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全程优质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的效果观察

    作者:颜红霞

    目的 观察全程优质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1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全程优质护理,分析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的天数为(7.45±1.26)天,对照组患者住院天数为(9.79±1.86)天,观察组患者的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患者56例中满意52例,一般满意3例,不满意1例,满意率92.86%,对照组56例患者中满意43例,一般满意9例,不满意4例,满意率76.79%,观察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程优质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塞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较好,有效地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住院的费用,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探讨长期心肌缺血对急性心肌梗塞(AMI)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孙伟

    目的:探讨长期心肌缺血对急性心肌梗塞(AMI)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院收治的心绞痛(AP)病程≥2周的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11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作为研究组,AP 病程<2周或无 AP 病史者作为对照组,随访治疗时间为6个月,随访方式为电话随访,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结果研究组合并休克、心衰者分别为9.82%和19.64%,少于对照组的15.45%和24.54%,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住院病死率为10.71%,低于对照组的15.45%,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梗塞前正规治疗者为58.04%,高于对照组的28.18%,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高血压者为51.79%,高于对照组的40.91%,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长期心肌缺血对急性心肌梗塞(AMI)临床表现特征明显,利于其预后。

  • 不同溶栓时间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对血管再通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强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对血管再通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AMl患者溶栓疗效,根据发病后时间溶栓分为0~3h,>3~6h,>6~12h三组.结果 三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6.99%、74.51%、61.91%.早期治疗(0~6h)组血管再通率(78.38%)与延迟治疗(>6~12h)组的61.91%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五周病死率、反复心绞痛和反复度Ⅱ以上房室传导阻滞(AVB)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 AMI发病后6h内溶栓治疗,血管再通效果好,住院病死率低,但发病时间>6~12h的溶栓治疗仍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 参麦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低血压的疗效观察

    作者:马将伍;李艳华;曾强;莫军;韩维

    目的 观察参麦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所致低血压的疗效.方法 将30例血压低于90/60mmHg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5例采用经常规心肌梗死治疗、升压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静滴参麦注射液;对照组15例采用常规心肌梗死治疗及升压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血压回升情况,停用升压药的时间.结果 参麦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所致低血压有升高血压作用.

  • 急性心肌梗塞心电图误诊分析

    作者:董杰;王美玲

    近日来,我院收治超急性心肌梗塞心电图误诊2例,现分析报告如下:例1,男,49岁,因劳累后心前区剧烈疼痛伴恶心、呕吐1h,在当地描记心电图示ST段Ⅱ、Ⅲ、avF、V3~V5导联高耸,T波及斜坡形、ST段抬高0.3~0.4mv,心电图诊断为早期复极综合征,给予止痛治疗,4h后上述症状未见好转来我院就诊,复查心电图Ⅱ、Ⅲ、avF导联中T波振幅降低,ST段压低0.05mv,频发室性早搏部分成二联律,与4h前心电图对比分析,心电图诊断为超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及时劝说患者住院治疗,再次描记心电图为急性前壁心肌梗塞,经及时对症治疗,三周后康复出院.

  • 急性心肌梗塞的院前急救

    作者:舒畅;程磊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的危重症,因此及时正确的院前急救处理对减少梗塞面积、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进行溶栓治疗、改善长期预后至关重要.

  •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诊断的体会

    作者:刘海云

    急性心肌梗塞(AMI)具有典型胸痛症状者一般不难诊断,但临床实践证明:AMI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酶学检查三方面都可表现不典型;而临床表现不典型(特别是老年AMI缺乏胸痛)者则发病早期容易误漏诊.这就要求临床医生熟悉AMI的不典型表现,提高诊断AMI的警惕性.近10年来,我们收治无典型症状的AMI患者52例,现报告如下.

  • 青年急性心肌梗塞37例临床分析

    作者:贺延奇;刘会轩

    随着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率的增加,其发病年龄也相应提前,青年急性心肌梗塞并不罕见.小年龄28岁,平均36.7岁.高血脂、高血压及吸烟已被公认为冠心病、心肌梗塞的主要危险因素.且上述三项主要危险因素对冠心病有协同性致病作用.本组病例经溶栓、扩冠、严密的心电监测对症治疗等综合治疗,急性期无一例死亡,远期疗效也较好.

