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代谢综合征与高黏滞综合征

    作者:沈建良

    代谢综合征患者多伴有高黏滞综合征(HVS),两者关系密切.现就高黏滞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及其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作一介绍.

  • 恶性浆细胞病高黏滞综合征及治疗性血浆置换的微循环学研究

    作者:李骏;杨新宇;柴铁;刘淑莲;王欢;褚金龙;刘洪涛;刘艳春

    目的 研究恶性浆细胞病(MPLD)中高黏滞综合征(HVS)发病的微循环学基础及治疗性血浆置换(TPE)治疗HVS的微循环学依据.方法 71例合并HVS的MPLD随机分为无贫血组(NAG组)和贫血组(AG组),行微循环学检测.其中42例应用TPE治疗,与治疗前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TPE治疗前HVS甲襞微循环积分显著增高(P<0.05),AG组高于NAG组.NAG组全血黏度、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刚性及聚集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AG组可见全血黏度显著降低,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刚性及聚集指数显著增高(P<0.05).TPE后NAG组管襻形态及血液流态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AG组管襻形态及血液流态积分显著降低,但高于对照组(P<0.05).2组襻周状态及总积分显著降低,但高于对照组(P<0.05),AG组总积分高于NAG组.NAG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刚性及聚集指数显著降低(P<0.05).AG组全血黏度显著降低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刚性及聚集指数显著降低(P<0.05).结论 MPLD患者HVS的微循环异常主要是由M蛋白增高所致,贫血也可加重微循环异常.TPE可快速清除M蛋白,改善微循环异常,是有效治疗HVS的重要方法.

  • 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对高黏滞综合征血液流变学影响的研究

    作者:刘金涛;李广生;方朝晖;田宁;姜政勇;陈钢花

    目的探讨低能量氦氖激光对高黏滞综合征的治疗价值.方法对23例高脂血症、脑动脉硬化、高粘滞综合征患者应用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血液(ILIB).结果经1~2个疗程治疗后,血脂分析表明:治疗后血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含量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并能明显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结论低能量氦氖激光可起到干预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作用,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高黏滞综合征与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的关系

    作者:陆紫敏;张啟熙;修冰;吴金莺;郑伟萍

    目的:研究高黏滞综合征(HVS)与血小板膜糖蛋白亚群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HVS患者CD62P、CD63、CD31、CD41水平,并分别与正常老年组、正常中青年组测定值比较,同时还对血黏度指标(ηb,ηp)进行比较.结果:(1)HVS患者老年组、中青年组CD62P、CD63、CD31均显著高于正常老年组、正常中青年组;(2)HVS患者CD62P、CD63、CD31联合检测阳性率高于单项检测;(3)乙酰水杨酸治疗能降低CD62P、CD63、CD31水平,且与血黏度ηb、ηp指标的改变呈明显相关.结论:血小板膜糖蛋白亚群的阳性表达变化拟可作为HVS早期诊断和疗效观察指标之一.

  • 不同职业群体的血液流变性调查分析

    作者:来锦;胡桂才;张凤霞;赵晓丽;王铁峰;张燕

    目的 对不同职业群体高黏滞综合征的危险因素、转归及血液流变性的变化特点进行分析.方法 对370例公务员,368例教师和医务人员,352例工人和农民的血液流变性的各项指标及高黏滞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血液流变性的指标包括全血高、中、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沉方程K值,纤维蛋白原等.按不同职业分为公务员组、教师和医务人员组、工人和农民组.结果 与其他两组相比较,公务员组的全血高、中、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血沉方程K值等血液流变性指标均高于其它两组,有显著性差异或比较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 血液流变性多项指标的异常和导致高黏滞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在公务员中表现的尤为明显.由于公务员长期吸烟、饮酒、膳食结构不合理及长期缺乏运动、压力过大、遵医不良等因素,造成血液流变性指标的异常,如不及时干预,轻者影响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重者影响微循环血流灌注,终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后果.同时提醒高危人群定期体检,对于血液流变性异常的人群应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合理膳食,戒除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

  • 不同年龄层高黏滞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作者:来锦;管力;张雁;刘丽;于洋;金宝莹

    目的 对不同年龄高黏滞综合征(HVS)的血液流变性的特点进行分析.方法 检测老年组与中年组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同时对其症状、伴随的疾病做出分析,并提出干预措施.结果 中青年组男性的全血黏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率高于老年组男性(P<0.01), 中青年组女性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同样高于老年女性, 老年组女性血浆粘度高于中青年女性, 而老年组的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低于中青年组.结论 血液流变性的异常和导致HVS的各种因素在中年人中表现得比较明显,而老年人的HVS与其他疾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终导致心脏病、脑血管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病等严重后果.

