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乳腺癌TAC方案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30例

    作者:董赟;熊卿

    目的:观察乳腺癌TAC方案化疗后,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防止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8月入院的接受TAC方案化疗的乳腺癌患者30例,为实验组,化疗结束后48小时给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对照组为同期入院接受TAC方案化疗的乳腺癌患者30例,化疗结束后48小时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结果:实验组化疗间歇期中性粒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引起的发热、感染病例较对照组明显为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在预防乳腺癌TAC方案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方面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骨肉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疗效观察

    作者:吴林波;艾克拜尔·尤努斯;陈江涛;麦麦提艾力·阿不力克木;姜大为;龙志成;宋兴华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骨肉瘤新辅助化疗后预防白细胞减少的有效性.方法:A组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B组使用PEG-rhG-CSF治疗,对比给药间期的差异.结果:B组白细胞恢复正常天数明显小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骨肉瘤新辅助化疗后,使白细胞恢复正常的时间较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短.

  •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多中心随机对照Ⅱ期临床研究

    作者:徐兵河;宋艳秋;王京芬;王晓稼;唐利立;张百红;谢晓冬;郑荣生;王哲海

    目的 评价单次给予不同剂量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 按随机、平行分组、开放性、阳性对照原则,将受试者按1:1:1:1比例随机分为PEG-rhG-CSF 60μg/kg组、PEG-rhG-CSF100μg/kg组、PEG-rhG-CSF 120μg/kg组和rhG-CSF 5μg · kg-1·d-1组,所有患者采用TAC化疗方案.化疗21d为1个周期.结果 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比较显示,PEG-rhG-CSF 60μg/kg组高于rhG-CSF5μg· kg-1·d-1组,PEG-rhG-CSF 100μg/kg组和PEG-rhG-CSF 120μg/kg组与rhG-CSF 5μg·kg-1·d-1组相当.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比较显示,PEG-rhG-CSF 60μg/kg组长于rhG-CSF5μg· kg-1 ·d-1组,PEG-rhG-CSF 100μg/kg组和PEG-rhG-CSF 120μg/kg组与rhG-CSF 5μg·kg-1·d-1组相当.PEG-rhG-CSF 60μμg/kg组、PEG-rhG-CSF 100μg/kg组和PEG-rhG-CSF 120μg/kg组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的发生率分别为7.0%、4.7%和11.9%,rhG-CSF 5μg·kg-1·d-1组为1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43).PEG-rhG-CSF 60μg/kg组、PEG-rhG-CSF 100μg/kg组和PEG-rhG-CSF120μg/kg组从化疗用药结束到中性粒细胞减少达到低点的时间分别为(7.88±1.80)d、(7.88±2.12)d和(7.14±1.05)d,而rhG-CSF 5μg·kg-1·d-1组为(8.93±3.3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8).PEG-rhG-CSF 60μg/kg组、PEG-rhG-CSF 100μg/kg组和PEG-rhG-CSF 120μg/kg组中性粒细胞减少从低值达2.0×109/L以上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3.44±3.08)d、(2.47±1.79)d和(2.90 ±2.54)d,rhG-CSF 5μg·kg-1·d-1组为(4.02±4.04)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82).PEG-rhG-CSF 60μg/kg组、PEG-rhG-CSF 100μg/kg组和PEG-rhG-CSF 120μg/kg组和rhG-CSF5μg·kg-1·d-1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95.4%(41/43)、93.0%(40/43)、92.9%(39/42)和90.7% (39/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02).结论 接受TAC化疗方案的乳腺癌患者于化疗后48 h单次注射PEG-rhG-CSF 100μg/kg,不良反应程度轻.单次注射PEG-rhG-CSF 100μg/kg与连续注射rhG-CSF 5μg· kg-1·d-1比较,预防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安全性和疗效相当,推荐以PEG-rhG-CSF 100μg/kg进行Ⅲ期临床试验.