  • 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研究现状及进展

    作者:莫月莲;刘小云

    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种很常见的冠心病,会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主要是因为日常饮食和生活作息不规律等原因引发的一种急性病,主要的症状有疼痛、血压急速下降、心律不齐以及心力衰竭等,发病期间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会直接导致病人死亡,因此重视临床护理的研究十分重要。文中会简单说明护理过程中的要点,重点分析各种护理方式。

  •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体会

    作者:陈健红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规范护理措施,力求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法:对2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和健康教育。结果:除2例经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20例经临床治疗及精心护理痊愈出院。结论:急性心肌梗塞早期的观察和护理可大大降低住院病死率。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急性心肌梗塞的基础知识和救治原则,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才能有效提高疾病治愈率。

  •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诊急性心梗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季彦楠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急诊科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依据2014年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时间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实施前43例为对照组,实施后51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路径,干预组施以临床护理路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评价指标、术后并发症及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急诊接诊到导管室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满意率82.35%,总满意度为98.0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14%,86.05%.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提升护理质量,降低治疗成本,提高患者满意度.

  • 急性心肌梗塞并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作者:伍三芳

    目的 分析并评价急性心肌梗塞并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从而为临床针对性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方法 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选取72例急性心肌梗塞并高血压病患者(研究组)和72例非高血压病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 研究组81.9%的急性心梗发生于前壁或侧壁,而对照组68.1%的急性心梗发生于下壁或后壁,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不良临床表现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整个治疗与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情况,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特点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和降压治疗,能够有效的降低死亡率.

  • 62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

    作者:宋燕

    目的 探讨急诊科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我院急诊室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2例,在给予积极抢救治疗的同时给予护理措施干预,包括急诊接诊护理、心理护理、疼痛护理、并发症护理、饮食护理及溶栓护理.结果 62例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后,显效率为48.39%(30例),有效率为41.94%(26例),无效率为9.67%(6例).结论 积极运用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抢救成功率,更好的救治患者.

  •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及用药监护

    作者:张爱琴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病之一,溶栓疗法现已成为早期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主要急救措施.

  • 老年危重症患者易并发急性心肌梗塞26例原因分析

    作者:周利霞;周利英;张宝娥

    目的探讨老年危重症患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促发原因、临床特点,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提高早期诊断率,降低死亡率.方法分析总结26例老年危重症患者(脑血管意外、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合并AMI的临床资料.结果进食不足、脱水治疗、心力衰竭、感染、缺氧、应急反应等多是并发AMI的主要原因,确诊时间多在入院后3~10d,病程中症状不典型,早期易漏诊,死亡率高.结论老年危重症患者并发AMI预后差,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

  •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14例临床分析

    作者:黄胜海

    了解和掌握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AMI)各种不同表现,有利于临床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38例

    作者:姜婕;吴迪

    以中医辨证论治为主配合西药对症治疗急性心肌梗塞38例,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以心血瘀阻、痰浊阻络为主,重则可致心阳虚衰.血瘀与心阳虚衰可互为因果.故应及时诊断治疗,痰瘀祛除及心阳虚衰恢复后,均以益气活血化瘀法治之:

  •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中全程优质护理的应用效果

    作者:韦丽萍

    目的 观察全程优质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16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病人8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则接受全程优质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上均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在对护理的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也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程优质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中的护理效果显著,可以推广使用.

  • 分析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钟丽杰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中实施优质护理的应用效果,为心肌梗塞的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9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46例和观察组(优质护理)46例,对比两组病人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急救时间、急诊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1.7%)低于对照组(45.7%),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可缩短病人的就诊时间,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在缩短住院时间的同时提高病人的护理满意度.

  •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的预防与康复

    作者:王桂存

    急性心肌梗塞是指冠状动脉病变引起严重而持久的心肌缺血与部分心肌坏死,临床表现为胸痛、急性心功能障碍、心电图示缺血、损伤和坏死的系列特征性改变及血清心脏特异性酶浓度的系列变化.

2480 条记录 119/124 页 « 12...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