.8)岁;可自主吞服胶囊内镜者123例(84.8%),平均年龄为(11.0士0.3)岁.无法吞服胶囊内镜患儿的年龄显著小于可自主吞服胶囊内镜的患儿(P<0.000 1).在可自主吞服胶囊内镜的123例患儿中,自主吞服胶囊内镜但需胃镜辅助下置入十二指肠者64例(44.1%),平均年龄为(10.6±0.4)岁;完全不需要胃镜完成胶囊内镜检查者59例(40.7%),平均年龄为(11.5±0.3)岁.可自主吞服胶囊内镜的患儿中是否需要胃镜辅助的患儿间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胶囊内镜平均总工作时间为(616.6士7.4) min,平均胃通过时间为(46.7±6.2) min,平均小肠通过时间为(291.9士10.6)min.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与胃通过时间、小肠通过时间均无相关性(P值均>0.05).小肠病变检出率为73.1%(106/145),病变类型主要为小肠溃疡.51例IBD患儿中,新发IBD患儿36例,其胶囊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上下腹部增强CT检查和小肠增强MRI检查的小肠病变阳性发现率分别为100.0%(36/36)、91.7%(33/36)、78.1%(25/32)和86.4%(19/22);IBD复诊患儿15例,其胶囊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上下腹部增强CT检查和小肠增强MRI检查的小肠病变阳性发现率分别为14/15、11/13、4/5和3/4.完成胶囊内镜检查的患儿均在2周内自主排出胶囊,未发现胶囊内镜滞留现象.结论 胶囊内镜检查是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小肠检查手段,在儿童IBD的诊断和复发监测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在某些小肠疾病的诊断中也发挥着其他检查不能替代的作用,可以在儿科消化领域中推广应用.

  • CT仿真结肠镜与腹部增强CT对炎症性肠病的对照研究

    作者:孙全伟;孙悦

    目的 对比评价CT仿真结肠镜与腹部增强CT对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诊断价值,并探讨IBD的影像学表现,为IBD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于2008年4月至2013年5月间来我院消化内科就诊的IBD患者,以结肠镜、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对比分析CT仿真结肠镜与常规增强CT对IBD的诊断价值,同时对影像学变化与IBD发生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评价影像学表现对于IBD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结果 采用CT仿真结肠镜检查对于IBD诊断的敏感度为95.00%,特异性为89.47%,准确率为83.72%.较腹部增强CT组显著升高;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结肠黏膜表明不光滑,出现颗粒状(X1)、肠壁增厚强化(X2)、结肠带消失(X3)可对IBD的发生作出预测;结肠黏膜表明不光滑,出现颗粒状诊断的特异性高为95.40%,肠壁增厚、强化诊断的敏感度高为80.72%,结肠带消失诊断IBD的准确率高为78.26%,而结肠黏膜表明不光滑,出现颗粒状并结肠带消失联合诊断的特异度显著升高,但敏感度明显下降.结论 对于IBD的诊断,CTC较腹部增强CT具有更高的诊断率;此外,结肠壁增厚、强化的发生对于IBD诊断为敏感,而结肠粘膜不平滑、出现颗粒状并结肠带消失是IBD特异的影像学表现.

  • 腹部增强CT图像显示腹腔从属性静脉对比剂淤积征1例

    作者:曹晖;陈金华

    危重患者接受增强CT检查有利于明确诊断,然而正在接受CT检查的患者可能发生心脏骤停、急性心功能不全以及心源性休克,该类患者的增强CT影像有其显著特点,即“从属性静脉对比剂淤积征”(dependent venous contrast pooling)[1],及时识别该征象可以争取抢救时机,否则会影响患者预后,我们在工作中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