  •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同步放化疗所致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挽救性治疗的临床观察

    作者:吴凤鹏;王惠;李娜;郭银;程云杰;刘青;杨香然;万欣;王军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对同步放化疗所致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挽救性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对114例同步放化疗所致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分组治疗,P-50组患者42例,给予PEG-rhG-CSF 50 μg/kg单次皮下注射;P-100组30例,给予100 μg/kg单次皮下注射;P+R组22例,给予PEG-rhG-CSF 50 μg/kg单次皮下注射+rhG-CSF5 μg· kg-1·d-1皮下注射,至中性粒细胞≥2.0×109/L后停用rhG-CSF;R组20例,给予rhG-CSF 5 μg· kg-1·d-1皮下注射,至中性粒细胞≥2.0×109/L后停用.P-50组、P-100组、P+R组为研究组,R组为对照组.对上述各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中性粒细胞增殖率和中性粒细胞数、中性粒细胞缺乏所致不良症状的缓解时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不同时间点中性粒细胞增殖率和中性粒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临床效应的发挥始于用药12 ~24 h,于36 h达到改善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治疗目的.研究组患者缓解因中性粒细胞缺乏所致发热、骨骼肌疼痛等症状所需的时间分别为(30.00 ±7.48)h和(30.00 ±5.10)h,明显短于对照组[(72.00±17.89)h和(59.00±11.46)h,均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6.1%和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G-rhG-CSF对于治疗同步放化疗所致的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对于同步放化疗所致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的挽救性治疗,PEG-rhG-CSF的推荐剂量为单次50 μg/kg皮下注射,其效应发挥时间始于12 ~24 h.

  •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多中心随机对照Ⅲ期临床研究

    作者:徐兵河;田富国;喻璟瑞;宋艳秋;石建华;张百红;张燕军;袁志平;吴穷张清媛;南克俊;孙强;李维廉;胡建兵;毕经旺;孟春;戴红;蒋宏传;岳顺曹;邦伟;孙玉萍;王殊;佟仲生;沈朋;伍钢;唐利立;邓甬川;贾立群;沈坤炜;庄武;谢晓冬;伍尤华;陈琳;Chen Lin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PEG-rhG-CSF)用于预防乳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根据随机、开放、平行对照原则,将受试者按1∶1∶1比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100μg/kg PEG-rhG-CSF组,6 mg PEG-rhG-CSF组和5μg/kg rhG-CSF组。其中乳腺癌患者接受2个周期化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病情接受1~2个周期化疗。全组患者采用TAC方案(多西他赛+表柔比星+环磷酰胺)或TA方案(多西他赛+表柔比星)、多西他赛联合卡铂化疗方案,21 d为1个周期。结果100μg/kg PEG-rhG-CSF组、6 mg PEG-rhG-CSF组和5μg/kg rhG-CSF组患者3~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00μg/kg PEG-rhG-CSF组、6 mg PEG-rhG-CSF组和5μg/kg rhG-CSF组患者3~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69.7%、68.4%和6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63)。100μg/kg PEG -rhG-CSF组、6 mg PEG-rhG-CSF组和5μg /kg rhG-CSF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的发生率分别为6.1%、6.4%和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35)。100μg/kg PEGr-hG -CSF组、6 mg PEG-rhG-CSF组和5μg/kg rhG-CSF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6.7%、4.1%和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81)。结论行TAC 方案或TA方案化疗的乳腺癌或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于化疗后48 h单次注射100μg/kg或6mg固定剂量 PEG-rhG-CSF,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程度轻,疗效确切。与连续注射5μg· kg-1· d-1 rhG-CSF比较,预防化疗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相当,且更具优势。