  • 血浆置换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高黏滞综合征1例

    作者:黄虹;陆典瑞;卢岑;吴艳丽

    笔者应用MCS+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通过血浆置换术(TPE)治疗一名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 疏密波电针四花穴对瘀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作者:牛乾;谢毅强;梁子钧

    目的:观察疏密波电针四花穴对瘀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每天10 mg/kg腹腔注射(intra-peritonelly,ip)NOS抑制剂-L-NAME、高脂饮食,连续21 d的方法,建立大鼠血瘀证模型.取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药物组、电针组;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其他3组建立血瘀证模型.药物组采用肠溶阿司匹林,电针组针刺四花穴,观察治疗前、后各组的血液流变性变化.结果:电针组和药物组均能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P<0.05),两组之间疗效无显著差异.结论:疏密波电针四花穴能有效治疗血瘀证.四花穴是活血化瘀的有效穴位.

  • 3种中成药治疗中老年高黏滞综合征45例

    作者:陈业欢;赵晶晶;李大立

    目的:探讨3种中成药治疗中老年高黏滞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中老年(48~72岁)高黏滞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予心可舒、心脑舒通、活血通脉胶囊治疗,检测血液流变学项目.结果:3种中成药可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改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降低纤维蛋白原各有特点.结论:活血祛瘀类中成药可以通过多种环节降低高黏滞综合征患者的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具有预防和治疗的双重作用.

  • 多发性骨髓瘤伴高黏滞综合征和肾功能损害患者行血浆置换术序贯化疗临床观察

    作者:高菲;王佳;欧焘;谢万春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术(PE)序贯化疗对多发性骨髓瘤(MM)伴高黏滞综合征和肾功能损害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 收集20例多发性骨髓瘤伴高黏滞综合征和不同程度肾功能损害病例,随机均分为PE联合化疗组(PE+化疗组):使用血细胞分离机行PE,置换3次/[(2 600±580) mL/次、间隔1d]后序贯VAD方案(长春新碱0.5 mg持续静脉滴注12 h,阿霉素10 mg持续静脉滴注12 h,地塞米松40 mg qd 1-4)化疗;单纯化疗组(对照组):患者接受标准VAD方案治疗.比较2组在2周期治疗前后的球蛋白(GLB)、血沉(ESR)、血液流变学指标等指标.结果 高黏滞综合征相关症状龈血/鼻衄,头昏和肢端麻木,PE+化疗组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PE+化治疗组、对照组GLB(g/L)分别为80.0±19.6vs30.0 +10.5,85.5±21.5 vs 53.5±16.0 (P<0.05);Cr (μmol/L)分别为359.0±30.5 vs 105.0±25.0,362.0±39.6 vs 190.0±43.0(P<0.05);ESR(mm/h)分别为80.0±22.5 vs 12±0.6,83.0±23.6 vs 30.0±3.6(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还原粘度(mPa/s)高切分别为16.2±2.1vs 8.5±0.6,15.8±2.0 vs 12.8±0.8 (P<0.05),中切分别为19.0±0.5 vs 10.8±0.6,20.0±0.6 vs 15.2±0.8 (P<0.05),低切分别为50.3±2.9vs 28.1±1.2,52.7±3.5 vs 40.2±3.5 (P<0.05).结论 MM伴高黏滞综合征和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先行PE序贯化疗的近期效果优于单纯化疗.

  •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WaI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七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叶琼;包慎;冶秀鹏;魏玉萍;郭莹;宋丽君

    目的 探讨淋巴浆细胞淋巴瘤/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LPL/WM)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15年11月确诊的7例LPL/W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患者发病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单克隆IgM增高及骨髓淋巴样浆细胞浸润,其中1例有家族遗传史,1例以高黏滞综合征导致双眼视力下降并反复鼻出血为首发表现,2例以冷凝集素综合征为首发表现,5例伴有不同程度肝和(或)脾大,3例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或(和)胆囊炎.所有患者分别采用M2、CHOP、VAD等方案联合利妥昔单抗、三氧化二砷、沙利度胺等治疗,2例死亡,其余患者至截稿前仍生存.结论 LPL/WM临床相对少见且表现多样,极易误诊,诊断需要依靠骨髓形态学和检测到单克隆IgM型M蛋白血症.治疗后可获不同程度的缓解,但目前尚不能治愈.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