  • PEG-rhG-CSF对同步放化疗及巩固化疗后Ⅳ度粒细胞缺乏患者挽救性治疗的临床观察

    作者:吴凤鹏;魏祖旺;王军;王祎;刘青;万欣;吴凤云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对同步放化疗+巩固化疗后出现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挽救性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99例经同步放化疗+2周期以上巩固化疗后出现Ⅳ度粒细胞缺乏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分析,试验组包括:低剂量组(P-50亚组、P50+R亚组)和高剂量组(P-100亚组、P100+R亚组).对各组患者ANC≥2.0×109 ·L-1所需时间、时间-中性粒细胞ANC增殖率、时间-ANC值、粒细胞缺乏所致不良症状缓解时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粒细胞增殖效应发挥和达到ANC≥2.0×109·L-1所需时间:低剂量组分别为用药后77.14和75.43 h,高剂量组分别为用药后46.29和44.57 h,对照组为用药后126.86 h,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②时间-ANC增殖率、时间-ANC值方面,高剂量组高于低剂量组和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③高剂量组缓解因粒细胞缺乏所致发热、乏力、骨骼肌疼痛症状所需时间明显短于低剂量组和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④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同步放化疗+多周期巩固化疗后出现Ⅳ度粒细胞缺乏患者的挽救性治疗,PEG-rhG-CSF单次100μg·kg-1皮下注射可在较短时间内使粒细胞缺乏状况和相关症状得到改善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PEG-rhG-CSF对Ⅲ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粒细胞增殖状况的研究

    作者:吴凤鹏;吴凤云;王军;郭银;李娜;程云杰;刘青;杨香然;万欣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对同期放化疗所致Ⅲ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粒细胞增殖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105例同步放化疗所致Ⅲ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分析,试验组包括:P-50组、P-100组、P+R组,其中P-50组38例为PEG-rhG-CSF50 μg· kg-1单次皮下注射;P-100组26例为100 μg· kg-1单次皮下注射;P+R组21例为PEG-rhG-CSF 50 μg·kg-1单次皮下注射+rhG-CSF 5μg· kg-1·d-1皮下注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2.0 ×109·L-1后停用rhG-CSF;对照组为RC组20例,即rhG-CSF 5μg· kg-1·d-1皮下注射,ANC≥2.0×109·L-1后停用.对上述各组患者的时间-中性粒细胞增殖率、时间-AN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的时间-中性粒细胞增殖率和时间-ANC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各试验亚组的临床效应发挥均始于用药12 ~24 h,于24 h左右达到改善粒细胞减少的治疗目的,P-50组与P+R组的时间-中性粒细胞增殖率和时间-ANC值无明显差异.结论:PEG-rhG-CSF对于治疗同期放化疗后Ⅲ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粒细胞具有较好的增殖作用,对于同期放化疗所致Ⅲ度中性粒细胞患者的推荐剂量为单次50 μg· kg-1皮下注射.

  • PEG-rhG-CSF与rhG-CSF预防肿瘤化疗相关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比较的Meta分析

    作者:黄丽;刘珂;罗圣平;谭秋红

    目的:系统分析比较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与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预防肿瘤化疗相关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旨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各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7年12月21日),收集比较PEG-rhG-CSF与rhG-CSF预防FN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提取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RCT文献10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 PEG-rhG-CSF组与rhG-CSF组,化疗第1周期FN发生率OR = 0.58,95%CI[0.34,1.00];总FN发生率OR = 0.76,95%CI[0.52, 1.11];Ⅳ度粒细胞减少发生率第1周期OR = 0.93,95%CI[0.62,1.39],第2周期OR = 0.77,95%CI[0.50,1.20],第3周期OR = 0.65, 95%CI[0.23,1.78],第4周期OR = 0.79,95%CI[0.51,1.22];Ⅳ度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第1周期MD = – 0.01, 95%CI[– 0.28,0.26],第2周期MD = – 0.14,95%CI[– 0.54,0.26],第3周期MD = – 0.21,95%CI[– 0.99,0.57],第4周期MD = – 0.22, 95%CI[– 0.61,0.17];骨痛发生率OR = 0.81,95%CI[0.60,1.09];两组间各项结局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肿瘤化疗患者每周期使用1次PEG-rhG-CSF与连续使用rhG-CSF预防用药相比,FN发生率、Ⅳ度粒细胞发生率及持续时间、骨痛发生率均相当.

  •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与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董赟;吴毓东;李德俊;付琴;程晓丹

    目的:比较乳腺癌TAC方案化疗后,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和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8月入院接受TAC方案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共60例。30例为试验组,化疗结束后48 h给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30例为对照组,化疗结束后48 h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结果:试验组化疗间歇期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病例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TAC方案化疗后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淋巴瘤患者1例预防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病例分析

    作者:江宇峰;孙玉华;江洁美;马泰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在监护抗肿瘤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中的作用,为淋巴瘤化疗所致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的药学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临床药师通过1例淋巴瘤患者预防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病例,结合患者病史和相关指南分析认为患者目前的情况符合化疗所致粒细胞减少症的二级预防,提出治疗意见,并对患者实施全面的药学监护.结果 临床药师的参与,提高了整个治疗过程的依从性和安全性,减轻了化疗所致粒细胞减少症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结论 临床药师通过在肿瘤科进行全面的药学监护,从药学的角度,对临床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

  •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乳腺癌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多中心随机对照Ⅳ期临床观察

    作者:江泽飞;许凤锐;樊菁;李宝江;高晋南;胡继卫;王晓稼;张永强;王建红;栗飞;刘强;刘荫华;王殊;王永胜;欧阳取长;胡冰;孙国平;张燕;臧爱民;范培芝;吴昌平;刘健;张宏伟;王嵬;胡夕春;唐利立;张静;鲍扬漪;耿翠芝;孙强;张锋;殷咏梅;蒋宏传;安永辉

    目的 评价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开放、前瞻性的Ⅳ期临床研究,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随机对照研究,第1个周期试验组预防性使用受试药物PEG-rhG-CSF,对照组预防性使用对照药物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之后3个周期两组均使用PEG-rhG-CSF.第二部分为单臂研究,第1个化疗周期出现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在后续的每个化疗周期均使用PEG-rhG-CSF.结果 随机对照研究中试验组和对照组第1周期中Ⅳ度中性粒细胞(ANC)减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1.48%和35.58%,PEG-rhG-CSF与rhG-CSF疗效相当(P=0.5276).试验组和对照组第1个化疗周期Ⅳ度ANC减少症的持续时间为(2.22±1.58)d和(3.00±1.59)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6),PEG-rhG-CSF优于rhG-CSF.单臂研究中,患者在筛选期Ⅳ度ANC的发生率为57.76%,使用PEG-rhG-CSF后第1~3化疗周期Ⅳ度ANC的发生率分别为16.35%、10.00%、8.57%.筛选周期FN发生率为7.45%,使用PEG-rhG-CSF后第1~3化疗周期FN的发生率分别为1.27%、0.24%、0.29%.本研究共有30例PEG-rhG-CSF药物受试者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6%.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骨痛,发生率为2.8%.结论 固定剂量PEG-rhG-CSF可以有效的预防乳腺癌患者在多周期化疗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且不良反应良好.

  •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多中心上市后临床研究

    作者:石远凯;许建萍;吴昌平;张燕;杨俊泉;周涛;刘峥;茅卫东;张沂平;王嵬;于忠和;邬麟;陈建华;王娟;安永辉;蔡建辉;刘明;陈振东;李青山;任朝英;杨志勇;李宝兰;赵敏;刘哲峰;刘斌

    目的:探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在多个化疗周期中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性单臂临床试验,对需接受多周期化疗的肺癌、卵巢癌、结直肠癌等恶性实体瘤患者连续2~4个周期预防性给予PEG-rhG-CSF.结果:PEG-rhG-CSF初级预防给药后,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从第1个化疗周期的4.76%(13/273)分别降至2~4个周期的1.83%(5/273)、1.15%(2/174)和2.08%(2/96),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从第1个化疗周期的11.36%(31/273)分别降至2~4个周期的6.23%(17/273)、2.87%(5/174)和3.13%(3/96).第1次随访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ebrile neutropenia,FN)的发生率为0.73%(2/273);FN持续时间中1例为2 d,1例为5 d;第2~4次随访的FN发生率均为0;次级预防给药后,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从筛选期的25%(7/28),分别降至后续1~3个周期的3.57%(1/28)、0(0/28)和6.67%(1/15),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则从71.43%(20/28)分别降至10.71%(3/28)、14.29%(4/28)和0(0/15).研究中抗生素的使用率为10.48%(44/420).结论:每个化疗周期应用1次PEG-rhG-CSF可有效预防恶性实体瘤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多个周期应用可以显示同样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的临床研究

    作者:池泽锋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68例接受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分组治疗,试验组36例,化疗结束后给予PEG-rhG-CSF单次皮下注射;对照组32例,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每天皮下注射,使用14 d或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达到10 × 109/L时停药.对两组患者Ⅲ度以上ANC减少的发生率、持续时间、静脉抗菌药物使用率、发热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症(FN)发生率、因ANC减少或FN所致的再次住院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Ⅲ度以上ANC减少发生率及因ANC减少或FN导致的再次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Ⅲ度以上ANC减少持续时间、抗菌药物使用率、FN发生率,及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G-rhG-CSF可降低FOLFOX化疗患者Ⅲ度以上ANC减少的发生率,和因ANC减少或FN导致的再次住院率.

  •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乳腺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效果观察

    作者:缪亚军;张亮;杨莉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乳腺癌术后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在化疗结束后48 h给予PEG-rhG-CSF,对照组在化疗结束后48 h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直至外周血白细胞>10×109/L.结果:观察组粒细胞减少发生率12.5%,粒细胞缺乏发生率2.50%,抗生素使用率5.0%,分别低于对照组的32.5%、15.0%和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为骨骼肌肉疼痛、乏力、发热、头晕,两组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用于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疗效肯定,能降低粒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发生率,减少抗生素使用,应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预防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中的作用

    作者:陈希;苏小琴;羊林林;顾红兵;谭清和

    目的:评估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在预防乳腺癌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45例乳腺癌患者采用EC-T/AT/TC/EC方案化疗,化疗后48h单次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100μg/kg或6mg,化疗21d为1个周期.结果:出现IV度中性粒细胞减少22例(48.8%),其中发热伴IV度中性粒细胞减少4例(8.9%).化疗结束到中性粒细胞出现低值的时间为(7.78±1.80)d,IV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1.2±0.8)d,中性粒细胞恢复>2.0×109/L的时间(2.5±1.1)d.23例(51.2%)在全程化疗中未出现粒细胞缺乏,并且治疗耐受性良好,提示PEG-rhG-CSF具有良好的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效果和安全性.结论: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疗效肯定,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乳腺癌化疗患者舒适度及护理的影响

    作者:章英;方群英;朱玲;沈芸;ZHU Ling;SHEN Yun

    目的 :评价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新瑞白,PEG-GCSF)应用于乳腺癌化疗对患者舒适度及护理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行乳腺癌含蒽环联合紫衫方案化疗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一组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共44例,一组使用PEG-GCSF共56例.比较2组药物反应、舒适度评分、抽血次数、护理次数、护理时间.结果 :PEG-GCSF组在疼痛平均评分、人均失眠、精神不佳及消化道症状出现次数上均明显小于GCSF组(P<0.05);在舒适度方面PEG-GCSF组总评分显著高于GCSF组,且PEG-GCSF组在舒适度的生理、精神心理、社会及环境舒适均优于GCSF(P<0.05);PEG-GCSF组平均抽血次数、单日人均护理次数、人均单次护理时间均显著低于GCSF组(P<0.05);结论 :乳腺癌化疗后应用PEG-GCSF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且可减少护理次数与护理时间,减轻护理工作的压力.

  •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宫颈癌和卵巢癌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预防

    作者:苏家林;张赟;陈军女;吴海根

    目的 分析宫颈癌、卵巢癌化疗后,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对其粒细胞减少及毒副作用的预防,评估PEG-rhG-CS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接受TP方案(紫杉醇脂质体或多西他赛d1+顺铂或奈达铂或卡铂d1/d2,3周疗法)化疗的宫颈癌、卵巢癌的患者,共60个化疗周期.按化疗结束后用药的不同分为2组,每组30例(30周期):A组30周期,化疗结束后48 h予PEG-rhG-CSF 6 mg单次皮下注射.B组30周期,化疗结束后24~48 h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200μg皮下注射,1次·d-1,共5 d.结果 A组化疗间歇期中性粒细胞减少、FN少于B组,骨髓抑制程度略轻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生骨关节痛、肌肉酸胀明显少于B组(P<0.05).2组疲乏、皮疹发生率相同,发热及总毒副作用的发生率和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卵巢癌、宫颈癌化疗后,使用PEG-rhG-CSF可预防粒细胞减少的发生,且毒副作用轻.

  •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致白细胞增多的国内外文献分析

    作者:李晓燕;潘莹;魏雪;黄红兵;刘韬

    目的:分析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致白细胞增多的临床情况及特点,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及建议.方法:采用文献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致白细胞增多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3篇,涉及患者545例次.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致白细胞增多时,用药剂量以固定剂量6 mg为主,兼有30,60,100,150,200μg·kg-1或固定剂量12 mg,用药途径为皮下注射,不良反应发生于给药后1~11 d,WBC范围为(10~230)×109·L-1.多数患者不用特殊处理,有3例需要处理的手段包括水化、血浆分离术等.结论:临床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时应加强用药监测,以避免和减少白细胞过高的发生.

  • 两种方案预防乳腺癌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症的疗效比较

    作者:余炜;谢瑞祥;范芳

    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与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预防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择某院2014年1月~9月接受TAC方案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共68例,A组34例,在化疗结束后48 h给予单次皮下注射PEG-rhG-CSF 3 mg;B组34例,在化疗结束后48 h给予皮下注射rhG-CSF 150μg,连用6 d。结果PEG-rhG-CSF组患者化疗间歇期Ⅲ/Ⅳ度骨髓抑制较rhG-CSF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的不良事件均有骨关节肌肉疼痛、疲乏、恶性呕吐,PEG-rhG-CSF组化疗间歇期的感染/发热的发生率较rhG-CSF组低。两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的低值均提高,但PEG-rhG-CSF组ANC均值变化呈双峰形态,血药浓度较rhG-CSF组平稳。结论PEG-rhG-CSF方案预防化疗后骨髓抑制临床疗效较佳,并显示良好的耐受性,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

  • 新瑞白和惠尔血对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功能恢复的比较研究

    作者:张晓红;江和碧;江华

    目的:比较新瑞白和惠尔血应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儿造血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行自体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儿47例,根据术后用药方案分为新瑞白组22例和惠尔血组25例.新瑞白组单次注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100 μg/kg;惠尔血组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5μg/(kg·d),直至中性粒细胞计数(ANC) >1.0×109/L,比较两组患儿的造血干细胞植入时间和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的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新瑞白组和惠尔血组的造血干细胞植入时间分别为(13.23±1.34)d和(15.12±6.0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时,两组患儿WBC、Hb和P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热)发生率及发热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新瑞白组患儿WBC恢复时的单核细胞比例(17.32%±8.22%)高于惠尔血组(9.84%±7.13%,P<0.05).结论:新瑞白和惠尔血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促进造血功能恢复方面无明显差别,但新瑞白能够促进更多的单核细胞产生,同时可以避免多次注射带来的痛苦,还能够节省费用.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